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躬耕南陽,他到底在等待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28年,已經是蜀漢丞相的諸葛亮,在給皇帝劉禪的《出師表》中說,他當時「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意思是老老實實在荊州做個隱士就成了。
說起來,好像是劉備再三的懇請,才讓他沒辦法,勉強出山一樣。
真的麼?
這隻怕未必是實話。
荊州隱士中間,龐德公這樣的人是真心當隱士,但諸葛亮和他的一班朋友們,最後紛紛都出來當官了。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要說一開始就打定了終老林泉不問世事的念頭,或許符合那時候流行的「隱逸恬淡」之風,卻未免消極了些。
暴露諸葛亮內心的一個旁證,是他當時自比為「管仲」「樂毅」。
管仲和樂毅這倆什麼人?管仲是春秋時齊國的賢相,輔佐齊桓公九霸諸侯;樂毅是戰國時燕國的名帥,帶領五國聯軍,差點滅掉強齊。
諸葛亮自比這兩位,那口氣是很大的。
諸葛亮的這種自吹自擂,史書記載「時人莫之許也」,就是說大家都不信他這麼能耐。
唯有他的好朋友崔州平、徐元直等把他這話當真。
(崔州平)
也難怪,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說下這般大話,怎麼讓人信服?但諸葛亮自己既然把大話說的盡人皆知,那麼他當然是不打算真的當一輩子隱士了。
另據《魏略》記載,有一次尚未出山的諸葛亮,和徐庶、石韜、孟建他們聊天,評價說:「你們幾位老兄,當官大概可以當到州、郡這個級別(相當於省級和地市級)。
」三人問諸葛亮,那你呢?諸葛亮「笑而不語」。
這是在裝酷,同時也說明諸葛亮心中,實在有自己長遠打算的。
他的長遠打算,就是要興復漢室。
在諸葛亮看來,當時的中國「群雄割據,戰亂不止」。
究其本源,是作為天下政治中心的大漢朝廷本身處於混亂,所謂「朝綱失振,民不聊生」,天下賴以安定的統治秩序和社會制度遭到破壞,老百姓也就在這種唯暴力是尊的新環境下苦苦掙扎。
要想消除這深重的災難,只能寄希望於「重振朝綱,興復漢室」,恢復中央政權的地位和權力,重建政治、軍事和社會秩序。
諸葛亮本人,在生命的前四分之一屢經喪亂,顛沛流離;在隨後的四分之一安居於荊州。
他切身體會著亂世給民眾帶來的慘痛命運,並從中磨礪出自己的志向。
那便是:輔佐一位明君,安定天下,從亂世之中再造太平。
這樣宏偉的志向,或許很多人都曾立下過。
但要實現這個志向,不僅需要自身的才能和不懈努力,還需要很多外因的資助。
比如,有力的合作者,良好的機遇。
一晃間,諸葛亮已經27歲了。
這個年齡在古代其實已經很是不小。
孔子云「三十而立」。
單說東漢末年的幾位著名英雄,孫堅17歲就起兵討叛,曹操20歲便當上洛陽北部尉(首都公安分局局長),劉備20多歲就帶兵鎮壓黃巾,30歲以前當上縣令。
更別提孫策、周瑜在20多歲就已率兵打下整個江東地區了。
諸葛亮呢,作為蔡瑁的外甥女婿,蒯家和龐家的舅子,他依然沒有一官半職,以平民之身,隱居在茅廬之中。
他的長遠志向,似乎看不到實現的希望。
然而諸葛亮是不在乎的。
他在前半生已經經歷了這許多波折,又受到龐德公、司馬徽他們的薰陶。
儘管胸懷大志,他並不急於一時,不必趕在猴年馬月去立下功名,光宗耀祖。
他只是靜靜地等待,積累,考察山川河流,接觸民生,默默打造自己的知識儲備和人脈儲備。
他後來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在荊州的諸葛亮,確實有這樣的條件。
草廬攻讀,壟畝躬耕,這是修身養德。
而自己的滿腹學問和滿腔志向,也就在這不緊不慢的淡泊與寧靜中,積澱得日加深厚,直到遇上命中的真主。
「合集」雞年說雞系列文章
「合集」話說張居正(26-40)昂首入閣到獨當一面
「合集」話說張居正(41-62)張居正與高珙的恩怨勝負
諸葛亮躬耕南陽,真的只想當個隱士麼?一句話暴露野心
228年,已經是蜀漢丞相的諸葛亮,在給皇帝劉禪的《出師表》中說,他當時「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意思是老老實實在荊州做個隱士就成了。說起來,好像是劉備再三的懇請,才讓他沒辦法,勉強出山...
諸葛亮出山時,想到會遇到司馬懿這樣的對手嗎?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為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立下汗馬功勞,諸葛亮輔佐實力很弱的劉備,從白手起家,到打下荊、益二州和漢中,可以說未逢敵手,劉備死後,諸葛亮又輔佐後主劉禪,五次北伐,...
