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一本有價值的書,究竟怎麼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睡午覺的貓兒

拿來一本書,就好像要打一場仗

拿來一本書,就好像要打一場仗。

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整理這些概念與方法論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消化」的必要過程。

有些人從小就學會了並且早就習慣這麼做,而大多數人一輩子不會這麼幹 —— 這就是為什麼最終絕大多數人只具備讀半本雜誌,看個豆腐塊文章的能力,而不大可能真正獨立消化一整本書的根本原因。

-- 李笑來

1 讀書究竟有用嗎?

我一直不認同讀書無用論。

當然,我們這裡主要說非虛構類的實用書籍。

虛構類的小說以及非虛構類的歷史哲學之類的書籍暫時不在討論範圍內。

以前以及現在,都有人說,「書里那些東西啊,在實際工作中根本用不上,沒用」。

這是3年前,某位經理對我說的原話。

這番絕對且一刀切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自己自己後期決定不留下的決定。

讀書怎麼會沒用呢?首先我們可能並沒能足夠對書的內容理解,然後我們或許不能分辨書里信息的價值程度,還有我們並沒有學會怎麼好好使用

就好像那句,「聽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概念一樣。

讀書和聽道理某種程度上講確實也是一件事情,我們獲取一些信息,理解它們,將這些信息內化,然後用於實踐,在實踐中證明這些信息是正確的,再次肯定它的價值,然後保留在自己的認知體系中,以後繼續使用。

更好的,再分享出來
,讓更多人像當初我們得到這條有價值的信息一樣也得到你認為有價值的信息。

當我們的教育,個人經歷以及視野都很局限的時候,讀書就是我們能獲取更多信息的最快捷的方式,所以,我們更需要不斷努力去吸收更多的信息,不斷優化自己吸收信息的方式,以及不斷嘗試去實踐自己從書中理解到的有價值的信息。

2 為什麼你讀的書沒讓你感覺到「有用」?

首先,我們需要界定一個範圍,今天,我們只討論讀非虛構的實用書。

實用書,基本上也是一位作者針對某個需要也可以被解決的問題寫的一本書。

比如,關於溝通的《溝通聖經》,關於閱讀方法的《如何閱讀一本書》。

一般來講,書里都會提供問題的範圍,問題的原因,作者的看法以及一些建議。

而我們讀一本實用書,正是為了獲取信息來解決某個問題或者增加對某件事情的理解。

在這目的上,我們才來討論「有用/有價值」。

對於虛構類的小說或者學術類的,歷史類的書籍,我們的閱讀目的本身就是不一樣的。

界定清楚這個範圍,我們再說為什麼讀完一本書為什麼很難看到價值的體現。

很多人覺得工作以後持續讀書很難。

其實不。

讀一本書,一點也不難。

打開書,看文字,讀到最後一頁。

你就可以說自己讀完了一本書。

讀一本書,一點也不難。

正是這種不難的讀書方式讓你很難感受到讀書真正的價值,因為「讀一本書」只是一個動作,價值的產生,都在於讀完後邊的行動,而不是「讀」這個開端的動作。

當然,如果這個讀的部分你也不願意花時間做,那只能說明讀書不是你內心真正認可你需要做或者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是這樣,我覺得,還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強扭的瓜不甜。

關於這種「不難」的讀書方式,我想我是很有發言權的。

因為很長時間以來,我都只是停留在」讀讀而已「的層面。

在2015年7月我開始做《暗時間》的讀書筆記之前,好像我都是帶著輕鬆的態度閱讀一本非虛構書籍,不去根據信息自己整理整本書的構架,不去挑出書中值得用於自己生活的內容,不去把這些內容套用到自己的生活場景中對自己的方式進行改進,不去想辦法把這些有價值的信息記錄下來並分享出去。

你看,就像我說的吧,打開書,開始讀,讀到最後。

這樣的讀法當然也會有一些想法和思考,但是沒有整理成文字的輸出,只是形成了一個印象,也沒有在生活中實踐以及再度總結,很快,印象就會漸漸模糊,然後淡忘。

以至於很久之後,再次讀到這本書的時候,竟然會有,哦,「原來這個道理我之前在這本書里讀到過哦!」的感覺。

3 讀完一本有價值的書後應該做點什麼?

