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聯盟:變色龍司馬懿給歷史開了一個血腥的玩笑|文史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宗城|文
《軍師聯盟》一劇對司馬懿其實多有美化,本文試圖還原司馬懿與曹魏政權尤其是曹叡博弈的真相,揭示魏晉禪代之際皇權與儒學大族鬥爭的伏線。
司馬懿並不是儒學大族,儒學大族與司馬懿的合作出於無奈,而司馬懿奪權後,也給儒學大族開了一個血腥的玩笑。
社稷未知——司馬懿的人心向背
1
「人失去了自己」,這是《大軍師司馬懿》反覆渲染的東西。
上半部,荀彧對曹操說:「今日的明公,還是當初的明公嗎?」下半部,司馬孚問司馬懿,是否還記得自己的初心。
而始終如一的諸葛亮,則是全劇的道德典範。
作者用意,可見一斑。
當垂垂老矣的司馬懿依依東望,他望不見人心,只有一地的刀光血影。
高平陵之變後,他徹底黑化,再不是當初的渡河才俊。
那時候,年輕的他還和曹丕談論青春理想,和乃父說起自己的一片忠心。
但如今,他成為執刀者,儼然一位徹徹底底的馬基雅維利信徒。
在《虎嘯龍吟》里,司馬懿有一個明顯轉變。
轉變前,他殫精竭慮,儼然魏國忠臣。
轉變後,他開始任你妄為,為了權力不擇手段。
讓他轉變的,是多年的壓抑和權力對他的誘惑。
當司馬懿說自己不管身前身後名,他已經轉變為一個赤裸裸的權謀家,建安風骨已成往事,歷史,走向更加血腥無道的關口。
變色龍司馬懿
萬幸的是,該劇是司馬懿的人物傳,卻沒有一昧為司馬家唱讚歌。
劇中,司馬懿步步黑化,但當他走到權力巔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孤家寡人」,他卻早已面目全非,成為一個陰鷙狠毒的野心家。
該劇下半部通過諸葛亮「弈棋」、司馬孚「質問」等情節,暴露出司馬懿的表里不一。
但這部劇還是對司馬懿有所貼金,其實,司馬懿一直都是「利益第一,價值第二」的人。
他像一隻變色龍,隨時根據形勢轉變策略。
曹操時期,他收斂鋒芒;曹丕時期,他鞠躬盡瘁,曹叡時期,他克制隱忍;而到了高平陵之變,他孤注一擲。
由始至終,司馬懿都以自家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大軍師司馬懿》上下部的諸多情節都來源於《晉書》,但後者對司馬家多有粉飾,這從司馬懿出仕這個細節可以看出。
在魏國史書《魏略》中,當司馬懿面對曹洪的徵召,他杵著拐杖,託病不出,但當曹操下令徵辟,他「投杖而應命」,這是典型的「出仕策略」。
但到了《晉書》,就成了司馬懿「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
可以說,從小浸染於世家文化的司馬懿,身處注重品評的環境裡,他早已習得官場的處事策略,深諳「待價而沽」的一套。
到後來成為朝中重臣,他不忘記逢迎諂媚的一套。
魏文帝時,他揣摩上意,獻上祥瑞「玉印」助郭女王封后;魏明帝時,他又先後獻《玄石圖》、獻祥瑞白鹿,作為示好曹叡及曹芳的禮物。
也是在明帝時期,明帝曾問大臣陳矯:「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陳矯答:「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朝廷之望,是在一時。
社稷之臣,功在千秋。
司馬懿可得人望,但未必有心於社稷。
司馬懿的圓滑從青年時期就表露了,在朝堂和鄉里,他的確很有口碑,但那是因為他積極維護士族網絡、發掘人才,通過「為我所用」,縱深自己的權力譜系。
