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不倒翁」馮道:小人還是偉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馮道,五代十國的傳奇人物,一生歷經五朝十二帝,官居高位而不倒,可謂真正的官場不倒翁。

宋朝以前,人們對他的評價傾向於褒,宋朝以後,隨著理學的流行,人們對他的評價傾向於貶,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說他是無恥之尤,近代歷史學家范文瀾說他是奴才的奴才。

至今,仍有很多人視他為缺乏廉恥觀念的小人,也有很多人希望從他的經歷中揣摩出權謀之類的成功秘訣。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馮道?從他的經歷中又能得出什麼秘訣呢?

說到馮道,必須提到一個歷史名詞——河朔三鎮。

這是安史之亂過後位於河朔地區的三個藩鎮勢力的總稱,即幽州、成德和魏博。

大致來說,這三個地方在今天的山西、河北以及環渤海一帶,遠離以長安為首的政治中心。

同時,這裡也是安史之亂的策源地。

安史之亂過後,河朔三鎮的三大節度使擁兵自重,處於半獨立狀態,與長安方面的關係充滿了火藥味,彼此見面都是皮笑肉不笑。

馮道的出生地是瀛洲景城,隸屬於幽州節度使管轄,而安史之亂的風暴,最早就是醞釀於幽州。

所以,在三鎮當中,長安與幽州的關係最為緊張。

比如公元824年,長安方面委任張弘靖出任幽州節度使,試圖加強對幽州的控制,但是張弘靖上任不久,把持幽州實權的悍將就發動兵變,給了朝廷一個下馬威——想收回幽州,哼哼,想得美!

三鎮的節度使固然跋扈自雄,文人士子卻對長安心嚮往之,畢竟,長安才是名義上的正統,它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氛圍也不是地處邊陲的藩鎮所能比肩的。

進入長安,最為便捷的通道就是參加科舉,然而,一方面由於長安方面對藩鎮的牴觸情緒,一方面由於藩鎮為了留住本地人才而設置的藩籬,事實上能夠通過科舉進入長安的人寥寥無幾。

馮道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走進了我們的視野。

馮道出身於耕讀之家,家境比一般人為好。

進入仕途之後,他屢遭同僚輕視,由此來看,他的出身也並不算高,最多就是小地主家庭。

縱觀馮道一生,我們不難發現,在他身上始終體現著悲天憫人的氣度。

他的家鄉景城處於幽州邊陲,在唐末為戰爭多發地帶,比如他10歲那一年,這裡就發生過一次大規模叛亂。

馮道雖為儒生,對佛道學說也有涉獵。

從小見慣連城烽火、亂世流離與生死無常,又飽受佛道出世觀念的薰陶,長大之後的他有悲天憫人的氣度,能在虎狼之中閒庭信步,二者之間多多少少也是有關係的。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曾經煊赫無匹的唐帝國至此落下帷幕,中國進入兵連禍結的五代十國,一大批武夫悍將趾高氣昂地邁上了歷史舞台。

同年,原幽州節度使劉仁恭之子劉守光發動叛亂,囚禁劉仁恭,徵召小有名氣的馮道為掾屬(相當於私人助理或者秘書之類的官職)。

這一年,馮道25歲。

劉守光是個變態,嗜血成性,這會兒跟你談笑風生嘮家常,下一秒鐘大砍刀就甩過來削你腦袋。

如果換成我們,面對這樣一個上司,恐怕給金山銀山我們都躲避不及,但是馮道不怕,坦然前往。

史料有限,我們不知道馮道為劉守光效力期間有什麼具體貢獻,但可以肯定的是,初涉官場的他還不成熟,有些愣頭青的理想主義,能在劉守光手裡活下來實在僥倖。

公元911年,劉守光自立為帝,建立大燕政權——這是馮道經歷的第一個皇帝。

不久,劉守光與晉王李存勖發生衝突,「不知死活」的馮道建議劉守光停止戰爭,被怒不可遏的劉守光投入大牢,幸虧有人搭救,他才保命出獄。

李存勖,五代十國時期的璀璨英才,器宇軒昂,文韜武略,精通音律詩文,又驍勇善戰,就連朱溫也對他畏懼三分,失心瘋的劉守光哪裡他的對手!劉守光敗亡之後,馮道前往太原,投奔晉王李存勖。

按照道學家的說法,這叫屈身事敵,不知廉恥,馮道可不吃這一套。

在李存勖手下,馮道遇到了伯樂,即監軍使張承業。

張承業之於李存勖,等於蕭何之於劉邦,李存勖對他頗為倚重。

張承業是個宦官,為人正直,用人唯賢而不問出身,不遺餘力地提拔馮道。

日本學者礪波護在《馮道——亂世の宰相》當中稱張承業是馮道的貴人,這個評價是很準確的。

除了張承業,他的搭檔盧質對馮道的拔擢也功不可沒。

盧質的職務是掌書記(掌管軍政和民政的機要秘書),與出身低微的張承業不同,他出身顯赫,門第高貴,但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沒有豪門子弟的浮誇習氣,推薦人才時並沒有像其他名家子弟那樣相互援引,結黨營私,而是和張承業一樣任人唯賢。

