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會失去唯一統一全國的機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權其實也有統一全國的機會

赤壁之戰後,曹操實力大降,實際上只能自保,再無力南征,這也是三國形成的根本原因,後來,曹操死,曹丕立,魏國形成,劉備稱帝,蜀國立(自稱漢),最後孫權立,是為吳,三國鼎立正式形成。

然而,這個時候的三國,國力實際上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劉備經夷陵一戰,十萬大軍全沒,僅自身逃往白帝城,最終死在白帝城,所以,三國之中實力本來就最弱的蜀國,經此一役,已名存實亡,不但關羽張飛已死,法正、龐統早亡,就連劉備自己也駕鶴西去,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即使再厲害,那也獨木難支,所以,蜀國只能完全依靠聯盟吳國而存在。

而北方的魏國,在曹操死後,曹丕也在幾年時間內追父親而去,皇位傳到了曹睿手中,雖然名義上仍是三國老大,但形式多於實質,一方面一大群通天的謀士、武將老的老,死的死,只剩下司馬懿等人,而且曹睿的才能相比曹操、曹丕,那差得不是一個檔次,所以,曹魏政權已開始顯現出不穩定因素,各種叛亂、謀政者經常出現,這個時候,曹魏政權只能依賴司馬懿在北方抵禦蜀國的北伐,曹休在東邊抗衡吳國。

相比之下,占據江東的吳國實力相對穩定,孫權還依然健在,威信還有,在經歷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後,局勢穩定,最終收回了荊州,將蜀國趕到了四川盆地,而且一大批老臣都還健在,其中最出名的當然是陸遜,還有朱恆、全琮這樣可以依靠的大將,特別是經濟有了充足的發展,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吳國實際上處於全盛時期。

所以說,這個時候的吳國和北方的魏國相比,其實力已不分伯仲了,如果利用好機會,吳國實際上有統一天下的可能,這個機會就出現在公元228年。

據《三國志》記載:黃武七年(228年)五月,吳鄱陽太守周魴派人送親筆信給揚州牧曹休,謊稱受到吳王責難,打算棄吳降魏,請求派兵接應。

曹休未辨真偽,即率步、騎兵十萬人,去皖城(今安徽潛山)接應。

魏明帝曹睿(治晉陽,今太原西南)命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建威將軍賈逵率軍向東關(今安徽含山西南),與曹休相策應。

八月,孫權進駐皖口(今安徽懷寧皖水入江處),遣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並派奮武將軍朱恆、綏南將軍全琮為左、右督,各統兵三萬襲擊曹休。

時曹休已然發覺,但恥於被騙,自恃兵馬精多,仍與吳軍作戰。

此時,奮武將軍朱恆看到了全面擊敗曹魏的最好機遇,他獻計孫權:「曹休本因是皇親國戚而被任用,並不是有勇有謀的名將。

今如交戰必敗無疑,敗後必逃,逃走時肯定經由夾石、挂車。

這兩條道路都很險要狹隘,如若能讓一萬士兵用柴斷路,那麼可把他的部眾全部俘虜,甚至可以生擒曹休。

請求用我的部隊斷路,若蒙上天神威,使得曹休自動投降,我們就可乘勝長驅直入,進而攻取壽春,割據准南,劃分許昌、洛陽,這是萬世難逢的良機,切不可失!」

如果此時孫權的身邊是周瑜、呂蒙,對於朱恆的想法,那或許會全面考慮,再度出現赤壁之戰和斬殺關羽的壯舉,因為這一計如果真如朱恆的設想走下去,那曹魏政權至少要從首都洛陽逃走,而且曹魏政權不是沒有遷都的想法,當年關羽北伐時,曹操就因害怕關羽會打到其首都,要將首都遷往河北,可見,曹魏政權在赤壁之戰後已經不濟,即使是曹操,那也害怕南方兩國的進攻,要不是司馬懿堅持,那曹魏政權可能在曹操手中就衰落,更何況,現在的曹魏政權實已不堪。