可即便如此,也很少人用「清直」「仁義」來恭維司馬懿,因為司馬懿和這兩個詞實在不沾邊。
更多時候,他被視為一位隱忍的官僚,他隱忍,不為淡泊名利,為的是等待時機。
高堂隆曾提醒曹叡提防司馬懿,他是當時有名的諫臣,看法就很有參考價值。
他說:「(陛下)宜防鷹揚之臣於蕭牆之內。
可選諸王,使君國典兵,往往釭跱,鎮撫皇畿,翼亮帝室。
」而司馬懿,恰恰有「鷹視狼顧之相」。
司馬家不會為曹家傾心竭力,曹家也不會放任司馬家,往深里說,雙方存在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
曹魏政權的根基是庶族、新興地主和武人集團,從根子來說,曹操是「世家大族壟斷政治」的掘墓人,他生在閹宦家庭,忌憚世家,於是「細政苛慘,科防互設」。
他的出身和眼界都決定了他和儒家大族的距離。
但到了曹丕這一代,為了稱帝和政治穩定,曹丕只能通過「九品中正制」給士族讓利,表面上招攬天下人才,其實進一步固化了階層差距,令世家大族漸漸抬頭。
而司馬家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言人之一。
更準確地說,司馬家原本並非世家大族,但步步經營、逢迎儒門,一點點打入追崇儒家的大族網絡中。
到司馬懿這一代,司馬家至少看上去已經像一個典型的「儒家士族」,讀儒家經典,學儒家禮儀,交往的也多是儒家大族的子弟。
所以,司馬炎才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
坦率而言,以陳群等為代表的儒門代言人並不發自內心欣賞司馬懿,但在與宗親的博弈中,手握兵權和人望的司馬懿是他們可以合作的對象。
而司馬家尊崇儒家,更多是政治策略。
司馬氏集團聚攏的人物,的確不能簡單歸為儒門或士族,某種程度上,他們是一群「實用至上」的人,看清了歷史的大趨勢,比起崇高理念,更信奉實際的權力和地位。
這也決定了司馬氏的變色龍底色。
曹魏根子裡與世家大族不和,而司馬家是後者的代言人之一,這是他們不可調和的矛盾。
即便如此,曹魏政權也並沒有對司馬家做出什麼極端之事,曹丕時期,前者甚至對後者禮待有加,終曹魏天下,司馬家都是錦衣玉食的名門望族,是典型的既得利益者。
所以,「曹氏的壓迫逼得司馬懿忍無可忍」這種藝術加工在正史里站不住腳。
司馬家和曹家,誰也不是大白兔。
步步壓制——曹睿的政治理想
2
魏明帝曹叡在一天,司馬懿忠心一天。
這個皇帝有點像青年嘉靖,聰明絕頂,私慾很強,並非仁主,卻極有手段。
收集女裝、長發及地、口吃少言、起用女官,這是他的噱頭。
實際上,曹叡做了不少鞏固權威的事兒——崇尚書、迎宗廟、嚴刑法、禁浮華、控中樞、修宮室等,曹叡主政期間,魏國皇權強大。
奸君曹叡
要知道,先帝駕崩,曹叡接手的是一個問題重重的大魏江山。
對外,三國還未一統,魏國頻繁面對蜀吳(尤其是蜀國)的騷擾。
對內,宗室與士族的矛盾暗流洶湧,地方大族形成「國中之國」。
主少寡弱,權臣環視,可曹叡很快就掌控住局勢。
從政績上看,曹叡作為不小。
更重要的,是曹叡對世家大族的遏制。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朝廷的聲譽跌到谷底,在朝廷,士大夫「目有長官而無君父」;在地方,世家大族有自己的獨立武裝,他們根深蒂固,積極培養自己的代言人,與朝廷對立。
由此,國家公權力也伴隨著皇權落到低谷。
早在曹操執政期間,為了統一事權,也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已經出台了許多打壓世族的措施,而曹叡繼承乃祖遺法,一方面,他改易正朔、嚴刑峻法;另一方面,他翻新各項制度,強化中央權威。
