歪讀三國40回 三國三大隱士的商業秘密(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之前兩回我們分別介紹了三國時期的兩大隱士:司馬徽、胡昭。

人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作為司馬懿的遠方親戚,卻為劉備推薦司馬家族一生當中最大的敵人諸葛孔明;而另一位三國時期的孔明先生(胡昭,字孔明),則是司馬懿的授業恩師。

兩位超級隱士,冥冥之中都與終結三國紛爭的司馬懿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隱士,則是司馬懿一生最為忌憚的絕世高手,您猜對了嗎?」

管寧三國時期一統天下的司馬家族,除了一生的敵人諸葛亮之外,還有一位最為忌憚的絕世高手管寧。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未出茅廬之前,總是自比管仲樂毅,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管寧,真的就是春秋時期齊國一代名相管仲的後代。

管寧作為三國時期的一大隱士,為何司馬懿唯獨忌憚?又有哪些獨到之處的商業價值呢?

壹曹操出生後三年(158年),一代大隱士管寧出生在北海(山東安丘、臨朐東南)。

16歲時父親去世了,管寧的家境較為貧困,但沒有接受親友的援助,憑藉僅有的財力為父親治喪。

成年後與華歆、邴原為好友,共同外出求學,三人並稱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

在求學過程中,管寧和華歆一起讀書勞作,有次在刨地種菜的時候,地上發現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理會跟瓦塊石頭一起棄之一旁。

華歆卻把金子撿了起來。

這就是鋤園拾金的故事。

還有一次,兩人一起讀書的時候,有位達官貴顯坐著華麗的轎子從外面路過,華歆非常羨慕,馬上跑出去看,而管寧卻照舊非常專心的讀書,等華歆回來時,管寧割開蓆子,與華歆分開坐,並說「子非吾友也。

」這就是割席斷交的故事。

貳黃巾起義爆發後,社會動盪不安,在聽說遼東太守公孫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後,管寧和邴原等人渡過渤海灣避居到了遼東,受到公孫度的熱情招待和資助。

為了表明自己將要長期居住於遼東,管寧沒有跟隨大多渡海避居的人們居住在靠近海邊的地方,而是向北居住在山谷之中,後面再來的人們漸漸的都跟隨著管寧,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形成了村落。

管寧在遼東通過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深受當地人民的愛戴。

(《傅子》曰:"管寧是齊相管仲之後。

在遼東因山為廬,鑿戶牖為室,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

因此公孫度安其賢,民化其德。

")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有了獨立稱王的野心,私自扣下了朝廷徵召管寧的通知,而想要授予管寧官職,讓他輔佐自己,但敬畏於管寧在遼東地區的影響力,始終都沒有敢表達這個意思。

可見當時遼東地區,掌權的雖然是公孫度、公孫康家族,但真正的精神領袖確實管寧。

公元223年,曹丕聽從了司徒華歆的舉薦,想要徵辟管寧入朝為官。

此時公孫康已亡,其子公孫淵由於年紀太小,就由公孫康的弟弟公孫恭繼位管理。

管寧看出公孫淵才智出眾,不會甘於現狀,一定會引起戰亂禍端,就決定借著曹丕徵召的藉口,返回了相對穩定的北海郡。

臨行前,管寧將避居遼東37年來,公孫家族所資助饋贈的錢財,全部還給了公孫恭,這一年管寧已經66歲。

三年後曹丕死了,明帝曹睿即位。

為了能夠制衡越來越強大的司馬懿家族,華歆和陳群聯手推舉管寧為太尉,管寧仍舊是不願入仕為官,說自己德、功、才都不行,不能擔負「棟樑之任」,又加年老身弱,懇求還鄉。

一直到公元237年間,朝廷徵召管寧的命令接連不斷,但管寧都毫不動心。

而在管寧離開遼東五年後,公孫淵正如管寧當初的判斷一樣,奪取了叔父公孫恭之位,後反叛自稱燕王,終被司馬懿於238年剿滅。

到了公元241年,登基兩年的曹芳想要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禮節去聘請管寧出仕,目的還是要鞏固曹家的統治地位,HOLD住朝內最大的威脅司馬懿。

可惜這一年管寧以84歲的高齡去世了。

後人稱他為一代「高士」

後人頗為遺憾的是,作為三國時期的第一大隱士,未能與司馬懿正面交鋒。

但從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曹魏掌權者,都不約而同的徵召管寧入仕來制衡司馬懿,可以想見管寧就不僅僅是淡泊名利、高潔始終這麼簡單了。

從避亂選擇遼東、通過教化影響而保遼東37年無戰事、預判公孫淵之禍等事件,都顯示出他的高人之處。

可以想見的是司馬懿也必將視管寧為唯一忌憚的潛行對手,其威脅於無形處。

我們可以大膽設想下,假如公孫淵能夠如公孫度、公孫康一樣隱忍,管寧就不會離開遼東,司馬懿又怎會肆無忌憚的進攻遼東呢?而正因為有了管寧這個隱性對手,讓司馬懿在打敗了諸葛亮這個顯性對手之後,仍然沒有絲毫的放鬆警惕,最終成就霸業夢想。

如果說司馬徽和胡昭兩大隱士為我們展現的是一種非常具象的商業模式的話,那麼管寧則化各種具象於無形中。

站在司馬懿家族的視角,正因為擁有了管寧這樣從來沒有出招的絕世高手存在,才能長久保持如履薄冰的精進思維。

沒有顯性競爭對手的商業模式,才是最為危險的商業模式。

因為對手一定存在,只是如同管寧一般還未曾出招。

如何最大化的未雨綢繆,才能確保一個生物鏈頂端的巨人不會突然間轟然倒地,是目前走出紅海競爭的商業模式都無法迴避的進階思考。

司馬徽、胡昭、管寧三位三國時期的隱士,用他們各自的人生方式,給隱士做了最好的定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管寧,亂世中的精神標杆

在三國這樣動盪的年代。一些品行高潔的君子出淤泥而不染,他們雖然沒有赫赫的功業,但也同樣成為那個時代的亮點。南宋文天祥作《正氣歌》,其中有一句: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贊的就是三國時代的管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