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強大 居然是拜這個中國人所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本是從何時崛起?答案是明治維新。

是什麼文化力量引導了明治維新的思潮?日本人為何習慣打坐和跪坐,這種習慣來自哪裡?這其實就是王學裡面的靜坐、慎獨的步驟。

下面就為您講述心學對日本的影響。

明代大師王陽明如何啟蒙了明治維新前的日本人

一、日本人有多服王陽明?

(1)從1868年明治維新,到1895年甲午戰爭,日本用了27年就打敗了大清國。

同時面臨西方的船堅炮利,為什麼日本開化的這麼快?其實,明治維新前200年,日本人就經歷了一次啟蒙過程,啟蒙者就是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1472-1529),16世紀初,有關王陽明的思想傳入日本。

為日本的明治精神注入了靈魂,整個日本脫胎換骨,豪傑輩出,明治維新的前三傑吉田松陰、坂本龍馬、高杉晉作和後三傑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全都信奉王陽明

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說,「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

」梁啓超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

(2)1905年,日本海軍在對馬海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大敗俄羅斯海軍艦隊,取得了日俄戰爭的最終勝利,創造了近代史上東方黃種人打敗西方白種人的先例。

指揮日本海軍的司令官為東鄉平八郎,由於戰功卓著,他在日本被譽為「軍神」。

東鄉平八郎凱旋日本,天皇為他舉行慶功宴會。

宴會上,來自各界的溢美之詞不絕於耳,東鄉平八郎只是默不作聲地拿出自己的腰牌,示於眾人,腰牌上寫著七個大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3)1908年,蔣介石留學日本,看到陽明心學在日本的盛行,在日記中寫道:「不論在火車上、電車上或渡輪上,凡是旅行的時候,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傳習錄》,許多人讀了之後,就閉目靜坐,似乎是在聚精會神、思索精義。

蔣介石認為"中日兩國的差距就在於一個王陽明",他說:"日本自立國以來,舉國上下,普遍學我們中國的是什麼?就是中國的儒道。

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國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

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統一了支離破碎的封建國家,竟成功了一個今日稱霸的民族。

"

陽明畫像

二、集立功、立德、立言於一身的聖人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陽明開創的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思想精髓的心學,在其生前身後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不僅引導了明朝中後期思想文化的方向,而且遠及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地區,歷經數百年而長盛不衰。

王陽明文治武功,成就冠絕大明一代,《明史》贊他,「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

縱觀中國曆朝歷代,真正集立功、立德、立言於一身,實現「三不朽」之人生宏願的,不過兩個半,孔子為一,曾國藩為半,另一個便是王陽明。

實際上,曾國藩也是王陽明和心學的忠實信徒。

王陽明及其心學相比孔子及其儒學,可謂青出於而藍勝於藍。

三、誰把陽明心學帶到了日本?

第一個叫了庵桂梧,是個日本和尚,是他把王陽明的心學帶入日本,並傳播開來;第二個是日本陽明學的創建者和傳播人,中江藤樹。

1513年,87歲高齡的了庵禪師帶領日本一個貿易團出使中國,歷經挫折後終於與王陽明在寧波相見,兩人一起討論過佛學。

時年王陽明四十有二,他的心學思想已經相對成熟,在了庵禪師回國之前,王陽明寫了一篇《送日本正使了庵和尚歸國序》的文章為之送行。

很多人認為,了庵禪師與王陽明的交往應是日本與陽明心學接觸的肇始,可謂日本陽明學派的淵源。

因此,19世紀日本哲學家、儒家代表人物武內義雄在其《儒教之精神》中指出:「日本陽明學之傳,從了庵桂悟開始。

」雖然關於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是否正由了庵禪師帶到日本的觀點尚有爭論,但是已有史料可以確認,王陽明的代表作《傳習錄》最遲在1602年已經傳入日本,1650年正式出版,至明治維新前的兩百多年間,陽明心學在日本社會各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可以說,王陽明及其心學啟蒙了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人。

《傳習錄》傳入日本後,最早接受陽明心學的是江戶時期的下級武士中江藤樹,他在家鄉開辦「藤樹書院」,投身平民教育。

中江藤樹門下陽明學者輩出,陽明心學逐步紮根於日本。

至明治維新前夕,日本社會和幕府內部,知名的陽明心學信徒不下百人,其中不乏在日本近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例如日本陸軍創始人山縣有朋、日本首任首相伊藤博文、著名思想家和「脫亞論」者福澤諭吉、「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鼓吹「征韓論」的吉田松陰等。

他們當中既有政治家和武士,又有學者和商人,皆是當時名重一時的風雲人物。

明治維新派的許多重要人物都潛心研究過陽明心學,從中汲取有關重視個人意志、強調精神力量、注重社會實踐等思想精髓,並將之與社會變革、政治維新結合起來,成為反對閉關鎖國、摒棄傳統觀念,力求「開國」、「維新」和「獨立」的思想武器與精神動力。

南懷瑾先生說:「日本人採用了他知行合一這個原則,融合了西方、東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維新,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四、陽明心學為什麼在大明後衰微了?

清朝的文字獄是中國五千年文化、思想鉗制歷史的極點,程朱理學是清朝正統思想,凡是有書籍涉及科學技術,與程朱理學相悖的思想,歷史觀,文字忌諱等問題,就有殺身甚至滅族之禍。

受文字獄思想鉗制,思想界萬馬齊喑,明朝中後期的心學,實學,民主思想,工商皆本,科學精神,非君浪潮,市民覺醒等先進思想全部玩完了。

此後,陽明心學日漸式微以至幾遭國人遺忘,不想牆內開花牆外香,在鄰國日本被發揚光大.

