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郭嘉比諸葛亮聰明?別鬧了,他真沒你們想像的那麼厲害

文章推薦指數: 72 %
投票人數:11人

「諸葛多智近妖」,這是羅貫中的塑造,而非史實,真實的諸葛亮行事謹小慎微,關於這一點,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不過諸葛亮騰出來的超級軍師光環,卻又被加到了另一個人的頭上,便是早逝的郭嘉,甚至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之說,好像郭嘉才是那個足智多謀、用兵如神的三國第一謀士。

然而,郭嘉真的有那麼聰明嗎?

陳壽《三國志》(含裴松之注)等正史對郭嘉的青少年時代記載並不詳細,我們只知道他是豫州潁川郡首府陽翟縣(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士,年輕時沒有名氣,沒什麼人看得上他,在黃巾暴動、諸侯討董卓時期,儘管包括郭嘉未來的主公曹操在內,多位諸侯將領都帶兵路過潁川郡,卻不見郭嘉有任何活動。

到了公元191年左右,郭嘉突然渡河北上,來到冀州首府鄴城,拜見新任冀州牧袁紹,但很快就在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面前批判了袁紹一頓,然後就離開了鄴城,從此在歷史上又消失了五六年。

直到曹操的軍師戲志才突然去世,荀彧向曹操推薦了郭嘉,郭嘉才被任命為司空軍祭酒,成為曹操的參謀。

特別值得注意,無論是辛評、郭圖,還是荀彧、戲志才,他們全是郭嘉的潁川老鄉!可見,年輕時的郭嘉完全生活在潁川老鄉的小圈子裡,離開了潁川老鄉的舉薦,他很難同袁紹、曹操這些豫州籍的大人物建立聯繫。

明白了郭嘉高度依賴潁川老鄉的這個特點,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郭嘉其人。

蔣愷版郭嘉

前面說了,郭嘉初涉政壇,是去鄴城拜見袁紹。

為什麼之前袁紹等人在豫州各地招募英才討董卓時,郭嘉不去見他們,非要等到袁紹離開前線去鄴城,才跑去拜見?

原來,就在郭嘉北上去鄴城的公元191年,冀州出了大事,直接導致了討董卓聯軍的解體。

討董卓聯軍的盟主名義上是袁紹,但是袁紹當時僅僅是冀州牧韓馥下屬的渤海郡太守,韓馥的冀州牧又是董卓任命的,所以袁紹組織聯軍之初,韓馥就將袁紹軟禁,雙方關係不好;後來韓馥迫於形勢,釋放袁紹,自己也加入了討董卓聯軍,但是他名義上尊袁紹為盟主,實際上自稱大將軍,也就是東漢最高軍政首腦,袁紹則只是自稱車騎將軍,地位在韓馥之下,而且韓馥剋扣袁紹軍的補給,袁紹好不容易在河內拼湊起王匡、張楊、於夫羅等一支雜牌軍,又很快因內訌而散夥。

如果不是韓馥的大將麴義突然投靠袁紹,袁紹就要被韓馥徹底架空,淪為光杆司令了。

這以後,袁紹在軍事上依靠麴義,外交上藉助劉岱、公孫瓚,不斷打壓韓馥。

等到韓馥被公孫瓚擊敗,袁紹就派高幹、荀諶、張超、郭圖四大謀士去鄴城,勸韓馥讓位給自己,並保證其安全,韓馥被迫同意,袁紹於是成為冀州牧。

袁紹派去說服韓馥讓權的四大謀士中,高幹是袁紹的親外甥,張超是劉岱的部下,在當時都比較知名;至於荀諶和郭圖,此前則不見記載。

袁紹為什麼會派這二位初出茅廬的謀士,而不是跟隨自己多年、名氣也更大的謀士許攸、逢紀呢?

