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山就在那裡!三國「街亭之戰」的大登山家——馬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28年,街亭之役,可說是三國後期決定性的一場大戰。
戰事早已結束,但筆戰爭論不休,到底誰能守得住街亭,至今仍是史界難有定論的話題。
歷史上的街亭之戰,只有寥寥幾句記載,《三國志》曰:
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有一派認為,或許誰都可以守住街亭,諸葛亮說「至有街亭違命之闕」是他用人不明。
這麼看來,似是主將不違命、不犯錯就得以守住街亭,事實上,馬謖發兵在前,張合揮軍在後,蜀漢的確握有先機,而馬謖登山布陣,大軍潰敗,如果換一位有經驗的將領便能夠改寫歷史,這種說法自有其道理。
有一派則認為,恐怕誰都無法守住街亭,馬謖只是因為有明顯的指揮失當才被放大看待,張合一生戰功彪炳,曹魏又有兵力優勢,蜀漢其他將領也難以擊退張合,所差者只是大敗與小敗的分別罷了。
這種說法似乎也有道理。
然而,讓我們先回歸最原本的問題,這也是當時蜀漢全國與今日廣大吃瓜群眾共同的疑問——馬謖,你到底為什麼要爬上那座山?
史實中,馬謖以智謀見長,他曾對諸葛亮提出:
「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
」
孔明七擒孟獲一事,《漢晉春秋》確有記載,故收復南中,並安撫少數民族不再作亂,諸葛亮得以放手北伐,馬謖可說是功勞不小。
《三國志》曰諸葛亮以馬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諸葛亮軍務繁重,若馬謖是個無能之輩,也不致於虛耗時間與他談論兵法,孔明不只看重馬謖,更有培養他成為未來接班人之心,這些都說明了馬謖的能力。
既然如此,馬謖何以做出登山紮營這種自殺行為呢?
我的答案是,為了榮耀、為了名聲、為了勝利。
乍看莫名其妙,且聽說書人一一道來。
第一,魏國以精銳騎兵聞名,而蜀漢主力軍隊多為步兵,在山區以步兵抗騎兵,居高臨下,確實是兵法正道,黃忠當年在定軍山一役斬殺夏侯淵,可謂登山界的典範,馬謖想效法前輩,原在情理之中。
第二,馬謖依南山紮營,王平出言勸阻,認為敵軍必將圍山,可見馬謖並不是不知道危險,而是想要險中求勝;兵者,詭道也,料敵機先正是制勝的要訣,既然知道對方必定圍山而攻,反而能夠以此布陣,兼具地利,從高處盡觀敵軍陣勢,這是馬謖心中的盤算。
第三,《孫子兵法》有雲,用兵之法,十則圍之,反過來說,若沒有十倍之眾,實在難以圍攻敵軍。
馬謖認為魏軍若分兵包圍,軍力必弱,蜀漢大軍以逸待勞,看準弱點,一股作氣衝鋒而下,只要成功就是一場名垂青史的大勝仗——其實
這才是問題所在。
說書人大膽提出一個想法,「不下據城,舍水上山」一向被認定是馬謖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我認為未必如此,更嚴重的問題,在於馬謖想打一場大勝仗。
別忘了,諸葛亮交代的任務是守住街亭,不是去打一場勝仗!
回顧此次北伐,孔明明著兵發斜谷道,以趙云為疑軍,自己卻親率大軍攻祁山,街亭在祁山北方,位於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中樞地帶,可說是兩軍交鋒必爭之地,先鋒戰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數萬大軍無法短時間推進至前線,諸葛亮一面行軍,一面策動三郡響應反魏,事實上,馬謖只要堅守街亭,待三郡穩定,諸葛亮進軍至此,魏軍多半只能選擇退兵,是以蜀漢明明掌握主動權,目標卻不是攻街亭,而是守街亭。
──丞相只叫我守住街亭,未免太小家子氣,瞧我干一番大事業給你看!
在此之前,說書人也曾笑話馬謖,卻未曾深入探討他的內心世界,一個人無論做出什麼決定,背後肯定都有動機,聰明人尤其如此,這個答案雖然只是我的推理猜測,卻可以解釋許多疑問。
為什麼馬謖不聽王平之言占據要道,卻要依山紮營?
若要採取守勢,在平地築寨據城自然是最佳選擇,但馬謖徹頭徹尾應該就沒有想過要防守,這也說明了他不重視水源問題的原因,畢竟他根本無意長期抗戰,腦中只想著一戰定江山。
這麼說來,馬謖不只無視王平的意見,更違抗諸葛亮的戰略方針,怎麼可能?