陽明畫像

其實明治維新前200年,日本社會就經歷了一次重要的啟蒙過程,啟蒙者是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1472-1529)。

17世紀初,有關王陽明的書籍傳入日本。

最早接受陽明學的是江戶時期的下級武士中江藤樹(1608-1648)。

1622年他擅自「脫藩」,在家鄉近江開辦「藤樹書院」,以極大熱情投身平民教育。

他破除等級觀念,宣揚官民平等的理念,被稱為「近江聖人」。

他門下陽明學者輩出,大弟子熊澤蕃山於1670年開辦「岡山藩學」,這是日本最初的武士子弟學校,江戶後期還教授「蘭學」(西洋知識)。

到明治維新前,不論社會上或幕府內部,能叫得上名的陽明學信徒不下百人。

其中有武士(比如山縣有朋,日本陸軍創始人)、商人(澀澤榮一,「日本企業之父」)、學者(福澤諭吉,思想家,「脫亞論」者)、政治家(伊藤博文,日本首任首相)、危險分子(吉田松陰,「征韓論」者)等,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

陽明學的重要特徵是開啟思辨,自我認知。

和朱子的「性即理」不同,朱子要人們去情慾,居靜深思,以「格物致知」;王陽明則認為,人的性和情不可分離,兩者構成了「心」,所以「心即理」,而「理」又分「外理」和「內理」。

人的「心」只要符合「內在的理」,就是自己充分理解的、通過自己的實踐可以解釋通的道理,就是完成了「心」與「理」的統一,而不必刻意追求「外理」,即便是經書中聖人闡明的道理。

在王陽明看來,「愚夫愚婦皆聖人」,前提是「致良知」。

現實社會裡,代表良知的「誠意」比「格物致知」更重要。

而「良知」不是靜思得出,而是生活中磨鍊而來。

所謂「知行合一」,「致良知」必「事上磨鍊」。

陽明學對人的觀念產生巨大影響。

宋代以後讀書是唯一的出路,但實際上只有少數人可以做到。

陽明學認為良知在身勝於讀書,平民也可以成為聖人。

其次,陽明學開通了肯定人的慾望的大門。

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發達,社會發展,生活安定,人們的思想多樣化,這個現實是不容忽視的。

第三,重視朋友關係。

王陽明通過講學的方式,廣交朋友。

儒家的五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中,前4個在地位上是上下關係,而朋友關係則是平等的。

日本慶幸自己沒有建立起科舉制度,不管是朝廷還是幕府都不用豢養大批文人,也就沒有學說思想的壟斷。

清貧的文化人相對自由,代表庶民觀點的陽明學說很容易被接受。

當然,江戶時代的官學依然是朱子學。

但在儒佛共存的日本,儒家理論高空虛渺,幕府政治的凝聚力日漸低下。

改變這一現狀的是另一位儒學大師——朱舜水(1600-1682),他和王陽明是同鄉。

1644年明朝亡國後,反清遺臣朱舜水逃亡日本。

水戶藩二代藩主德川光囶敬仰朱舜水的才德,將他迎到江戶(東京),行弟子禮,舜水開始在日本講學。

舜水追求務實,實理實學,批評日本朱子學空洞務虛。

朱舜水身居異國,向弟子警示明朝滅亡的道理。

德川光囶從朱舜水那裡吸取了儒家的忠君愛國、大義名分思想和重史、尊史、尚史的史學思想。

此後,德川建立的日本「水戶學」,成為明治維新以來近代日本社會主要精神力量。

此外,不論日本省庵學的鼻祖安東守約,還是古學鼻祖山鹿素行,都是朱舜水的高足。

朱舜水並不自詡陽明傳人,他以極高的品格博得各界尊重,自由施教的學風使其與弟子間建立全新的友情。

除了得其真傳的弟子,間接受其影響的人也很多。

當時踐行陽明學「知行合一」者,必走舜水探求實理實學之路。

當然,日本社會的啟蒙與江戶以後重視實學教育也有關聯。

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生存,是江戶教育的一大特點。

江戶的寺廟在各地辦學,通常都叫「寺子屋」。

教的課程是,讀(千字文、漢文)、寫(信、告示、訴狀、商品名、收條、借據等)、算(算盤、記帳方法)。

內容五花八門,將來只要有用就讓孩子們學。

到1850年,日本人的識字率已達70%-80%,而英國產業革命後期的識字率僅20%-25%.可以說日本社會已經基本完成迎接大變革的思想準備。

明治維新時期的著名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也是陽明學的信徒。

他認為,國家的獨立首先必是民眾的自立,有自主意識才能自立,能自立者一定會自強,而當他們接受「民主」、「自由」理念時會很珍惜,很好地運用。

而自卑的百姓希望有德者管理社會,久而久之會從相信變崇拜再到迷信。

福澤的啟蒙書賣了300萬部,相當於每10個日本人中就有一讀過他的書。

遺憾的是,王陽明的「良知」這一基本準則沒有被日本人深刻理解。

日本強大後,自恃武力,走向歧途。

福澤後來成為「脫亞論」的倡導者,他對中國和朝鮮不屑一顧,「人民不開化,作為敵手就不足為懼,作為朋友就不足利用」,他甚至說「日本應該站在歐美的立場去看待今天的支那和朝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陽明心學的價值

近代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嚴複評價明代王陽明先生說,「夫陽明之學,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為其功夫之節目」,「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這代表了近代中國學者對了...

王陽明與心學思想

上林院:本文來自於2月3日晚,我在燈下書社在線講座的分享稿件。最近對陽明心學和禪宗頗有興趣,嘗試在陽明心學和禪宗基礎上重構世界觀體系的可能,如有朋友有相關見解觀點,求指導。本文的部分感悟要感謝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