答案非常簡單:韓馥是潁川人,而荀諶和郭圖也都是潁川人,作為老鄉,荀諶和郭圖比南陽人許攸、逢紀更容易贏得韓馥的信任。

明白了這個道理,年輕的郭嘉去鄴城拜見袁紹,就有了二種可能性:第一、郭嘉是被袁紹叫去的,本意是讓他與荀諶和郭圖二位潁川老鄉一起去說服韓馥交權,但是郭嘉因故遲到了;第二、郭嘉北上冀州時,根本就沒打算去投奔袁紹,他想要投奔的是當時政治地位最高的潁川老鄉韓馥。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會讓郭嘉在袁紹面前十分尷尬。

94版《三國演義》中的袁紹

此外,韓馥在冀州留下了一個龐大的潁川老鄉班子,袁紹接任冀州牧以後,也重用這個班子,其中包括淳于瓊、辛評、辛毗等人,再加上勸韓馥讓位有功的荀諶和郭圖,袁紹的冀州政權內有了太多的潁川人。

袁紹自己是汝南人,又要倚重麴義的西北軍和以田豐、沮授為代表的河北本地官員,為了保持政治平衡,鄴城裡已經容不下更多的潁川籍官員了。

更何況,作為前冀州牧韓馥的老鄉,這些潁川籍官員對袁紹的忠誠是要打問號的。

所以,在當時的鄴城,郭嘉無論才華如何,都是找不到好工作的。

與郭嘉命運相似的,還有後來向曹操推薦他的潁川老鄉荀彧。

韓馥起兵討董卓以後,特意將荀彧全家都接到冀州來,給予較高的待遇。

在袁紹手下,荀彧遠沒有他的兄弟荀諶風光,最終轉而為曹操效力。

荀彧離開了袁紹,但是荀諶還留在袁紹身邊;同樣,郭嘉離開了袁紹,但是郭圖還留在袁紹身邊。

作為一開始就交往密切,以至於可以私下說袁紹壞話的潁川同姓老鄉,郭嘉與郭圖十有八九也是沾親的。

現代歷史達人經常說,諸葛家族在魏蜀吳三國同時下注,最後不管誰贏,諸葛家族都能成功;不過,荀家和郭家這兩個潁川士族早就在這麼幹了。

總之,荀彧和郭嘉離開袁紹,最終投奔曹操,並不是像正史所說,因為他們一開始就看出袁紹不能成大事,而是時事所迫。

袁紹陣營已經容不下更多的潁川籍官員。

於是,荀彧和郭嘉這樣既沒有淳于瓊資格老,又沒有郭圖功勞大的,自然就面臨「邊緣化」。

荀彧和郭嘉離開鄴城的同年,原冀州牧韓馥也擔心被袁紹迫害而離開鄴城,投奔張邈,但後來又疑心張邈會在袁紹指使下幹掉自己,就在廁所里自殺了。

這幾個人的離開,本質上都是袁紹將「鄴城中央政府」里多餘的潁川籍官員「外放」。

如果不是這樣,這些知識分子根本無法活著離開袁紹統治的鄴城。

當時,曾經為袁紹立下大功的虎牙校尉劉勛就因為試圖離開袁紹回老家看望親人,被袁紹視為叛徒,下令活活打死。

就連武功蓋世、兵力雄厚的呂布在後來試圖離開袁紹的時候,都險些喪命,更不用說別人了。

郭嘉離開鄴城以後,並沒有和荀彧一起去投奔曹操,默默無聞地度過了五六年時光。

這期間,袁紹、孫堅、公孫瓚、劉表等勢力接連混戰,豫州是主要戰場之一,潁川郡不可避免地遭到反覆蹂躪,最終以曹操將漢獻帝迎到潁川郡許昌而告終。

事實上,截至此時,曹操也還是袁紹的部下,也就是說,此前在潁川老家待業的郭嘉,一直都是生活在袁紹的勢力範圍內,由於無法獲得袁紹的欣賞,他自然沒有機會出人頭地,曹操也沒有發掘、重用他,直到曹操的軍師戲志才突然去世,郭嘉才終於有了機會。

戲志才死後,郭嘉在老鄉荀彧的推薦下出任曹操參謀,第一仗是攻打宛城的張繡,結果慘敗,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等全部犧牲,曹操、曹丕父子也幾乎喪命,而且還直接導致了曹操離婚。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第一仗打成這樣,新任軍師郭嘉不能說毫無責任,曹操沒把郭嘉革職問斬就很對得起他了。

