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和其他諸侯國開了二十多次會,就拿下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在經過長勺之戰後,齊桓公改變了爭霸的手段,開始以會盟、威脅作為主要手段,對大、中型的諸侯國實行少戰、避戰的策略。

對比較弱小的諸侯國還是實行武力兼并的方法,以求迅速擴充齊國的版圖。

譚國,少昊氏後裔,在周穆王時期分封,是一個兵少將少、名不經傳的小國。

在齊國內亂的時候,齊桓公曾經出逃到莒,路過譚國的時候,譚國的國君沒有接待他。

在齊桓公即位之後,譚國國君也沒有派人祝賀。

於是,齊桓公就以這個做藉口,在公元前683年,進攻譚國。

弱小的譚國當然抵抗不了齊國的入侵,譚國國君被迫流亡,譚國的國土被併入齊國。

遂國,同樣也是一個十分弱小的國家。

在公元前681年,齊桓公以遂國國君沒去參加北杏之會,怠慢了諸侯盟會的名義發兵攻打遂國。

遂國兵弱,抵擋不住齊國的攻擊,齊國以絕對的兵力優勢滅掉了遂國,把遂國也併入了齊國的版圖之中。

譚國跟遂國的滅亡,讓齊國的版圖擴充了不少。

但是以武力兼并其他的國家並不是齊桓公建立霸業的主要手段。

《史記》中記載:「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多次主持諸侯的盟會,成為諸侯的盟主,是建立齊國霸業的重要標誌之一。

從齊桓公五年的北杏之會,到齊桓公四十二年的淮之會,齊桓公主持諸侯盟會多達二十多次。

齊桓公就藉助盟會的形勢,以達到他的政治、軍事目的。

比如公元前680、和公元前679年的鄄之會。

通過這兩次的鄄之會,本意是對宋國施壓,使得宋國、鄭國、衛國這三個實力比較弱小的國家依附齊國,鄄之會也是齊國霸業的開始。

在周惠王去世後,齊桓公在洮和諸侯會盟,以定周襄王之位。

在公元前655年的首止之會、前653年的寧母之會、前647年的鹼之會等,都是為了安定周王室,維護周天子名義上的權威和救周王室於戎難而召開的。

公元前682年,宋國大夫南宮萬弒君。

在第二年,齊桓公召集宋、陳、蔡、邾四國的國君在北杏召開會盟,來商討南宮萬之亂後的宋國局勢;公元前664年,北方戎狄入侵,南方楚國被上,齊桓公和魯莊公在魯濟會盟,商討如何幫助北燕防禦山戎;公元前659年,齊桓公和魯國、宋國、鄭國、曹國的國君在犖召開會盟,商議如何幫助鄭國抵禦楚國的進攻;還有後面的陽穀之會、召陵之會、牡丘之會、淮之會,也都是為了聯合諸侯打擊楚國而召開。

周天子仍舊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但是周天子對齊桓公出面主持會盟,領導諸侯國是十分支持的。

像北杏之會後,齊國聯合陳、曹共同伐宋,周天子派出單伯率軍幫助齊國討伐宋國。

在公元前667年的幽之會上,周王室更是賜封齊桓公為諸侯之長,中原的諸侯國也逐漸的唯齊國馬首是瞻。

齊桓公就是通過這二十多次會盟,以極小的代價給齊國贏得了極大的利益,通過會盟這種方式,控制諸侯,稱霸中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春秋首霸齊桓公之二: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齊國本來就具備得天獨厚的客觀條件,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之後,齊國的潛力迅速被激發出來。公元前771年,申國國君申侯因為自己的女兒、王后申後及太子被廢,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導致西周王朝滅亡。周平王決定向...

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是歷史上第一個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

你知道誰是春秋時期的「五霸之首」嗎

齊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時齊國國君,春秋五霸之首。於公元前685—643年在位。在位期間,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尊王攘夷——齊桓公

上次我們講到莊公箭射王肩小霸春秋,天子威嚴掃地,諸侯列國不再朝貢。至公元前681年春秋時期又一位霸主齊桓公在歷史的進程中留下了絢麗的一筆,與莊公不同的是,前者挑戰天子權威開啟亂世之端,小霸春秋,...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

春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