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誰是春秋時期的「五霸之首」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齊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時齊國國君,春秋五霸之首。

於公元前685—643年在位。

在位期間,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齊、宋、陳、蔡、邾等五國國君在齊國的「北杏會盟」,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提高。

會盟前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

「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

齊桓公八年(公元前678年),齊又約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

會上大家再推齊桓公為盟主,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

這一時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傑」。

組成了強有力的領導集團。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領導集團決策英明,深得人民擁護。

齊桓公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

規定士鄉的居民必須服兵役。

農閒時訓練,有戰事時出征。

這樣既提高了士兵戰鬥力,也不必支付養兵的費用。

另外,為解決武器不足的問題,規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贖罪。

從此,齊國的兵器也漸漸充足起來。

通過減少稅收,增加人口的生育水平。

從而提高齊國的總體人口數量。

齊桓公改革之後,齊國國力大為增強,齊桓公開始走上稱霸的道路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

另外,齊桓公還滅了郯、遂等小國。

齊桓公的另一被稱道的功績是阻止楚國的北上。

楚國的社會發展並不低,華夏文化在楚的浸潤也是很深的。

但由於楚國地處中原之外,對周王室不恭順,到春秋時竟自稱王,故被中原諸侯視為"南蠻",作為共同打擊的對象。

晚年昏庸,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重病,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易牙」「開方」「豎刁」三人,三人專權。

桓公四十二年(公元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於齊,齊令各國諸侯發兵救周。

桓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各率黨羽爭位。

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

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

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

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斂。

齊桓公小白陵寢非常豪華、隨葬品極多。

他的陵寢被人掘開之後,發現裡面有殉葬者的骸骨,橫七豎八地躺在地宮裡。

小白死於宮廷政變,被豎刁、易牙、開方三個奸賊禁閉在寢殿里活活餓死,死後數十天,直到腐屍上的蛆爬出室外,才被人發現。

死得如此悲慘,仍要殺人殉葬,可見當時以活人殉葬,是必不可少的喪葬禮制之一。

齊桓公一生顯赫,是—位有治國才幹和雄圖大略的統治者,他在自己的國內實施了一些整頓和改革,收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在春秋列國中成為第一個霸主。

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齊桓公的一生跌宕起伏。

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於春秋五霸兩種說法

關於春秋五霸,從古至今,通常有兩種說法比較受到認可。這兩種說法如下: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索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顯示大圖

春秋首霸齊桓公,最終卻因昏聵活活餓死

隨著西周豐鎬二京被遊牧部落犬戎洗劫,諸侯們打退了犬戎之後,立原來的太子宜臼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後就回各自的封國了。平王東遷都到洛邑,並沒有遷徙豐、鎬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國的時候,只能依靠...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姜姓,名小白。齊僖公的孫子、齊襄公的兒子。春秋五霸之首。齊襄公和齊君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

尊王攘夷——齊桓公

上次我們講到莊公箭射王肩小霸春秋,天子威嚴掃地,諸侯列國不再朝貢。至公元前681年春秋時期又一位霸主齊桓公在歷史的進程中留下了絢麗的一筆,與莊公不同的是,前者挑戰天子權威開啟亂世之端,小霸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