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諸葛亮看重的帥才 被迫加入蜀漢 最後在希望與失望中隕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中無大將」這是大家對三國後期蜀漢軍事人才的評價,確實三國的蜀漢由於地處偏遠,人口稀少等等原因,導致了軍事人才的匱乏。

當時蜀漢唯一的帥才就是姜維,是他支撐起了蜀漢軍事方面的最後這片天空,可同時也因為他的政治能力相對比較薄弱,所以最終也無法挽救蜀漢的滅亡。

姜維是天水郡冀縣人,少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教育成人,因此他事母至孝。

他也喜歡研究經學,在天水郡政府里當過「上計掾」,在涼州政府里當過「從事」,後來升為「中郎將、參天水郡軍事」,應該說這已經是個不小的官職了。

蜀漢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郡的人民和一些官吏都響應了諸葛亮的號召,投向了蜀漢政權。

當時,姜維和天水郡的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都陪著太守馬遵在外縣巡視,沒在郡政府的所在地。

馬遵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就懷疑姜維等人也都做了諸葛亮的內應,便一個人偷偷跑了去上邽,還關了城門設防。

姜維等人發現太守突然走了,就追去了上邽,不料上邽已經關門設防了,不讓他們進,他們只能去往冀縣,可冀縣的城門也關了。

他們終於無路可走,於是就一起去了蜀漢的軍營,投奔了諸葛亮。

可見姜維等人降蜀漢並不是一開始就自願的,是後來走投無路才被迫採取的行動。

諸葛亮很賞識姜維,北伐退兵後就把他帶回了漢中,任命他為丞相府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官銜。

姜維當時才27歲,諸葛亮升他為將軍,一是因為他原來在魏國就已經是「中郎將」了;二是他的確是「涼州上士」,「才兼於人」。

諸葛亮說他的能力超過了當年的馬良、李邵;說他是「忠勤時事,思慮精密」,「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尤為可貴的是他「心存漢室」。

所以諸葛亮決定把自己平生所學的軍事知識全部傳授給姜維,讓他做自己軍事方面的接班人。

姜維確實也很用心的跟著諸葛亮學習,而且很快就掌握了一些要領,蜀漢後主也先後升遷他做了中監軍、征西將軍。

諸葛亮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去世,姜維被召回成都任「右監軍、輔漢將軍、平襄侯」,統領成都及其附近的軍隊。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大將軍蔣琬率領大軍進駐漢中以後,讓他帶領一支偏軍到魏國的西邊去發展。

延熙六年,升遷為「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十年,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也就是一起當宰相。

《三國演義》里說姜維曾經「九伐中原」,其實這四個字只說對了一個「伐」。

姜維確實曾經有過九次用兵,但是地點都沒有在中原地區。

這九次就是:

第一次,是在延熙十二年。

當時的大將軍費禕有心要壓制他,只給了他不到一萬的軍隊去進攻。

費禕是個知守不知攻的人,而且還是個徹底的失敗主義者,他常說的就是「丞相猶不能定中原,況我等乎?」於是姜維就只能帶著這一萬來人去打隴西郡,結果被鄧艾打敗了。

第二次,延熙十三年,費禕還讓姜維再去一次,也是給了不到一萬的兵。

這次姜維不敢再去隴西郡了,而是繞道去了更遠的西平郡(青海西寧一帶),結交了很多當地的羌人領袖。

第三次,延熙十六年費禕去世了,姜維才有了稍微施展的機會,能帶三四萬兵了。

十六年他圍攻南安城,久攻不下,魏雍州刺史陳泰帶了兵來救,姜維糧盡退兵。

第四次,延熙十七年,他攻陷了狄道、襄武兩個縣,撤退時把狄道、臨洮、河關三縣的居民都帶回了西蜀。

(當時蜀漢苦於人口太少、兵丁太少)

第五次,在延熙十八年,他率領魏國投奔而來的車騎將軍夏侯霸,共擊魏國的雍州刺史王經,這次打了個大勝仗,殺了魏軍好幾萬人;在魏國的征西將軍陳泰和安西將軍鄧艾等人帶了更多的魏軍來救之時撤退,駐紮在鍾題這個地方。

第六次,延熙十九年,姜維率大軍由祁山進攻段谷,結果被鄧艾打的大敗,損失很慘重。

原因是蜀漢「鎮西大將軍」胡濟在山裡迷了路,沒有如期到達。

戰敗以後,姜維自請處分,降為「行大將軍事」,就是代理。

第七次,延熙二十年,當時魏國的征東將軍、揚州刺史諸葛誕在壽春造反,姜維知道以後馬上就集合了幾萬兵出發攻魏。

在魏國的一條小長城下與鄧艾、司馬望的軍隊對峙。

魏軍一直採取堅守不出的戰略,任憑姜維如何挑戰,鄧艾、司馬望兩人就權當沒聽見,一概不理。

他們一直相持到第二年(公元258年),由於諸葛誕在壽春敗亡,姜維只能退兵。

這次雖然沒有什麼實際的成果,可是蜀漢軍隊畢竟在魏國境內耀武揚威了好幾個月,至少在面子上總是很光彩的。

所以蜀漢後主又下詔恢復了姜維的大將軍職務。

第八次,這次用兵是被動的。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維向後主建議殺掉壞宦官黃皓。

後主非但沒有採納,還告訴了黃皓,讓黃皓到姜維那裡去賠罪。

姜維不敢再留在成都了,就帶了幾萬兵去了洮水北岸的洮陽,在侯和這個地方又遇上鄧艾,再次被打敗。

他不敢回成都,就去了沓中這個地方屯田養軍。

第九次,最後這次用兵也是被動的。

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魏國司馬昭大舉伐蜀,分兵三路:第一路,征西將軍鄧艾帶三萬人把姜維牽制在沓中;第二路,雍州刺史諸葛緒帶三萬人攻打祁山,斷姜維的歸路;第三路,鎮西將軍鍾會帶十幾萬軍隊翻越秦嶺,進攻漢中。

