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與諸葛間恩怨真不淺!除了諸葛亮,此諸葛也是司馬家心腹大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司馬師在平定淮南二叛之後便病逝了,接替其軍政大權的正是被毌丘儉稱為「忠誠為國」的弟弟司馬昭,由此,司馬氏奪權的步伐再一次加快。

甘露元年(256年),司馬昭任大都督,「奏事不名」。

旋即又進九錫,「劍履上殿」。

此時的司馬昭心中之所想,已經不再是曹魏的半壁江山,而是一統天下了。

司馬懿的狼顧,顧到司馬昭這了

然而第一步,還是要竟其兄司馬師未竟之業,清剿殘餘的親曹勢力——這一次,他的敵人是諸葛誕。

諸葛誕是諸葛亮的族弟,在三國時代,同一家族之人在不同主公、不同政權帳下效命是常事,其中以諸葛家族最為著名。

諸葛亮為蜀漢丞相,諸葛謹、諸葛恪父子分別為孫吳大將軍、丞相;諸葛誕在曹魏則官至征東大將軍。

也是巧合,司馬懿與諸葛亮在祁山一線明爭暗鬥,司馬昭此時又在壽春與諸葛誕開展了決戰,司馬家族與諸葛家族的恩怨也真是三言兩語難以言畢。

諸葛亮病逝與五丈原後,第一階段北伐終止

諸葛誕本為將才,但司馬昭同樣精於兵法。

是役司馬昭兵多將廣而諸葛誕有孫吳支援,雙方亦可算旗鼓相當,只是或許曹魏真的氣數已盡,這一仗最終的勝利者依然是司馬氏。

甘露三年(258年),諸葛誕兵敗並被誅滅三族,曹魏朝野從此再無司馬昭的對手。

諸葛誕被誅滅三族,東吳的諸葛恪也一樣

安內之後,便是攘外。

自曹丕以來,雖然曹魏兵鋒一直分為東西二線,但三國後期的主戰場一直在魏吳邊境,先吳後蜀也一直是曹魏統一方略的基礎。

然而司馬昭掌權時期,蜀國在主戰派姜維的堅持下北伐不止,最終使得司馬昭改變了策略。

司馬昭「以蜀大將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欲大舉圖蜀」,並認為蜀漢「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

諸葛與司馬的對決似乎從來沒贏過

司馬昭的自信建立在對蜀漢的精確分析上,而且司馬昭之心早已不僅僅是伐蜀,更在伐蜀的同時謀劃好了伐吳之計:「略計取吳,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

又南土下濕,必生疾疫。

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

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

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

彼若嬰城守險,兵勢必散,首尾離絕。

舉大眾以屠城,散銳卒以略野,劍閣不暇守險,關頭不能自存。

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

蜀漢既亡,孫吳不能獨存

炎興元年(263年),十八萬曹魏大軍分三路南下取蜀,三個月後劉禪舉國而降,三足鼎立之勢瓦解。

蜀漢滅亡後,司馬昭遣徐紹、孫彧「銜命齎書」,以探孫皓之志。

孫皓遂作《報司馬昭書》並遣使送於司馬昭,其書言:「知以高世之才,處宰輔之任,漸導之功,勤亦至矣。

孤以不德,階承統緒。

思與賢良共濟世道,而以壅隔未有所緣,嘉意允著,深用依依。

今遣光祿大夫紀陟、五宮中郎將弘璆宣明至懷。

」當然這一封回信並沒有送到司馬昭手中,同年司馬昭病逝,司馬炎遂代魏自立。

十四年後,司馬炎發兵水陸並進,直取建業,一舉攻滅孫吳,三國歷史由此划上句號。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司馬氏三代四人代魏之事雖然可謂苦心經營,但其發韌高平陵事變卻並非必然。

如果曹爽不一意將司馬懿逼於絕境,很難想像司馬懿居然會發動政變一舉奪權。

司馬懿中年時為曹操謀士,為曹操獻策平定益州而不為所取,五十年後竟由司馬炎取代了曹氏的江山,歷史也便是如此的黑色幽默。

司馬氏三代可謂苦心經營

曹丕的《征吳臨行詔司馬懿》,毌丘儉的《罪狀司馬師表》以及孫皓的《報司馬昭書》基本成為了司馬氏奪權之路的三個標尺。

司馬懿的隱忍矛盾,司馬師的專橫跋扈,司馬昭的安內攘外……由此看來,曹魏帝國的歷史本也是由曹氏與司馬氏共同譜寫而成的。

曹植也懂兵法,意不意外?

說來也是在趣。

曹植曾經寫過一封《與司馬仲達書》,在與司馬懿談論兵法之後以「恐非主上授節將軍之心也」一句收尾。

誰曾想歷史的發展竟真的恐非曹操、司馬懿二人之心了呢?從漢魏禪代到魏晉禪代,三國歷史實在有太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三國歸於司馬炎或許也只是其中之一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父子與司馬懿父子差別在哪?

三國的政治格局,其實也是家族的格局,曹、孫、劉的大格局下,又有其他姓氏的格局,諸如諸葛家族,陸氏家族,司馬家族,賈氏家族等等,其中諸葛家族在三個國家的管理層面上,都有相當的分量,為歷史所罕見。而...

鄧艾——一個結巴的放牛娃

今天來說鄧艾,字士載,今河南人,而且有個特點,就是說話結巴。一想起鄧艾,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另兩個人,鍾會和姜維,這三個人在我腦海中是連成一體的,都是屬於三國後期的人物,而且三人之間的故事也非常...

三分天下終歸統一,太康之治

三國歷史前後歷經六十年。這是一個數不盡英雄,道不完故事的時期。東漢後期,由於外戚和宦官相互爭權,豪強地主兼并土地,廣大窮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終爆發了黃巾起義。

寒硯三國:三馬食曹與魏晉之際的政局

在魏晉南北朝的歷次禪代活動中,南朝在「篡一代」的高齡時期便完成了新舊王朝的禪代,曹魏、高齊、宇文周則分別在「篡二代」的中年甚至青年時期完成名義權柄的轉移,唯有司馬晉遲至「篡三代」的第四位主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