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五朝侍奉八姓十二帝的官場奇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做官,是一門極其高深的藝術。

這藝術看起來神秘,其實只隔一層紙。

在中國封建社會政權中,官場不倒翁並不少見,其秘訣無非有二:一是不辨是非,良心喪盡;二是見風使舵,善投新主。

官場不倒翁的人生哲學是:有奶便是娘,有槍便是草頭王。

這些人的人生目的就是做官,為做官而做官;除了做官以外,別無其他追求。

而在中國歷史上,就有這樣一位堪稱官場奇葩式的人物,從政為官五十年,曾經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二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被稱作「中國史上最牛的官場不倒翁」,他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馮道。

馮道畫像

馮道(882—954年),字可道,自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泊頭市交河鎮)人。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馮道出生在「為農為儒,不恆其業」的家庭。

因其父親熟讀諸子百家,受唐朝尊崇道家風尚影響,對道家極為推崇。

馮道出生不久,父親便依據《道德經》開篇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為其取名為道,字可道。

史載:馮道年輕時品行純厚,不恥清貧,事親孝而為學勤,頗有古風。

唐末天祐年間(901-904年),年輕的馮道出任幽州劉守光的參軍幕僚。

公元907年,後梁代唐。

911年,已被封為燕王的劉守光稱帝建立桀燕政權(因非正統而未被正史認可)。

馮道因常陳利害而惹怒劉守光,並不被重用。

劉守光失敗後,他逃到太原投靠當時效力於晉王李存勖(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在河東任監軍使的大宦官張承業,被任命為巡官。

因馮道頗通文學,張承業重視他的「文章履行」而將他推薦給了晉王李存勖,任河東節度使掌書記。

李存勖與後梁軍夾河對壘之時,近臣郭崇韜要求裁減閒散人員,李存勗怒而欲「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

令馮道草擬文告發表,馮道執筆久之不寫。

李存勖正色催促,馮道說:「道所掌筆硯,敢不供職。

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群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

不久,郭崇韜向李存勖道歉,經過馮道的調和,此事順利解決,人們開始佩服他的膽量識見。

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是為莊宗,破格提升馮道為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

926年,後唐莊宗死,明宗李嗣源(李克用的養子、李存勖的義兄)即位,想文治國家,向來知道馮道的聲名,又因馮道「勸進」有功,先是任命馮道為端明殿學士,不久遷兵部侍郎。

一年後,又遷升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馮道正式開始發跡。

作為回報,馮道對「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 引薦任用,對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都加以抑制,更加贏得李嗣源的信任。

934年,後唐明宗李嗣源死,愍帝李從厚即位,馮道繼續擔任宰相。

不久潞王李從珂(李嗣源養子,本姓王)在鳳翔造反,愍帝出逃,馮道率百官迎潞王入京。

李從珂登基,即後唐末帝,但馮道仍然擔任宰相一職,雖然一度出任同州(現陝西大荔)節度使,一年後即被召回任司空。

936年,石敬塘與李從珂發生衝突,石敬塘不惜出賣國土和自稱兒輩,換取了契丹的支持,滅掉了後唐,自己當上了皇帝,建立後晉,任命馮道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一職得以恢復,後又加封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

事無巨細,悉以歸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其榮寵程度更勝前朝。

942年,石敬瑭死,後晉出帝石重貴當政,馮道繼續擔任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國公。

