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何被司馬懿活活耗死,不能強攻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文依據正史深度還原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在渭水之濱與司馬懿對峙的細節,與演義無關。
一、三年籌備,吳蜀同心
蜀漢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鹵城大敗魏軍,卻因大雨運糧不濟,不得已而撤軍。
具體經過請見作者「頭條號/故道之路」我的上一篇文章。
諸葛亮撤走後,魏明帝曹睿派使者犒勞三軍,增加了司馬懿的封地,並讓其準備下一次的防禦。
司馬懿很高興,把表彰拿給大家看,這時軍師杜襲和督軍薛悌都說「等明年麥子熟了,諸葛亮還會再來,現在隴右沒糧食,早作準備為好」,司馬懿卻說「諸葛亮之前攻打陳倉而不克,以後再來,當求野戰,不會攻城,必在關中而不在隴右,且蜀軍也沒糧食了,我料他們三年之內都不會發兵」。
於是司馬懿向皇帝上表,遷徙冀州農民到上邽種田;在京兆、天水、南安興辦冶鐵;開鑿成國渠,修築臨晉陂,以灌田數千頃。
雍州經濟得以到恢復和發展。
果然,三年之內,蜀漢都沒有再次出兵,那麼這段時間,諸葛亮在做什麼呢?
(一)積累糧草。
不管打不打仗,人都要吃飯,但在人口銳減的三國時代,如果征戰,就意味著壯丁不能去種糧食,那麼土地就會荒廢,收成就會減少。
從建興六年(227年)到建興九年(231年),蜀國四年間四次北伐,漢中長期保持六至八萬的軍隊,對於只有九十萬人口的國家來說,幾乎抽掉了絕大部分青壯男丁,嚴重影響糧食生產,糧草積蓄耗盡。
沒辦法,諸葛亮只好組織軍隊在黃沙(今漢中市褒谷口南五十里黃山驛)屯田,務農植谷,獎勵耕戰;命令長史楊儀規劃部署,籌算糧草;又安排人手重開「山河堰」,引褒河水灌溉農田,加緊糧食生產,為再次北伐積蓄糧草。
(二)開鑿糧道。
鑒於敵人在隴右方向的防線愈加穩固,散關故道方向又有陳倉堵塞,於是諸葛亮選擇了褒斜道作為下一次北伐的方向。
褒斜道,是連接關中與漢中的四大棧道之一,南出口在漢中,名為褒谷口,有褒水向北流淌;北出口在眉縣,名為斜谷口,有斜水(現石頭河)向南流淌,故名褒斜道。
諸葛亮吸取之前運糧乏力的教訓,派小股部隊占領了褒斜道的大部分,並在斜谷南口修建「邸閣」,也就是糧倉,把黃沙的糧食不斷囤積於此,以縮短運糧線路。
(三)改善運輸。
第四次北伐時,蜀軍已經運用上了「木牛」運糧,因此那次北伐堅持了六個月。
但秦嶺的谷道不同於祁山大道,陸路更險,水路更窄,於是諸葛亮在「木牛」的基礎上改進,發明了「流馬」,並在白水關(今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五里埡)至葭萌關(今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古城)之間的景谷道進行操練。
至於「木牛」和「流馬」到底什麼樣子,史書雖記載了文字,卻沒有圖形,估計類似於獨輪車和摺疊船。
(四)鍛造兵器。
為了提高戰鬥力,諸葛亮還找到了蜀國著名的鐵匠蒲元,命其在斜谷打造三千把鋼刀,蒲元嫌這裡水質「鈍弱」,不適宜「淬火」,就派人到成都,取來「爽列」的蜀江水,不料中途水撒,士兵隱瞞,被蒲元發現,只得重新運水,後製成的鋼刀可以一下子砍斷裝滿鐵珠子的竹筒,人稱「神刀」。
(五)平定叛亂。
在這期間(建興十一年,233年),南中的夷族豪強劉胄,因庲降都督李恢病逝,繼任者張翼執法嚴格,故心存不滿而叛亂。
張翼出兵討伐,還未攻破劉胄,諸葛亮便徵召其赴漢中支援北伐,由馬忠接任。
張翼沒有急於卸任,而是繼續組織運送、屯積糧草,作為討滅叛賊的物資,而馬忠依靠張翼打下的基礎得以擊殺劉胄,討平叛亂,諸葛亮北伐也再無後顧之憂。
(六)聯吳出兵。
基於四年前孫權稱帝時吳蜀兩國的盟約,諸葛亮派遣使者到建業(現南京市),雙方約定同時出兵攻魏,東西策應,分散敵人兵力,使其兩面受敵,顧此失彼。
吳國很痛快地答應支持。
這段時間,還出了兩個小插曲:一個是車騎將軍劉琰,在軍中經常喝酒誤事,並與魏延鬧翻,治軍嚴格的諸葛亮將其遣返成都,後來這小子懷疑自己的老婆和皇帝有一腿,把老婆給打了,結果老婆告到官府,劉琰被砍了腦袋。
另一件是個喜事,五十二歲的諸葛亮又喜得兩個女兒,可見至少這段時間,諸葛亮的身體還是不錯的。
拉回正題,就這樣,經過將近三年備戰的蜀漢大軍,於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再次出兵北伐!