曹叡想建立一個外儒內法、中央集權的帝國,想像「秦皇漢武」一樣為所欲為,這決定了他會與儒門合作,但卻要遏制有權勢的世家大族。
曹叡對世族的防備可以從「禁浮華」一事看出。
「禁浮華」在史書中記錄較少,但它卻是魏晉清談玄學之風的前兆。
太和年間,一些仕途受挫的貴族子弟雲集於京師洛陽,他們聚眾交遊、品評人物,這股風潮受上流青年知識群體歡迎,但卻遭到了曹叡的鎮壓,史稱「太和浮華案」。
據考證,「浮華交會」的代表是「四聰」、「八達」,他們是何晏、夏侯玄、諸葛誕、鄧颺、李勝、丁謐、畢軌等七人,而荀粲、裴徽、李豐、劉陶、傅嘏、司馬師也參與其中。
這些人大都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子弟。
曹叡為什麼要對「浮華交會」堅決鎮壓?一來,他擔憂這些人像東漢黨人一樣反抗朝廷,二來,他要抑制世家大族子弟的勢力。
皇權社會,任何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勢必引起君主警惕。
終其一生,曹叡都對「四聰」、「八達」嚴防死守。
為了抑制世家子弟,曹叡還詔令劉劭制定考察官吏功過善惡的新規《都官考課》(又稱《考課法》),但遭到不少士族官僚反對。
設使新規有力執行,對世家大族就會是一個巨大打擊。
不過曹叡荒淫無度,死得太早,這個新規沒有長久實施。
新皇帝動作不斷,渴望占據政治主動權的士族不會束手就擒。
他們好不容易熬到自己的春天,盼望有朝一日,能夠掌控天下的話語權。
曹魏開國以來,曹魏宗室和儒家大族的對抗就是一條主線。
官渡之戰前,儒家大族心向袁紹,曹魏主要由譙沛武人和新興士族把持,但官渡之戰後,曹魏集團吸收了大量儒家大族,到魏文帝實施九品中正制後,他們的勢力進一步擴張。
所以,曹叡即位前,儒家大族的前景一片光明,他們不會容忍少年天子的「盛氣凌人」。
權力鬥爭,需要一呼百應的代言人,世家大族選中了位高權重的司馬懿,最終將司馬懿抬進了顧命大臣名單。
在這一過程中,儒門的態度是糾結的。
他們當然不發自內心想讓司馬懿作為大族代言人,可時勢使人低頭,在真正的儒門拿不出有力競爭者的情況下,面對曹魏宗親的步步壓制,儒門默認了司馬懿作為替其博弈的人選。
江山易主——歷史的血腥玩笑
3
對於司馬懿,曹叡很矛盾。
他希望擴張皇權,壓制世家大族,可受制於軍事和政治壓力,他又不得不倚仗。
所以,我們讀史書,會發覺曹叡對司馬懿時而親切,時而疏遠,他對這位世家代表且用且防。
用他的軍事本領,但不讓他進入權力核心。
早在曹叡即位前,司馬懿已經位列中樞,他和曹真、曹休、陳群並列輔政大臣,但曹叡並不把司馬懿當成真正的心腹。
終曹叡一朝,他與陳群、陳矯等人達成默契,那就是不讓司馬懿回朝輔政,與之相對,陳群、陳矯、曹真才是曹叡更信任的人,而司馬懿則被「拒之於外」。
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由於軍事壓力和曹真的去世,曹叡不得不對司馬懿受以要職,派他坐鎮長安。
司馬懿漸漸做大,到平定遼東後,他在朝中的威望達到一個高點,儒家大族也與其合作。
為了牽制世家大族,曹叡曾有意壯大宗族、扶植武人集團。
太和五年,他詔令諸王及宗室公侯各領嫡子一人朝聘,表明自己的態度。
而在顧命大臣一事上,最初的大臣名單也沒有司馬懿。
曹叡任命燕王曹宇為首輔,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輔助,行成一個宗室顧命集團。
如果這份名單通過,皇權就會惡性膨脹,對儒門大族則是巨大的打擊。
曹家最後的話事人曹爽