後出任匡國軍(治同州)節度使。

946年,契丹南下中原滅晉後,馮道又自甘貶辱而主動去投靠契丹,憑藉其圓滑的處事態度而被封為太傅,跟從遼太宗耶律德光北歸至常山(今河北元氏)。

947年,契丹在人民反抗下北撤,後晉大將劉知遠建立了後漢政權,是為後漢高祖,馮道又跑到後漢,官至太師;不久,劉知遠病亡,其子後漢隱帝劉承祐繼位。

951年,後晉大將郭威造反,馮道又率百官迎郭威進入汴京(今河南開封),加入後周政權,被拜為太師兼中書令,再次出任宰相一職。

顯德元年(954年),後周太祖郭威去世,內侄柴榮繼位,是為世宗。

因極力反對世宗征北漢,而不讓他隨軍,令他監修太祖郭威陵墓,但在郭威剛安葬完畢,馮道不久也患病,當年四月去世,享年73 歲。

馮道辭世後,天下「無賢愚,皆仰道偉元老,而喜為之稱譽」「時人皆共稱嘆」,後周世宗柴榮諡文懿,追封瀛王。

並下令輟朝三日以示哀悼!馮道墓位於現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捻掌鎮。

馮道生在唐末五代亂世,適逢一個極度動盪混亂的年代,政權更迭頻仍,皇帝走馬觀花似的輪換。

唯有馮道一路官運亨通,長興不衰,泰然自若,久居祿位,歷經五朝(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及契丹),侍奉八姓十二帝(桀燕皇帝劉守光,後唐皇帝李存勖、李嗣源、李從厚、李從珂,後晉皇帝石敬瑭、石重貴,遼國皇帝耶律德光,後漢皇帝劉知遠、劉承祐,後周皇帝郭威、柴榮),營盤鐵打,朝朝為公卿,三次拜為相,居相位長達二十餘年,死後更被追封瀛王,五代末年其聲望一度達到頂峰,實為歷朝歷代所罕見。

尋遍中國歷史,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乾祐三年(950年),在後漢任太師的馮道曾作《長樂老自序》,這被後人視作中國封建官場上的無恥宣言。

在該文中,馮道把自己的履歷表填得一清二楚,洋洋得意地羅列自己的歷任所獲官爵榮寵,甚至還包括契丹政權授予的「偽官」。

其中寫道:「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自譽為「長樂老」。

人說「知足常樂」,馮道是有官就樂;人說「無官一身輕、有子萬事足」,馮道是無官不能活,有官萬事足。

那麼,馮道的官場秘訣是什麼呢?無非是封建官場的那一套:不講忠義,只看實力;見風使舵,另投新主;預留後路,有官長樂;關鍵時刻出賣人格,偷合苟容,投其所好;在為人上八面玲瓏,在為官上逢場作戲。

所謂「臨難不赴,遇事依違兩可,無所操決,唯以圓滑應付為能事。

」然而,這種做官確實要以「無恥」為代價的。

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曾痛罵馮道「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可謂無廉恥者矣!」。

所以,有學者將馮道「當仁不讓」地評選為「中國官場上無恥之尤的小人」!

小編認為看待事情、評價人物還是要一分為二,不能因此而把馮道貶的一無是處。

馮道在未發跡時曾寫過這樣一首詩:「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這反映了他既要潔身自好又打算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學。

他在亂世之中,日子過得安安穩穩,官做得大,壽命活得長。

馮道他刻苦儉約、體恤民生,他為官廉潔、嚴格自律,他待己甚嚴、不貪女色,他富有遠見、重視文化,他寬容大度、獎掖賢能,實實在在為當時百姓做了一些實事,非常難得。

馮道是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他好學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經》(即:《易》、《書》、《詩》、《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周禮》、《儀禮》、《禮記》)文字,依唐刻《開成石經》雕版印書,歷時22年,史稱「五代藍本」,為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

可惜的是,印本後來失傳。

縱觀馮道的一生行事,他確實標新立異,特立獨行,他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卻能撇開儒家的是非原則,處處出手「道德」拳,為天下蒼生著想,成為一個超越了黑白二元邏輯的人物:他既是一些人眼中毫無廉恥的奸臣,又是大眾眼中與虎謀皮拯救蒼生的一代能臣;他既是「兒皇帝」石敬瑭的心腹、認可外族皇帝的漢奸,又是從契丹皇帝里救下無數漢族人性命的英雄;他既是善於藏拙有所不為的滑頭,又是重視文化建設的一代賢士;他既是見風使舵的官場油葫蘆,又是至為克己的一代廉吏;他既是為後世鄙棄的無恥貳臣,又是當時公認的德高望重的「國老」。

正是他這種「滑稽多智、浮沉取容」、「無間道」的做法成為他在「虎狼叢中」立身的不二法則!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老先生認為,馮道能夠歷經政權變幻屹立不倒,第一,至少做到不貪污,使人家無法攻擊他;其次,在品格行為方面也一定是爐火純青。