二、謹慎紮營,一失戰機
此次北伐,仍由諸葛亮親自統帥,同行的還有徵西大將軍魏延、護軍楊儀、討寇將軍王平、前軍都督張翼、虎步監孟琰等,特別的,已升為中監軍征西將軍的姜維,也第一次出現在北伐陣容中,諸葛亮是把能打仗的將領們幾乎全數帶來,總兵力約七至九萬。
大軍從漢中南鄭出發,沿褒斜道一路向北,先沿褒水河谷行至留壩,翻越五里坡,進入斜水河谷,再經太白縣出斜谷口,山高天窄,險峰壓頂,過棧閣2989間,板閣2892間,歷時將近兩個月,才於四月份抵達魏境(見地圖一)。
此時的魏國,麻煩不斷。
三月,漢獻帝死,曹睿素服發喪;四月,大範圍瘟疫爆發,此時,諸葛亮又再次來犯,東面的孫權也似乎蠢蠢欲動。
面對內憂外患,曹睿決定大赦天下,然後命駐守長安的司馬懿都雍涼兵馬抵禦,同時派秦朗率兩萬兵馬增援。
司馬懿的兵力約十萬左右。
魏軍諸將在長安集合後,都建議將部隊開進渭水北岸紮營,以隔渭水牽制蜀軍。
司馬懿卻說「百姓和軍資都在渭南,這裡是必爭之地」,於是南渡渭水,駐紮於斜水東岸,背靠渭水修營築壘,準備與諸葛亮隔斜水對峙,又叫「東圍」,同時派郭淮在渭水北岸駐軍,又叫「北圍」,調將軍周當在西側駐軍,又叫「西圍」,以此困住諸葛亮大軍。
司馬懿對部下們說「如果諸葛亮有勇氣,就會向東進攻,這樣我們就麻煩了;如果諸葛亮向西安營,我們就沒什麼擔憂的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翻開地圖,可以看到蜀漢軍隊走出斜谷口之後,有三個方向可以選擇:方向一,向西,即屯兵五丈原,再尋機殲敵;方向二,向北,即過度渭水占領北原,此處是關中盆地最窄的地方,可以把關中截為兩段;方向三,向東,即進攻眉縣、武功、直抵長安。
當然,還有第四條路,就是向南,從斜谷口撤回去。
。
。
果然,諸葛亮看到司馬懿已搶渡渭水,並在自己東側屯兵防守,擔心無論是向北還是向東,都有可能被敵人趁虛截斷斜谷口的退路,於是保守地選擇向西,在五丈原安營,同時安排魏延駐於五丈原下渭水南岸,構成第一道防線,楊儀駐守斜谷口,與五丈原成掎角之勢,確保糧道和後路的安全。
諸葛亮出於穩妥兵駐五丈原,確實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但失去了出其不意先發制人的機會,特別是沒有選擇直接向東進攻,這讓司馬懿再也沒有敵軍東進威脅長安的政治壓力。
戰機被錯過,主動權已倒向司馬懿。
三、北原戰敗,二失地利
大軍在五丈原安頓好後,諸葛亮決定第一個目標,就是正北方向,渭水北岸的北原(現寶雞市蔡家坡北面高地)。
前面說過,如果占領北原,相當於把狹長的關中平原一分為二,進而起到斷絕陳倉甚至是隴右的目的,也就為第二步蠶食隴右奠定了基礎。
這種打法,本質上與出祁山占領天水隔絕隴右,是殊途同歸的。
與此同時,深諳雍涼地理的郭淮,也看出了諸葛亮的意圖,向司馬懿指出蜀軍下一步一定是進攻北原,隔絕隴道,威脅隴右與關中的聯繫,迫使我軍迎戰,這對我們很不利。
司馬懿恍然大悟,連忙派遣郭淮帶本部人馬赴北原設防。
果然,堡壘還沒搭建完成,蜀軍就發起了進攻。
郭淮野戰不行,但防守經驗老道,在其反擊下,諸葛亮的計劃沒能實現(見地圖二)。
諸葛亮不甘心,決定聲東擊西,先派遣部隊向西圍方向出擊,造成向西進攻陳倉的假象,試圖待郭淮援助西圍時,再派主力攻占陽遂,進而占領北原。
