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譽為相傑第一,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開創先例,相傑第一——中國第一宰相管仲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穎上人(當時無今潁上縣,應為潁河上遊人),周穆王的後代。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

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開始輔助公子糾。

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

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

周王同族姬姓之後,生於潁上。

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

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

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

一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

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儘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

管仲為使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製衣帶鉤上。

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君位。

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桓公即位,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敵管仲。

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

當然這裡提一點管鮑之交的友誼,管鮑之交——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

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

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鄰、先內後外、待時而動的治國求霸之策,而桓公未聽其言,於次年輕率攻魯,在長勺之戰中被魯軍擊敗。

管仲注重經濟和農業,反對空談主義,開創職業技能教育。

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觀念和《管子》的思想頗為接近。

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

管仲改革的實質,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

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

對外,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

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

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

後來孔子感嘆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

戰後,為使齊國儘快富強起來,達到民足、國富、兵強,管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1.在經濟方面

他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國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與經濟是否發展密切相關。

他廢除了齊國仍保留的公田制,實行按土地肥瘠定賦稅輕重的土地稅收政策,使賦稅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

設鹽官煮鹽,設鐵官制農具,發展漁業,由國家鑄造錢幣調節物價,推動商品流通;鼓勵商民與境外的貿易。

齊國的經濟得到很快發展。

  • 管仲相齊的經濟政策是"遂滋民,與無財"(《國語·齊語》),他的辦法乃是"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史記·齊太公世家》)。

    或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史記·平準書》),以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史記·管晏列傳》)。

  • "輕重魚鹽之利"及"徼山海之業"是否是漢代鹽鐵官賣的濫觴,我們現無可徵信的材料。

    管子書中的記載言:管仲反對向"樹木"、"六畜"和人口抽稅,而主張"唯官山海為可也","山海"就是鐵和鹽(《管子·海王》)。

    若此記載為可信,則於管仲時就已經實行了統治鹽鐵的經濟政策了。

  • 管子熟練的運用輕重之術對外策劃了衡山之謀、陰里之謀和菁茅之謀,堪稱古代貨幣戰爭的經典案例。

  • 管仲實行了糧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則准平。

    ……故大賈富家不得豪奪吾民矣",(《漢書·食貨志》下)。

    這種"准平"制,不但是一種平衡糧價的政策,並 且,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並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

    這種經濟政策,亦為經濟層面的國君集權。

  •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徵收額,馬克思級差地租與之相同。

  • 管仲面對當時"竭澤而漁"的經濟開發,為了有效利用齊國的林木和漁業資源,制定了"山澤各致其時"。

    即歷史上最早的自然環境保護法,即禁止人們為了眼前利益而濫伐濫捕,以保護樹木和魚類的正常生長、免遭破壞。

    伐木和捕獵只准在適當的季節進行。

  • 管仲修齊太公"九府圜法",在齊國設立了專管貨幣的機構--"輕重九府呻"。

    齊國由政府統一鑄造貨幣,這種規範的貨幣呈刀形,名為"齊法化"或"節墨法化",俗稱"齊刀"。

  • 管仲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統的闡述了消費對生產的促進效用。

2.在政治方面

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

把國都劃分為21個鄉。

其中工商鄉6個,鄉民專營本業,不服兵役,農鄉15個,鄉民平時種田,戰時當兵。

國都以外劃分為邑、卒、鄉、縣,均設官員管理。

10縣為1屬,全國共有5屬,設5位大夫管理。

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國君報告屬內情況。

這就形成了對全國的統治。

3.在軍事方面

管仲認為兵在精不在多,強調寓兵於農,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起來。

在農鄉,5家為1軌,10軌為1里,4里為1連,10連為1鄉,5鄉為1軍。

每家出1人當兵,1軍為l萬人。

全國有3軍,國君自率1軍,二位上卿各率1軍。

每年春秋通過狩獵訓練軍隊,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其原則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其措施是"參其國而伍其鄙",其內容為:將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

工商之鄉不從事作戰,實際從事作戰 的是士鄉十五。

五鄉為一帥,有一萬一千人。

由齊君率為中軍,兩個上卿各率五鄉為左右軍,是為三軍,就是"參其國"。

一鄉有十連,一連有四里,一里有十軌,一軌有五家,五家為 一軌,這就是"伍其鄙"。

軌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處在一起,因為利害禍福相同,所以,"守則同固,戰則同強"。

這是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鬥體制,亦為後來大規模的戰爭作了準備。

齊國由於管仲實行改革,很快強盛起來。

管仲又向齊桓公提出了實現在中原稱霸的謀略即"尊王攘夷"。

所謂"尊王",就是擁護周王室。

那時,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國互相爭戰。

首先舉起尊王的旗幟,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順地得到盟主的地位。

所謂"攘夷",是指當時我國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國爭戰之機內侵,對各國造成嚴重威脅,領頭伐夷就能得到各國的擁戴。

齊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

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這就是周襄王。

周襄王即位後,派人送祭肉給桓公以示嘉獎。

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諸侯國會盟,舉行受賜典禮,並依據管仲的建議,訂立了盟約。

至此,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先後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

管仲為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因有殊勛於齊,被桓公尊為仲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齊桓公首霸

歷史進入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呈現出日益不平衡的狀態。隨著周王室在政治上的衰微,周王天下共主的權威不復存在,舊的統治秩序大亂,形成了大國爭霸的局面。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位於東方的齊...

華夏第一相管仲,古代妓院的創始人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穎上人(當時無今潁上縣,應為潁河上遊人),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

猥瑣發育別浪?——齊桓公的路

齊桓公即位之後,霸業究竟是如何展開?是安心種田,扮豬吃虎?還是遠交近攻,合縱連橫?亦或是知人善用,帶著一群小弟打天下?emmmm……看完之後,小編也覺得,或許……這就是王「霸」(ba)之氣吧。管...

棗莊:第一丞相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

華夏第一相,青樓始祖——管仲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人(今安徽潁上、或鄭州登封潁河上游),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

尊王攘夷——齊桓公

上次我們講到莊公箭射王肩小霸春秋,天子威嚴掃地,諸侯列國不再朝貢。至公元前681年春秋時期又一位霸主齊桓公在歷史的進程中留下了絢麗的一筆,與莊公不同的是,前者挑戰天子權威開啟亂世之端,小霸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