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三大野心家《天下黎民之大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再讀《三國志》及《後漢書》,覺得後漢末年東吳三大野心家,實在是大大不利於天下的。

這三人雖然自己成就了功名事業,卻使天下三分,遂使戰火連年;這個責任是不少的是很大的,必須嚴厲譴責和批判。

曹公統一北方已定,揮師南指,如果東吳投降,至少沒有了後來的三足鼎立。

可是三個野心家,為了自己割據一方稱雄,拒絕臣服於漢室(曹公當時是漢室丞相,是平定當時天下亂勢的首功之人)。

赤壁之戰,竟一戰而成永遠。

孫權可以做他的一方霸主,而本來被曹公打得到處跑的梟雄劉備,則得以在荊州立足;並進取益州,最終鼎足三分。

這其中最受大罪的是誰,不是那些或敗或逃或見殺的一時諸侯,而是那些士兵與老百姓,尤其是後者。

士兵們往往為了穿衣吃糧,或者為了當元帥,而主動或被迫當兵作戰。

而對老百姓來說,誰當皇帝都一樣,只求天下太平,四時風調雨順,一求溫飽而已。

我們可以就常理分析之,當時割據諸侯,只有東吳孫權,沒有根據地的劉備,益州牧劉璋,關西馬騰、馬超父子,韓遂,漢中張魯等。

而後來曹公平定了馬騰、馬超父子,韓遂,漢中張魯。

劉璋暗弱,連請劉備入益州,讓其進攻漢中張魯的事情都做得出來,因此我想沒有任何人會認為劉璋不會被曹公(或其繼任者)降服的,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因此就正常邏輯而言,東吳若降,劉備的生存能力是可以大大懷疑的,他依附於誰呢?曹公是斷不會容他的,除非他投降。

往西就是益州,但曹公降荊州,大敗劉備;如果再降服東吳,劉璋自保之主,一般情況下也是萬萬不敢收留劉備的(武帝本紀記載,曹公降荊州後,「益州牧劉璋始受征役,遣兵給軍」)。

往東就是東吳之江東之地,往北自投羅網,剩下只有再往南。

可是再朝南過去就是近於蠻夷之地了,那裡的對手也不好對付;劉備既受到曹公強大進攻,又面臨沒有根據地的困境;其黯淡前途自然可以想見。

因此東吳若降,劉備集團的最終失敗,基本上也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

因此我說天下滔滔,乃因三足之勢;三足之勢,乃因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則因東吳三大野心家而起。

當然赤壁之戰,有相當的偶然性在內,上帝眷顧了周公瑾。

但責怪造化小兒沒有任何意義,因此我只嚴責這三人。

這三個人是誰,大家一般都想到了,就是孫權、周瑜及魯肅。

至於前面的孫堅孫策二大野心家,就不提他們了。

曹公予孫吳書,說「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這時,從我上面的分析可知,是當時的歷史轉折點,也是歷史先進之方向。

服從中央,即漢室,則天下太平;大家都還是好好地過日子,老百姓得益最大。

不服從,則戰爭即起,最遭罪的是士兵與老百姓,不管誰勝誰負。

如果出現最壞的結果,即曹軍大敗,最終導致天下群雄割據局面長期存在,那就是歷史的大不幸,天下蒼生的大不幸。

可惜事實正是如此。

以強勝弱,是戰爭正常結果;而以弱勝強,從其所占戰爭之勝負比例來看,雖然很少;但歷史上卻也基本代不乏作;而且基本上都是對中國歷史有重大影響的。

東漢末年,有二個著名的以弱勝強戰例,一個是官渡之戰,一個就是赤壁之戰。

這二戰雖然從持續時間有很大不同,前者時間長(中間曹公還抽空往南進攻並打敗了劉備),而後者短;但嚴格來說,都是屬於潰敗型,即敗方兵力並沒有受到大量殲滅,卻潰逃而退。