而郭淮又一次判斷對了諸葛亮的意圖,自己按兵不動,同時派人馬增援西圍的守將周當。
果然,蜀軍趁夜進攻陽遂,早有準備的魏軍,居高臨下,又將其擊退(見地圖二)。
就這樣,諸葛亮兩次用計,卻兩次被郭淮識破。
此時的蜀軍,西面被西圍、陳倉擋住;北面被陽遂、北原擋住;東面被司馬懿主力擋住,活生生的一個品字形,而自己被壓制在五丈原方圓不足二十里的範圍內,背後就是茫茫秦嶺,地利,已經完全失去。
反過來看,其實這期間,諸葛亮還是有機會的,比如北原之戰,之所以沒能拿下來,可能是沒有想到郭淮會在此部署,因而只派出了少許兵力去占領。
如果此時諸葛亮能派軍增援,沒準一鼓作氣就拿下北原了,就算司馬懿來救,那就正好攻擊其大本營。
總之,是諸葛亮的謹慎與猶豫,再一次錯失了機會。
四、東吳退軍,三失盟友
就在蜀魏開打後不到一個月,即農曆五月,按照約定,東吳三路兵馬向曹魏發起總攻,分別是:陸遜、諸葛瑾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向廣陵、淮陽;孫權親率大軍圍合肥新城。
一場空前的三國大會戰上演了。
這在交通、信息很不發達的古代,兩國遠在千里,卻幾乎同步的協同作戰,實屬難能可貴。
曹魏東部防線的總指揮是經驗豐富,文武雙全的滿寵,經過審慎的評估形勢,滿寵決定避敵鋒銳,嚴防死守,等待援軍。
七月,滿寵率精銳突襲孫權大本營,孫權侄兒孫泰戰死,東吳受到嚴重挫折,加之天氣炎熱,士兵染病,又聽說曹睿親帥大軍前來,孫權決定撤退;
孫韶、張承聽說孫權已退,自己失去了側翼屏障,擔心被敵人包圍,於是緊接著也撤退了;
荊州戰線的陸遜聽到戰況,急忙派親信韓扁,向孫權請示下一步計劃,不料韓扁在途中,被魏軍俘虜。
陸遜與諸葛亮兩人商議,決定反守為攻再撤退。
於是陸遜統領陸軍北上襄陽,諸葛亮統領水軍由漢水抵進襄陽,兩路人馬匯合後,造成要攻擊襄陽的態勢。
曹魏守軍懼怕陸遜,紛紛回城固守,陸遜與諸葛亮得以匯合後逍遙自在撤離戰場。
在撤軍途中,陸遜還假裝上岸狩獵,暗中派部隊襲擊了江夏北面的新市、安陸、實陽,斬敵數千,多多少少給東吳挽回了些面子。
東吳退軍後,馬上有大臣建議曹睿說「司馬懿正在和諸葛亮作戰,陛下您最好親征長安,給將士們打打氣」。
曹睿卻說「孫權退走,諸葛亮定會被嚇破膽,有司馬大將軍在,朕無憂矣」。
於是曹睿繼續在東南一帶犒勞將士。
這番話,表面上,既讓司馬懿感到皇帝的無比信任,又提升了將士的信心,而更深層的考慮是,曹睿怕自己一旦撤走,孫權又要捲土重來。
所以,雖然東吳退軍了,平心而論,依然能幫助諸葛亮極大地牽制魏國。
而從當時曹睿的表現來看,諸葛亮縱然鞠躬盡瘁,也真的難以撼動了。
。
。
五、百日對峙,丞相星落
東吳的撤軍,並沒有如曹睿所說,讓諸葛亮「嚇破膽」,然而就這麼與司馬懿乾耗著,也讓諸葛亮憂心如焚,畢竟十萬大軍遠赴敵國,戰事沒有進展,心裡著急啊。
那面「克服中原」的大旗,已經在五丈原飄揚一百天了,這樣的對峙,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諸葛亮心理很明白,以兩軍的實力,硬生生攻堅,肯定會損兵折將,前翻兩次攻城都無功而返,就是最好的證明;但如果轉為野戰,就有信心打敗敵人,當年鹵城不就殺敵上萬。