李存勖的兩大臂膀都對馮道青睞有加,馮道的仕途順風順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公元919年,37歲的馮道接替盧質,出任掌書記(相當於副宰相)。

公元923年,李存勖消滅後梁,登基稱帝,建立後唐——這是馮道經歷的第二個皇帝。

後梁與後唐爭霸期間,馮道隨軍出征,與士卒同甘苦,住在茅草屋裡,睡在餵馬的草料上,用自己的俸祿犒勞士卒,部下把掠奪來的美女獻給他,他極力拒絕,實在拒絕不了的,他就先找個地方把她們安置下來,然後再派人尋找她們的父母,把她們送回家。

公元924年,42歲的馮道因父親去世回家鄉守孝,此時的他已經名滿天下,地方官免不了要來巴結一番,對於地方官的「心意」,他一概拒絕,自己住在簡陋的茅草棚里,還把剩餘的俸祿拿出來分給遭遇饑饉的鄉民。

父老鄉親當中如有無力耕作的人,他就夜裡悄悄去耕種,主人知道後登門拜謝,他卻說不是自己做的。

公元926年,李嗣源發動叛亂,李存勖死於亂軍之中,帝位被李嗣源取代,即唐明宗——這是馮道經歷的第三個皇帝。

李嗣源的帝位「來路不正」,但他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即位初期即任命馮道為端明殿首席學士兼兵部侍郎。

唐明宗時代是馮道奠定個人事業和聲望的最重要的階段。

據《冊府元龜》和《五代史》記載,在馮道經歷的諸多帝王當中,對他表彰最多的就是唐明宗,這也是馮道一生中政治貢獻最多的黃金年代。

有一次,唐明宗問馮道:「如今天下豐收,老百姓都很富足吧?」馮道說,「不是,穀貴餓農,穀賤傷農,這是常理。

我記得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

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

」唐明宗甚為感動,命令侍臣把這首詩記下來,經常誦讀。

公元927年,45歲的馮道出任宰相,位極人臣。

6年後,唐明宗去世,唐愍宗繼位——這是馮道經歷的第四個皇帝。

潞王李從珂表示不服,於公元934年發動叛亂,勢如破竹,登基稱帝,是為唐末帝——這是馮道經歷的第五個皇帝。

唐愍宗倉促逃亡,途中被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殺死。

時年52歲的馮道這時候幹了什麼呢?率領文武百官開城投降。

想當年,唐愍宗的老爸對你馮道可是不薄,你這樣做對得起李嗣源的在天之靈嗎?按照道學家的觀念,馮道可真是軟骨頭。

公元936年,石敬瑭聯合契丹人消滅後唐,建立後晉,即後晉高祖——這是馮道經歷的第六個皇帝。

作為後唐元老的馮道進入新朝,官職依然是宰相。

這個石敬瑭,就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兒皇帝」。

有一次,他打算派遣使臣出使契丹,在當時人看來,契丹是蠻夷、有死無生之地,誰都不願前往,馮道主動請纓,連家也不回,只派人給家裡送了個口信就出發了。

契丹皇帝賞識馮道的才幹,打算把他收為己用,馮道婉拒:「晉與契丹是父子之國,我在哪裡都是一樣的。

」因為這句話,於是後世歷史學家諷其為「奴才的奴才」。

按照道學家的看法,這不但是無君,更是無父,地道的奴才。

石敬瑭對馮道頗為倚重,去世的時候更是給了馮道託孤大臣的待遇,將幼子託付給他,希望他能忠心輔佐。

馮道在石敬瑭的病榻前答應了,等石敬瑭一死,他認為國家多難,立幼子容易引發動亂,於是率領朝臣擁立石重貴為帝——這是馮道經歷的第七個皇帝。

公元94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消滅後晉,65歲的馮道再次更換門庭——這是馮道經歷的第八個皇帝。

作為一個漢人,卻對契丹人卑躬屈膝,按照道學家的說法,這叫數典忘祖,不知廉恥。

作為入主中原的勝利者,志得意滿的耶律德光在馮道面前傲慢地問道:「你看這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這是一句反話,意思就是,天下的百姓我想殺就殺,你能奈我何。

馮道說:「就算是佛祖再世也救不了百姓,但是陛下您能耐比佛祖大,只有您才能救得了百姓。

」馬屁拍得耶律德光極為受用,於是打消了殺念。

在中國歷史上,但凡胡人南下,中原百姓總是免不了慘遭屠戮,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犬。

在滅頂之災面前,馮道用阿諛奉承的方式化解了這場災難,保住了無數生靈的性命,但是這也為他招來了惡名。

以一人之罵名挽救蒼生,值乎?

