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入川之前為何遲疑不前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入川是《三國演義》里很精彩的一段,這是劉備成就霸業最關鍵的一步。

書中寫道法正迎接劉備入川,在荊州法正向劉備獻計,準備裡應外合奪去益州,劉備遲疑不決;龐統曉之以情,劉備最終覺得有道理,於是留下諸葛亮和關羽等守荊州,自己則帶兵入川。

《資治通鑑》里也有這方面的記載,最早記載源於《九州春秋》一書,理論上說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對」里就提出了占據荊州,益州,最後兩面出擊成就霸業。

為何劉璋邀請劉備時,劉備卻遲疑不前呢?

由龐統和劉備的對話可以看出,劉備心裡也不是很在乎「大義」,益州也不是小義,因此劉備的猶豫並不是因為天下大義或者利益。

那麼劉備猶豫就是因為當時的形勢決定的。

「隆中對」里,諸葛亮說了荊州和益州的地理優勢,他指出了劉備日後發展的方向,以及後面的戰略方針。

諸葛亮的這番話讓劉備感到「善」。

但是,形勢比人強。

當時的荊州和諸葛亮描述的荊州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諸葛亮描述下的荊州,戰事少人口多,而且還有大量人口;但是現實的荊州經歷過戰爭後,荒廢凋敝,人口大量流失,到了劉備入川前,形勢並不是很樂觀;其次,赤壁大戰後的荊州,北部是曹操的地盤,東面是孫權的地盤,劉備只有南郡一部和江南四郡,劉備占據的地盤並不是發達地區,根本不能和江北的郡相比。

面對這種情況,奪取益州已然成為劉備最緊迫的事情,荊州已經大不如前,奪取益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奪去了益州,「隆中對」才有實現的可能性,而奪取益州,應劉璋之約,確實是最有利的方式,總之入川是奪取益州最快的途徑。

但是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劉備卻遲遲不前,這就體現了劉備性格最大的缺點,也就是遲疑不前。

《三國志》記載:曹操評價劉備「劉備,但得計少晚」,劉曄也有評價「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劉備最大的缺點在於不能區分主次矛盾,劉備一生里這種性格缺點都有展現。

例如,在徐州時,別人不敢收留呂布,劉備就敢,結果導致徐州被奪;在荊州時,知道劉表守不住,但是卻沒有聯絡當地一些勢力;後來讓關羽守荊州,卻在荊州事情上沒有一絲一毫信息,直到荊州失守;伐吳一戰,遲疑不決,戰線較長,最後被人家「火燒連營」,大敗而歸。

由此可見,劉備入川遲疑不前,並不是忘記了諸葛亮給他畫的藍圖,也不是怕因為仁義不想奪取劉璋的地盤,一切的根源在於劉備性格的大缺陷,過分的遲疑不決。

劉備雖說是人傑,但是沒有把事業做得更大更強,就在於一個晚和次。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新編歷史劇之隆中對

劉關張三顧茅廬,如願以償地見到了諸葛亮。劉備說:「孔明先生,我的公司快破產了,請你快救救我!」孔明說:「劉老闆,你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劉備想到自己兵弱財薄又沒有地盤,遲早會被其他諸侯吞...

帝國全傳:諸葛亮(一)

(一):躬耕南陽東漢末年的荊州是個好地方。相比於烽火狼煙的北方,劉表在這裡開創了亂世當中的治世,宛若綠洲中的沙漠,從北方而來的徐庶,司馬徽經常和本地的名士龐統在一起對酒當歌,就像千里之外中原的月...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因為《隆中對》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沒落皇親劉備空有蕩平天下之抱負,無奈勢單力薄,只得輾轉依附公孫瓚、曹操、袁紹、陶謙、呂布、劉表等人,奔波流離,年近半百,一事無成,劉表看在宗親份上,許新野...

奪取西川對諸葛亮意味著什麼

正當諸葛亮帶領張飛、趙雲在南線高奏凱歌的時候,劉備北線卻碰了個大釘子。劉備第一集團軍以葭萌關為出發點攻略益州,最初進展很順利。大耳朵靠著多年的戰爭經驗,加上龐統、法正這樣的奇謀之士輔佐,黃忠、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