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書香 記錄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段時間,有幸參加了一個各方面精英齊聚的訓練營,因為學生時代多讀了幾本書,便在一個誇人的環節出口成章,奪得些許關注。

休息的時候大家在一起討論讀書方法,結果發現大家普遍的情況是拿起一本書開始讀,讀完之後什麼都想不起來;要不就是,翻開封面打開第一頁,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活佛說「酒肉穿腸過,佛祖留心中」。

可大家讀書的時候是:書本穿眼過,什麼都沒留。

可氣的是,很多時候讀書就是為了通過書的內容獲得啟發和收穫,每次都這樣的話讀書不就沒有意義了嗎?既然大家都有這樣的問題,那有什麼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嗎?奧野宣之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奧野宣之在《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提出了在日本迅速流行的的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希望能用筆記記錄自己讀過的所有書,讓筆記來記錄自己跟書有關的所有生活體驗,讓筆記帶給你創意和美好生活。

奧野宣之,日本同志社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

獨創了深受商務人士歡迎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人稱「筆記本作家」,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在日本引起強烈反響。

他的其他著作還包括《三本書創造好點子》《如何寫遊記和散步日記》《智慧創造鍛鍊法》等等。

在《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中,奧野宣之提出了獨到的蔥鮪讀書筆記法,倡導用筆記來記錄整個讀書過程,讓讀一本書的過程成為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奧野宣之把讀書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選書階段。

選書看似簡單,實則是整個讀書過程的動機階段,選書的目的決定了你讀這本書能得到的收穫;

第二階段,購書階段。

我們經常看到某本書的時候就買回家,可最後的結果就是家中的書買了一堆,一本都沒動過,購書的過程要警惕商家陷阱。

第三階段,讀書階段。

終於可以開始讀書了,可是怎樣才是有效的讀書方式?標記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第四階段,讀書筆記階段。

讀完了書,可以開始做讀書筆記了,這是消化吸收書中內容的重要環節,也是為後面的創新做準備的重要步驟。

第五階段,活用階段。

把書中的內容知識活化輸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或者提出創造性設想,這也是讀一本書得到的最高效回報了。

那麼我們到底要怎麼做呢?

第一步,精心挑選你的購書清單。

在選書階段,奧野宣之推薦我們準備一份購書清單,而這份購書清單在每年或者每月的開始是空白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慢慢的把這份清單填滿,然後根據清單去購書。

之所以要列購書清單,是因為大多數人買書,都是在五花八門充滿了商業宣傳和吸人眼球的色彩圖塊的推薦書中選書,至於這本書是不是你現在最需要的,你有時候自己都沒搞清楚就買回家了,然後這本書的宿命就是呆在書架的角落上,再也未被你拿起過,更別談高效的閱讀了。

這種時候,購書清單就顯得格外重要。

購書清單來自於你的生活,是對你生活和想法的忠實記錄者,你有時會突然想要了解某個方面的知識,就可以在購書清單上把你想讀的書的主題列出來,然後去找這方面相關的書;也有可能是聽完講座或者演講,別人跟你推薦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你也可以把他列在購物清單里;也許某天在看電影或者電視劇的時候,裡面提到了一本讓你很感興趣的書,你也能把它列在購書清單里。

這樣,你的購書清單里都是你真真切切想看的書目,它體現了你真正的需求,而不是被商業廣告吸引的書目,這樣的購書清單里,你對每一本書都充滿熱情和好奇,你帶著一定的目的想要去了解這本書,這便是選書的目的了。

選完書,就該去買了。

購書階段,奧野宣之主張直接帶著購書清單去買書,這可並不意味著你要把書單里的全部書目抱回家,購書階段是對清單書目的篩選過程。

在選書階段,我們把自己好奇的書目全部丟進了購書清單,可是我們對清單里的書並不了解,這就需要在購書階段做一定的判斷和選擇。

我們需要拿著清單去初步了解這本書的內容,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在購書前試讀購書清單里的書目,如果去書店,可以直接閱讀一部分內容;如果在網上的話,也可以閱讀電子版的試讀樣章。

通過這樣的過程,你可以大致了解作者的風格和書中要講什麼內容,判斷那是不是你真正感興趣的。

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書名與內容不符,或者是作者的文風讓人無法接受,讓買到的書都是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把自己心心念念的書捧回家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開始閱讀了。

我們大多數人的閱讀習慣,就是從頭到尾讀一遍,讀完就失憶,一問三不知。

奧野宣之告訴我們,讀書做筆記非常重要,可是如果一邊做筆記一邊讀書,速度會非常慢,導致閱讀的效率也不高,所以在讀書階段,我們除了閱讀之外,可以在書上做一些標記,為後一階段的讀書筆記做準備。

奧野宣之在書中提出了一套分階段地篩選程序來做標記。

第一步,在通讀的時候,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那一頁折角。

第二步,讀完一遍之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第三步,重新讀一遍上下兩角都折起來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