那麼,讀完一本書,尤其是一本自己覺得很有價值的書之後,我們究竟可以做哪些事情把這些自己體會到也認可的價值保留下來呢?

貓的看法,是有4個層面:

1)對書內容的理解,獲取信息

2)對書中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理解,挑出最有價值的部分輸出

3)將這些有價值的部分在實踐中檢驗

4)再將自己檢驗的成果再次梳理,進行分享

而每一個層面,都不容易。

首先,是對書的內容的理解和信息的獲取

這一點要回到對待讀書的態度上。

你是隨性從頭翻到尾了?還是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里的分析閱讀方式,認真地跟著作者的思路去把作者整本書的框架梳理了,並對框架每一個部分的內容以及各個部分組成框架的結構上真的理解了?你是否同意作者的這種構建方式,你是否同意各個部分的細節?如果不同意,你是否是帶著客觀的態度在對待這份不一致的看法?客觀指,你是不是從情緒上評斷,而是清楚自己覺得作者的理論有錯誤,並有論證支持,或者覺得作者的論述不完整並且你有補充,再或者你暫時無法決定贊同還是不贊同,需要後期再思考一陣子。

等等。

讀書的時候首先我們需要把自己放下,尤其是把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評斷的衝動放下,儘量地去吸收對自己有價值的內容。

至於自己覺得沒有價值的,放手就好,千萬別因為自己情緒上的不喜歡而放棄了我們花費時間遇到了的價值。

然後,將書與自己結合,挑出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部分整理輸出

讀完一本書,假設我們跟著自己心裡最想要從書里獲得答案的問題讀到了最後,並得到了一定的信息。

這是對信息的初步獲取。

這只是形成了初步的印象。

但當你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以及自己對這些信息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將這些內容記錄和表達出來,這是初步的輸出。

而很多時候,我們就算完成了第一步,卻不願意花費力氣進行第二步的輸出,1個月之後,最初得的信息幾乎就會淡去得差不多了,至於後續的實踐,少數時候是可以做到的。

但大部分時候,缺少了第二步,接下來的後續都無從談起。

接下來,是將這些有價值的部分在實踐中檢驗

假設你通過讀書筆記,書評和思維導圖的方式完成了第二步的輸出,卻將這些信息放在電腦里,不去運用在實際生活中,那我們就只是做了信息和知識的「搬運工」或者「翻譯員」。

書里的內容,知識或者方法,沒有用到自己的生活里去檢驗是否正確,是否適合自己,也就體現不出來它的進一步價值。

這一步,是有價值信息真正的「內化」

當你通過了實踐你明確了對自己有用的內容,適合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已經會成為你的一部分。

最後,再將自己檢驗的成果再次梳理,進行分享。

這一步,看似好像沒必要,因為價值都已經內化了不是嗎?為什麼還要再整理和分享呢?我只能說,這件事情的價值,誰做誰知道。

分享並不僅僅是為了別人或者其他目的,而是幫助自己更好的思考。

當你將自己的思考結果梳理並分享出來之後,你在這個過程中務必對這些內化的價值更加清晰和有條理,因為你完成了,知識或者信息真正的從「內化」到「外顯」。

另外,你的分享或許能幫你結識有同樣思考的夥伴。

或者,幫助到這個方面同樣有困惑的其他人。

而這些,都是額外的價值,而這些額外的價值又能給你帶來更多的快樂和力量,讓你繼續地受益下去。

如果你有興趣,試試看吧。

我相信,你一旦嘗試這麼去做了,就會好像停不下來。

即使後期因為時間緊張或者偷懶沒有持續這麼去做,你的內心都會一直記掛著這件事情。

因為,你內心裡知道這麼做的價值,也知道自己在讀書這件事情上的投入不怎麼做就很難產生有效的收益,只要你行為沒這麼去做,這種內心與行為的不一致就會一直折磨你,直至你重新拿出紙筆打開電腦,開始畫思維導圖,記筆記和寫書評。

