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入川為什麼不用諸葛亮隨行?姜維為何很受諸葛亮的器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備要聘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直到去了三次,諸葛亮才見他,這就是被後人曹操已經強大,暫時不可以和他爭鋒,孫吳政權已歷三世,只能作為外援而不可以吞併它。
荊州是個用武之地,而劉表卻不能夠守住,這是上天用來資助劉備的。
西川是個天險之地,劉邦在這兒成就了帝業,而暗弱的劉璋卻難以利用。
假如劉備擁有了荊州和益州,再把它經營好,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這就是後人總結的「隆中對」。
劉備在聯合孫權打敗了曹操以後,順勢收復了荊州的江南三郡。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劉璋要討伐張魯,邀請劉備前去協助,劉備藉此機會進入西川,開始了奪取益州軍事行動。
荊州原本不是劉備的地盤,原來的荊州牧是劉表。
曹操南征劉表,正趕上劉表死了,他的繼任的兒子馬上投降了曹操。
這樣一來,曹操馬上把目標轉移到劉備身上。
劉備本來就是前來依附劉表的,面對著突如其來的變故,劉備根本就沒有時間準備部署,只得倉促應戰,結果是大敗潰逃。
無奈之下,諸葛亮提出要聯合孫權共同抗曹,劉備同意後,隨派諸葛亮到了東吳。
赤壁之戰,周瑜打敗了曹操,再加上魏國軍隊染上了瘟疫,曹軍只好退回到北方。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不但占據了荊州的江北部分地區,還順勢收復了荊州江南的三郡——零陵、桂陽和長沙。
諸葛亮協助關羽鎮守荊州,並不完全是軍事方面的需要。
在此之前,關羽有過獨立帶兵的經歷,後來劉備調諸葛亮入川,也是留下關羽獨立鎮守荊州,留下諸葛亮,主要就是安撫荊州氏族。
荊州時期,諸葛亮的才能主要表現在戰略和外交上。
戰略方面是「隆中對」提出的天下三分,外交上是提出聯合孫權共同抗曹,並成功促成了孫、劉聯盟。
軍事方面,在戰役層面上,諸葛亮沒有參與過實戰,也沒有提出過具體的計策,當然,也許是劉備處於敗退之中,用諸葛亮的話說是正值「傾覆」,他沒有機會表現。
當然,龐統也沒有具體的表現,但是不是劉備在日常談話中,會覺得龐統有這方面的才能呢?《三國志》注引《九州春秋》有一段話,龐統對劉備說:「荊州經過戰爭已經是非常荒涼殘破了,人力物力已經枯竭。
荊州東有孫吳,北有曹操,想在此立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個局面很難實現。
現如今益州國富民強,擁有百萬人口,四個方面的兵馬,從哪裡出戰都具備條件,財寶貨物充足,不用從外部尋求,現在可以權借這個地方以成就大事。
」這段話和諸葛亮對益州的描述有些微的差別,諸葛亮說的都是大事,而龐統說的都是具體事。
是不是在劉備認為,龐統在具體行動方面,可能要比諸葛亮掌握的更詳細一些?
收取荊州江南三郡以後,劉備「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在這句話當中,初看起來,諸葛亮的職務並不高,「軍師中郎將」不如郡太守那般有地盤有實權,督收賦稅,也不是隨軍軍師那般晃人眼球,但劉備的這番安排卻是有其深意。
臨陣打仗,兩軍拼的是搏殺能力,相持下去,拼的卻是保障能力。
在劉邦集團當中,蕭何早期的資歷、地位和威望沒有人能比,但在楚漢之爭時,劉邦卻把他放在漢中大後方。
劉邦彭城潰敗,滎陽潛逃,所以還能夠抵禦著項羽的強大攻勢,關鍵在於後方有蕭何這個強大的後盾。
劉邦沒糧了,蕭何送來了糧,劉邦兵少了,蕭何送來了兵,所以,劉邦有本錢在鴻溝和項羽硬氣。
在楚漢之爭中,劉邦和蕭何兩人「分工」很明確,劉邦在前線和項羽作戰,蕭何在後邊替劉邦治理國家。
劉備這時候雖然還談不上具備了建國的條件,但劉備進西川,就是衝著建立自己的國家去的。
劉備是當時比較突出的政治家,這種遠見在他來說算不得什麼。
所以說,這「督調賦稅」一事,看似簡單,卻是一個丞相所幹的事情。
換句話說,劉備已經有意在把諸葛亮往蕭何角色上推,這當然也就不能讓他跟隨向西川去了。
劉備在荊州之前也當過徐州和豫州刺史,手下也有過一批張飛。
不過,這兩個人的強項在於軍事上的糜竺、孫乾、簡雍這些人,才能一般,很難勝任丞相職務。
更重要的一點,這些人年齡都和劉備差不多,劉備考慮未來「國事」,不會考慮上述人員。
在這些人之外,劉備如果取得西川,所倚重的人只能是荊州集團的人。
荊州集團代表人物突出的是諸葛亮和龐統,而諸葛亮更為劉備所重,《三國志·龐統傳》說劉備待龐統「親待亞於諸葛亮」就是證明。
蔣琬和費偉雖前後出任大將軍、大司馬,但這兩個人均為文官出身,又不像諸葛亮般的有第一線作戰經驗,所以嚴格上來講,他們僅是蜀漢大軍的名義統帥而已。
因此,真正在後諸葛亮時代統領軍隊和曹魏大軍拼戰的,是和諸葛亮有正式師生之誼、也是諸葛亮兵法上繼承人的姜維。
在和諸葛亮深談後,姜維大為感動,決心為光復漢室的大志而努力。
『諸葛亮北任期間,姜維是參謀本部地位僅次於楊儀的要員,由於他文武兼備,在戰術規模上承擔了更重要的任務.諸葛亮病逝後的撤軍行動中,負責抵擋司馬懿追兵斷後重任的便是姜維。
延熙十六年,費偉遇刺逝世,鷹派立刻掌有實權.連續三年,姜維三次對曹魏用兵,雖有小勝,但都因糧食運輸困難,不得不撤軍。
十九年,姜維升為大將軍,和鎮西大將軍胡濟會師於土邦,共同北伐。
不幸胡濟遲至,致使姜維大軍為魏將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反叛,由秦川率軍北征響應,曹魏大將軍司馬望和鄧艾聯手對抗,姜維力戰無效,後聞諸葛誕敗亡,乃領軍退回成都。
景耀元年,宦官黃皓專政,朝風敗壞,人人自危。
不久,鄧艾果然為鍾會所害,姜維更煽動鍾會以益州牧名義,據守蜀中發動叛變但曹魏南征軍團將領不支持,雙方在成都發生爭戰,鍾會和姜維雙雙遇害。
