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空城卻不捉諸葛亮,真相竟然是這樣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司馬懿劇照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每每亮出絕處逢生的計謀,其中當屬「空城計」最為精彩,殊不知,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可謂精妙絕倫,那是一場關乎唇亡齒寒、因對手而存在的較量。


現今也據此經典編排了一出百看不厭的京劇傳統劇目《空城計》,已成了當今的國粹。

第九十五回 「空城計」,說的即是。

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擊潰馬謖奪取街亭,又乘勝連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逼蜀軍的後方機關要地西城。

諸葛亮來不及撤退,手下只有兩千五百名老弱殘兵,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便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

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洒水掃街。

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諸葛亮導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計」,以玄虛威懾,哄走了膽小多疑的司馬懿。

而歷史中,司馬懿亦是善謀奇策,就憑諸葛亮羽扇綸巾就能輕易的騙的了他,真是如此嗎?

真正的高手過招,不見刀光劍影而勝負已定。

真正的較量是大局為上的心理之戰。

司馬懿親到城下觀看,然後下令撤軍,他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會冒險。

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

"而他的二子司馬昭卻懷疑: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連司馬昭都已心生疑竇,"兵動若神"的司馬懿豈無思量?況且諸葛亮的謀略千古傳頌,聰明如司馬懿者豈能不加提防諸葛亮的智謀之舉?

有形易見,無形難知,所謂的知己知彼,在高手相爭中,你能了解對手有多深?

"一生謹慎",平淡無奇的四字,卻正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兩大高手間毫釐之爭的寫照。

司馬懿遇到的對手是諸葛亮,而諸葛亮對司馬懿也不敢小覷。

一般的高手也只是大嘆諸葛亮的謀略之能而已,而司馬懿則能更深地看透諸葛亮自己,是高手中的高手。

諸葛亮卻正是深入地利用了這一點,成功地實施了一場心理奇謀戰。

這不是一場眼見的煙硝之戰,他爭勝於無形。

《三國演義》諸葛亮「空城計」劇照

然而如果就只因對司馬懿的了解,諸葛亮就能取勝,那司馬懿也就算不上高手中的高手了。

為了取勝,諸葛亮顯露出更令人嘆服的本事,所以才讓司馬懿是輸得心服口服,準確的說,司馬懿應該是震撼於諸葛亮,才有後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事情發生。

諸葛亮在城樓上焚香彈琴,怎麼就讓高手中的高手司馬懿震驚了呢?這難道不是諸葛亮的故作悠閒態的心理戰而已嗎?

當然不,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服膺儒教,博學洽聞。

有一次崔琰對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英斷,有膽有識,你可比不上啊。

"什麼原因讓「聰明英斷」同時又手握十五萬大軍的司馬懿要親到城下觀看?

"有膽有識"的他想在城下看出什麼端倪,好更進一步進行決斷?

其實,司馬懿親自到城下不只是看,更重要的是去聽。

他能見人所未見,能聽人所不能聽,所以才是"聰""明",才能"英斷"。

以司馬懿機智謀略,怎能不曉得15萬大軍與小小西城所形成的軍事態勢?

馬謖的前鋒精兵已被殲滅,又乘勝連下三城,蜀軍其餘各部都受到重創,此時的西城已在司馬懿的「瓮中」,勝券在握。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總兵力和大概部署也早已心中有數,一座小小的西城,即使「十面埋伏」,充其量也不會超過一二萬人。

「空城」也罷,「實城」也好,先派幾千名先遣小分隊攻打西城的四門,其虛實便立見分曉,還用得著豎起耳朵「聽琴聲」嗎?這是連中等智商的下級軍官都懂得的軍事常識,何況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空城計」,是諸葛亮臨危冒險巧設的妙計,司馬懿以諸葛亮行事謹慎,從不弄險為由,也就將計就計、假裝「中計」而故意放諸葛亮一馬。

真正的高智商的大贏家不是諸葛亮,而是看似低智商的司馬懿。

因為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懂得「狡兔死,走狗烹」血的古訓,也熟知歷代「卸磨殺驢」的帝王故技。

生怕此役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魏明帝曹睿玩弄卸磨殺驢的伎倆,所以才故意放走與自己「旗鼓相當」的敵手諸葛亮。

