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舌戰群儒,比的根本不是口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話說曹操收服北方諸侯之後,勢力漸強。

興重兵討伐劉備,劉備只得棄樊城,走襄陽,轉江陵,一路大敗。

眼看就要被曹軍消滅之際,沒想到天無絕人之路,張飛勇猛的表現讓劉備順利逃到江夏。

而就在此時,曹操寫信給孫權,脅迫孫權共討劉備,否則就發兵江東,圍剿孫權。

沒想到曹操的這一舉動,卻給孫劉兩家的結盟提供了大好契機。

一切已經在朝著諸葛亮早已設計好的三分天下的目標發展。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還在隆中時就能預見到日後的勢力格局,這裡面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利益關係和客觀規律呢?

劉備來到江夏,投靠劉琦。

而就在劉備到來不久,江東孫權手下的謀士魯肅,卻突然以弔喪為名,也來到江夏。

其實,曹操覺得劉備詭計多端,很多舉動都料想不到,於是想聯合孫權一起來攻打劉備。

他威脅孫權,說如果不跟他聯合起來,那他打完劉備就要來攻打東吳,搞得東吳上下都很緊張,不知該如何是好。

最後魯肅說不如自己去江夏試探一下曹軍的軍情,看看狀況再說。

孔明一聽魯肅要過江來弔喪,馬上就問劉琦,以前孫策死的時候是否曾派人過去弔喪,如果有,魯肅此來純屬禮尚往來;如果沒有,那一定是另有用意。

劉琦說以前兩家根本就是仇人,怎麼會派人去弔喪呢?孔明何等聰明,馬上就知道魯肅此番前來弔喪的用意。

孔明料定孫權有聯合之意,所以決定隨魯肅前往江東說服孫權共抗曹操。

聯吳抗曹是劉備與孔明隆中對時的既定策略,當時孔明對劉備講,要打曹操是一定打不過的,也不能去打孫權,因為滅了孫權後更無法與曹操抗衡,所以唯一的選擇就是聯吳抗曹。

如果孔明之前直接去求孫權,效果未必會好。

現在時機來了,東吳派了魯肅過來,這就有了很好的橋樑。

只要搭此橋樑,就能順理成章地見到孫權。

因此孔明建議劉備讓自己跟魯肅去東吳,憑藉自己的口才,必能說服孫權聯合抗曹。

劉備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機會,於是同意了孔明的建議。

一個人必須先有意願和計劃,而後才能隨時抓住良機。

孔明就是如此,否則就算來十個魯肅也沒用。

途中,魯肅講明了自己的顧慮。

勸孔明見孫權時,不要說出真正的軍情。

在大家的印象中,魯肅是個典型的老實人,但老實人怎麼會這樣勸孔明呢?這不是很奇怪嗎?其實,魯肅的老實並非一般人所認為的老實——不耍詐、不陰險。

該隱瞞的就隱瞞,才是真正的老實。

魯肅之所以擔心孔明跟孫權講出實情,是因為孫權本來就害怕曹操,要是得知曹操有百萬大軍,說不定會幹脆投降,何況張昭等人都已經表明投降的態度。

因此,魯肅為了促成兩邊的聯合,事先就交代孔明切不可對孫權說曹操兵多將廣。

這還用得著魯肅教嗎?孔明早已成竹在胸,所以他說自有對答之策。

雙方都是好意,並非是要騙孫權。

曹操此前寫信給孫權,脅迫孫權與其共戰劉備。

曹操的威脅在孫權集團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

魯肅與武將們主戰,張昭等文官主降。

魯肅將諸葛亮安排在館驛後,來見孫權,正趕上張昭等人勸孫權投降。

張昭是江東的元老級大臣,再加上孫策的臨終囑咐,孫權不得不對他客氣三分。

但張昭始終不求上進,已經相當老朽了。

當他得知曹操要來攻東吳,居然勸孫權投降,因為明擺著打不過曹操,現在投降還可以保住老百姓,否則曹操一旦打過來,死傷一定會很慘重。

張昭站在自己的立場,很容易講這種話。

但孫權聽後就不高興了,他心想:如果我們換一下位置,你還會這樣講嗎?可是孫權又不方便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因為他一個人決心抗曹成不了什麼氣候,必須眾人眾志成城地支持他,他的決定才能起作用。