鍾會部隊進展很順利,很快就攻占了漢中。

姜維一聽說漢中失守,馬上擺脫鄧艾的糾纏,率兵東下,到了陰平橋頭,遇上了諸葛緒。

姜維先繞到陰平橋頭的北面,諸葛緒趕忙到北面來堵截,姜維又迅速回軍陰平,順利的騙過了諸葛緒,過了橋。

一直趕到劍閣,與從陽平關退下來的張翼共同堅守,抵擋鍾會的大軍。

這次姜維確實是犯了個大錯誤,他不應該不徹底解決掉諸葛緒,而後留兵守住陰平這個地方的。

不過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一,他實在是太急於去劍閣阻擋鍾會的大軍了;第二,他以為一直在後尾追的鄧艾軍隊會過了陰平繼續追他的。

可沒想到鄧艾竟然會直接由陰平翻山越嶺,穿過七百里無人區,到達江油。

結果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抵擋不住鄧艾的進攻,在綿陽戰死了。

鄧艾長驅直入到達成都,後主聽了譙周等一幫投降派的話,到鄧艾軍前投降了。

後主給姜維發了詔書,讓姜維全軍也投降,姜維等人在前線接到嚴令投降的詔書,將士們都氣得「拔刀砍石」,於是姜維就只能在綿陽向鍾會的軍隊投降了。

鍾會對姜維不但很有禮貌,而且是推心置腹,成為了最好的朋友(雖然兩人年齡相差二十多歲)。

兩人都是很能打仗的人,因此惺惺相惜,於是就「出則同輦,入則同席」。

鍾會還和自己的長史,西晉滅吳的名將杜預說:「拿姜維和中原人士做比較,超過了諸葛誕和夏侯玄」。

其實鍾會只看到了姜維的能力,而沒有真正弄明白姜維的心。

姜維的內心實在是不願意投降的,投降這只是權宜之計。

他還有一套極為大膽、極為苦心的「陰謀」,目的是消滅已經入侵的魏軍,讓後主重新復位,恢復整個國家。

他的辦法就是:勸鍾會先除掉鄧艾,然後申討司馬昭,接著鍾會自立為帝。

當然他還有最後一步沒有說出來,就是自己再除掉鍾會,恢復蜀漢。

鍾會也是個有野心的人,聽了姜維的話就開始動手了,先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又暗中在押送鄧艾的路上把他給殺了。

司馬昭很快就懷疑鍾會有不軌企圖了,親自帶了十萬軍隊到長安,還讓賈充帶五萬兵先由漢中入蜀。

鍾會也明白這是來對付自己的,於是就對司馬昭造反了,自稱「益州牧」,以太后詔書為幌子申討司馬昭。

《三國演義》中所寫的後面這一段基本都是虛構的,事實是鍾會根本沒打算活埋魏軍將領,只是派姜維帶了五萬兵去對抗賈充而已。

姜維倒是真的準備殺了鍾會的,他曾經給後主寫過一封密函:「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可惜姜維的全套計劃,不幸敗壞在一個姓胡名烈的中級軍官身上。

他散布謠言,說鍾會和姜維要活埋魏軍將領,結果魏軍將士就發動了暴動,殺掉了鍾會也殺掉了姜維。

歷史批評家中對姜維最不客氣的是孫盛,他說姜維是不忠、不孝、不義、不節!其實,姜維叛魏投蜀是因為太守馬遵不讓他回去,他後來忠心於漢至少總比忠心於那個篡漢的魏好多了(所謂的不忠)。

不能照顧母親終老,那是因為忠孝不能兩全,也值得原諒(所謂的不孝)。

至於帶領蜀漢軍隊去打魏國,應該說是替漢朝打奸臣,而不能說是去打自己原來的國家(所謂的不義),也不應該被稱為不義。

還有國亡而不死,一是後主的命令,二是他想「留此身以有待」 (所謂的不節),我想如果他最後是復國成功了,不知道孫盛又將如何去評論他了。

況且姜維一生清廉、好學,可稱為「一時之儀表」,只是死的太可惜也太可悲了。

蜀漢最後的一顆將星在無限的希望與失望中剎那間隕落了,帶給我們的只能是一聲長久的嘆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名將――姜維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姜家莊)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

被譽為諸葛亮傳人的名將——姜維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 諸葛亮北伐時...

張紹等見鄧艾於雒城,艾大喜,報書褒納

(1)姜維北伐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人,少孤,與母居,好鄭氏學。原為州、郡吏。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軍向祁山,天水太守馬遵惶懼逃走,保守上邽。姜維等聞訊,追趕太守,太守關閉城門不納。...

三國志中的24名將應該都有誰—曹魏篇(四)

前文說道,據《三國志》記載(有單獨傳記)的將領中,以東吳人數最多,共80位,我選出了我認為最優秀的6位。同時也歡迎大家積極留言評論,說說你心中的二十四名將。曹魏在三國志記載中有單獨傳記的武將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