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為何歸葬河南郟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蘇東坡為何歸葬河南郟縣

作者:秋思 中國文學論壇中級會員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軾是宋代文學的代表,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

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蘇軾是四川人,為何不選擇葉落歸根,歸依眉山故里,卻魂葬名不見經傳的河南郟縣呢?更讓人不解的是,不僅蘇軾葬在郟縣,其弟蘇轍和父蘇洵亦合葬於此,古稱「三蘇墳」。

三蘇墳位於河南郟縣

郟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偏西,隸屬平頂山市管轄,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平頂山市有開往郟縣的班車,郟縣西客運站也有開往蓮花山的中巴車,中途經由三蘇墳,這種中巴車是鄉村公交,雖然是一小時一班,但並不準時,往返三蘇墳頗為不易。

三蘇墳如今叫三蘇園,周圍一片平疇,莊稼茂盛,見不到一個村莊。

路邊豎立一塊由中共郟縣紀委和監察局豎立的「品味三蘇千古之文章,敬仰東坡廉潔之道德」的巨幅廣告牌,可見郟縣懲腐倡廉的決心和東坡為官清廉、關注民生給後人帶來的深遠影響。

三蘇墳在距郟縣縣城27公里的茨芭鄉,地處偏僻,人煙稀少,蘇軾原籍四川眉山,在文學上成就卓著,又曾是宋朝命官,走南闖北,死後為何會安葬於郟縣這偏僻之鄉呢?追溯其中緣由,還得從蘇軾的一生經歷說起。

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復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才獲大赦,可謂仕途坎坷。

元豐七年(1084),蘇軾被貶任汝州團練副使,巧的是其弟蘇轍隨後也出知汝州,當時郟城縣亦屬汝州,在此期間,兄弟二人多次相聚,蘇轍領兄遊覽汝州名勝,路過郟城縣,見這裡峰巒綿亘,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尤其是在登臨黃帝鈞天台,北望蓮花山,見蓮花山余脈下延,「狀若列眉」,酷似家鄉峨眉山,感嘆此處「形勝類其鄉」,於是議定今後就以此作為歸宿地。

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病死於江蘇常州,終年64歲,蘇轍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為銘」的遺願,由蘇軾子蘇過於次年將父親的靈柩運至郟城縣小峨眉山安葬。

十一年後,即政和二年(1112),蘇轍也卒於潁昌(許昌),蘇轍子將其與兄蘇軾葬於一處,其時稱「二蘇墳」。

兩兄弟之父蘇洵本葬於四川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1350)冬,郟城縣尹楊允到蘇墳拜謁,謂「兩公之學實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雖眉汝之墓相望數千里,而其精靈之往來,必陟降左右」,於是置蘇洵(老泉)衣冠冢「座諸兩公之間」,自此始稱「三蘇墳」。

「三蘇墳」西邊還一字排開有蘇氏六公子(簟、符、箕、籥、筌、籌)之墓。

其實,蘇軾蘇轍兩兄弟相約死後葬於郟縣,除「形勝類其鄉」外,蘇軾在世的宋代,郟縣還是一個風水人文俱勝之地,方圓一二百里,有當時的京城開封及洛陽、許昌等大都市,還有名聞遐邇的嵩山以及鞏義宋皇陵群,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地域圈。

蘇軾歸葬於此,正是為了實現他「生前壯志難酬,死後就埋在這裡關注國家安危,以盡忠貞之志」的遺願。

由於宋時「三蘇墳」地處許(昌)洛(陽)古道,是四川進京(開封)的必經之地,歷代文人墨客、官宦黎民和趕考舉子都會到此祭奠蘇軾,求得蘇學士庇佑。

相傳,當時進京趕考的秀才舉子們到蘇軾墓祭奠時,都會用手帕蒙住雙眼,然後從祭壇起步,向前觸摸蘇軾墓前的香爐,誰摸中了就能金榜題名,其時車馬不絕,十分熱鬧。

然而蘇軾不會想到,在他去世僅僅二十幾年,東京便被金兵攻破,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一再南遷至南京和杭州,後元破南宋建都大都(北京),歷朝都城再也沒有回到中原。

與宋鞏陵被夷為耕地的遭遇相似,嵩山也日漸冷寂,人跡罕至,郟縣自然也慢慢成了窮鄉僻壤,「三蘇墳」至此漸漸被世人遺忘。

寧靜肅穆的三蘇墓園

三蘇墳外有廣慶寺和三蘇祠,均為宋元遺存,祠內古柏森森,青竹滴翠。

東坡生前曾多次來廣慶寺,每次來都會與僧人敘談,東坡死後,宋高宗還親為廣慶寺賜名。

寺院裡的僧人日夜守護蘇墳,每逢春秋大祭和蘇軾兄弟的祭日,都要為他們超度安魂。

三蘇祠殿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內有三蘇彩色塑像,殿內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蘇先生佳城圖」碑尤為突出,出廣慶寺即為小峨嵋山。