我們常常覺得孫權權力很大,整個江東都得聽他的,但此時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處境也很為難。

天底下所有的領導,必須取得幹部的全力支持,說的話才能起到作用。

魯肅說大家都能降,只有孫權不能降,魯肅的這句話不單單是打動了孫權,而且還說出了孫權的內心話。

對孫權而言,有些話是沒法說出來的。

這種「你們都能投降,只有我不能投降」的話一說出去,就會拉開自己與幹部的距離,將來還怎麼去領導他們呢?所以就算孫權一百個不贊同投降,他也不敢直接說出來。

現在魯肅把孫權的心裡話說出來了,孫權當然很高興,然後就問魯肅有什麼好的應對之策。

魯肅說只要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就不用投降了。

可見魯肅是很聰明的,絕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老實迂腐、腦筋不太靈光的人。

他修養很好,能夠見機行事,而且處理事情面面俱到,比周瑜要成熟得多。

只是周瑜跟孫權的關係比較密切,許多事還輪不到魯肅來處理,但一旦他有這樣的機會,總能將事情處理得讓人刮目相看。

所以要了解一個人,一定要了解他的種種處境與身份,才能夠全面了解。

既然孫權不想投降,為什麼又猶豫不定?曹操的勢力日漸強大,收拾完袁術,又打敗了袁紹,現在又快把劉備逼上絕路了,孫權能不怕嗎?可是怕歸怕,他能投降嗎?用魯肅的話說,誰都可以投降,就是他孫權不能投降,因為別人投降還能繼續當官,他投降了就再也沒有稱帝的機會了。

所以孫權感到左右為難,投降非他所願,打又沒有把握,他身陷在這兩難之中,很希望聽聽大家的意見。

這種做法並不出乎我們的意料,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確實很難下定決心,換成是我們,同樣也會跟他一樣左右為難。

孫權從魯肅那裡得知諸葛亮已到江東後,決定先讓他會見江東群臣,然後再共商大事,這是孫權很高明的地方。

如果他一聽說孔明來了,二話不說地先請過來見面,就會造成很大的後遺症。

因為這件事不是孫權跟孔明就可以決定的,否則他們兩個人談妥就好了,還管東吳的大臣幹什麼呢?只是那樣的話,就無法出現孫權所希望的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的局面了。