可是,曹叡卻在臨死前更改了名單,他將輔政大臣改成曹爽和司馬懿,這一變動為「高平陵之變」埋下隱憂。
曹叡為什麼要更改名單?有學者認為:這與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有關。
他們與曹肇不睦,又和司馬懿關係良好,是他們的進言影響了曹叡。
不過,以曹叡的「沉毅斷識」,即便病重,他斷難僅憑外人言行改變自己的意志,考慮到最終名單形成了表面上的宗親與士族「平衡」,而非宗親獨大,曹叡的最後一變,極可能與世家大族的集體施壓有關。
作為一國之君,曹叡不可能置世家大族意見於不顧,後者掌握權勢和軍隊,一不缺兵馬,二不缺輿論,三又在朝廷里網絡縱深,哪怕為了魏國的政局穩定,曹叡也需要安撫士族。
安排司馬懿為輔政大臣,就是這一博弈的結果。
曹叡如果真的對司馬懿完全信任,就不會久久讓司馬懿遠離中央,以戰事或整頓吏治的名義鉗制他的勢力。
天下三分,曹叡作為魏國這家合資企業的老總,他需要安撫司馬懿與世家大族的聯盟,也需要藉助司馬家抵禦蜀吳的軍事壓力,卻又不希望司馬家威脅皇權,他小心翼翼拿捏著這「尷尬的分寸」,最後還是妥協了。
終曹叡一朝,魏國皇權強大,整個國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曹叡的個人意志。
如果綜合考慮曹叡的種種行為,便會發現他的內心隱藏有效法「秦皇漢武」的願望。
無論是行事風格還是政治理念,曹叡都與「秦皇漢武」保持高度的契合。
只不過,歷史的時勢與壽命的修短使曹叡短暫享受了一人獨治,卻還是倒在了通往「秦皇漢武」的路上,敵不過歷史的滾滾洪流。
有人說,如果再給曹叡多一些時間,按照他的規劃,曹魏的皇權將真正達到頂峰,而司馬懿也只能匍匐在皇帝腳下囁囁嚅嚅。
怎奈曹叡正值盛年就放蕩至死,倉促的「託孤決策」給了士族政治復興的機會,新君暗弱,輔政的宗親曹爽又志大才疏、狂妄無能,一場高平陵事變,司馬懿終成「執刀者」。
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懿以經典儒學取代了庶族名法派的政治路線,滿足了儒家大族的實際利益。
可在實際策略上,他背信棄義、屠殺宗親、獨攬朝政、架空皇帝,一邊宣傳自己的美名,一邊為子孫後代竊國大事鋪路。
這位儒家大族的盟友,卻做出一系列儒家精神所不齒的事,而他的子孫創立的王朝,由於不得人心、自相殘殺,支撐數十載,便以近乎荒唐的形式草草收場,最終只好偏安一偶。
仁義禮讓的神話,轉眼成為黃河兩岸的修羅場,在血雨腥風中勝出的野心家,卻也難逃轉瞬傾頹的命運。
可以說,歷史辜負了寒門武夫,也給儒家大族開了一個血淋淋的玩笑。
留下的,只是一江春水裡的累累白骨。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司馬懿與曹魏政權究竟是什麼關係?
「煮酒論英雄,話談三國。「6月22日起,《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將在江蘇衛視、安徽衛視、優酷視頻播出!作為曹魏時期的重臣與晉王朝的締造者,司馬懿是斷代史和各種專門史無法迴避的人物。但關於司馬懿...
蘭台說史?《軍師聯盟》洗白了想篡位的司馬懿?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白居易的這幾句詩,知道的人不少,意思也都明白,評價忠奸,蓋棺定論也就差不多了,偏偏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位異類,身後的罵名,棺材板子都...
司馬懿高平陵政變曹氏宗親為什麼沒人幫助曹爽?