許多人都說張昭無能,是投降派,因此說孫權記恨在心,後來不讓他當東吳丞相云云。

這個觀點當時就有,一直到今天都還是大多數人的看法,尤其是一般的歷史愛好者。

其實這一直都是讀史論史的重大誤區。

當時統一是於歷史有大功的,交戰就算是曹公大獲全勝,於東吳諸人也是有大過的;至少死了不少士兵,物資損耗很多等等,更不用說傷及老百姓,賦稅加重等等了。

我們切不可忘記,當時東吳名義上一直也是漢臣漢土的(在魏代漢前,只有袁術袁公路敢公然稱帝)。

因此以張昭為代表的東吳主流派的觀點,不能按後來孫權稱帝的標準來評價。

如果在後來說,確實是投降派,至少是不忠於君的;但當時根本不同,當時只不過是是再走一道程序,表明自己服從中央(當時很可能遣子入質等)而已,根本沒有投降之說。

至於說張昭無能無知,更是好笑。

政治方面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是名義上面的文章而已。

關鍵是軍事的強弱分析,他以常理而論,根本沒有錯;更談不上無能無知之類。

東漢末年,以弱勝強的大戰爭只有二次,在赤壁之戰前就只有官渡之戰這一戰,而取勝的則是曹公。

現在曹公以戰勝之威,不戰而降荊州,劉備只有逃亡;東吳當時軍事實力大約在三萬人左右(這個具體就不分析了,只給出結論;周公瑾說給我五萬人即可抗曹,但史書沒有實說有五萬人;一般專家分析都是三萬左右;劉備大約有一萬;劉琦大約有一萬;孫劉聯盟一般認為有五萬兵力,包括水軍陸軍)。

而曹公說治水陸軍隊八十萬,也是大大浮辭。

而一般分析認為,曹公自己軍隊在十五萬左右,荊州軍隊七萬左右。

因此曹公軍隊至少擁有四比一的兵力優勢。

而曹公本人的謀略智慧,軍事才能,及手下文臣武將謀士的眾多,與質量上的高精尖,也是當時及後世公認的。

因此就常理而言,二軍作戰,東吳失敗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取勝的可能性。

取勝唯有自助,天助及人助了。

周公瑾說曹公那麼多不利之處,我們切不可因為以成敗論英雄,就說他說的是正確的。

政治方面的就不說了,無論是說曹公漢賊,還是說吳主孫權神武雄才,當為漢家除此賊云云。

只說軍事分析及相關分析。

他說馬超、韓遂尚為曹公後患(此處所說周公瑾之觀點,不特別註明都出於其本傳);其實事實上曹公與袁紹袁本初對敵,形勢那麼嚴重,以弱抗強,關西諸侯都沒有到關東來爭地盤;何況此時曹公如烈火烹火。

後來曹公自赤壁之戰之後,都是他主動去進攻並平定關西諸侯的。

因此周公瑾所言不成立,即曹公事實上沒有後顧之憂(赤壁之戰從頭到腳,根本就不見關西軍閥進攻關東的軍事行動)。

至於他說水戰不是北方人的擅長之處,這個於北方軍隊確實是如此;但我們不要忘記荊州已經投降曹軍,其軍隊已成為國家軍隊,受到曹公指揮;這個張昭等主流派說,長江天險現在曹軍已與我方共之,確實是軍事事實。

後來也是用火燒的對方船隻,而不是在水面作戰中取得大勝。

再看公瑾說北方軍隊必生疾病,其實只是猜測之語。

北方人確實不服南方水土,但若說必生疾病,而且是必須大面積的嚴重疾病;那只有靠老天爺幫忙了。

誰也不能肯定曹軍必然會大面積的生病(即使如此曹軍也有取勝的極大可能性,因此其軍隊數量優勢太大)。

因此我們說周公瑾這四個方面(政治、關西諸侯、水軍、疾病)都是站不住腳的,不能以後來的事實(曹公軍隊大面積生病)及戰爭結果,就說周公瑾如何有先見之明。

其實這都是些哄人的東東,他自己對孫權進言,其實都說不出什麼具體的戰略戰術來(當然這根本不是在否定周瑾,相反我認為他是一代名將;這裡只說自己不認同他這些東東如何高明如何神奇而已;赤壁之戰就戰爭本身,實在難以理解;史料不足故也)。