三蘇墳院前,四株蒼翠的宋代古柏掩映著神道,神道兩側,依次排列石望柱、石馬、石羊、石狗、石虎和石翁仲,莊嚴肅穆,這麼隆重的規制,於古代文人來說是很少見的。

神道盡頭是三蘇墳院,四周有牆垣圍護,南垣正中開門,石獅蹲守,宋韻古樸。

門楣懸掛「三蘇墳」匾,院門兩旁「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兩峨眉」的對聯,概括了三蘇的文采和生平。

穿過院門,迎面是一座高5米、寬3米的紅石牌坊,「青山玉瘞」四個字鐫刻於坊楣正中,兩側石柱上鍥刻著蘇軾的詩句:「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由明代學者王尚題寫。

坊楣背面是郟邑正德年間進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同的《祭三蘇先生文》。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取自蘇軾《獄中寄子由》詩,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到任湖州不到三個月,因作詩諷刺新法,被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入獄,史稱「烏台詩案」,被押往開封監獄,他感覺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惶恐間寫給弟弟蘇轍這首絕命詩。

蘇軾坐牢103天,幸虧北宋太祖趙匡胤定下過不殺士大夫的國策,後來蘇軾獲釋,躲過一劫,可是自己一生坎坷,命運多舛,讓他十分傷感。

蘇軾後來在詞中感慨地說:「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即指此案。

元滅南宋後,中原一片沉寂,三蘇墳亦湮滅於歲月。

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1464)吳中在任河南按察使期間前來拜謁「三蘇墳」,吳中也是四川眉山人,見墳塋荒蕪,牆體頹圯,即著手修葺,但是還未完工,既被調離。

明憲宗十三年(1477)其弟吳節調任河南右參政,吳中告訴他一定要繼續修葺好「三蘇墳」。

吳節在到「三蘇墳」拜謁時,曾寫下了:「小眉山下草芊芊,十畝荒丘葬兩賢。

讀罷殘碑望西蜀,故家喬木尚依然。

二劉山擁小眉山,埋玉千秋羨二難。

不獨文章為世范,一生忠義許誰攀」的詩句,後植松柏三萬株,新封「三蘇墳」,整修三蘇元代彩色塑像,奠定了今日「三蘇墳」的規模。

蘇墳夜雨的傳說

至今三蘇墳院內尚存五百多株古柏,蓊蓊鬱郁,遮天蔽日。

三蘇墓冢在柏樹下一字排開,自東北向西南依次為「宋東坡子瞻蘇先生墓」、「宋老泉蘇先生墓」和「宋潁濱子由蘇先生墓」。

冢前各立墓碑,碑前分別設有式樣相同的石供桌、石蠟台和石香爐。

老泉即蘇洵,為二蘇之父,其衣冠冢居中,而蘇軾和蘇轍墓分伺左右。

三蘇墳院內遍植柏樹,奇怪的是樹幹均向西南方傾斜,傳說是三蘇的品德感動了草木,草木皆隨其心意所向傾斜,好像在遙望家鄉四川眉山,每當夜深人靜時,柏樹林中會發出一種酷似下雨的聲音。

清順治初年,知縣張篤行見「三蘇墳」荒蕪的景象,曾寫詩:「峨眉黯黯暮雲橫,樹盡碑殘野草生。

莫道荒村煙火絕,山家今日是清明。

」重新為蘇墳植樹建垣,封墓立碑。

他在拜謁三蘇墳時,於深夜忽聽門外雨聲大作,開門欲觀雨景,卻發現屋外星耀月明,並未下雨,驚異之下,寫下:「風聲瑟瑟雨聲嘩嘩,風大不鼓衣,雨大不濕襟」的感慨,從此「蘇墳夜雨」成為郟縣古八景之一。

其實,在任何時候,只要走進幽靜的蘇墳,都能感覺到古柏樹梢間有陣陣風聲划過,像嘩嘩雨聲一樣時近時遠,時高時低地傳來,如怨如慕,如訴如泣。

這何曾是「夜雨」,分明是東坡被誣陷入獄,命在旦夕,擔擾自己死後弟弟難以忍受孤寂和苦痛,抒發了再不能與弟弟「夜雨對床」的痛苦心情。

後人用「夜雨」來比喻蘇墳的古柏濤聲,既寄託了後人願蘇氏兄弟在九泉下共享「夜雨團聚」的歡愉,又使前來拜謁的人思緒綿綿,餘味無窮。

風動樹搖似夜雨,陣陣柏香撲面來,「蘇墳夜雨」寄託了後人對三蘇父子的歷史評價,他們留下的文學瑰寶,正像細雨一樣滋潤著我們這樣的後來者,並且將永遠積澱在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林。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蕭魯陽:蘇東坡安眠地考略

【編記】宋代大文豪蘇軾文章震古爍今,但宦途起伏,一生坎坷,逝世後未能歸葬四川眉山故里,而歸葬何處?現輯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宋史文化研究專家最近研究成果《蘇東坡安眠地考略》,供各位參考。

唐宋八大家之三蘇文化

在「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非常特殊,那就是蘇洵、蘇軾、蘇轍,不僅都姓蘇,還是如假包換的三父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文學家不是很稀奇,但父子三人都是鼎鼎大名的文學家,除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