司馬懿通過裝病,成功在曹爽出城掃墓是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從此徹底把曹家的勢力全部瓦解掉,司馬一家獨大。不過當時為什麼曹家宗親沒有人能出來制止司馬懿呢?曹睿死後囑託了司馬懿和曹爽當託孤大臣,因為新...
最無奈的一代明君,明知這個權臣有貳心,卻只能安排此人輔政
這一年多熱播的《軍師聯盟》和《虎嘯龍吟》是以司馬懿人生軌跡為主線,勾畫了漢末三國的宏偉歷史。在劇中的司馬懿與以往三國題材劇集不太一樣,他並非臉譜化的奸雄形象,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在政治風雲...
曹操的這個決定,竟然影響了從三國到唐朝近六百年的歷史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北方社會逐漸從戰亂中恢復穩定,而曹操集團內部鬥爭卻越來越厲害,世家大族與曹操親信的譙沛豪強從開始的合作走向對立,曹操晚年立嗣問題便是兩股勢力矛盾激化的表現。沒想曹操的最終決定卻...
從袁曹之爭到高平陵政變
電視劇《軍師聯盟》,戲說的是一介書生司馬懿,被曹操徵辟為官,陷入曹家暗流洶湧的奪嫡之爭,運用謀略將曹丕送上大位並盡力輔佐,扶持士族、抑制宗室。在與諸葛亮的較量與博弈之中,兩人互為對手又惺惺相惜。...
魏蜀吳三國中為何魏國最先滅亡?曹操地下有知該埋怨誰?
做為三國裡面的老大哥,魏國實力最強,托曹操的福,曹丕繼位的時候整個天下的形勢基本上定下來了,魏國占據了幽州,青州,并州,冀州,兗州,徐州,豫州,涼州和雍州,就連揚州和荊州也和吳國共同擁有,雙方平...
司馬家最終取得天下,除實力運氣外,還在於曹魏給他們送了仨人頭
前段時間《軍師聯盟》火了司馬懿,可我們在為該片叫好的同時是否有想過一個問題:就算司馬懿文韜武略,可當時的他也不過是個無兵無權的小角色,怎麼就能將最為強大的曹魏玩弄於股掌之中,以至於最後他們司馬家...
高平陵政變——士族的勝利?
隨著《虎嘯龍吟》的熱播,三國後期司馬氏篡權的歷史問題再度登上話題榜。有的歷史愛好者對曹魏政權的旁落得出這樣的論斷——跟隨曹操起兵的譙沛庶族軍功集團逐漸沒落,以司馬氏為代表的士族政治集團興起並取而...
曹丕不死或成一代明君?曹丕三個昏招把帝位送給司馬懿
最近《軍師聯盟》接近尾聲,李晨飾演的曹丕堂堂正正,知人善用,能夠體察民間疾苦,為人隱忍奪嫡篡漢,建立魏國。奈何短壽,在位六年就駕崩了,讓人十分惋惜。很多看過此劇的網友都說曹丕在位就施行新政,加強...
司馬家族篡魏三步曲:司馬懿篡權,司馬師換帝,司馬昭弒帝
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帝國無疑屬於曹魏。無論是從占地面積或是人口數量或是軍隊數量魏國都遠遠高於蜀、吳兩國。曹操早年一統北方為大魏的興盛奠定了基礎,隨著曹丕稱帝,制定新政,更是將大魏治理的井井有條。到...
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為何會成功?這鍋真的該曹丕來背?
《軍師聯盟》劇情已經到曹丕快要領盒飯了,曹叡即將登上曹魏歷史舞台,執政十三年(226年-239年),這期間是司馬家族與曹魏內部斗得最狠最關鍵的時期。在曹叡薨逝第十年,即公元249年,司馬懿即刻謀...
軍師聯盟司馬懿大火,都在聊司馬家魏晉的事,我也來說說
朝代的更迭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三國中實力最強的應該是魏,它既沒有亡於諸葛亮的七次北伐和姜維的小打小鬧,而是兵不血刃的禪讓到了晉,是其偶然還是必然呢? 曹魏應該享有國祚45年,從漢獻帝禪讓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