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是謙虛還是狂妄自大呢?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曾經記載了這樣一段話,「亮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
諸葛亮出山為什麼選擇劉備,並對其忠心不渝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上,開始了他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在與司馬懿對峙100多天以後,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武侯隕落,蜀國悲痛不已。在丟失荊州之後,蜀國只...
諸葛亮岳父黃承彥是如何預見諸葛亮功業難建
雖然諸葛亮用盡一生的精力來輔佐蜀漢,但最終失敗,而在隆中對之前,就有人已經料定諸葛亮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此人就是諸葛亮岳父黃承彥。黃承彥本是荊州名士,其妻是荊州劉表後妻蔡氏的姐姐,和大名士龐德公...
三國著名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的處世哲學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諸侯割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身處亂世,有劉備一般要立志匡扶漢室的末代忠臣;有袁術一樣妄圖稱帝的亂世奸雄;有趙雲一樣忠貞護主的忠義之士;也有諸葛亮一般鞠躬盡瘁的肱骨之臣...
諸葛亮隱居是假,沽名釣譽是真,否則靠什麼「聞達於諸侯」?
歷史中有很多人物隱居在深山田野中,不去刻意鑽營,卻能被伯樂發掘。商末周初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東漢末年有「三顧茅廬」諸葛亮匡扶漢室。三顧茅廬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為了求賢,劉備親自去諸葛亮隱...
從《隆中對》到《出師表》,看諸葛亮成長與成熟的過程
諸葛亮早已成為名垂青史的忠誠楷模與智慧化身。有不少人都以為諸葛亮是一個天才人物。其實諸葛亮後天的勤奮、努力、進取精神才更值得我們景仰和關注。諸葛亮從十六歲開始帶著弟弟到隆中隱居,躬耕隴田,自食...
諸葛亮為何選擇輔佐劉備?第一他自卑,第二劉備會吹會拍
諸葛亮雖然隱居隆中,但他與荊州上層人物的關係非常親密。他的岳父黃承彥是劉表的連襟,蔡瑁的妹夫。劉表的原配婦人逝世以後,迎娶了荊州豪族蔡諷的小女兒。而蔡諷的大女兒,正是黃承彥的老婆。此外,諸葛亮的...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並僅僅是裝逼吹牛,實則有更高的期望
諸葛亮年輕時,因為荊州多年太平,聚集了很多流亡人才,想出人頭地其實很難。他在隆中有兩個愛好,一是抱膝長嘯,這後來成了魏晉名士阮籍等人的標誌性動作;二是吟誦《梁父吟》。這兩個行為名士味道很濃,但是...
故意為之!三顧茅廬,諸葛亮和劉備名望的雙豐收
中國讀書人多以清商自詡,其實,他們身在山林,心在朝闕,待機而出,作帝王師。 就說那個諸葛亮吧,他生於東漢末年,本是個躬耕南陽的平民百姓,可他那句「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他的真心話嗎?...
為什麼諸葛亮要自比管仲、樂毅,他能和管、樂相提並論嗎?
在三國歷史上,諸葛亮在遇到劉備之前過著躬耕南陽的生活。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對於諸葛亮來說,經常自比管仲、樂毅...
諸葛亮明明不願意出仕!但是卻又為何出山幫劉備!
劉備草廬三顧,諸葛亮盡心竭力,終究三分全國而有其一,諸葛亮完成了自個的志趣,也成果了一代智者、賢相。可是我在讀書時發現,諸葛亮好像有隱居之意,終究為啥出仕?又為啥挑選了劉備呢?
諸葛亮和他的「荊襄朋友圈」
01在閱讀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時,我們常常會被「仰知天文、俯察地理,中曉人和」的諸葛亮折服。有時卻也難免疑惑,在交通和通訊都並不發達的東漢末年,出山之前長期「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如何能夠清晰的...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而不是蕭何、張良?透露出諸葛亮的超世智慧
諸葛亮沒有出山之前,是一個純粹的隱士。但是很明顯,諸葛亮不甘心一輩子做一個隱士,他有遠大的志向。根據史書的記載,我們知道,諸葛亮隱居的時候,自比管仲、樂毅。雖然《三國演義》中司馬徽認為,諸葛亮可...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弱小的劉備而非曹操?
諸葛亮出山之時,劉備只有新野一縣,幾千人馬。論實力,與曹操和孫權甚至劉表馬騰劉璋相比,都是勢力最弱的一支,可是他既不去投奔不僅軍事實力強而且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又不去歸依地盤穩固、人才濟濟的孫權,...
黃月英真的長得難看嗎?為什麼諸葛亮只娶黃月英
諸葛亮(1 8 1年—2 3 4 年),字孔明,號臥龍。身長八尺,容貌甚 偉——《三國志·諸葛亮傳》。身長八尺也就是1 9 0cm左右,魁梧偉岸;容貌甚偉的「偉」可以解釋為偉美、偉秀、偉如,也就...
諸葛亮一生輔佐蜀漢,病逝五丈原前大喊2個字,劉禪聽後號啕大哭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臨死前大喊出兩個字,劉禪聽後流淚了「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也!」這是《三國演義》中,潁川名士司馬徽先生對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