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鞠躬盡瘁,姜維才是死而後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姜維可能是歷史上死的最慘的一位將軍了。
姜維復國之計失敗,一人被軍隊團團圍住。
據《世說》記載,姜維死後屍被分解,屍體不被掩埋,魏派人專門看守,防止有人偷去掩埋。
妻子也被誅殺。
最近仔細閱讀《三國志》,發現作者陳壽對他的評價並不高,說他是「玩眾黷施」,也就是浪費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資治通鑑》的評註者胡三省更是斥責姜維「屢敗而不止,為亡蜀張本」,而且現在有不少人認為姜維後期北伐使軍民疲憊,從而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至少他的大罪之一是沒能按諸葛亮生前囑咐守住陰平小道。
那麼歷史上的姜維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是否是像史家們所說的「粗有才略,窮兵黷武」的人吶?讓我們揭開歷史的面紗,重回過去的時光,去認識一個真正的姜維吧!
【北伐的繼承者】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涼州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甘谷)人。
姜維的父親姜囧是魏國的一個小官,為了掩護領導而戰死。
因此姜維被魏國授予了中郎這樣一個小小的官職。
工作中,他負責參謀天水郡的軍事,生活上他與母親相依為命,思想上,喜歡研讀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
公元228年,姜維和幾個同事跟隨天水郡太守出差檢查工作,趕上蜀漢大軍突然來襲。
由於對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毫無防備,幾個郡縣望風而降。
太守覺得姜維這些人也靠不住,連夜逃走到了上邽郡。
姜維這幾個人追到上邽,城門已經關閉不讓他們進去。
折返回冀縣,冀縣也不給開門。
什麼都沒做就被魏國拋棄了的姜維等人只好去投奔諸葛亮。
恰逢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帶著一千多戶人口及姜維等人回蜀地。
由於姜維出身於天水大姓、熟悉涼州地理、又有文化又懂軍事,還有羌族血統,與魏蜀兩國都竭力爭取的羌族勢力有天然的聯繫,最重要的是他研讀儒家經典,嚮往蜀國所代表的漢室正統。
估計諸葛亮跟他談了一通革命理想,姜維當即就熱血沸騰燃燒起來,表示為了大漢的江山社稷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歷來對姜維的北伐貶多褒少,像《三國演義》篇末的長詩就有「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勳勞」之說。
而大多數人也認為姜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財力物力,致使日後被魏軍一攻即亡。
真的是這樣嗎?不管別的,讓我們先來看看姜維在歷史上的歷次北伐吧。
根據《三國志》記載,姜維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第一次,公元238年,姜維和蔣琬合作率偏師出隴右,結果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第二此,公元244年,姜維和費緯出兵興勢,派王平襲擊魏將曹爽,曹爽大敗,勉強保住關中。
第三次,公元248年,姜維率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收服了涼州胡王白虎文,活捉文戴。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鄧艾事先得到情報,廖化無功而返.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公元254年,姜維率兵圍南安,因糧草接濟不上,主動退兵。
第七次,公元255年,姜維出隴西狄道,魏將李簡率眾投降。
維乘勝攻取河關,臨洮兩縣,殺死魏將徐質。
第八次,公元256年,姜維再出狄道,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軍數萬,後來魏軍大舉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公元257年,姜維與鄧艾戰於段谷,由於蜀將胡濟失期不至,蜀軍大敗,死傷慘重。
第十次,公元258年,姜維利用諸葛誕在淮南反叛,率數萬人出駱谷,與鄧艾相持不下。
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第十一次,公元261年,姜維領兵進秦川,又遭鄧艾相距,力戰不勝,遂撤兵。
縱觀姜維歷次北伐,具體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
而且姜維北伐的基點已經從諸葛亮時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
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
土狹民寡僅一州之地的蜀漢竟迫使擁有九州之地的強大的曹魏被迫採取戰略防守長達三十年,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至於北伐中的兩次失敗,都是敗在魏將鄧艾手裡,我一向認為鄧艾是魏國最優秀的將領。
而且姜維攻,鄧艾守,從兵力和補給上也是魏國占優,姜維敗在他的手裡可謂敗得其所。
說姜維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維繫了不斷衰退的蜀漢政權,一點也不過分。
曾有人說姜維北伐造成了蜀漢「兵困民疲」,這的確是不克避免的,但同樣道理魏國也有損耗啊,而且作為戰敗方的魏國損耗遠比蜀漢來得大,因此我們不妨認為正是姜維的積極北伐才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啊。
【苦撐危局】
有一種觀點,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
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於過早被滅亡。
這句話從理論上講是不錯,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廈門廈新隊主教練遲尚斌的一句話「守是守不住的」。
東晉桓溫就憑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姜維只是在延續諸葛亮的錯誤而已。
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極快,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
其中尤以最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
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有所作為。
董允過世,朝中便無人再能製得住他。
姜維曾想除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
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
姜維深知其中厲害,所以不敢放棄兵權。
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不打仗還要你帶兵幹嗎?道理很簡單。
設使姜維採取堅壁固守的策略的話,那麼不久他就會被削去兵權,而由黃皓的親信閻宇來替代,請持「堅守論」的朋友們想一下,閻宇帶兵的話蜀漢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嗎?三年就不錯了!到了蜀漢後期,優秀的將領也不多了,稱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張翼,以及後來的降將夏侯霸。
面對強大的魏軍,姜維一人要擔負起統帥,大將,參謀的全部職責。
稍懂軍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維當時作戰的艱難了吧,可是儘管是在這種條件下,姜維仍然能在戰術上不斷取得勝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指責他呢?