對照史書,甚有可能,勝敗乃兵家常事,以常理而言,馬謖罪不致死,揮淚斬馬謖一事雖是演義情節,但與歷史記載相去不遠。
《三國志》中寫了三個版本馬謖的結局:向朗傳寫馬謖逃亡、向朗知情不報;馬良傳寫馬謖下獄死於大牢;諸葛亮傳與王平傳卻又寫諸葛亮戮謖以謝眾;綜合以上說法,馬謖可能是兵敗逃亡於亂軍之中,其後仍被打回牢獄,最終遭到處死。
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原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
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信中馬謖說諸葛亮待他如兒子,他也視諸葛亮為親父,死而無怨,只希望諸葛亮能保得他的家人平安(鯀治水無功被殺,其子禹治水有成,比喻罪不株連親屬)。
馬謖在牢中寫下這封遺書後,諸葛亮將其斬首示眾,為之涕淚,並善待家屬遺孤。
蔣琬曾說:「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但孔明含淚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而馬謖自知必死、自知沒臉見諸葛亮,想必是犯了不可饒恕的大錯。
到底為什麼要爬山?恐怕這也是馬謖死前想要問自己的問題。
然而,若不是胸中懷有遠大的抱負,馬謖也不會登上那座山。
說書人無意翻轉歷史,只是提供不同的想法,馬謖的戰術未必愚蠢,在此之前有黃忠威震定軍山、張遼突襲白狼山,之後更有鄧艾翻山越嶺奇襲成都,哪一戰不是兇險異常?哪一戰不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如果馬謖一舉成功,那麼這次北伐的成果,甚至將超乎諸葛亮原本的想像。
從前,身為武侯的信徒,對於馬謖實在無法有任何一絲認同,但試著解讀他的想法,面對諸葛亮保守的戰略,馬謖或許想藉此證明:丞相,你看著吧!如果你不敢冒險,就由我來為你開創新的未來!
當然,馬謖自身沒有衝鋒陷陣的武力與統率力,卻選擇了強攻的戰略,可謂不智,但他絕對不只是一個看不清危險的笨蛋,他是明知危險卻仍勇敢挑戰的笨蛋。
因為,山就在那裡。
英國登山家Mallory這句話,許多人都以為這是一個勝利者的名言。
其實不然,1922年他挑戰珠穆朗瑪峰,登頂失敗,1923年他說出了這句名言,1924年再次挑戰,然後,他長眠於珠穆朗瑪峰,再也沒有回來。
從他的屍體無法判斷他生前是否曾經登頂,徒留這個著名的「馬歐之謎」。
驚人的是,馬謖享年38歲。
而Mallory過世那年,正好也是38歲。
正值壯年的浪漫與勇氣,或許替這個故事寫下了最後的批註。
因為山就在那裡。
而死亡也在那裡。
街亭失守馬謖當斬,孔明新戰略爭鋒天下,奈何不分主次分兵而敗!
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的故事總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特別是關於孔明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馬謖守街亭而失利,更是被人們所高度關注,司馬懿率領30萬大軍來援,馬謖悔不聽孔明之言,沒有在街亭當道紮營,在五路...
他外號臥龍孔明,用兵如神,很多人卻說只是歷代文人所神化
很多人對諸葛亮的了解基本都源於電視劇。三國演義,諸葛亮可以說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國演義》在民間影響非常之大,但它是演義,是小說,而非史書,記載三...
縱觀街亭之戰始末,看透為什麼馬謖會丟失街亭
近日的電視劇《虎嘯龍吟》中即將迎來著名的街亭之戰,也正是因為馬謖的恃才傲物,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接下來,我們就來詳解街亭之戰,為什麼馬謖會丟失街亭。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真的斬了嗎?結局有點讓人吃驚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諸葛亮的參軍馬謖,無疑是個非常出名的人物,雖然不是好名氣,主要是因為他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鎮守街亭的時候,被張合擊敗,導致北伐徹底失敗,被諸葛亮斬殺。如果只是一個普通武將也就罷了...
馬謖如聽諸葛亮在當道紮營,能否阻司馬懿大軍?這是演義非歷史!
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的故事總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特別是關於孔明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馬謖守街亭而失利,更是被人們所高度關注,司馬懿率領30萬大軍來援,馬謖悔不聽孔明之言,沒有在街亭當道紮營,在五路...
馬謖為何非要爬那座山,原因不是咱們大家所知道的那樣!
有一派認為,或許誰都可以守住街亭,諸葛亮說至有街亭違命之闕是他用人不明,這麼看來,似是主將不違命、不犯錯就得以守住街亭,事實上,馬謖發兵在前,張合揮軍在後,蜀漢的確握有先機,而馬謖登山布陣,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