戰後,袁紹給曹操寫信,逼他交出漢獻帝,曹操避開郭嘉等人,專門與荀彧一人商量,可見他此時並不信任郭嘉。

宛城之戰,曹軍大敗

從宛城大敗恢復過來之後,曹操又屢次與張繡、袁術、呂布、劉備等勢力交戰,互有勝負,未見郭嘉出過什麼奇策。

直到公元198年底,曹操討伐呂布,一度因沒有進展而打算撤退,郭嘉和荀攸勸他繼續堅持,曹操於是繼續圍攻,俘虜了呂布。

但是,呂布戰敗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和老盟友袁術、劉備反目成仇,失去外援,自己軍中又發生了郝萌兵變,陳宮涉嫌參與兵變,從此不再受呂布信任,大將張遼又在開戰初期投降曹操,因此實力遠不足以再與曹操抗衡。

可以說,曹操滅呂布,郭嘉的貢獻有限。

郭嘉真正大出風頭,是在曹操與袁紹決裂之後。

當袁紹南下官渡的時候,孫策北上夾擊曹操。

曹操部下都為腹背受敵而憂慮,但郭嘉卻說「以吾觀之,(孫策)必死於匹夫之手。

」沒過多久,孫策果然遇刺身亡。

《三國志》的這一記載讓郭嘉看上去料事如神,確實遠遠超過了其他謀士。

但是,參考《三國志》和《後漢書》的其他篇章可知,孫策遇刺前夕,袁紹尚未南下,曹操也不在官渡,而恰恰是在郭嘉的支持下東征徐州,趕跑劉備之後繼續向東南方進軍淮河南岸;孫策當時派弟弟孫權為先鋒,渡江圍攻曹操部下廣陵太守陳登,導致後者不斷逃跑,最終病死(曹操還曾派自己的同鄉名醫華佗去給陳登看病)。

也就是說,孫策遇刺時,曹操本人當時正在去徐州救陳登餘部,馬上就要和孫權軍交戰了。

孫權得知孫策的死訊,為了奪權,才從徐州撤軍回江東,使曹操得以從江淮脫身返回白馬,斬顏良誅文丑。

即便郭嘉確實向曹操預言了「(孫策)必死於匹夫之手」,曹操也沒有相信,坐待孫策之死,而是正在積極地親自指揮反擊孫策。

看來,在官渡之戰以前,郭嘉的建議很少被曹操採納,更談不上郭嘉為曹操作出過多大的獨創性貢獻了。

在決定性的官渡之戰,以及袁紹死後曹操與袁譚、袁尚兄弟進行的黎陽之戰期間,郭嘉都在曹操身邊出謀劃策。

當曹操進攻鄴城時,郭嘉認為「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斗其間,還相離也。

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勸曹操撤兵,裝作南征劉表的樣子。

曹軍撤退以後,袁譚、袁尚兄弟果然因為郭圖的原因打了起來,讓曹操坐收漁利。

曹操擊敗袁譚、袁尚兄弟,殺死袁譚和郭圖,袁尚逃奔烏丸時,曹營眾將都要求撤軍回中原,以防劉表、劉備入侵,只有郭嘉支持曹操繼續北伐,認為袁紹在冀州的群眾基礎很好,要不趁熱打鐵收拾了袁家後人,他們必會捲土重來,還可能糾集烏桓等周邊勢力,讓問題複雜化,因此必須追擊,徹底征服冀州,至於劉表,光說不練,不足為慮。

郭嘉還建議曹操「兵貴神速。

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曹操採納了這些建議,果然大勝,而郭嘉卻在凱旋路上病死了。

從郭嘉生前的各個建議看,郭嘉對曹操的主要貢獻,集中於同袁紹集團的對抗中,此時他往往能夠提出一些獨創性的建議,而且異常精準。

而對付其他勢力,他就沒了料事如神的本事,甚至可以說是碌碌無為。

這是為什麼呢?