【蜀漢最後的奮戰】
公元263年,鍾會,鄧艾領大軍征蜀。
這是二十九年來魏國頭一次主動進攻,時間是在姜維屯田避禍的兩年後。
你看,你不攻,對方就來攻了!姜維採取廖化的建議合兵一處,死守劍閣天險。
鍾會十萬大軍在姜維三萬蜀軍的堅守下,寸步難進。
就在鍾會幾乎想要撤軍的時候,素有膽略的鄧艾偷渡陰平得手,直趨成都,在擊敗諸葛瞻的部隊後,順利進至成都城下,以譙周為首的益州派說服劉禪投降,使得姜維在劍閣死守的努力化為泡影。
《晉陽秋》的作者孫盛指責姜維應該在鄧艾奇襲綿城,江油的時候迅速回兵成都,保衛成都,不該坐視蜀漢滅亡。
我覺得這個指責太過牽強。
熟悉軍事的人都知道大軍回撤只要稍有不慎,被敵軍從後面抄襲的話,損失是很慘重的。
隋以百萬大軍攻伐高麗,因補給不上而撤退,途中遭到高麗軍隊的襲擊,當時高麗舉國之兵不過十萬,而隋軍在撤退的過程中整整損失了三十萬!姜維如果要撤軍,他後面的十萬鍾會大軍豈會坐視不理,鍾會也是一代奇才,可以說姜維真想回守成都的話,他的三萬蜀軍將一卒不存!而我覺得應該受到指責的不是姜維,倒是那個死後贏得忠烈之名的諸葛瞻。
諸葛瞻雖然對蜀漢忠心耿耿,但他沒有繼承孔明的謹慎的優點,而且不識兵法。
當時鄧艾攻綿竹不過數萬人,而諸葛瞻手中也有個兩三萬人。
當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據險死守,堅壁清野,根本不該迎戰鄧艾。
鄧艾是久經沙場的名將,諸葛瞻是個從沒正式參戰過的新手,正面應戰豈有不敗之理!人家姜維算的上是久經戰陣吧,還不是選擇死守,看樣學樣也應該會了。
只要諸葛瞻據險死守,不出數月鄧艾補給肯定出現問題。
舉個例子東晉的一代豪傑大司馬桓溫,領四萬兵北伐,孤軍深入,兩次擊退前來攔截的前秦軍隊,直逼長安,前秦雄主符健就是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桓溫因軍糧不繼,只得徘徊灞水前,最後前秦徵調三萬精兵,雙方在白鹿原展開激戰,桓溫敗退......現在問題也是一樣,鄧艾孤軍深入西蜀重地,巴不得尋求蜀軍正面對決。
因為是在敵人的國土作戰,士兵的凝固力特彆強,因為已經沒有後路可退了,孫子云:深入則專,就是指這個道理。
只要避開這種銳氣,等魏軍補給不繼,再在其回撤時給予致命一擊或者等鍾會大軍撤退,姜維回撤合兵一處,鄧艾不死也難啊!所以,在蜀漢最後一戰中應負戰敗全責的不識姜維,而是諸葛瞻,他實在對不起他死去的父親啊!
【士為知己者死】
蜀漢最後一件大事就是姜維的假投降了。
這件事在《漢晉春秋》,《華陽國志》上都有記載,陳壽說姜維「明斷不周,終至隕斃」就是指的這件事。
姜維的計劃是:先騙取鍾會的信任,再借鍾會之手除去鄧艾,然後策動鍾會謀反,抵抗司馬昭派出的增援部隊,最後除去鍾會,復興蜀漢。
這個計劃及其危險,幾個步驟,只要一個環節出現差錯,就會全盤盡覆,前功盡棄。
但姜維顧不得這些,在國破主降的情況下,他唯有利用鄧艾和鍾會不合這個唯一的條件來博一下,作為一名智將,來施展他個人舞台上最後的一次奇謀!