曹操在世時,深知司馬懿的才智,但總是對他存有戒心,曾對華歆說:「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

並多次告誡,說司馬懿野心勃勃,久必為患,不可重用,因此只讓他作了個小小相府文學掾,後轉為丞相主簿(行政秘書)。

司馬懿對此也心領神會,為避免殺身之禍,就採取韜光養晦辦法,不急在曹操在世時建功立業,一直處於的默默無聞的狀態。

曹操死後曹丕篡漢稱帝。

曹丕為太子時,司馬懿是太子中庶子,為丕所倚重,很受曹丕的賞識。

所以司馬懿開始被提拔重用,累遷尚書右僕射,撫軍大將軍等職。

曹丕死,曹睿繼位後,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總督雍州西涼重兵,坐鎮長安,位高權重,朝野忌憚。

諸葛亮看出局勢,所以利用「反間計」,散布「司馬懿謀反」的謠言,曹睿「中計」,要殺掉司馬懿,多虧曹真力保,才保住司馬懿的腦袋,被剝兵權後,回鄉養老。

諸葛亮聞之大喜道:「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總雍涼之兵,今既遭貶,吾有何憂?」,於是上表請求出兵伐魏。

諸葛亮兵出祁山,連連獲勝,勢如破竹,曹魏諸將未人敢攖其鋒,朝野震恐。

在危亡之秋,曹睿不得已又重新啟用司馬懿,封為平西都督,領兵與諸葛亮對壘,藉以挽救危局。

司馬懿心裡明白,能得到這個「平西都督」頭銜,完全是諸葛亮的功勞。

它應當感謝的不是魏帝曹睿,而是自己的宿敵諸葛亮。

從某種意義上講,諸葛亮才是決定司馬懿能否掌握權力的人物。

曹魏一方能制衡諸葛亮的人物,惟有司馬懿一人而已,沒有了蜀漢的諸葛亮,也就沒有了曹魏的司馬懿存在的「獨特」價值!

如果在西城活捉或殺掉諸葛亮,蜀軍就會全面線崩潰,蜀漢也就會隨即滅亡,羽翼未豐的司馬氏就難免「卸磨殺驢」的厄運。

繼續「推磨」的前提,就是諸葛亮必須繼續存在,以此來爭取時間培植勢力,等待時機,施展自己的宏圖大志。

因此,司馬懿在明知是空空如也的小小西城下,故意裝呆犯傻,以怕「中了諸葛亮的埋伏」為藉口而退兵。

由此,司馬懿的兩個兒子憤憤不平,諸將也奪存疑惑,曹魏朝廷上下也認為司馬懿膽小多疑,優柔寡斷,成不了什麼大事,於是也放鬆了對司馬懿的戒備之心。

自此以後,司馬懿雖重兵在握,處於明顯優勢,但對蜀漢從不主動出擊,更不擊潰諸葛亮的主力,使諸葛亮繼續保持一支攻擊能力,以維持相對的戰略平衡,他不怕嘲笑謾罵,不聽諸將的合力勸告,堅持據守方略,耐著性子與諸葛亮磨。

這樣,司馬懿就給自己創造了生存空間和發展餘地。

等到把諸葛亮「磨死」之後不久,他就退居幕後就裝起病來,似乎不久於人世了,藉以麻痹政敵減少猜忌,暗中密謀、等待時機、發動政變,最終司馬氏奪取了曹魏的大權。

因此當司馬昭問:「莫非諸葛無兵,故作次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時,司馬懿以「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

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

汝輩豈知,宜速退!」為由引兵離去,作出了中計的樣子,其用心苦也!

這,也正是司馬懿的高明之處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原來是這樣!

歷史上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讀《三國演義》者,常津津樂道於諸葛亮之「空城計」,殊不知,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卻是精彩紛呈的,那是一場關乎唇亡齒寒、因對手而存在的較量,可謂精妙絕倫。■ ...

唇亡齒寒:司馬懿明知是空城卻為何不捉諸葛亮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題曰「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這一回的「戲眼」,就是諸葛亮的編導的「空城計」。說的是,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擊潰馬謖奪取街亭,又乘勝連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唇亡齒寒:司馬懿明知是空城卻不捉諸葛亮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