究其原因,郭嘉特別了解袁紹集團的主要成員,尤其是郭圖、辛評、辛毗等潁川老鄉,而郭圖恰恰是袁紹打輸官渡之戰、袁譚和袁尚兄弟反目的關鍵人物,辛評、辛毗兄弟更是將袁家的河北基業出賣給了曹操。

換言之,郭嘉真正的身份,是一個情報分析師,袁紹集團的潁川老鄉是他的主要情報來源。

基於這些情報,郭嘉能夠作出極為精準的建議。

當曹操消滅袁譚、袁尚兄弟,處死郭圖以後,郭嘉就喪失了主要情報來源,價值大跌,所以,曹操征烏丸歸來時,郭嘉死得恰逢其時,在歷史上保全了聲譽。

總而言之,作為一位謀士,郭嘉有非常突出的優點,也有巨大的局限性。

他的主要強項在於穎川集團的人脈,並能藉此源源不絕地獲得重要情報,幫助曹操在與袁紹父子的較量中取得勝利。

也就是說,郭嘉作為潁川籍謀士的代表,是一位對付袁紹集團的專家。

但是,在對付其他派系軍閥的時候,郭嘉缺乏所需的情報來源,表現得就不那麼傑出了,甚至連小小的張繡都贏不了。

在當時的中國,人脈比智力更能決定一個人的前途。

曹操用郭嘉,主要用的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的人脈。

同樣,袁紹、曹操、劉備、孫權等軍閥之所以需要這麼多的謀士:也是因為謀士不光會給他們出主意,更會給他們帶來人脈,幫助這些軍閥結交盟友,獲取準確的情報。

東漢三國時期,中國人的「老鄉文化」非常嚴重,以至於東漢政府專門頒布了《三互法》,禁止本地人在本地做大官。

既然郭嘉的成就主要是他的人脈帶來的,那麼作為一名謀士,高度依賴老鄉人脈的他便很難獲得最高的評價;既然郭嘉的特長明顯側重情報而非技戰術,那麼他當然會被同僚視為間諜頭子,而遭到非議。

了解了郭嘉其人,我們再來比較一下他與諸葛亮孰高孰低。

從時間上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似乎是歷史事實,但客觀地講,郭嘉活躍時期,諸葛亮尚未成年;郭嘉在袁曹對抗期間的料敵如神,主要原因並不是他個人智謀超群,而是他所屬的「潁川幫」集體智慧和信息、利益等因素的綜合反映。

而沒有強大老鄉人脈網的諸葛亮,後來的謀略成就起碼不在郭嘉之下,政治成就更遠遠過之,可見把郭嘉的智謀置於諸葛亮之上,並不足以服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袁紹輸給曹操,並不是因為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的官渡大戰,袁紹大敗於曹操。此後,袁紹一蹶不振,其子袁譚和袁尚的勢力最終也為曹操蕩平。為什麼實力首屈一指的袁紹集團會徹底覆滅?官渡戰敗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但袁紹麾下不同地域士人間的長...

歷史名人:郭嘉屢獻奇謀、大放異彩……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東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

他不死三國未必三分天下

大家都知道,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前知五百年後知八百載,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雖然後人都對諸葛亮描述的神乎其神,但是還有一個人物其才能絕對不在諸葛亮之下,那個人就是「鬼才」郭嘉...

袁氏集團並沒有表面上那麼不堪!

袁紹的謀士集團還是很強大的,個人能力相當優秀,由於歷史一貫的尿性,死的早的由於事跡不多,都會被不同程度的低估,所以袁氏集團並沒有表面上那麼不堪,私以為重點還是放在了對方人物的缺陷上,但人無完人...

袁紹慘敗(二):袁紹帳下謀士有哪些?

袁紹屬於汝南袁氏,這個家族在東漢中後期人才濟濟,有「四世三公」的美稱。其門生故吏更是遍天下。當袁紹吞併韓馥的冀州時,韓馥曾經表示自己也是袁氏門生,讓個冀州又何妨。東漢末年,天下動盪,更多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