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帝孫權,晚年為何被稱作「渣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孫權是東吳的建立者,也是三國時期統治時間最長的君主。

因其諡號大皇帝,故稱之為東吳大帝。

以下是孫權的詳細介紹: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

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

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到達夷州。

太元元年(252年),孫權病逝,享年七十一歲。

他在位二十四年,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統治時間最長、也是最長壽的君王。

曹操評其為: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其評價為: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

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

由此可見,孫權的確是三國時期的一代英主,可謂好生了得。

然而,晚年的孫權早已不是英主,而是典型的暴君甚至是昏君了。

那麼,孫權的晚年究竟做了哪些錯事呢?人們又為何稱其為「渣權」?

其實,縱觀孫權一生,他的人品特別到了晚期,簡直是渣到了頂點

以下是孫權晚年昏聵的具體案例:

1.逼死陸遜。

2.趕走張昭。

3.頻繁易儲。

4.放縱黨爭。

由於篇幅有限,小編就不對上述四個案例一一展開了,就重點說一下第三點和第四點。

晚年的孫權,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

早在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剛一稱帝,便立長子孫登為皇太子。

然而,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孫登便去世,年僅三十三歲,可謂英年早逝。

在長子孫登逝世後,孫權的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

自赤烏五年(242年)起,孫和及魯王孫霸之間因儲君問題產生了極大矛盾。

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

其中,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都支持魯王。

於是乎,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孫權廢孫和,賜死孫霸,並於同年十一月改立七子孫亮為太子。

晚年時期的孫權,竟對兩個兒子一廢一殺,可見其心之恨。

更為嚴重的是,孫權的這一做法,為日後東吳皇位的交替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歷史已經證明:九歲繼位的孫亮後來並沒有穩固孫權傳給他的皇位,在16歲的年紀就被害致死,兇手據說為孫權的六子孫休。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晚年的孫權確實是反覆無常,刻薄猜忌,極其昏聵。

於是乎,「渣權」的稱號也就順理成章了。

以上是小編個人拙見,歡迎大家多多指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的戰與亂——六親不認「南魯黨爭」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越發覺得這句話挺對的,如果說我以前把三國當做軍事作品來看,那麼現在就會發現自己錯了,三國不是軍事,而是政治!就像以前總認為諸葛亮是軍事奇才直到研究了三國才發現諸葛亮是政治...

晚年忘恩負義孫權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東吳吳大帝孫權的晚年:步了袁紹的後路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陽(今浙江省富春)人,三國時吳國開國皇帝,在位33年。其父孫堅任長沙太守,與劉表軍隊作戰時被射死,自此與劉表結為世仇。其兄孫策,策以幫助袁術平定江東為籍口,從壽春出發,沿途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