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師司馬懿的生存韜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程靜倩

熱播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從曹魏的全新視角刻畫了司馬懿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展現了波瀾壯闊的後三國時代。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你來我往數十年,最後摘桃子的是司馬氏,從戰略層次講,主要功勞當屬司馬懿。

大凡打江山的領袖,用人打仗多是高手。

司馬懿亦不例外,他之所以主持完成一統天下的奠基工程,除了具備諸如勤於做事謀事、善於指揮打仗、勇於攻堅克難等基本素質之外,與曹劉孫及其麾下那些名將、大謀士們相比,他的隱忍、冷靜、低調等生存韜略確實高人一籌。

先說司馬懿的隱忍。

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與事忍讓、與人忍讓,大凡是人就能做到。

強迫自己忍耐,而且長時期都處於高度的忍耐之中,絕非一般人所能。

司馬懿做到了,至少每次高升的機會,他都是一再推辭。

司馬懿年少即因才學而聞名,20歲剛出頭,時任司空的曹操想啟用他,他因看不起曹操出身「贅閹遺丑」,託辭風痹病而不接受。

到208年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20多年征戰攻伐,敗陶謙、滅呂布、擊袁術、降張繡、平袁紹,統一北方,風頭正盛,想啟用司馬懿,他依然忸怩不情願。

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得諸葛亮出山。

曹操也是請了三次,與劉備不同的是,曹操每次都是派手下人出面,頗費了些周折,最後採取強制手段,才使司馬懿做了丞相府文學掾,主要職責是處理日常公文。

從史料記載看,司馬懿在曹操身邊,職務時有變動,基本沒有大的升遷。

以司馬懿的才智志向,似乎有意隱忍才是主因。

在曹操身邊20來年,司馬懿從未主動謀求高的職位。

曹操死時,司馬懿已年過40,這在古代屬於老年人了;侍奉完曹丕、曹睿,到曹家第四代的時候,自己已然70高齡才真正發威奪權,可見司馬懿的忍功。

佛陀在《佛遺教經》中有言:「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 司馬懿算是一位「有力大人」。

再說司馬懿的冷靜。

單從發揮主導作用而言,司馬懿應該是在曹丕接班後,才算真正進入了核心決策層。

他做了兩件有重大意義的大事:一是對付諸葛亮發動的軍事攻勢,二是收拾曹爽。

對付諸葛亮,也就是對付西蜀,在魏強蜀弱但不具備絕對優勢的大背景下堅持守勢,就是不主動大舉進攻,任憑諸葛亮如何挑戰,就是不上當,就是不出擊。

如滅孟達,227年魏上庸(今湖北竹山)守將孟達欲起兵降蜀,時任車騎將軍的司馬懿坐鎮宛城(今河南南陽),得知消息,一面寫信穩住孟達,一面率軍急進,8天行程1200多里,迅速制服尚未有效準備的孟達。

在司馬懿所操辦的與蜀兵交鋒之中,堅持以守為主,偶有攻勢,也是速戰速決,爾後依然嚴守待機,這種冷靜非常人所能堅持,更顯示了司馬懿超凡的戰略定力。

至於收拾曹爽這事,即便司馬懿老之將死,但時機未成熟就是不行動。

曹爽把持朝政的時候,司馬懿已經快70了,卻顯得並不十分著急,還是主動退避,甚至裝病蟄居。

這樣持續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最後時刻還裝作將死之人,促使曹爽從逐漸麻痹到徹底放鬆警惕。

司馬懿瞅準時機,果斷出手,10來天的功夫,即誅殺曹爽兄弟三人及何晏等三族,乾淨利落地瓦解了曹氏集團基本戰鬥力。

與其說是謀略超群,不如說是基於超強戰略定力的異常冷靜,仿佛一位經驗老道的大廚做一道美味大餐,小火慢慢燉,肉爛乎了,骨頭也酥了,再立馬收關。

三說司馬懿的低調。

出謀劃策是當部屬的本分,司馬懿也不例外。

但司馬懿與曹操其他謀士不同的是,他也提建議,但被採納不爭功;未被採納,也不力爭。

司馬懿給曹操提過幾次重要的建議。

如215年3月,司馬懿隨曹操出征伐張魯,11月張魯投降。

司馬懿向曹操建議,乘劉備初代劉璋,蜀國人心未附,宜遠征江陵,可震撼漢中、益州。

曹操不聽,反而譏笑他「得隴望蜀」。

司馬懿也不堅持,後來曹操承認他是對的。

218年,司馬懿為丞相軍司馬,向曹操提出「經國遠籌」的軍屯建議,被曹操採納。

219年,關羽圍困樊城,曹操驚恐,想遷許都至河北。

司馬懿獻計勸阻遷都,提出聯合孫吳襲擾關羽後方以解樊城之圍,被曹操採納。

12月,吳將俘獲關羽,成為三國時期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成功範例。

不久,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慫恿曹操自立為帝。

司馬懿表達了支持,但曹操沒有採納。

《三國志》裡面,曹操主政期間幾乎沒有司馬懿的工作記錄,可見其人之低調。

對曹操如此,侍奉曹丕也如此。

217年十月,曹操立曹丕為太子,遷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朱鑠號為太子「四友」。

220年正月,曹操死,曹丕接班,封司馬懿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意味著他開始進入核心決策層。