試試看唄。

不知道你會不會這樣,反正我是這樣噠~

4 有效地消化一本書的具體做法

如果有效地消化一本書,其實是個很抽象的概念。

沒有人可以列舉出實現這個事情的第一,第二,第三步。

我們可以列舉的,是你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理解,記錄和實踐一本書的內容。

具體某一本,而不是每一本。

而「消化」更是一個私人的概念,對每個人來說程度都不一樣。

具體到什麼程度,你覺得讓自己吸收好了一本書的內容,只有自己可以判斷。

而今天貓分享的,也只是自己的一種做法。

其實,寫的這篇文章的源頭,是之前有位朋友留言,說她也喜歡讀書,經常讀書,有些不知道讀書筆記或者書評之類的輸出怎麼做,問問我是怎麼做的。

那個時候,還沒好好想過這個問題,自己的讀書方式也沒有穩定,還是摸索中。

想了一段時間,今天終於整理了出來,和大家交流一下。

這種方法雖然很慢,但是對於一本真正有價值的書來說,絕對是有意義的。

你並不需要對每一本書都這麼做,但是,對於那些可以幫助你改變生活習慣思維認知的書,這麼做了,我想你是不會後悔的。

第一步:讀第一遍(速度可能快也可能慢):

用鉛筆做記號,劃出重要的信息

根據目錄做全書的思維導圖,作為骨架和導航信息,便於細讀的時候理解前後關係

第二步:讀第二遍(一般速度較慢):

用螢光筆挑出精簡的部分準備做摘錄

完成摘錄並記錄頁面

將相應的血肉的部分填充到第一版的骨架思維導圖中去

第三部: 整理輸出

寫讀書筆記或者書評

將思維導圖保存為圖片,後期列印出來,以便隨時查看

第四部:持續思考,實踐以及更新輸出

如何消化一本有價值的書(思維導圖)

我想,如果沒有對幾本書這樣細緻的拆解,我們是很難憑空地形成一種有效的內化信息的方式。

這種輸入結合輸出的方式,其實就是一個閱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不斷地總結自己的輸入內容,理順輸入內容前後的關係,整理輸出內容,不斷地循環讓一些重要的信息內化到你自己的認知或者行為系統中去。

當然,要達到這個目的,你需要後期實踐,也一定避不開把輸入內容和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RIA方法

(自行百度吧,並不是很複雜,篇幅有限我不說了)

李笑來的某篇文章里有過這麼一段描述,我覺得很在理。

先別急著去解決大問題,從小目標開始。

給自己設定小目標,然後選擇路徑,然後達成。

相信我,達成目標是一種特殊的本領,大多數人其實沒有。

達成很多小目標的過程中,收穫不僅僅在於那些目標達成了,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會發展出一整套屬於自己的,其實並不見得適用於所有人的目標達成方法論,或稱目標達成策略。

能夠逐漸整理和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信息消化方式,是我認為最最最有價值的部分。

5 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的概念

1) 不要著急,好書值得讀很多遍

李笑來的文章《為什麼同樣都是愛讀書你卻總是沒進步? 》里有一段話,我覺得十分十分在理。

「第一遍的時候,有大量的點只不過是 「產生了印象」 而已,根本做不到 「深入了解」、更做不到 「熟練運用」 —— 因為運用本身就需要時間和耐心,並且還要在這個過程中為了 「優化方法論」 而多次 「折回」,最終才能做到真正 「升級」…… 所以,讀很多遍,想很多遍,做很多遍,才可能真正進步。

至於什麼是好書?我覺得,你覺得對自己最有價值最能讓你受益的書就是好書,無論是虛構類還是非虛構類,無論是理論性還是實用性,歷史類的或者其他的。

對我來說,個人認為有兩種讓我受益最大:

1 拓寬你思維局限性,幫助你用新的認知態度來看待生活中事情的書,比如《暗時間》《把時間當做朋友》《自控力》《精進:怎樣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2,關於溝通類不僅實用還需要自己長時間去實踐並感受的書,比如《溝通聖經》,《溝通的藝術》,《關鍵對話》。

其他的也有,比如職場類的,比如心靈類的,比如商業類的。

都很有價值,但這兩類是我目前最花時間的兩種,也可能現階段個人覺得最需要補充這兩方面的信息。

2)不要太介意閱讀速度 要介意閱讀效率

速度只和時間和數量有關。

而效率關乎於你的理解。

就像我讀到的一句話里說的,「閱讀,是為了理解,而理解這事兒,慢,即是快;快,便是無。

」(不好意思,真的忘了在哪裡看到的)