這樣做出來的標記,不能說一定要記在筆記上,但也是書中的精華部分了。

做讀書筆記的時候只要參考這些部分就能回憶起自己讀書時的感受了。

讀完書之後,就到了讀書筆記階段。

讀書筆記不是簡單的原文摘抄,很多人之所以覺得做讀書筆記很難是因為很難堅持,很難堅持的原因大概是覺得讀書筆記應該字字珠璣,思想深刻,還必須日日堅持。

而奧野宣之告訴我們,讀書筆記不必非得如此,它要記錄的只是你在讀書時的所思所想,可以是一句簡單的「好棒」,也可以是自己內心真情的表達,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更沒有必要單獨拿專門的筆記本日日來記。

就像作者提出的一元化理論里說的一樣,所有的東西只需要記在同一個筆記本上,標明時間即可,不必強求每日。

這樣可以讓你更容易堅持下來,不會被每日必寫的壓力嚇得不敢執筆。

奧野宣之還提出了蔥鮪筆記法,即把摘抄和評論感受交替列在讀書筆記上,在摘抄完的文章後面留出一些空白,寫上自己的評論。

這種摘抄+評論的方式可以讓你隨時記下自己的一些小想法,與作者的思想進行比較,同時也可以保存那些曇花一現的好點子好想法,畢竟讀書時的感想才是自己原創思考的源泉,也是你讀一本書的想獲得的終極信息。

讀書的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活用了。

之前有那麼一句很火的話說「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所以道理不能只是道理,讀書也不能只是讀書,一切的理論知識都該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那才是真正有用的。

奧野宣之給我們的建議是重讀筆記。

重讀的效果不僅僅是加深記憶,重讀的時候,你可能會產生新的思想碰撞,腦中激盪出新的思維想法,給自己的創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啟示。

漸漸地你會發現,一如作者所說,「創意來源於信息重組」,「通過某次讀書獲得的見識,不僅可以用來解決自己的煩惱,還可以在討論中幫助他人。


通過以上五個階段,你與自己所讀的這本書之間已經建立了強有力的聯繫;與其說你是去讀了一本書,不如說你是去交了一位不錯的朋友,從選書開始到重讀的整個歷程,變成了一次無與倫比的讀書體驗,從你對一本書感興趣製作的購書清單,到你最終到手的書目,再到滿書的斑駁標記和一頁頁的讀書筆記,無不見證著你和它從相識到相知的整個過程。

一本本厚厚的讀書筆記,更像是承載了你過去的生活和你的人生,每一頁上都是你的氣息,你的思想。

記得有部電影里說,「你現在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莫不如說:你的讀書筆記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拿起手中的筆試一試吧,記錄生活,記錄書香,也記錄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還是一無所獲

「讀一本書的時候覺得非常好,但合上這本書後卻什麼細節都回憶不起來。」你讀書的狀態是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我們告訴自己要多讀書,甚至強迫自己花一定的時間來看書。但如果看完書後沒有任何效果,我們何須...

學會有效閱讀,開啟書評和寫作的大門

同樣是閱讀一本書,有些人會有很多收穫,有些人卻收效甚微。之所以會有這種區別,是因為有些人讀書只是純粹的讀一遍,而沒有用心去讀,在讀的過程中沒有思考和做記錄,讀完又不能及時的總結和輸出。而且,隨著...

看過的書記不住?試試用一元筆記讀書法

我們小時候剛開始學寫作文,都會用最好看的本子來摘抄課外書中的好詞好句。因為老師說,摘抄詞句段落的辦法,有助於積累詞彙量。詞彙量積累多了,寫作文的時候才會生動形象。大點的時候,老師會告訴我們,看書...

浪費時間不算什麼,但請不要浪費人生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讀書方法很快速,但讀過之後常常記不得書中的內容,腦海中什麼東西都沒沒有。其實這就是只用眼睛看,腦子裡沒有記,這樣讀再多的書都沒什麼作用。讀了沒有任何作用的書,這不就...

有效利用讀書筆記,讓你的書不白讀

我常常聽見身邊的朋友這樣抱怨到"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書,卻總是感覺不到進步,讀過一遍的內容,隔個兩三天就忘得七七八八了。"從後來與人聊天發現,這不僅僅是個個例,有許多人一定都有或多或少類似的困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本讓你學會讀書的書

在明朝,有位叫景清的讀書人,在中舉之後前往國子監讀書。其中一位同窗有一本珍藏本的書,景清多次向他借閱,同窗都拒絕了他的請求。直到一天景清向這位同窗保證只借一晚,第二天天亮就還書,這位同窗才將這...

學會做讀書筆記,深度開發所學知識

俗話說:「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古今中外,很多名家通過做讀書筆記,實現了極有價值的輸出。馬克思為寫《資本論》,閱讀了超過1500種書,並寫下札記。寫出《朱元璋傳》的歷史學家吳晗,研究明...

讀書-寫而留痕

忘記出來工作後什麼時開始,有了看書的習慣,家裡也因此放著一個書櫃。時而至今,對這堆書的記憶僅僅是-看過,至於看過什麼內容,印象模糊,而且模糊得很。最近偶爾刷屏看到奧野宣之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