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起三國,半神的「諸葛亮」堪稱是當時最耀眼的巨星;如果依據《三國演義》來看,正如後世人評價的一樣「其智近乎妖」。

諸葛亮的一生與其他人比起來,其實顯得頗為順風順水,先由劉備畢恭畢敬的請出茅廬,之後一路開疆裂土,為蜀漢打下千里江山;說到這裡就必須再提另一個人,也就是諸葛亮的宿敵「司馬懿」。

相對於「諸葛亮」,司馬懿的一生就顯得頗為荊棘多磨,就連入仕為官也是在曹操毫不客氣的「威逼之下」;再之後就不必多加介紹了,幾度沉浮,幾經生死。

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兩人雖名義上是兩國的仇敵,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其實這兩人應該算「知己」;明明兩人各為其主,兩國交兵之時殺得天昏地暗,又為什麼說這兩人是「知己」呢?

「各為其主」不假,但真正論起來,這兩人「有國讎,但並無家恨」;《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就是很好的佐證。

當時情況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馬謖失街亭導致十餘萬蜀軍潰敗,撤軍之時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直逼「西城」;這裡又證明了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心有靈犀」,在沒有情報的情況下,司馬懿仍能「誤打誤撞」的碰上孔明,真這麼簡單?當然,也有人覺得司馬懿真的是「誤打誤撞」才堵住了諸葛亮。

但不管怎麼說,司馬懿不惜率領十五萬大軍,放著蜀軍主力不追,偏偏去攻打一個小小的「西城」;除去司馬懿料定此地乃是「囤糧之所」外,難道就沒有其他想法了?司馬懿多次表示「諸葛亮一生劫糧,但從未被人劫糧」這就說明諸葛亮最重視「糧草」的安全;這樣就很好理解了,在蜀軍大將多路出擊或戰或退的情況下,諸葛亮最有可能出現在哪裡?

正是司馬懿對諸葛亮行事的了解,這才有了「誤打誤撞」堵住諸葛亮的結果;果不出所料,當時西城多為文官,而諸葛亮正在全力指揮兵士搬運糧草。

「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言『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

」這裡也說明了諸葛亮並未料到「司馬懿」會來,也幾乎沒有任何準備;同時從側面也反映出司馬懿料事如神,以及對諸葛亮的了解。

之後諸葛亮臨危不亂「孔明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洒掃街道。

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乍一看來,這裡諸葛亮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故意扮作十分誇張的臨陣樣式,然後煞有介事的登城彈琴;貌似「空城計」的關鍵點就在這裡。

其實這裡描寫的就有點假了,臨陣禦敵,即便是用計也追求「越像越好」,哪有故意做出如此誇張「引君入瓮」的架勢?身為將帥者,尚有古時興師動眾的「明修棧道」在前,偃旗息鼓的「暗度陳倉」在後;如諸葛亮這樣擺「空城計」,別說是軍事家「司馬懿」,就是隨便一個領兵帶隊的人也能看出這「戲」太假了,因此「司馬昭」就在此時說「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

但司馬懿的回答卻是「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

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

我兵若進,中其計也。

汝輩豈知?宜速退。

」這話乍一看好似說的合情合理,畢竟諸葛亮一生謹慎,大家都知道,這麼大擺「烏龍」也絕非無緣無故,這個大家也能理解;但是,「宜速退。

」就顯得很不合情理了。

首先,「西城」並不是什麼險要大城,況且司馬懿已知蜀軍多路出擊,此時即使這小小「西城」有埋伏,諸葛亮手中尚能有多少兵力?十五萬大軍到此,即使硬碰硬的與之一戰又未嘗不可?因此,當時的「司馬懿」是有本錢的,根本不可能聽幾段琴就忙不迭的退兵。

其二,「西城」內乃是蜀漢的「頂樑柱」諸葛亮,「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司馬懿比誰都清楚;手下十五萬兵馬,如果能或擒或殺諸葛亮,那就等於提前消滅了「蜀漢政權」。

這樣的誘惑是很大的,如果司馬懿沒有其他想法,又怎麼可能會輕易放棄這樣的良機?況且司馬懿善守,也從不弄險,簡單的推理一下;即使當時司馬懿不敢攻城,能不能先派些許兵馬入城試探一下呢?結果司馬懿連這最起碼的軍事行動都沒做,然後一溜風的跑了,這實在太不合情理。