所以孫權決定先讓孔明去碰碰釘子,看看他是否能說服張昭等人。

如果說服了,孫權借力使力就解決了很大的難題。

如果孔明連這些人都說服不了,孫權就要重新考慮是否應該跟劉備聯合起來抗曹了。

於是孫權跟魯肅講,先讓孔明好好休息一下,明天讓他會見東吳大臣,然後再一起議事。

但孔明怎麼會休息呢?他內心萬分焦急,劉備那邊危險重重,孫權這邊早一天下定決心聯合抗曹,劉備那邊就早一天得到保障。

但他也不能強行去見孫權,否則只會適得其反,於是只好既來之則安之,以待孫權。

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急事要緩辦。

急事急辦,只會製造更多的問題;急事緩辦,先讓大家的情緒穩定下來,然後再好好想想接下來該怎麼走,才會一步一步走得很穩當。

魯肅安排孔明跟江東謀臣見面,孔明在隆中的時候,整天把這些人當做個案研究,因此對他們的情況一清二楚。

但孔明並沒有顯露出來,而是見誰都說久聞大名、久仰久仰。

孔明從來不輕易把自己的真相透露出來,這是非常高明的。

落座後,孔明知道,自己再怎麼跟他們講都沒有用,倒不如先聽聽他們怎麼說。

所以他並不先開口,而是從容不迫地拂拭著扇子,看哪一方會先沉不住氣。

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要想達到孔明的那種境地,需要後天的不斷修養。

在雙方都不開口的情況下,張昭率先發難。

說他自比管仲、樂毅,但劉備未得他時還能割據城池,有了他後卻反不如當初,難道管、樂就是這樣的嗎?孔明面對東吳群儒,不但不謙虛,反而誇口自大,說新野兵馬不到一千,卻以火燒水淹抵擋了夏侯惇和曹仁的數萬兵馬,就是管仲、樂毅也未必能如此。

孔明一個人要面對那麼多人,而且所有人都對他不懷好意,如果他再謙虛,豈不要被眾人壓死?如果他一來就請各位多多指教,說自己那邊處境危險,請東吳相助一把,那大家就會一起把他哄出去——原來你是想求助我們東吳,藉助我們的力量去抵擋曹操!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孔明不能用常態來表現。

所以他出其不意,用毫不謙虛的口吻,張口就讓大家奇怪他怎麼會這樣說話,這就叫做出奇兵。

只有這樣,群儒才會把孔明當對手,孔明的實力才能表現出來。

一個人,只有人家把你當對手,你才會產生抵抗的力量,否則如果所有人都不把你當對手,你就無從顯示力道了。

因此,我們平常一定要謙虛客氣,但在特殊情況下,就得當仁不讓。

諸葛亮有備而來,對東吳所有人的情況都了如指掌。

我們已經講過,孔明未出山之前,就研究過各個諸侯及其手下人物的性格及經歷。

像東吳這些文臣,每一個人他都有一套資料,包括這個人是怎麼來東吳的、後來表現如何、在孫權心目中有何分量、會講什麼話,孔明事先都有很仔細的研究,因此現在才會胸有成竹,相信憑自己一張嘴,就能讓那群文臣啞口無言。

果然,只要誰頂撞孔明,想給他難堪,孔明就馬上指出那個人的丟人之事。

一個人的底細要是被別人摸清楚了,就會變得很沒有底氣,再加上句句擊中要害,氣勢自然會降下來。

之前那些東吳文臣氣焰很足,想在氣勢上壓倒孔明,沒想到被孔明這麼一還擊,立馬就無言以對了。

孔明在辯論中說自己不治經典,這是什麼道理?中國人說沒錢就是很有錢,說有錢反而往往都是裝的。

一個很有錢的人不會在乎騎一個破腳踏車,但要叫一個沒多少錢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小資去騎破腳踏車,打死他都不會騎,借也要借一部車子來開。

這就是內外虛實的呈現,裡面一實一虛,外面就會有不同的表現。

同樣,一個沒讀什麼書的人最怕人家說他不讀書,因此一定要裝得很有學問的樣子;而一個學問很充實的人,別人怎麼笑他,他都根本不在乎。

孔明將經典研究得一清二楚,因此才敢說自己從來不治經典。

那些文臣一天到晚讀死書、治經典,只會背一些古人的詞句,卻根本做不到活學活用

而孔明卻能活用各路經典,這是他贏過東吳文臣的地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危險江東行

諸葛亮拿下東吳三巨頭之一的張昭,接著見到了東吳的老大孫權。如果按照魯肅的構想,孫權年輕,就是個孩子,應該哄,忽悠他曹操不堪一擊,這仗就能開打了。不過等到諸葛亮親自見到孫權的時候,發現這個孩子已經...

諸葛亮勸說孫權抗曹與弱小公司橫向聯合

【三國經濟】弱小公司與大公司、強公司洽談橫向聯合,要精心選擇目標公司,摸清其主要領導、主要骨幹、重要謀士的秉性。徐叔衡經濟要發展,經營要擴大,公司要做強,離不開企業的橫向聯合。如何搞好橫向聯合,...

歷史揭秘:誰是赤壁之戰的第一功臣?