他與孫權、魯肅一樣,都不甘心做一個太平治世的官員;哪怕是很高地位的官員,在中央或地方;當時他們的地位已經很高,降漢後至少原官級一般都是會保留的;這於曹公對待眾多降將降臣的諸多實例可以得到完全證明。

此三人要盡最大的努力以求功名,最好的結果是一統天下,其次就是當個一方諸侯;就是沒有名義上的帝或王稱號也好;實在不行了,才肯投降,當個順世逍遙公。

那個劉備也不是如此嗎?最後他們成功了,但天下卻更加亂了,因此站在老百姓角度,站在歷史角度,這三個野心家與劉備都是歷史的罪人。

至少在赤壁之戰時,沒有任何人能夠說曹公是事實上的漢賊;相反那時他是漢室的功臣。

由於他當時是奉漢室天子的,實力又最強,因此無論於名於實,曹公都是統一天下最合適的人選。

劉備和孫權等人,一方面說曹公是漢賊,一方面自己做的才是真正的漢賊之事。

本來臣服中央,當個治世高官,也是可以接受的;至於後來是漢是魏,那是後來的事情,根本無法逆睹。

史家一般認為曹公進位魏公(就是一個漢室封的國家),是其篡位的標誌,而這是赤壁之戰五年後的事情了。

因此到那時再要罵曹阿瞞有不臣之心,倒是有足夠理由。

比如魯肅剛到江東,就對孫權說,漢室不可復興,將軍應該先立足一方,以觀天下之變;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他是聽從周瑜建議來到江東的,而周瑜對他說,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

孫權見到他時,開始還只說思有桓文之公;子敬進言天下,他還說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

東吳三傑卒後,孫權與陸遜論及三人,說當年子敬一來,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這就完全承認自己當時就有不臣於漢之心。

周瑜也有足夠證據證明,他至少與孫策共同創業時,就已有天下之志。

孫策說孫權,保江東我不如你這個弟弟;其實孫權不僅完全可以自保江東,同時也是一個進取之主,荊州蜀所占之三郡(第二次劃分時雙方協商而家的)不就是在他之時從關羽手裡奪過來了嗎?劉備率重兵西征東吳,不是在他之時被徹底擊敗了嗎?要不是有曹公這樣的強敵,天下大勢還真說不定鹿死誰手呢。

因此孫策確實說對了,但仍小看了繼位當時尚年幼的弟弟。

這三人有共同的志向,因此斷斷不肯未戰即降,雖然降後的富貴榮華也已經足夠讓普通人艷羨了,但對這三人來說遠遠不夠。

子敬說我可以降,將軍你不可以降;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其實根本就是危言聳聽。

為什麼這麼說?因此曹公對降敵都是很好的,一般都是封侯的。

曹公征戰一生,投降他的對手可謂多矣。

我們只看其本紀,就知道曹公如何善待降者了。

一般都封為列侯,如張繡者,降而復叛,還攻曹軍,曹公一子一侄都死於戰事;後來張繡又降(後來再沒有叛),還是被封為列侯。

由於本文不是論曹公如何善待降敵,因此只舉幾個典型例子。

再說呂布,二殺其主,其軍隊搶掠之惡名昭著,曹公都不想殺他為自己所用(結果劉備進言,奉先見殺)。

再說荊州之降,他一口氣封了十五個侯,基本仍用荊州原班軍政人馬。

《三國志•魏書•劉表傳》說得再明白有力不過,這裡我原文引用一下:「太祖以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

蒯越等侯者十五人。

越為光祿勛;嵩,大鴻臚;羲,侍中;先,尚書令。

其餘多至大官。

」因此之江東之廣,孫權投降,我們完全有足夠的根據說他亦會不失刺史之位,列侯之爵,怎麼就會如魯子敬說的那樣無所歸呢?

