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明知道自己命不久已,為什麼不強攻司馬懿?原因其實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13期 文/無常奉天玉)

詩聖杜甫非常推崇蜀相諸葛亮,他不但曾用一句「功蓋三國分,名成八陣圖」,概括了諸葛亮的功勞,還曾吟詠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讓無數後人感懷不已。

的確,諸葛亮自出山起,一直對劉備忠心耿耿,為蜀漢的建立和發展,耗盡了畢生的心血,劉備去世後,他更是為了完成其未竟之志,五度揮師中原,想要興復漢室。

可惜,他終究未能成功——第五次北伐的時候,他病逝在了五丈原。

說到此處,我們在唏噓的時候,不禁會生出一個疑問,那就是,諸葛亮為什麼會被司馬懿生生耗死呢?他為什麼不選擇強攻?

公元234年,距離第四次北伐已經過去了三年的時間,在此期間,諸葛亮除了積累戰略物資之外,還專門開鑿糧道,並改善了運輸工具,以免再次出現作戰過程中,糧草不濟的情況。

除此之外,他還與東吳相聯合,相約共同伐魏。

可見諸葛亮對這一戰的準備,非常充分。

但是當他屯兵五丈原之後,司馬懿卻並不正面應戰,而是選擇了據守。

諸葛亮用盡一切手段,都未成逼迫司馬懿出戰,兩軍相持百餘日之後,諸葛亮積勞成疾,卒於軍中。

這一場本該無限精彩的對戰,就這樣草草結束,蜀漢北軍中原的計劃,也被迫告一段落,無數後人為此感到遺憾。

眾所周知,如果拒戰便能夠退敵,歷史上也不會爆發一場又一場的攻城戰。

也就是說,諸葛亮在司馬懿拒戰的時候,完全不必一直等著,而是可是選擇強攻。

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一直在逼司馬懿出戰,這是為什麼呢?小編認為,諸葛亮之所以不選擇強攻,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一、性格謹慎,不敢犯險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調集了蜀漢的大部分軍隊,拿出了與曹魏決一死戰的氣勢。

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謹慎的性格,依舊對這一次戰爭,造成了影響。

他屯兵的地方,向西是五丈原,攻打這個方向,最為穩妥,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向東可經眉縣,武功直抵長安,如果攻下,或可動搖曹魏國本;向北可以渡過渭水,進入關中盆地,是入主中原最快的選擇;向南則是自己的退兵之路。

諸葛亮是來北伐的,不是遛彎的,他當然不可能面南紮營。

不過他也沒有直抵長安,或直接入關的魄力,所以他選擇了屯兵五丈原。

這一選擇雖然穩妥,卻限制了他突襲的可能性。

二、兩度被料敵先機,失去突襲的機會

在他剛剛屯好兵的時候,司馬懿認定了他在五丈原,能夠發動的攻擊有限,出現了輕敵的態度,諸葛亮也抓住了機會,出乎司馬懿意料的,朝著正北方向進軍了。

如果此舉成功,曹魏的隴右地區,便會被蜀漢蠶食。

可惜司馬懿沒有看透的事情,有人看透了,此人便是出身於西涼的郭淮。

經過他的提醒之後,司馬懿恍然大悟,及時派郭淮前去防守北原,挫破了諸葛亮的第一步突襲計劃。

諸葛亮當然不肯就此放棄,於是他玩了一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即假裝向西攻打陳倉,打算調開郭淮,可惜郭淮並非庸才,並未上當,至此諸葛亮占領北原的計劃,徹底破產。

他自己也被魏軍三面包圍,只余南方可以退兵。

三、害怕損兵折將

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有兩個選擇,一是迫司馬懿出兵,與他進行野戰;二是選擇一個方向強攻。

諸葛亮擅長排兵布陣,兵力也不算少,如果野戰,他非常有把握。

但是如果強攻,便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還不一定能夠取得成果。

再加上曹魏兵多將廣,損兵折將後,能夠得到及時的補棄,他卻遠離蜀漢,而且帶來了大部分的兵力。

如果損失慘重,他則會陷入絕路,蜀漢的國本,也會被動搖。

四、盟友突然退兵

此戰並非蜀漢單方面伐魏,他們的盟友東吳,也參與了進來。

在諸葛亮最初的計劃中,東吳能夠為其牽制,曹魏在東南方向的力量,他則可以專心攻打西線。

東吳在最開始的時候,的確沒有爽約,他們兵分三路伐魏,並迫得曹魏守將滿寵,向朝廷求援。

然而好景不長,因為孫權的軍中出現了疾病,又遭到了滿寵的突襲,再加上魏明帝曹叡,已經親率大軍前去支援,所以孫權選擇了退兵。

見孫權退了,他的另外兩路大軍,也相繼撤退,諸葛亮開始變得孤立無援。

雖然彼時曹叡留在了東南地區,並沒有前來支援西線,但是諸葛亮卻不得不將其考慮在內。

正是基於這些原因,諸葛亮不敢也不想強攻,只能等待甚至逼迫司馬懿出戰。

諸葛亮能夠考慮到的問題,司馬懿自然也能夠考慮到,所以任諸葛亮費盡心機,他自巋然不動,當他從諸葛亮的使者口中,得知了諸葛亮的身體狀況之後,更是堅定了據守的想法,直到將諸葛亮耗死。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