於是,諸葛亮決定再次用計誘敵出戰。
首先,諸葛亮還派軍隊在五丈原東邊,靠近斜水西岸的藍坑進行屯田,蜀漢士兵竟與魏國的百姓同耕同勞,相安無事,當地百姓稱之為「諸葛田」。
想到五丈原乃黃土台塬,巴掌大的地方,怎麼可能依靠在這裡屯田獲取糧草,況且斜谷口早已準備好了糧食。
諸葛亮此舉的目的,其實是想迷惑敵人前來進攻,然後聚而殲之。
可惜,司馬懿不為所動,避戰不出。
之後,諸葛亮決定試探性主動進攻,派遣孟獲的族人,輔漢將軍孟琰率「虎步軍」進攻斜水東岸,仗打得不錯,竟然搶到了一小塊地方。
此時正值夏季,斜水(也叫武功水)因雨暴漲,司馬懿趁機派船進攻孟琰。
諸葛亮在斜水搭建竹橋,派兵隔河射箭,支援孟琰。
司馬懿一看敵人主力到來,立刻退兵,再次避戰不出。
魏軍將領們坐不住了,紛紛要求出戰,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卻說「皇上就是讓我們死守,沒讓我們出戰啊,既然大家如此想出戰,那我就請示一下吧」。
曹睿自然深諳司馬懿的意圖,便派辛毗赴前線制約諸將,諸將也就再無主戰者。
司馬懿的鬼把戲連對面的姜維都覺得不對勁,便和諸葛亮說「賊軍恐怕再也不會出戰了」。
諸葛亮無奈地說「司馬懿本來就沒有出戰之心,只不過是做做樣子,如果他真想和我們一決雌雄,哪有千里請戰的。
」
《魏氏春秋》還記載這段時間,諸葛亮還送給司馬懿一套女人衣服以此激將云云,筆者認為不可信,乃此書故意誇大司馬懿之氣量,故不予採納。
最後,沒有辦法,諸葛亮只得不斷派人下戰書,司馬懿倒是很客氣的接待來使,一次閒聊中,司馬懿詢問諸葛亮的近況,使者回答說「丞相很辛苦,每天起早貪黑,責罰二十個以上板子都要親自過問,最近胃口也不太好,一連幾天吃不下飯」
寥寥數語,天機盡泄,司馬懿心中暗喜,等使者回去後,他告訴部下「諸葛亮食少而事煩,豈能長久?」
果然,在與司馬懿對峙了一百餘天后,諸葛亮的健康情況急轉而下,史載沒有出現咳嗽等症狀,倒是吃不下東西,很有可能長期身處前線,風餐露宿,患上了胃部疾病,比如胃潰瘍,胃癌。
而從前兩年他還生育了兩個女兒來看,病症多半是在前線時才出現的。
不管怎樣,蜀漢政權的擎天支柱,丞相諸葛亮,終於病倒了,而且健康急轉而下,很快病入膏肓。
此時,諸葛亮已經54歲,距出山27年,距託孤也已經12年了。
諸葛亮的這次北伐,剛出斜谷口後不敢於直接東進,一失戰機;立足五丈原後不敢於猛撲北原,二失地利;對峙階段沒有魄力強攻,東吳撤軍後只得孤軍奮戰,三失盟友。
多次設計,卻被郭淮識破,多次激將,司馬懿不為所動,被三面敵人包圍在狹小的五丈原,一心克服中原,興復漢室的諸葛丞相,心力交瘁,再也撐不住了。
也許,央視三國演義的一段獨白,最能表達此刻丞相的心愿:臣已六出祁山,寸功未立。
先帝廟上,嗣君殿上,都在候臣北伐佳音。
二將軍,三將軍,願二位將軍在天之靈,暗助亮一臂之力,助亮能力克司馬懿,早定中原,匡扶漢室,也好告慰二位將軍在天之靈。
關於諸葛亮如何安排後事,魏延和楊儀又為什麼打了起來,魏延死的冤不冤,請聽下回分解。
本文由 頭條號/故道之路 嘔心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打賞與交流。
三國有一官職極不吉利,五員虎將先後上任,卻全都死於非命