曹丕穩住大局後不久,鎮守襄陽的曹仁傳信,說東吳孫權發兵進犯,揚言索要樊城、襄陽。

曹仁認為樊城、襄陽地處前沿,糧草不濟,難以抵敵東吳,建議退守南陽。

司馬懿認為,東吳殺關羽得荊州,須先防蜀國,而不會貿然進犯魏國;樊城、襄陽兩城是水陸要衝,千萬不能放棄;只需加強補給,充實糧草,做好防範。

曹丕不聽,讓曹仁退守南陽,白白放棄襄、樊二城。

總之,為曹操服務時,司馬懿更多的是做事或提建議,幾乎沒有主動主導或主持大項工作;侍奉曹丕時,高層籌劃職責所系,涉及主持操辦,司馬懿常常適可而止。

曹丕之後的曹睿、曹芳兩個時期,司馬懿很快當上驃騎大將軍,可以開府治事,有自己的辦事機構和統歸自己指揮的軍隊。

司馬懿依然低調,直到他收拾曹爽為止,保持踏實做事的一貫風格,而且堅持20多年。

他先後大勝進犯的東吳軍,主持對吳邊境地區的軍政事務、主管軍國的收支預算,先是協助曹真,爾後主持抵禦蜀軍大任,主持水利建設,平定公孫淵叛亂,60多歲的時候還先後兩次領兵大敗進犯的東吳軍。

曹睿時期,受大將軍曹真嫉妒,司馬懿職權被削弱,依舊安心工作。

曹芳時,大將軍曹爽把持朝政,司馬懿照舊及時提出建議,可惜都沒有被採納。

244年春,曹爽為獵取功名請旨伐蜀,司馬懿認為不可,曹爽不聽,結果勞民傷財,無功而返;245年秋,曹爽為擴充實力,不顧司馬懿勸阻,撤了原魏明帝建制的中壘中堅營,將兵馬交歸自己弟弟統領;246年正月,東吳軍騷擾魏國祖中地區,當地百姓多有逃難,曹爽不聽司馬懿「收留安撫逃難百姓」的意見,強令百姓遣返,結果東吳軍攻破祖中,損失百姓萬餘戶。

曹爽的剛愎自用與司馬懿的冷靜低調決定了兩人的不同結局。

四說司馬懿的長壽。

司馬懿活了72歲,比孫權(71歲)、曹操(66歲)、劉備(63歲)、諸葛亮(54歲)都長,算是三國時期長壽者中的佼佼者。

人能夠長壽有三個主要因素:先天基因、飲食起居、心性養成。

第一項是父母給的;第二項與個人的經濟條件以及成人後的工作性質有關,單從健康角度而言,個人有一定自主性,隨著年齡增長、生存能力增強,自主選擇或主動改善的意願和能力會更強;第三項心性養成,與父母遺傳、經濟背景、工作環境等沒必然關係,與後天成長關係很大,從內因決定性來講,全靠自我修煉。

司馬懿出生於世家望族,父親司馬防歷任京兆尹、尚書右丞,有8個兒子,皆有才識,時稱「八達」,二兒子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基因好,家境好,成年後一直做官,衣食無憂。

他能夠長壽,個人修養肯定起了很大作用。

司馬懿的隱忍、冷靜和低調既是其生存韜略的體現,也是他心性修煉的反映,反過來也促進了他的健康長壽。

因為長壽,司馬懿的隱忍、冷靜和低調最終成就了一個較為圓滿的結果。

雖然司馬懿未目睹天下一統,但是他在晚年完全掌控了曹魏政權,基本奠定了一統天下的基礎。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時期多少英雄豪傑折戟沉沙,而司馬懿不但成就人臣極致,還親手奠定統一大局。

司馬懿臨終之時,曹魏坐擁絕對實力,蜀吳都處在主昏臣弱、國力衰亡的下坡路,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司馬懿死於250年,265年蜀國滅亡,280年吳國滅亡。

司馬懿運氣也不錯。

曹操想用他卻不敢重用,因其心事深沉。

有人說,曹操臨死之時叮囑曹丕「仲達非久居人下之人,我兒要小心提防」 。

但曹丕一直信任司馬懿,先是南巡後是討伐東吳,都安排司馬懿坐鎮留守;聽從司馬懿建議征西蜀伐東吳,相繼失利,也沒有處罰司馬懿。

曹操沒殺司馬懿,曹丕接著重用,與司馬懿本人一貫穩重不無關係。

到了曹睿、曹芳在位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能夠奈何司馬懿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歷史人物,識勢而出的司馬懿

在我們看來,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反面人物,普遍給人的感覺是,司馬懿陰險狡詐,城府極深,難以揣摩,後篡取了曹魏的政權,為後代子孫建立西晉奠定了基礎。最終263年,兒子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三國複雜的人物,夢三國司馬懿的城府

司馬懿這一人物形象十分複雜。你無法簡單的說他是賢臣還是佞臣。甚至你都無法確切的說出他對曹魏竟是忠心耿耿,還是早就包藏禍心。司馬懿經歷了積極效忠到反叛奪權的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政治立場逐漸轉變。

曹操死後,司馬懿都做了哪些事?

一、狼顧之相 最近幾天狼顧之相成了熱詞,按照古代迷信的說法,一個人如果能像狼一樣,身軀不轉而腦袋能扭轉180度看到背後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狼顧之相,據說這樣的人有不臣之心。根據《晉書》記載,曹操...

《三國演義》里最後真正的勝利者

今天,我們只談《三國演義》。當然,《三國演義》人物那麼多,我們要談的只是那位這位最後勝利者,最終為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司馬仲達。史書上對仲達是這樣記載的:鷹視狼顧,非人臣之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