可惜的是,面對千載難逢的機會,孫權沒有勇氣,詢問陸遜,當時作為吳國實際上的軍政核心人物,再加上有夷陵之戰的影響,他卻認為風險太大,不敢冒險。

其實,陸遜之所以不敢冒險,根本原因是陸遜腦海里就沒有統一天下的想法,最大的想法還是來源於魯肅倡導的向西聯盟蜀國,統一戰線,全力抗魏,所以,夷陵之戰之所以最終不去消滅蜀國,根本原因就只想把蜀國打怕,逼迫蜀國聯盟。

因為在吳國的智囊團基本上形成了魏國不可戰勝的思想,只能想辦法自保,以求偏安。

而正是陸遜的這一否定,讓孫權失去了唯一統一全國的機會。

而後來的實際情形又如何呢?實際情形正如朱恆的預料,雙方最終戰於石亭(今安徽潛山東北),陸遜自為中部,令朱桓、全琮為左右,大敗魏軍。

魏軍敗走,陸遜等督軍追殺,直抵夾石(今安徽桐城北),斬擒魏軍一萬餘人,繳獲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無數。

曹休殘部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但不久便因氣憤發病而死。

這就是著名的石亭之戰,這一吳魏之間的經典之戰,本可以繼續擴大勝利果實,至少可以全殲曹休十萬大軍,全面改變吳魏之間的格局。

雖然吳國取得大勝,但對魏國來說並未傷筋動骨,還依然以龐然大物出現在吳國的面前,事實上在此之前,吳魏之間的戰爭,魏國幾乎就沒有贏過。

可惜的是,陸遜沒有周瑜那樣的氣魄,在機會來臨時不敢把握,而作為最高統帥,由於沒有陸遜的支持,最終只能失去統一天下,名揚史冊的最好機會。

而對於孫權來說,本來就沒有統一天下的強烈願望,一直以來其實就依靠手下將帥的推動走到今天,如當年曹操令其送兒子作人質,如果不是周瑜的堅決制止,孫權也許會臣服於曹操;當年赤壁之戰如果不是周瑜、魯肅的堅決要求一戰,那天下早就被曹操取得,可惜的是,周瑜早逝,魯肅也追隨周瑜也去,而且有勇有謀的呂蒙也已仙逝,雖然陸遜有通天之才,但卻沒有通天的勇氣,最終導致他不敢冒險,而失去最強依靠的支持,孫權也就沒有了勇氣,在這一歷史性的機遇面前不敢把握,最終只能偏安一方,在孫權之後,最終被崛起的司馬懿後代司馬炎建立的晉所消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時期魏蜀吳各自的獨門大招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把魏蜀吳三國人物描繪的非常有特色,而且傳神。當然軍事上,各個國家陣營都有自己勇猛的武將和謀士。按照三國演義里的說法,魏蜀吳各國在計策戰略上都有自己的獨...

三國時期六大軍事天才,諸葛亮只排第二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在黃巾起義的公元184年至280年晉滅吳國的近百年間,湧現出了無數英雄豪傑,在這其中,有幾位家喻戶曉的軍事奇才。第六位:陸遜所屬方:東吳實力指數:成就:夷陵破劉備,石亭敗曹休

曹丕不聽勸,錯失稱霸天下的機會

公元219年,孫權派軍隊奇襲荊州,最終占領這座城池,一代名將關羽被迫走麥城並被吳兵擒殺,吳、蜀兩國從此結下仇怨。公元220年,曹丕廢掉延續了四百年的大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 .隨後自稱皇帝。公...

三國名將系列之「防守反擊之王」

三國東吳立國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當屬「江東四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決定三國最終格局的三場戰役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猇亭之戰),有兩場是他們其中的人幹的。「赤壁之戰」,周瑜自導自演,魯

再次定義三國局勢的戰役:石亭之戰

「石亭之戰」在三國歷史上的確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作用不亞於赤壁之戰。如果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那麼石亭之戰則重新定義了三國局勢。通過此戰,司馬懿得到了上位的機會 ,而孫權看清了天下大...

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 沒有統一天下的強烈願望

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在三國時期可以說天下是被魏蜀吳三國平分,魏蜀吳三國都想能夠統一天下,那麼作為吳國的皇帝孫權,在當時有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喜歡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