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亂世中的精神標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三國這樣動盪的年代。
一些品行高潔的君子出淤泥而不染,他們雖然沒有赫赫的功業,但也同樣成為那個時代的亮點。
南宋文天祥作《正氣歌》,其中有一句: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贊的就是三國時代的管寧。
據說,管寧是春秋時期齊相管仲的後代,北海朱虛人氏。
十六歲喪父,既孤且貧,但卻自強不息。
「管寧割席」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
說的是三國時北海郡和鄰邊的平原縣出了三位名人:管寧、邴原和華歆,時人以一條龍來比喻他們,說他們分別為龍頭、龍身和龍尾。
此三人早年一道遊學,結為至交。
但龍頭、龍尾的境界畢竟不同,在他們年青時就已經露出端倪:
一次管寧與華歆一同在園中鋤地,土中掘出一塊金子,管寧視若不見,繼續鋤地幹活,因為金子不是自己的財物,所以不為所動;而華歆則不同,他先將金子撿起來看看,見管寧無動於衷,他也不好意思,又將金子丟掉了。
還有一次,他們同席讀書,忽然外面傳來吵嚷聲,原來是達官貴族的車馬從門前經過,管寧安心讀書,聽而不聞,華歆又坐不牢了,探頭出去張望。
經過此事,管寧便看出華歆與自己不是同道,就拿出一把刀子來將自己身下的蓆子割開,與華歆分開來坐,說:「我們倆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啊!」
後來天下大亂,管寧聽說遼東公孫度治理的比較好,就渡海到遼東定居。
公孫度也想藉助關寧這樣的名士。
所以呢,虛官以候,可管寧卻謝絕做官,不肯出仕。
他居于山谷間。
用禮樂風化來規範感染追隨他的大眾。
晉·皇甫謐《高士傳》記載了有關他的幾件小事情:
他所居住的屯落男女混雜,大家共用幾口井。
常常為了汲水而爭鬥。
管寧為此感到了憂慮,於是,他暗中出錢,買了很多汲水用的器具,悄悄的分置在各口井的旁邊。
來打水的人用不著再爭搶了,糾紛也就不再產生了。
當他們得知是管寧替他們做的好事,更是為以前的行為深深自責。
從此,這裡的人都變得謙讓懂禮。
還有一次,鄰家的一頭牛跑到了管寧的田地里,作踐了一番。
管寧將牛牽到了陰涼處,餵它以食,再還給了牛主人。
牛主人大為慚愧,仿佛自己觸犯了刑律一般。
在管寧的薰陶下,這個山谷小村落民風淳厚,慕名而來的逃難者越來越多,出現了亂世中的世外桃源。
管寧在遼東常戴皂帽,穿白布單衣布襦布裙,持杖而行,在那裡他一呆就是37年。
魏文帝讓管寧去做官。
此時,他的老友華歆已擔任高官,是曹丕十分倚重的大臣。
朝廷下詔求賢。
華歆自知管寧的才幹超過自己便屢次舉薦管寧。
他還特意稱病辭職,對管寧虛位以待。
此時,遼東的第二代領主公孫康已死。
不立嫡子,卻讓自己性格懦弱的弟弟公孫恭繼任。
而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才幹出眾。
而且野心勃勃。
管寧看到遼東遲早是要出事。
於是帶領家屬回了老家。
啟程的時候,公孫恭親自送到南郊。
而管寧在回家之後將公孫恭送的禮物都原封不動的送還回去。
據說管寧在歸途海中還遇到了風暴,其他的船隻都沉沒了。
唯獨管寧的船安然無事。
管寧性情淡泊,高官厚祿不能使他移志。
從魏文帝黃初年間,到魏明帝鑫隆年間。
朝廷要他出仕的政令接連不斷。
但他始終沒有讓步。
直到84歲,終老於故鄉。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處世原則是。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管寧終身不仕,他不追求達,但也並非只是獨善其身。
管寧未曾掌握著改造社會的權力槓桿。
但他卻以自身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以教化世人為使命對社會施加著影響。
拿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一位致力於精神文明建設的大師。
他的抱負和實踐有著很高的歷史品位,絕對是和諧社會的標杆人物。
他一生沒有沾染過政治 為什麼還會被歷史學家稱為三國第一人?
在中國的歷史上,亂世總是能夠湧現更多名垂青史的人,三國時期就是一個例證。三國時代,英雄人物層出不窮,大家各顯身手,諸葛亮的智謀、曹操的奸詐、呂布的驍勇、孫權的智勇……不過被近代歷史大家、中國史學...
歪讀三國40回 三國三大隱士的商業秘密(下)
「之前兩回我們分別介紹了三國時期的兩大隱士:司馬徽、胡昭。人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作為司馬懿的遠方親戚,卻為劉備推薦司馬家族一生當中最大的敵人諸葛孔明;而另一位三國時期的孔明先生(胡昭,字孔明),則...
三國是在漢末的基礎上而來,亂世是豪傑蜂起,也是混帳橫行的時代
三國是在漢末亂世的基礎上演進而來的,亂世是豪傑蜂起,也是混帳橫行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里,人物往往很多,正負面的都不少,但是真正上檔次,夠重量等級的其實並不多,大多也只是渾水摸魚,僥倖獲利而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