《三國演義》中有一官職名為征西將軍,一般戰功赫赫的大將才會得此任命,可以說官職不小,統兵不少,卻是一個高危職業,先後有五位大將被任命為征西將軍後慘死。難道官職也中邪了?看看都是哪五位吧。
諸葛亮五次北伐的經過和戰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公元225年,蜀漢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孟獲等少數民族凱旋歸來,平定南中,將兵士氣高漲。諸葛亮又派費禕出使東吳,蜀吳聯盟進一步加強。公元226年,魏國皇帝曹丕病死,曹睿繼位,曹睿年幼,能力比不上曹...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排除千阻六出邙山
自從諸葛亮五出祁山被李嚴設計召回之後,中華大地上突然有了三年的寧靜。在這三年中,諸葛亮沒有北伐,魏國樂得太平,更不可能南征。東吳上下早在攻下荊州後就完成了「東吳夢」。後來孫權僭越稱帝,霸業已成...
三國演義中,老子英雄兒好漢,盤點這幾位未辱沒家門的後代!
國時代的精英人物實在是太多了,經過後代人們的不斷加工演繹,他們所企及的高度,已經是難以超越的經典。在他們的光環照耀下,子女們明顯顯得黯淡了許多,雖然其中也有不乏傑出人物,但與父輩們相比,總是有著...
天才軍事家諸葛亮為何連續五次北伐失敗?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
諸葛亮明明知道自己命不久已,為什麼不強攻司馬懿?原因其實簡單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13期 文/無常奉天玉) 詩聖杜甫非常推崇蜀相諸葛亮,他不但曾用一句「功蓋三國分,名成八陣圖」,概括了諸葛亮的功勞,還曾吟詠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讓無數...
五丈原之戰大謀士諸葛亮在這一戰不幸病死
五丈原之戰,這個真的沒有什麼可以爭議的,發生在三國時期的一場戰役,也是諸葛亮人生的最後一場戰役。開始於公元前234年四月份,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獨自撐起一個國家奮鬥的那幾年。
司馬懿諸葛亮的巔峰對決,別信三國演義和電視劇,正史給出答案
《三國演義》曾說:「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伏龍與鳳雛,說的分別是諸葛亮和龐統。在野史中,除了這二人,其實還有兩個人也有神獸的外號。那就是號稱司馬懿的「冢虎」,姜維號「幼麒」。
諸葛亮的北伐寸土未得,還把自己給累死,司馬懿的評價卻讓人震驚
蜀漢建興九年、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季二月,漢丞相諸葛亮讓李嚴以中都護的身份管理丞相府事務,李嚴改名李平。諸葛亮自己親率各路兵馬,再次北伐曹魏,包圍了祁山,並且用木牛(諸葛亮發明的一種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