同年2月,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即後漢高祖——這是馮道經歷的第九個皇帝。

4月,耶律德光返回契丹,命令馮道等降臣隨行。

抵達欒城時,耶律德光病逝,耶律阮先行一步趕回契丹爭奪皇位,馮道等人滯留鎮州。

8月,漢軍收復鎮州,馮道歸附後漢。

劉知遠病逝之後,劉承祐即位,即後漢隱帝——這是馮道經歷的第十個皇帝。

之後,後漢發生叛亂,劉承祐命令郭威率軍出征,平叛之後,郭威於公元950年反戈一擊,

被士卒擁立為帝,是為後周太祖——這是馮道經歷的第十一個皇帝。

公元954年,周太祖病逝,他的養子柴榮繼位,即後周世宗——這是馮道經歷的第十二個皇帝。

同年4月,馮道病逝,終年73歲。

周世宗廢朝三日,追封馮道為瀛王,賜諡文懿。

6年之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五代十國結束,一個新時代開始了。

馮道看到了亂世的開始,卻沒有看到它的結束。

關於馮道的故事,就這麼多。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他呢?

五代十國前後不過50多年,如今看來,這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只是彈指一揮。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卻是一段度日如年的煎熬歲月。

那時候講究的是武力為尊,拼拳頭,戰爭頻繁,叛亂成風,國祚僅有16年的後梁居然是最長壽的。

在這些走馬燈似的更換不停的朝代里,哪個是正統?當時的人不知道,如今依然難下定論,說讓馮道忠君死節,那讓他為哪個君王忠,為哪個君王死?

你看天下大亂了,想忠君、保名節,往深山老林一鑽,梅妻鶴子,念幾句歪詩,懷念一下前朝,吟誦一下風月,抒發一下興亡。

這樣一來,你自己倒好,獨善其身了,老百姓咋辦?你在前朝吃的俸祿不是從老百姓身上來的嗎?老百姓有難了,你拍拍屁股走人,把老百姓扔到火坑裡不聞不問……這樣的人啊,離馮道真是差遠了。

所以,忠君觀念真不是啥好玩意兒,或者說,與其忠君,不如忠於朝廷;忠於朝廷,不如忠於百姓。

忠君最次,忠於朝廷居中,忠於百姓最高。

考慮到可能有人把馮道和汪精衛放在一起比較,這裡岔開一筆,只說一點:馮道屈身事敵是為了救人,而汪精衛是為了救己。

把馮道和汪精衛放在一起比較,這不是在黑馮道嗎?

馮道他不管皇帝姓啥,姓劉也好,姓李也好,姓石也罷……他都在盡力保護百姓。

表面上看,他是在給皇帝打工,琢磨一下,又好像不是那麼回事,皇帝像韭菜,長一茬割一茬,馮道卻始終安然無恙,真正是流水的五代鐵打的馮道,所以,究竟是他給皇帝打工還是皇帝給他打工,這得兩說。

除了保護百姓,馮道在長達40多年的出仕時間裡,還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那就是堅持不懈地大規模刊印典籍,在武人當國的亂世里為文化的存亡斷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君子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樑。

按照理學家的君子觀,馮道不是傲霜雪的君子,但是他做棟樑是可以的。

他有效忠對象,但不是帝王事,而是百姓事;不是一家一姓的帝王,而是解民於倒懸的信念。

那麼,馮道在官場上是如何做到屹立不倒的呢?說起來也有些讓人驚訝,他依靠的不是兩面三刀或者溜須拍馬,相反,拋開不忠君這個「污點」不談,我們反而會發現他是一個敢於出聲、很有操守的人。

他不貪財、不好色、有才幹、不結黨、不樹敵、有容人之量、知道進退、關心民生疾苦……作為一個官員,甚至可以說他的德行是近乎完美的。

如果你是一個帝王,手下有這樣一個人,你用不用?也就是說,無論是賢君還是暴君,馮道這樣的人用起來都是很放心的。

所以,以為馮道是靠卑鄙伎倆成功,希望在馮道的經歷中咂摸出權謀、厚黑之類的東西是荒唐可笑的,那相當於緣木求魚。

事實上,對於如何在官場上屹立不倒,馮道自己說過心得,十四個字: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微信(QQ)公眾號:閱過邊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十一朝元老」馮道與五代十國珍稀美泉

中國歷史中有過兩次大規模的分裂階段: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而本期主人公馮道就出生在二者中更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經歷了梁、唐、晉、漢、周等幾個唐朝藩鎮割據政權,而南方十國往往會尊五代為正...

誰有我厲害,我伺候了10個皇帝,居然沒有死!

南懷瑾:「我讀了歷史以後,由人生的經驗,再加以體會,我覺得這個人太奇怪。如果說太平時代,這個人能夠在政治風浪中屹立不搖,倒還不足為奇。但是,在那麼一個大變 亂的八十餘年中,他能始終不倒,這確實不...

皇帝都換了12個他卻一直是宰相 堪稱宰相專業戶

中國有句老話叫「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現象在古代非常常見。很多新帝登基後都會對朝廷內部進行大換血,重要職位都會換人。能經歷兩位皇帝都擔任要職的就比較少見了,可是有一個人一生竟然經歷了十二位皇帝,...

五代十國之後唐

後唐的開國皇帝李存勖於唐僖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十月出生在太原,唐大順元年(公元890年),河東軍打敗邢州(今河北邢台)的孟方立,還師河東,路過潞州境內的三垂崗。李克用大置酒會,讓伶人奏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