3)一定要保持輸出

無論你的輸出是一個簡單的思維導圖,一個複雜的思維導圖,一份摘錄,一篇讀書筆記,還是一篇書評,一定要保持輸出。

因為輸出就是強迫你整理自己的輸入內容,讓一些信息先內化再外顯。

這或許並不會一次兩次就有效,但長期下來一定會有價值。

因為「在良好的閱讀習慣下,理解速度會不斷積累,最終不斷加快 —— 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有共同點:它們不一定能用在哪裡,它們早晚必然融會貫通。

所以,理解過的東西越多,理解新的東西就越快。

4) 一定要實踐一定要分享

其實實踐和分享才是更高層次的輸出。

只有實踐才能驗證你輸入的內容是不是真的有價值。

不過有些內容可能也不是讀完書一時半會你就可以完成實踐的,你可能需要再經歷一段較長時間的反思,再回過頭來看書里的內容,再次反思,才能理解原來是這樣的意思。

這樣的情況,也不代表你就可以偷懶了。

在此之前,你可以先將你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分享出來。

分享出來,是第一步。

然後在慢慢地想。

等你有了後一步感悟,再持續分享。

誰知道這個分享的過程中你可能遇上什麼神奇的事情呢?而我,就是從分享《暗時間》和《把時間當做朋友》開始的。

我想我獲得的價值,比起分享這些動作的麻煩步驟,可是多了去了。

分享,不僅需要能力支撐,也是培養能力的最重要手段。

知識分享,沒有成本,只有收益 —— 雙方都有的收益。

」 - 李笑來

5)持續思考 聯繫你的生活

持續將書里的你認可價值的內容放在生活中進行思考:

「這個概念、這個方法論、這個道理、這個知識,還可以用在什麼地方? 」這是讓你真正培養融會貫通能力的方式。

所謂的聰明就是這麼來的:腦子裡有足夠多清晰正確的概念與方法論,然後它們之間還有正確應有的關聯…… 所以聰明的作業系統總是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案、更多的可能性。

- 李笑來(《如何真正消化一本書》)

6)與喜歡學習的人泡在一起

和喜歡學習的人一起吧,他們會自動且持續地散正面能量。

而不喜歡學習的人,恩,我身邊也不是很多,不好評價,大家自行感受下吧。

那些終身學習的人啊,就是值得被放在心中「榜樣」的位置。

一個活生生的榜樣的力量,在我們無聊的生活中,是多麼具有生命力呀!

✤作者:睡午覺的貓兒 讀書寫字,跑步健身,說法語學畫畫,生活就是得萬般折騰,才有意思。

微信公眾號:睡午覺的貓( ID: doubansleepingcat)。

✤本文由睡午覺的貓兒授權在古浪讀書頭條號發布。

網媒轉載或紙媒發表,請預先取得授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明明看了很多書,為什麼很快就忘了?

我讀的書很雜,心理學、企業管理、產品經理、經濟學、技術類應有盡有。也關注了很多微信公眾號,進行碎片化閱讀,比如:羅輯思維、插座學員、饅頭商學院、十點讀書。我們讀書的心態就好像是一個貪心的胃,想什...

10分鐘掌握高效閱讀的五大步驟和十大關鍵

今天小V給大家分享的課程是戰隼老師(知識管理專家)的「高效閱讀的五大步驟和十大關鍵」參考閱讀時間:5min閱讀方法論心得實踐分享:怎樣把閱讀轉化為能力關於閱讀,我們都遇到過這些問題:如何選擇最適...

三個步驟,讓你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不管是學生還是成人,讀書或多或少都帶有某種功利性,或是為了應試升學,或是為了升職加薪,或是為了掌握某種硬技能,但如果我們讀過的書,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解,並用於指導行動,沒能給自己帶來改變,那麼讀書...

知行合一才是讀書的終極目標

「你有多久沒讀完一本書了?」每次看完有書共讀這戳心的Slogan,相信不少人會和我一樣,有點慚愧,有點內疚。因為我們的書似乎總是停留在那一頁;似乎總是要花上好久才能將一本書「啃完」;似乎大功告成...

讀書的過程中,如何對書籍進行思考和內化?

讀書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是認識和了解;第二層是思考和內化。我們很多人讀書,都只做到了第一層,或者介於第一層和第二層之間。 我們若要將所學得的知識消化吸收,變為己有,並且能夠充分應用發揮的話,就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