當然孫權對周公瑾與魯子敬說的話,不是不明白其基本上都是空浮之辭;但他需要的是強大支持,而不是話本身。

至少他需要周公瑾這樣可以獨擋一面的將軍,如果大家都說應該稱臣,那麼孫權自己總不能親自帶兵作戰的,因此也只能從眾降漢(降曹),儘管心有不甘。

但現在有了周公瑾這個名將,他可以寄希望於一戰。

大勝自然什麼都不用說,就是敗了也可以再降嘛。

根據曹公對前面戰場對手的善遇程度,就是打得難解難分,就是殺了對手幾員名將,或者曹氏、夏侯氏宗室也不會有任何事情。

子敬說他自己累官不失州郡,但我們完全可以預測,孫權只要投降,就至少是個列侯。

如果戰而後降,可能只有侯而難有實際官位的;如果不戰而降,那麼他的前途更加光明。

我們看荊州就是一個好例子啊,一下子就封了十五個侯;其它加起來封的,可能都不及此一時(這個我沒有統計過,看來要專門寫篇文章分析一下,曹公如何厚遇降敵的)。

江東雖然地方不及荊州之大,但封上五六個侯也根本不成問題。

曹公之所以如此厚遇荊州文臣武將(比如文聘任江夏太守,統領原荊州軍隊;前面大官名單已經足夠多了),是因為不戰而收復如此廣大的漢家王土,確實是應該好好封賞相關有功人等。

我好象寫過一篇文章(也不找了),說曹公征戰一生,不戰而降的只有二三個小角色,小地方(原文是批判「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成立性);其實力根本無法同荊州相比,因此太祖心裡才樂開了花,才大行封侯拜官。

事實雄辯地證明,曹公對降者一般至少都是封侯的,對於不戰而降者,因為於國於民都大大有利(記得現在影視劇里說到本朝太祖,在談及為什麼要厚遇降者時,他說這些人的一封信一個命令,可以讓天朝軍隊少死多少人哦;這個帳你們算不過來;這話他是對湖南韶山沖的老鄉說的;好象是《開國大典》;其實站在中立者角度,對方也可以少死很多人啊;比如傅作義之降,同時也保全了故宮等),曹公更根本沒有虧待他們;荊州諸公就是最好最大的鐵證。

故此我說,子敬完全是閉著眼睛說瞎話。

當然他不是不知道這是瞎話;而是他必須說瞎話,孫權也希望他說瞎話。

其實雙方都明白其中的道道。

我前面說了,重要的不是內容,而是這種完全支持的態度;周公瑾與魯子敬都是如此。

最後這三人的賭博得以取得巨大成功,雖然沒有一統天下,但至少也當了一方的九五之尊與一時重臣,名留史冊是已經定的;但功過則必須好好分析。

我雖然推崇和佩服其才,但客觀後果卻是必須大力掩蓋的。

讀史評史難啊,因此歷史事件往往難有雙贏的。

讓曹公一統天下,就沒有這些英雄(中性,只論其才能和志向)的用武之地。

有了老百姓的安居樂業,就沒有個人功業可言。

其實真要論到具體人頭上,相信一些有志者也會選擇當周公瑾與魯子敬的,當孫仲謀的。

功業與仁義難二全啊。

曹公要沒有那次大屠殺,他也是近於仁的(我對於指責他篡位的說法基本不同意;關鍵不是篡不篡位問題,而是一個人物一個事件一個政權於歷史,於老百姓們怎麼樣的問題。

漢既有名無實,禪也就禪了,沒有什麼可惜的,於歷史和老百姓而言。

關鍵是曹公平定天下亂勢,於歷史於老百姓功績都是大大的;只是他還是有大屠殺之舉)。

那麼赤壁之戰的結果有必然性嗎,有偶然性嗎?有多大的偶然性?這種偶然性,最終導致的就是此後數十年的連綿戰爭,我們往往只看到一場場戰爭的過程及勝負結果,而往往忽視了其背後,就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及民眾苦不堪言的重賦繁役。

