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從奴隸到宰相

文章推薦指數: 81 %
投票人數:11人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摯,小名阿衡,「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

夏朝末年生於空桑(今洛陽嵩縣 , 一說開封杞縣),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為氏 。

伊尹為中國商朝初年著名賢相丞相、政治家、思想家,歷經五代帝王,為相五十餘載。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帝王之師,也是中華廚祖,中原菜系創始人。

伊尹出生於有莘國,是一個奴隸。

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於有莘國之野,但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懂治國之道;既作奴隸主貴族的廚師,又作貴族子弟的「師仆」。

但有莘王並不答應商湯聘任伊尹,商湯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伊摯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湯王身邊。


伊尹來到商湯身邊後,教商湯的主要就是堯舜之道,就是仁德的治國執政理念,他背負鼎俎為湯烹炊,以烹調、五味為引子,分析天下大勢與為政之道,湯由此方知伊尹有經天緯地之才,便免其奴隸身份,命為右相,成為最高執政大臣。

此後的伐夏戰略多出自於伊尹之手。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遺棄於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過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內部的許多重要情報。

商湯經「十一征」後,不僅剪滅了親夏的方國,而且擴大了統治區域,實力大增,滅夏的戰爭準備工作業已完成。

當時夏王朝內部矛盾更加尖銳,呈現出分崩離析之勢,在此形勢下,向夏發起最後總攻的時機似乎已經成熟。

但伊尹為確保戰爭的勝利,考慮到夏雖然已近末日,然而它為中原之主已歷時400餘年,其聲威餘緒,不可忽視;再者商為夏之方國,商伐夏有以下犯上之嫌,沒有十分的把握不可輕動,因此認為一定要等大多數方國都不支持夏桀時方可進攻。

於是為試探各方國諸侯的人心向背,伊尹建議湯停止向夏進貢,以觀反應,桀怒而「起九夷之師」,準備大舉伐商。

伊尹見九夷等方國仍心向夏桀並聽從桀的調遣,因此認為決戰時機沒有完全成熟,遂與湯復朝貢謝罪,假意忠誠以伺時機。

大約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建議再次絕貢,桀又召諸侯在有仍(山東濟寧南)會盟,準備伐商,此次不僅九夷之師不奉夏命(《說苑·權謀》),而且有緡氏(山東金鄉南)首先叛反(《左傳·昭公四年》)。

伊尹看到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夏桀已完全陷入孤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立即向夏發起總攻,結果大獲全勝,夏桀戰敗南逃。

湯在滅掉夏王朝的三個屬國後,揮師西進,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區——伊洛流域的斟鄩,斟鄩在洛陽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師二里頭村與四角樓村、圪擋頭村之間。

此戰是伊尹教給商湯的伐夏戰略,不久夏朝滅亡。

鳴條之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覆滅之路

伊尹建下大功,被封為尹,就是右丞相。


成湯在位十二年後去世了,死後由外丙即位。

自外丙經仲壬至太甲幾代執政時間都很短,商朝的大權實際掌握在伊尹的手裡。

伊尹努力教太甲如何做一個好君王,但是太甲不遵湯規,橫行無道,被伊尹流放到桐宮(今山西省萬榮縣),令其悔過和重新學習湯的法令。

三年後,迎回太甲復位。

商的統治又呈現出清明氣象。

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伊尹因此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


伊尹在商朝為相五十餘年,經歷了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這五代君王,不但輔佐他們,也可以說是他們的老師。

伊尹在擔任商朝的尹的期間,他主張以「調和五味」等烹飪方面的方法來治國,把商朝治理得很好,經濟繁榮,政治清明,可謂國力強盛。

因此,伊尹被後來的老子評價為「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賢相。

伊尹100歲時逝世,被以天子之禮安葬在商湯的陵墓旁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