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帶領十萬大軍卻打不過張遼七千餘人,他究竟敗在了哪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可見,曹操給予了孫權極高的評價。

作為一位能在亂世之中與曹操、劉備並駕齊驅的君王,孫權的確有他的過人之處。

以下是孫權的簡介: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他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建立了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

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

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到達夷州。

從上可知,孫權可謂是一代英主。

然而,孫權卻在一次戰役中蒙受了終生的恥辱。

這場戰役,便是逍遙津之戰。



逍遙津之戰,指的是公元215年,曹魏名將張遼以八百步卒逆襲孫權,繼而打敗孫權親自率領的十萬大軍於逍遙津(合肥境內),從而解除了合肥之圍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此戰直接擊潰了孫權親自斷後的後軍,差一點生擒孫權。

在這場戰役中,孫權舉傾國之力(十萬大軍),對合淝志在必得。

而曹操率曹魏主力遠在漢中與劉備的大軍相持,遠水救不了近火,合淝總兵力不過七千人,雙方的兵力對比為14:1,合淝之戰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拉開帷幕。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張遼、樂進和李典以七千人大敗東吳君主孫權秦率的十萬大軍。

經此一役,孫權精神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打擊。

從此,他再也不敢進犯合肥。

那麼,孫權在優勢如此明顯的形勢下,為何會遭受如此大敗?他究竟敗在哪裡呢?

在小編看來,孫權之敗,主要敗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驕忽輕敵。


孫權自恃人馬眾多,而合肥守兵寡少,來時不備,去時無防,連續遭到兩次襲擊。

先挨當頭一棒,挫了銳氣,再遭銜尾一擊,差點蹉跎,致使大好形勢白白流失,甚是可惜。

第二:恃勇好戰。

此戰之所以會產生那麼大的後果,是因為兩次遭襲都有孫權在場,且勢如危卵。

吳軍既要保衛孫權的安全,又要同魏軍作戰,自顧不暇,方寸大亂。

總之,逍遙津之戰,成就了張遼,卻毀了孫權的英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讀史記之古代那些皇帝們-三國番外之名將

三國時期,名將輩出,猛人如雲,僅《三國中》中為之立傳者不下半百,有名有姓者更不勝數。群雄以呂布為首,曹魏有五子良將(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八虎騎(...

三國最能屈能伸的君王

身為君王,一般都能伸,卻不見得能屈。縱覽三國風雲,誰將能屈能伸做到了極致?首先需確定人選範圍,他們應在生前稱帝,或被封王位。像孫堅、孫策,於吳黃龍元年(229)分別被追尊武烈皇帝、長沙桓王,可...

三國時期的頂級名將,或許他讓你意想不到!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留名青史的軍事將領也不計其數。可以說,這既是一部三國史,也是一部英雄史,他們創造了一段段不朽的軍事傳奇。然而,真正能稱得上頂級名將的卻是屈指可數。所謂頂級名將必須具備超乎尋常...

東吳如果不偷襲關羽,三國會提前統一嗎?

建安二十四年,蜀漢荊州都督關羽發動了對曹操的北伐戰役,戰役前兩個月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擒于禁,斬龐德。可就在兩個月後,東吳忽然背盟偷襲關羽,關羽兵敗麥城,被東吳殺死。之後,孫劉聯盟破裂,曹魏...

孫權,有六口寶劍!

孫權(182年-252年),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三足鼎立,孫權鼠輩卻為何沒有進取心?

三國裡面形成鼎足之勢的曹魏陣營,蜀漢陣營和孫吳陣營都稱霸一方,但是細心的人們會發現,進取心最強的是曹魏,且不說曹操一生大小征戰上百次,破袁紹,除袁術、滅呂布,定劉表,征張繡,討劉備,下江南,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