諸葛亮六出祁山,得到了什麼,不是窮兵黷武是什麼,不是勞民傷財,不是殺生害國是什麼?誰都知道 蜀國只可自保,這個連諸葛亮自己在《隆中對》都說過的。

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我們只有稱譽他為聖人,因為他追求的是文治是仁政。

可是我們的蜀相做的又是什麼事情呢?杜子美究是文人,他說蜀相「指揮若定失蕭曹」,實在不可卒讀。

詩寫得太好,讓人無話可說。

史識爛得可以,也讓人無話可說。

沒有東吳三個野心家,那麼基本上就沒有三國鼎立,就沒有連年的戰爭。

我雖然不是一個完全的反對戰爭者,不會如伯夷叔齊一樣,攔在周武王馬前,說以暴易暴兮,不知其可云云;但於東漢當時歷史先進潮流而言,曹公是必須大力歌頌的,正如他自己也不謙虛地說過,要不是有自己,這天下還不知多少人稱孤,多少人道寡呢。

曹公最大程度地結束了軍閥割據局面,最後未能一統天下,時也?命乎?赤壁之戰如此重大,卻如垓下之戰一樣,歷史記錄遠遠不夠詳細。

我個人認為,官渡之戰,曹公有相當大的運氣;而赤壁之戰,幸運則降臨到萬人之英,周公瑾頭上了。

然而前者有其歷史先進性(當然袁本初勝出也是應該同樣肯定;重要的不是誰贏,而是早日結束戰亂;張三贏還是李四勝不太重要),以此戰為代表,結束了北方戰亂。

而後者卻是歷史的倒退,結果多讓生靈塗炭了至少幾十年。

赤壁之戰發生在漢獻帝十三年,時為公元208年,而三國中最後亡國而天下最終一統於晉的是吳國。

孫皓於吳天紀四年,時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亡國。

此前公元220年,魏代漢。

公元263年,蜀亡於魏。

公元265年,晉代魏。

因此我們可以說,三國鼎立給天下至少造成了長達六十年以上的割據。

如果光割據而很少發生戰爭倒也罷了,結果卻是中國歷史割據時代最為常見的兵火連綿。

孔子說苛政猛於虎,至於戰爭的巨大危害那就更不必說了。

上層人物如慈禧太后西狩有時候找個雞蛋都困難的情況畢竟相對少見,而對於老百姓來說,戰爭永遠等於是地獄的代名詞。

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戰爭不是必須一概反對,但必須根本否定如東吳三個野心家這樣的戰爭,因為因為於名於實,東吳都不是統一天下的最為合法合理者。

如果一戰而敗而投降,那麼損失小些;最後竟然導致三國鼎立長達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

在此期間,竟然之前說要自保,說曹氏強大此誠不可以爭鋒的諸葛亮,竟然也不顧群臣反對,多次揮師北征;實在讓人大跌眼鏡,也實在讓人感慨。

可見政治家們的話確實往往是靠不住的,他們許多時候都會因為自己的利益考慮,而自食其言。

但這是以士兵生命之傷亡為直接體現的,殘酷而物資損耗巨大的戰爭,可不是其它任何東東;這方面要是食言,蜀相也是不免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

