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兩度要求孫權遣送質子,孫權為何敢拒絕?孫策看得最明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00年4月,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時,卻在丹徒狩獵中為刺客所傷,由於重傷不治,孫策只能交代後事。

他沒有將江東交到自己兒子手中,而是交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並讓張昭對孫權進行輔佐。

孫策去世後,孫權繼承了孫策的討逆將軍,會稽太守與吳侯,在周瑜與張昭的支持下,逐漸穩定了江東的局勢。

孫權掌控江東不久,曹操就將孫權封為討虜將軍,以示安撫。

兩年後,曹操就迫不及待地暴露出他安撫孫權的目的,他要求孫權遣送一個兒子,作為質子送往許都。

要知道當時曹操挾持著漢獻帝以號令天下諸侯,而要求各大割據勢力臣服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讓這些勢力的掌權者派遣自己的兒子到許都做質子。

如此一來,這些勢力自然不敢得罪曹操,畢竟自己的兒子在曹操手中,稍有不慎就會斷送子嗣的性命。

但如果不將兒子遣送許都,曹操又會以此為由,打著漢獻帝的旗號出兵征討。

可以說,當時的孫權處於兩難的境地,畢竟此時袁紹已被曹操擊敗,北方安定,一旦孫權不答應曹操的要求,曹操很有可能就會率軍攻打江東,而如果真將自己的兒子送往曹魏,將來只怕要受到曹操的制約。

就在孫權兩難的時候,是周瑜站了出來,向孫權提出決不可送出質子,向曹操臣服。

畢竟送走一個質子,換來的不過是一些封賞,但孫權就此將會被曹操拿捏在手中。

周瑜更是以戰國時期的楚國為例,他認為楚國不過方圓百里,尚能傳國九百年,而孫權作坐擁江東,還有什麼害怕的呢?最終孫權接受了周瑜的意見,沒有將兒子送往許都,等同於向曹操宣布了獨立。

而曹操當時忙於收割袁紹的殘餘勢力,沒有將孫權的忤逆太放在心上,直到劉表病逝,曹操出兵攻占荊州後,才對東吳動手,只可惜曹操此戰沒能打服東吳,反而被孫權與劉備的聯軍擊敗,最終含恨而歸。

樊城之戰時,孫權與曹魏聯手,安排呂蒙白衣渡江,切斷了關羽的後路,最終導致關羽兵敗身死,荊州盡歸東吳所有。

而劉備不甘於荊州的遺失,他登基稱帝後,不顧大臣的勸阻,傾蜀漢舉國之力發動夷陵之戰,東征孫吳。

孫權向劉備求和不成,只能向曹丕稱臣,以避免兩線作戰。

最終在大都督陸遜的阻擊下,劉備率領的蜀軍大敗而歸。

此戰過後,孫權直接與曹魏斷絕往來,而曹丕沒料到孫權變臉的速度如此迅速,於是想再次試探孫權。

曹丕如同其父親曹操一般,要求孫權將自己的兒子送往魏國作為質子。

面對魏國的使臣,孫權很直接表示,自己一定將孩子送往魏國,只不過自己的孩子尚且年幼,待其長大後定然送走。

直到此時,曹丕才知道被孫權耍了,他一怒之下,率領大軍親征東吳。

只可惜曹丕同樣不是孫權的對手,在多次征討東吳無果後,曹丕也只能含恨而歸。

筆者認為,而孫權之所以敢兩次拒絕曹魏的要求,孫權的長兄孫策看得最明白,他在臨終前曾說過,率軍征戰,孫權不如自己,但鎮守江東,孫權則比自己強得多。

而孫權果然擅長守成,無論是劉備傾盡全力的夷陵之戰,還是曹操數十萬大軍南下的赤壁之戰,孫權都將外敵擊潰於門外,保證了東吳的安全。

也是因為孫權有這樣的底氣,才會兩度拒絕曹魏的要求,不將質子送往魏國作為人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影響三國格局的8個人,除了曹操劉備還有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三國演義》的「煮酒論英雄」一節里,曹操曾說過一句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演義雖然是文學,但羅貫中替曹操說的這句話並沒有毛病。他和劉備兩人確實是影響...

東吳歷史上的四大都督

在三國的歷史上,吳國大都督是一個身份顯赫,且要承擔重要軍事任務的職位。也許我們一直認為東吳的大都督一直不是只有周瑜嗎?其實不然,東吳的大都督一共有過四位,他們也稱東吳四傑: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你不了解的孫權 開疆拓土三分天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