並為馮道翻案,說他有三不欺:下不欺地,中不欺人,上不欺天。

附:馮道《長樂老自敘》全文

余世家宗族,本始平、長樂二郡,歷代之名實,具載於國史家牒。

余先自燕亡歸晉,事莊宗、明宗、閔帝、清泰帝,又事晉高祖皇帝、少帝。

契丹據汴京,為北主所制,自鎮州與文武臣僚、馬步將士歸漢朝,事高祖皇帝、今上。

顧以久叨祿位,備歷艱危,上顯祖宗,下光親戚。

亡曾祖諱湊,累贈至太傅,亡曾祖母崔氏,追封梁國太夫人;亡祖諱炯,累贈至太師,亡祖母褚氏,追封吳國太夫人;亡父諱良建,秘書少監致仕,累贈至尚書令,母張氏,追封魏國太夫人。

余階自將仕郎,轉朝議郎、朝散大夫、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特進、開府儀同三司。

職自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再為翰林學士,改授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太微宮使,再為宏文館大學士,又充諸道鹽鐵轉運使、南郊大禮使、明宗皇帝晉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國軍節度、同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一為長春宮使,又授武勝軍節度、鄧隨均房等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

官自攝幽府參軍、試大理評事、檢校尚書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檢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師、兼侍中,又授檢校太師、兼中書令。

正官自行台中書舍人,再為戶部侍郎,轉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再為門下侍郎、刑部吏部尚書、右僕射,三為司空,兩在中書,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賜私門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漢太師。

爵自開國男至開國公、魯國公,再封秦國公、梁國公、燕國公、齊國公。

食邑自三百戶至一萬一千戶,食實封自一百戶至一千八百戶。

勛自柱國至上柱國。

功臣名自經邦致理翊贊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時處順守義崇靜功臣、崇仁保德寧邦翊聖功臣。

先娶故德州戶掾褚諱濆女,早亡,後娶故景州弓高縣孫明府諱師禮女,累封蜀國夫人。

亡長子平,自秘書郎授右拾遺、工部度支員外郎;次子吉,自秘書省校書郎授膳部金部職方員外郎、屯田郎中;第三亡子可,自秘書省正字授殿中丞、工部戶部員外郎;第四子幼亡;第五子義,自秘書郎改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充定國軍衙內都指揮使,職罷改授朝散大夫、左春坊太子司議郎、太常丞;第六子正,自協律郎改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充定國軍節度使,職罷改授朝散大夫、太僕丞。

長女適故兵部崔侍郎諱衍子太僕少卿名絢,封萬年縣君;三女子早亡。

二孫幼亡。

唐長興二年敕,瀛州景城縣莊來蘇鄉改為元輔鄉,朝漢里為孝行里。

洛南莊貫河南府洛陽縣三州鄉靈台里,奉晉天福五年敕,三州鄉改為上相鄉,靈台里改為中台里,時守司徒、兼侍中;又奉八年敕,上相鄉改為太尉鄉,中台里改為侍中里,時守太尉、兼侍中。

靜思本末,慶及存亡,蓋自國恩,盡從家法,承訓誨之旨,關教化之源,在孝於家,在忠於國,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貨。

所願者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以三不欺為素。

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事親、事君、事長、臨人之道,曠蒙天恕,累經難而獲多福,曾陷蕃而歸中華,非人之謀,是天之祐。

六合之內有幸者,百歲之後有歸所。

無以珠玉含,當以時服斂,以籧篨葬,及擇不食之地而葬焉,以不及於古人故。

祭以特羊,戒殺生也,當以不害命之物祭。

無立神道碑,以三代墳前不獲立碑故。

無請諡號,以無德故。

又念自賓佐至王佐及領籓鎮時,或有微益於國之事節,皆形於公籍。

所著文章篇詠,因多事散失外,收拾得者,編於家集,其間見其志,知之者,罪之者,未知眾寡矣。

有莊、有宅、有群書,有三子可以襲其業。

於此日五盥,日三省,尚猶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為子、為弟、為人臣、為師長、為夫、為父,有子、有猶子、有孫,奉身即有餘矣。

為時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誠有愧於歷職歷官,何以答乾坤之施。

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時乾祐三年硃明月長樂老敘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