嘆哉,何其治國之能之賢,何其用兵之固之短也!讀《出師表》,我是很懷疑蜀相說北伐乃是遂先帝遺願云云的說法。

終先主一生,基本上都是被曹公追著打,很少是主動出擊的。

曹公卒,魏代漢,先主做的事情倒是自己也稱帝。

之前他奪取了漢中,但之外他沒有任何要消滅漢賊的實際重大軍事行動,也沒有任何史料能夠證明先主制訂有這個可以實行的計劃。

除了政治上的口號之外,先主的一切軍事行為,都是割據一方。

他是有自知之明的。

搞了三十年苦活都沒有成功,有了益州和部分荊州之地就能夠進攻北方了?(取漢中是自保,即戰略前沿)自保而已!而這也是諸葛亮茅廬里對先主親口說的戰略。

因此蜀相托以先主政治口號為遺願,確實難以服蜀人之心,同時也是讓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先主因為關羽之死,而攻打過去的盟友東吳;但沒有再出漢中一步,而進攻北方篡位者。

至於關羽水淹七軍的進攻北方之重大軍事行動,到底是不是劉備事先的計劃,還是剛愎自用的關羽先斬後奏之舉,這都是大大疑問的。

我認為不是先主的戰略計劃,因為此戰根本就是錯誤的;而以先主之戰略眼光很難犯這樣的錯誤。

這不是以成敗論英雄,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先主或關羽事先與東吳結成了可靠的同盟,即至少東吳不進攻關羽根據地。

因此前有強大的魏軍,後有一心想奪回荊州之地的東吳,關羽的兵敗身死並不是偶然的。

我們只要看看孫權與魏國的聯合就知道,關羽此戰是多麼愚不可及。

雖然大勝,但根本擋不住強敵二線夾擊,父子俱亡是很正常的邏輯結果。

諸葛亮聞先主敗於夷陵,說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上不令東行矣;就算東行,必不傾危矣。

可是諸葛亮軍事才能遠不及先主,其將軍敢已經沒有關羽、張飛之輩,卻要進攻比東吳更加強大的魏國;而且不是一次,而是六次!那麼我們後人又該如何評論諸葛亮的屢次北伐呢?誰又能夠制止他的瘋狂與愚蠢行為呢?因此我說,三國之亂,我們切不可津津樂道於英雄們的輝煌功業,這都是老百姓們的鮮血和汗水鋪墊出來的;而我們並不能保證自己一定會成為英雄,而不是戰場上的士兵,被屠殺的平民,重賦繁役下的老百姓。

曹公為報父仇,進攻陶謙;結果屠殺了數十萬無辜的老百姓,河水為之不流。

史載歷歷,觸目驚心矣。

因此這種批判是必須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作戰,作為智囊團決策者軍師的作用非常重要。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軍師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

還你一個真實的周瑜

關於周瑜,大家耳熟能詳的莫過於《三國演義》中「既生瑜,何生亮」、「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周公瑾」等典故。在多數人眼裡,對周瑜的固有印象是小人、嫉妒心強、心胸狹窄等。然而,歷史上很多被誤解或曲...

文人筆下平庸屬歪曲:魯肅忍辱負重促孫劉團結

將帥的才能,並不只限於排兵布陣,縱橫沙場。三國時代,英雄輩出,群星燦爛,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卻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無論在小說或在影視、戲劇中總是被人忽視,乃至遭到貶損,這便是東吳大將魯肅。在羅...

周瑜真有反叛之心嗎為何曹操劉備說周瑜要反叛

我們都知道,赤壁之戰後,劉備得到了就荊州的控制權,他趁著曹軍元氣大虧的時候,大力發展軍隊,逐漸有了跟吳魏兩國叫板的資本。而先前孔明的隆中對里也曾提到過,這荊州就是蜀國贏取天下的重要條件,憑此劉備...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舌戰江東群雄

樊城大敗,讓劉備狼狽至極。往江陵進發的路上,劉備走的那叫一個慢。畢竟有兩城百姓扶老攜幼的跟著,一天也就能走上十幾里路。從襄陽到江陵,約四百多里的路程,這點路放今天開車三個半小時穩穩噹噹的就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