據說姜維為亂兵所殺,對方剖解其屍體,見其膽大如「斗」,皆甚奇之。
姜維之妻子家人,也同時遇害。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沒有了下一篇
誡子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澹泊 一作:淡泊;淫慢 一作:慆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
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
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注釋
⑴誡:警告,勸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⑷養德:培養品德。
⑸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
內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寧靜:這裡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⑺才:才幹。
⑻廣才:增長才幹。
⑼成:達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經心。
慢:懈怠,懶惰。
勵精:盡心,專心,奮勉,振奮。
⑾險躁:冒險急躁,狹隘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與:跟隨。
馳:疾行,這裡是增長的意思。
⒀日:時間。
去:消逝,逝去。
⒁遂:於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
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窮廬:破房子。
⒄將復何及:又怎麼來得及。
⒅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
淫:過度。
【作品鑑賞】
《誡子書》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係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
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
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像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
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作者介紹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中文名
諸葛亮
別 名
孔明,臥龍
國 籍
蜀漢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
出生日期
181年(光和四年)
逝世日期
234年10月8日(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八)
職 業
政治家、軍事家
主要成就
提出《隆中對》,作出戰略規劃
主要成就
助劉備奪取荊州、益州
治理蜀地,平定南蠻
發明木牛流馬,改造連弩
代表作品
《隆中對》《出師表》 《誡子書》等
官 職
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丞相
封 爵
武鄉侯
諡 號
忠武侯
祠 廟
武侯祠
墓 葬
勉縣定軍山
劉備原本想給龐統拿頭功,沒想卻把軍師給坑在了川地。
劉備要聘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直到去了三次,諸葛亮才見他,這就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三顧茅廬」。劉備見到諸葛亮,兩人有一番談話,諸葛亮說:曹操已經強大,暫時不可以和他爭鋒,孫吳政權已歷三世,只能...
「隆中對」應該這樣改
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說,三分天下,占兩川而後荊襄川蜀兩路出兵,統一中原,興復漢室。這便是有名的隆中對。在此之前,魯肅也給他的東吳主子提出了四分天下或五分天下的計劃。一前一後,那我們 是不是可以理解...
揭秘:劉備入川為什麼不讓諸葛亮隨行?
沒得益州時不能丟荊州 荊州原本不是劉備的地盤,原來的荊州牧是劉表。曹操南征劉表,正趕上劉表死了,他的繼任的兒子馬上投降了曹操。這樣一來,曹操馬上把目標轉移到劉備身上。劉備本來就是前來依附劉表的,...
如何賞析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
中華古詩詞鑑賞: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誡子書兩漢: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
諸葛亮來柴桑是為周瑜弔喪嗎?遂成枯落,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周瑜病故之後,孔明前往柴桑弔喪。眾位將領都說,人人都說什麼周瑜大都督和諸葛亮關係很差,可是,諸葛亮卻親自前來弔喪,而且哭得那麼傷心,看來,人們說的都錯啦。而東吳新任都督魯肅,和孔明關係一向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