說起赤壁之戰,大家都耳熟能詳。談起赤壁之戰,人們會想起許多三國典故。什麼草船借箭,舌戰群儒,還有七星壇諸葛祭風等,這些都是小說中虛構或者誇大的內容。赤壁之戰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以三國中最出色的軍事...

268 諸葛亮抵達江東 孫仲謀被逼投降

只見此刻的玉靈,臉上是血肉模糊,不知道被劃了多少刀,已經是面目全非了,就像《倚天屠龍記》裡面的那位被周芷若破相的蛛兒一樣。不!準確說來,比蛛兒更可怕!天哪!這司馬懿實在太狠了,他居然把玉靈毀容了...

東吳謀略家魯肅為什麼勸孫權全力奪荊州

魯肅是孫權最器重的謀略家。在孫權謀略不當時,常常規勸他。魯肅是安徽人,當地豪族,他曾慷慨地借周瑜自己幾乎一半的存糧。後者把他推薦給了孫權。在酒席上經過交談,孫仲謀對魯肅的見識十分讚賞,單獨留下了他。

諸葛亮套路深,一句話讓周瑜與曹操勢不兩立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當陽大敗,無法與曹操的80萬大軍抗衡,於是就差遣諸葛亮去江東聯合孫權對抗曹操,本來東吳文官都是主張投降的,但是諸葛亮大展其才,舌戰群儒,又智激周瑜,最終使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

三國演義權略之11:舌戰群儒及其背後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不得抄襲,不得轉載)劉備從樊城撤退後,前進目標是江陵。但曹操大軍追趕得很厲害,劉備放棄江陵,斜著跑到漢津口,遇到劉琦帶著船隊來接應,從此逃脫曹操的追趕。劉備和諸葛亮來到劉琦...

品三國智慧6:赤壁鏖戰1:孫劉聯盟的形成

曹操大軍自7月出師,十月即占領除江夏外的荊州全部,又得到大量的戰略物資。下一步進軍江東,就差退守在江夏的劉備、劉琦勢力了。劉備此時可以說是到了窮途末路的狀況,一旦曹軍東下,劉備只能是選擇滅亡或者...

259 魯肅初次登場 孫劉聯盟有望

首先,船的速度肯定比不上馬,不管是逆風還是順風。故而在江上作戰,雙方老遠就能看見對方了,不可能用奇襲或者偷襲。其次,曹孟德這次主要的目標其實是江東。之前曹孟德也說了,劉備等人些許殘敵不足為慮,他...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舌戰江東群雄

樊城大敗,讓劉備狼狽至極。往江陵進發的路上,劉備走的那叫一個慢。畢竟有兩城百姓扶老攜幼的跟著,一天也就能走上十幾里路。從襄陽到江陵,約四百多里的路程,這點路放今天開車三個半小時穩穩噹噹的就能到,...

讀《劉玄德敗走夏口》,品《三國演義》智慧

本文對在劉備敗逃到夏口後,劉備與孫權的進行聯合的過程以及片段分析。官渡之戰後,曹操統一北方,收降荊州,成為漢末最大的割據勢力,當時具有統一全中國的實力;曹操統領號稱80萬的大軍,順江而下,意圖剷...

諸葛亮舌戰群儒?好吧,羅貫中又把你騙了

《三國演義》里有意拔高了諸葛亮的智慧,不僅將許多發生在其他人身上的故事嫁接到諸葛亮身上,還為諸葛亮生造了不少神機妙算的故事,以至於魯迅先生在評價《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描寫時說,這部書「狀諸葛之多...

眾文武見孫權退入內堂,全部退出去 大將中

 現在,君臣商量已定。孔明與劉備說,到了外面,你主公對魯肅說明,我諸葛亮過江,要由他擔保。我料到魯肅是江東的有名之士,只要他能負責的活,我便有泰山之靠,你說話中,口氣略微硬一些,也讓他肩上壓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