諸葛亮「空城計」擺的誇張,司馬懿十五萬人馬逃的同樣誇張,正因這兩人「配合」的太默契,以至於諸葛亮身邊的官員都懵了「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這裡說的就很清楚了,這種違背常理的事情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必須強調一下,這些人既能隨軍征戰,雖不至於像諸葛亮這樣足智多謀,但多少軍事常識還是有的,這裡就很明顯的再次指出,「空城計」中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兩位「智者」幹的事兒太不合情理。

既然「空城計」漏洞這麼多,「司馬懿」又占絕對優勢,為什麼還要做這被貽笑千年的事?要解釋司馬懿這一行為,就不能單純的從軍事方面去分析了;「司馬懿」在臨死前說過一句話,用這句話來解釋「空城計」再恰當不過「吾事魏歷年,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常懷驚駭」。

這句話其實概括了司馬懿的一生,雖有雄才大略,卻一直被曹魏之君猜忌,以至於常常面臨生死之關。

最初「司馬懿」本不願為曹操服務,為此不惜裝病許久,結果還是被曹操硬逼著出仕當官;但從此曹操就給司馬懿戴上了「不可信任」的帽子。

儘管「司馬懿」為官忠心耿耿,為曹魏立下多少汗馬功勞,但曹操的態度卻一直保持著「用才不信」的態度,甚至一度將司馬懿逼入絕境;若不是「司馬懿」為了保命選擇侍奉太子「曹丕」的話,恐早已命喪曹操手中。

雖然「曹丕」算是司馬懿的救命恩人,但此人也並非庸才,和他父親一樣,對司馬懿也是「用才不信」;甚至為了考驗司馬懿,不惜安插在司馬懿身邊一個長期臥底。

可就是這樣,司馬懿仍舊如履薄冰的苟活於世,仍舊顯示出俯首帖耳的恭順態度。

且不說司馬懿幾經沉浮,單是這份「隱忍」就足以稱讚;同時也能看出,「司馬懿」已經成為了曹魏政權不可或缺的立國保障。

可問題也來了,「司馬懿」是曹魏政權的保障,而「諸葛亮」是蜀漢政權的保障,這兩位重要人物的碰面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按照常理來說,司馬懿深知除掉「諸葛亮」就等同於滅了蜀國,這在軍事國政上絕對是大功一件;但是,如果從「司馬懿」當時在朝中面臨的危機來分析呢?司馬懿滅掉蜀國,是不是就變成「功高蓋主」了?曹氏一族本就對他猜忌,又會怎麼對待「功高蓋主」的司馬懿呢?

正如當年「華容道」上諸葛亮故意讓關羽放走曹操一樣,不是不想滅曹,而是還要留曹操來平衡三國;此時的司馬懿也一樣,不是不想殺諸葛亮,只是形勢所逼,情非得已。

其實想必「司馬懿」能準確判斷出「西城」的重要性,面對諸葛亮也一定能猜出「空城計」;諸葛亮亦然,不過也是出於對司馬懿的了解,大膽的判斷出司馬懿不會殺自己,這才敢擺下「裝樣子」的空城計。

說來說起,與其說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都是「智者」,倒不如更直白點說,《三國演義》中這兩人不過是借「空城計」來掩人耳目的一對「神交知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西城樓上竟然是諸葛亮被套路了!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可謂是家喻戶曉,因馬謖不聽勸阻,痛失街亭,導致身在西城的諸葛陷於危難。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將至,作為一軍主帥,為穩定人心他並沒有表現出慌亂。他想到與司馬懿數次交戰中的場景,以...

諸葛亮真的擺過「空城計」嗎

《三國演義》中,有一節精彩描寫就是諸葛亮彈琴退魏兵的「空城計」。諸葛孔明六出祁山,不想先鋒官馬謖誤失街亭,致使前線大軍節節受孔明決意退守漢中。

司馬懿為什麼沒能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

空城計是馬謖失了軍事重地街亭之後,無險可守,來不及撤回漢中,而不得已使用的計策。諸葛亮平生不弄險,偶爾棋走險招,足可以瞞天過海,以致司馬懿上當,錯失良機。司馬懿也算上三國數一數二的智力高手了,其...

原來諸葛武侯的空城計真相竟然是?

三國是我國歷史上動亂紛飛,英雄輩出的年代,出現了像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猶如囊中取物的勇者,也出現了像諸葛亮,司馬懿這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者,最為人們晶晶樂道的當屬諸葛武侯的...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看完陷入了沉思

魯迅曾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更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而事實上,諸葛亮那些在軍事上的傳奇功績大半出於作者虛構,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例如小說中著名的赤壁大戰...

智者如斯,司馬懿明知「空城計」卻依然退兵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