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疑團:一代文豪蘇東坡為何安葬於河南這個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到三蘇,大家都知道是北宋年間名震天下的大文豪蘇洵、蘇軾、蘇轍,其中尤以蘇軾成就最為突出,但「三蘇墳」在河南境內卻是鮮為人知。

原籍四川眉山的蘇軾,名冠天下,本應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可他沒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沒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沒有葬在他曾經被貶謫的地方,卻為何長眠於千里之外的河南郟縣?

是處青山埋忠骨

在平頂山市郟縣縣城西北的27公里處,有座「峰巒綿亘,狀如列眉」的小峨眉山。

其山東麓,中頂蓮花山和兩座小峨眉山形成一箕形山坳,因安葬著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蘇轍兩兄弟的遺骨和其父蘇洵的衣冠而聞名遐邇。

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蘇軾病卒於常州。

次年,蘇轍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為銘」的遺願,葬蘇軾於小峨嵋。

11年以後,蘇轍於政和二年(1112年)卒於許昌,葬於此。

其後,蘇軾子孫相繼安葬在這裡。

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郟縣尹楊允置蘇洵衣冠「座諸兩公之間」,自此始稱「三蘇墳」。

由此看三蘇葬郟源於蘇軾。

三蘇墳墳院坐北面南,門樓里矗立著一座石牌坊,上面刻著蘇軾「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

這首《獄中寄子由》詩,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關押在開封監獄時,感覺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惶恐匆忙間寫給弟弟蘇轍的。

後人猜測詩句中的「是處青山」指的是安徽湖州,可最終蘇軾沒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沒葬在客死的常州,而是葬在了距家鄉千里之外的中原——河南郟縣。

緣何安葬於中原

蘇軾葬郟九百多年來,圍繞著「三蘇墳」產生過許多未解之謎,其中人們最好奇的就是蘇軾為什麼選擇郟縣作為他的長眠之地。

按照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人死後歸葬故里、埋在祖墳是首選方案,而蘇軾、蘇轍兄弟倆,卻最終將郟縣作為歸宿,令人不解。

元明清以來關注此問題的學者作了不少研究。

歸納起來,蘇軾葬郟的原因有四種說法。

一 酷似家鄉峨眉的「形勝說」

「形勝說」也是傳統的解釋。

蘇軾生前曾被貶到汝州當一個沒有實權的團練副使。

在團練副使任上,他看到這裡的小峨眉山風景奇秀,仿佛家鄉的山貌,於是選定這裡為他的歸宿。

《中國名勝詞典》中對於郟縣三蘇墳就是這麼解釋的。

不過,蘇軾生前雖然沒有汝州上任,可並不能說明蘇軾沒有來過這裡。

「三蘇墳」位於許(昌)洛(陽)交通要衝,從漢代起就是「東西孔道」,蘇軾進京辦事,必須得走這條道!根據史料記載,蘇軾經過許洛古道的機會至少有5次。

既然蘇軾路過此地多次,站立在小峨眉山的山巔,北望嵩岳,南瞰汝水,兩道山崗東西對峙,青山綠水,風景如畫,情不自禁讚嘆此處美若家鄉的峨眉山,也在情理之中。

二、宜亡靈安息的「土厚水深」說

位於嵩少南麓的郟縣峨眉山,「土厚水深」,既宜在世人之生存,當也宜過世人亡靈的安息。

學者劉英照在《蘇軾為何葬在郟縣小峨眉山》一文中提出,蘇軾與蘇轍告別,寫下《別子由三首兼別遲》,其中第二首寫道:「先君昔愛洛城居,我今亦過嵩山麓。

水南卜宅吾豈敢,試向伊川買修竹。

又聞緱山好泉眼,傍市穿林瀉冰玉。

遙想茅軒照水開,兩翁相對清如鵠。

詩中雖沒寫到小峨眉山,但潁水、伊川、緱山等都在汝州附近,也可以理解為包括小峨眉山在內的嵩山一帶山水。

蘇軾在詩中表達了想在嵩山下尋一樂土,作為歸隱之地的願望。

此後蘇軾念念不忘,多次流露在文字中,卻一直未能如願。

或許,就有了臨終前「葬我於嵩山下」的遺願。

平頂山學院客座教授劉繼增認為,蘇轍寫過:「葬我嵩少,土厚水深」「舉棺從之,土厚且堅實」。

或許,是嵩少南麓的郟縣小峨眉山土厚水深,為北宋士人所崇尚,蘇氏兄弟才看中了此地。

三、自家田地辟設的「蘇氏族塋」說

其實,在蘇軾葬郟之前,蘇家已有人埋葬於此。

《蘇東坡文集》一書中的《與子由弟十簡》第八簡寫道:「葬地,弟請一面果決,八郎婦可用,吾無不可用。

更破千緡買地,何如留作喪事,千萬勿徇俗也。

」蘇軾是說,他死後,葬地請蘇轍果斷作出抉擇,八郎婦(蘇轍三子蘇遠的夫人黃氏)先入的葬地,也可以作為自己的葬地,節省下來購置墓地的千緡(一千文為一緡),還可以用作葬時的花銷。

原來蘇東坡既沒有到此親勘葬地,也沒有為小峨眉命名,所謂「即死,葬我嵩山下」,是告誡弟弟不要再花錢另買葬地,就用自家田地的叮囑。

所謂蘇軾葬郟實際安葬的是四個亡靈,出現的是三個墳墓,起初這裡就是以族墓的形式出現的。

蘇軾葬郟的真正原因:這裡是軾、轍兄弟二人於困頓無奈中在自家田地上辟設的流寓在外的蘇氏族塋。

蘇軾歸葬小峨眉完全是一任自然,天意巧合。

四、家境不濟說

有撰文曾提到,蘇軾、蘇轍雖遇赦北歸,但因長期遭貶而貧病交加,晚境淒涼。

況且其寓居之地距故里眉州眉山千山萬水,道途險阻,不論走水路逆長江過三峽,還是走陸路越秦嶺行蜀道,均非易事。

所以歸葬故里之願望終不獲濟。

元至順元年(1330)詔禮部旌行文之郟,維修蘇墳。

孫友仁在他撰寫的神道碑陰記中提出此說。

以上的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作為依據事理推測之言,缺乏直接證據。

「土厚水深」說,直接從蘇軾、蘇轍留下的文字里找出的直接證據作支撐,最有說服力。

人生有兩處頗值得紀念,一處是生地,一處是葬地。

一個是人生旅程的開啟,一個生命軌跡的終結。

人並不能擇其生地,卻可以選擇止歸之所。

蘇東坡為何選中郟縣為他的最終歸宿,不僅給後人留下了這個千古難解之謎,也給郟縣平添了一種厚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蕭魯陽:蘇東坡安眠地考略

【編記】宋代大文豪蘇軾文章震古爍今,但宦途起伏,一生坎坷,逝世後未能歸葬四川眉山故里,而歸葬何處?現輯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宋史文化研究專家最近研究成果《蘇東坡安眠地考略》,供各位參考。

蘇軾的少年游主要內容是什麼

蘇軾《少年游》:「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紗窗。卻是姮娥憐雙燕,分明照、話梁斜。」

蘇東坡葬郟的來龍去脈

內容提要:本文以大量史料為依據,以時間順序為軸線,展現出蘇東坡葬郟前後的一幕幕畫卷,比較接近歷史地揭示出蘇東坡葬郟的來龍去脈,從而也較好地疏通了有關文獻史料的牴牾和存疑,使之得到相互印證。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