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死前說了14個字,諸葛亮聽了卻置之不理,卻改變了三國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465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諸葛亮,字孔明,是漢末三國時期的頂尖謀士之一。

雖然,真實歷史上的他,不像演義中那般,神機妙算,用兵如神,反而「理民之干,優於將略」,但是其能力也不容小覷。

因此,人們在提起他的時候,往往會引用杜甫的一句詩,即「功蓋三國分,名成八陣圖」,歌公頌他的成就。

名成八陣圖,不必多說,是指他「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功蓋三國分,則是說漢末天下三分,他的功勞居大。

然而,小編認為,諸葛亮本人,或許並不認為,這是對他的誇獎,為什麼這麼說呢?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當初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的時候,他作隆中對,為劉備規劃未來,天下三分僅是一個過程,也不是他想要的最終結果,他最終的目標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意思是說,他想在天下三分之後,等待時機,分兵兩路,一舉滅亡曹魏,然後迫降東吳,助劉備一統天下。

雖然後來,關羽敗亡,荊州失守,蜀漢的地盤只剩下了益州和漢中,他的隆中對徹底化為泡影,他也不甘讓蜀漢偏安一隅。

《三國志》注引《魏略》中提到,「蜀人咸知亮素有吞魏之志。

」其實這並非妄想,因為荊州失守之後,蜀漢雖然國力變弱,之後又有夷陵之戰的損失。

但是諸葛亮還是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大志的。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原來,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除了平定南中,交好東吳之外,並沒有什麼大動作,再加上當時消息閉塞,曹魏方面根本不知道他一直在養精蓄銳,準備北伐,反而誤以為劉備去世之後,蜀漢便沒什麼值得顧忌的人物了。

畢竟劉備生前,諸葛亮幾乎沒有插手過軍事,能夠讓曹魏忌憚的名將,如關羽、張飛等人,以及擅長軍事的謀士,如龐統、法正等人,都已早早去世。

所以,他們並沒有對蜀漢作出防備。

因此,公元228年,諸葛亮突然發難,順利的拿下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可謂一路勢如破竹。

不過,曹魏一時沒有準備,並不代表他們會一直沒有反應。

很快魏明帝曹叡,親自率兵坐鎮長發,並派曹真、張郃等人,抵禦諸葛亮的進攻。

這個時候,諸葛亮做了一個讓他後悔不已的決定——力排眾議,起用新人馬謖,去抵禦曹魏名將張郃。

後面發生的事情,想必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不聽諸葛亮安排,堅持舍水上山,結果很快被張郃擊敗,導致街亭失守。

諸葛亮無奈之下,只能「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第一次,也是最順利的一次北伐,宣告失敗,從此之後,曹魏對蜀漢有了防備心理,縱使諸葛亮自己,又進行了四次北伐,其接班人姜維,也數度揮師北上,蜀漢卻再也未能取得如此戰績,更不用說入主中原了。

也就是說,諸葛亮堅持任用馬謖,浪費了一次北伐成功的良機——當然了,這並不是說,當時的他,可以一舉攻破曹魏,一統天下,這是不現實的。

但是如果沒有街亭之失,他可以從容的進退,最起碼已經打下的地盤,他有時間也有機會,慢慢鞏固統治,擴大蜀漢的地盤,同時蠶食曹魏的國力。

不會使天水等三郡,很快又回歸曹魏,使自己白忙一場。

然而,他這一錯誤決定,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三國志》記載:「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君其察之!」這是劉備在臨終之前,暗暗提點諸葛亮,說你非常欣賞,想選為接班人的馬謖,中看不中用,你最好再考察考察。

只可惜,諸葛亮不以為然,沒有認可劉備的觀點,而是一直器重馬謖。

諸葛亮平定南蠻的時候,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建議,他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看法,這才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放著諸多名將不用,非要用馬謖去抵禦張郃,想為馬謖在軍中樹立威望,結果釀下了大錯。

不知道,當他斬淚斬馬謖的時候,有沒有後悔,不聽劉備忠言呢?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現在有人不喜歡諸葛亮?

諸葛亮是武廟十哲,在三國戰無不勝,堪稱智慧的化身,一代戰神。然而在現代社會卻有一部分人認為諸葛亮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是一種失敗的做法,諸葛亮的失敗早在他出山輔助劉備前的那篇千古名文《隆中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