鍾會排除了有滅蜀大功的鄧艾,又掌握龐大的遠征軍,遂密謀反叛。
鍾會想讓姜維率兵五萬為先鋒出斜谷,自領大軍隨後,前往洛陽爭奪天下。
但司馬昭對鍾會懷有野心早有戒備,遣中護軍賈充率1萬步騎入蜀進占樂城,隨即親率10萬大軍進駐長安,使鍾會措手不及。
鍾會知道司馬昭已經看破自己的意圖,遂扣押魏軍所有將領,並出示廢黜司馬昭的所謂太后遺詔。
姜維見時機已到,便慫恿鍾會誅殺被扣將領,預謀趁機殺掉鍾會,恢復蜀漢。
並密書與劉禪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資治通鑑·卷第七十八》)。
因鍾會遲疑而消息泄露,護軍胡烈之弟胡淵率烈部眾擂鼓吶喊
而出,各營官兵為營救本部將領也一起響應,蜂擁殺入蜀宮,被拘宮內的將領們衝出與其部眾會合。
雙方在宮城內外展開激戰,姜維、鍾會及部眾數百人被殺,蜀太子劉璇和姜維妻子也被誅殺。
在蜀漢的最後時刻,為其奉獻得最為徹底的竟然只有這位魏國來的降將,讀史至此,怎能不令人唏噓不已?
後有張公子評價姜維:我其實挺難想像,一個人要執著到什麼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在如此狹窄的夾縫中,在如此難以逆轉的大勢下,不斷衝擊命運?僅論執著,他實在還勝過諸葛亮。
姜維這個人物,光是寫他都寫的很累。
他震古爍今的執著使得他大大小小的北伐如果展開足以寫一本書,我實在很難想像他這幾十年到底有多辛苦。
面對蜀漢「戰亦亡,不戰亦亡」的必死之局,姜維不信氣數,偏要勉強。
他的面壁計劃多達三個:
1.走諸葛亮的老路,他的有利條件是趕上了諸葛亮時代可望而不可即的魏國內亂。
可他始終沒有得到與三位前任一樣的權力。
不僅兵力不足、兵源素質也無法與諸葛亮時代相比。
而且司馬家族每次都及時滅火,沒有讓混亂程度擴大,也沒有讓內戰時間過長,最好的機會當屬諸葛誕引發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魏國內戰。
諸葛誕的兵敗身死,宣告了這一計劃的破產。
2.誘敵深入防守反擊的釣魚計劃。
這比諸葛亮的老路冒險,又比蔣琬的東征保險,真是虧了他能想出來,沒想到釣上來的是一條鯊魚,代價便是蜀漢失去了戰略要地漢中,姜維無可推卸的應當對此負責。
但平心而論,這已經是當時能讓蜀漢大規模殺傷魏軍的唯一辦法了。
3.閃耀三國的復國計劃,在皇帝和大臣都安於做亡國奴的情況下,姜維這位最後的漢將依然試圖上演驚天大逆轉。
計劃雖然不幸失敗,畢竟拉鄧艾、鍾會兩位蜀漢終結者陪葬。
劉禪名下的蜀漢亡國不值得惋惜,只可惜這一驚天動地的計劃搭上了姜維及其妻兒的性命。
姜維的死亡標誌著由劉邦建立、劉秀二次創業、劉備保存火種、為民族命名、威震歐亞大陸四個多世紀的漢帝國永遠地成為了歷史。
互為犄角,功成身亡,滅蜀戰爭中的傑出統帥——鄧艾、鍾會
艱難時事 脫穎而出鄧艾(公元197—264年),字士載,南陽郡棘陽縣人。鄧氏曾經是南陽一帶的大族,但鄧艾的家世已經不能詳考。他的父親早年亡故,撇下孤兒寡母二人。他們生活在戰爭頻仍、社會動盪的年代...
蜀漢的最後一戰:諸葛亮和張飛的後人力戰而死!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公元263年,掌握魏國大權的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
此人是蜀國復國希望,搞死好幾個魏國重臣,奈何一人之力無力回天
東漢末年分三國,在三國演義的記載之中,就數蜀國陣營的故事最多。在劉備和諸葛亮等老將的相繼離世,蜀國很快就交給了年輕人管理。而諸葛亮的徒弟姜維,很快就被當做接班人處理國家大事。直到公元263年的時...
蜀漢不到3個月快速滅亡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其實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蜀漢是劉備歷盡滄桑,千辛萬苦,在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心腹之下建立起來的政權,後來在劉禪手上延續,共歷二帝,四十三年。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
諸葛亮死後 劉禪為什麼要開城投降?
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欲奪荊州,出兵攻打東吳,不料起兵前夜張飛被殺,屬下更是逃往東吳,這更加堅定劉備攻打東吳的決心。劉備戰敗逃至白帝城,次年劉備由於病情惡化在白帝城去世後,諸葛亮是一心輔佐劉禪...
這時的姜維,正在撤退的路上 他聽說諸葛瞻戰死後就知道不妙
司馬昭大舉攻蜀的動議,姜維自然也知道了。他立即上表後主劉禪,請求增派援兵加強陽平關及陰平橋頭的防守。劉禪看到後,先問問黃皓啊。黃皓向來迷信,來個「不問蒼生問鬼神」,然後告訴劉禪,沒事!劉禪這下...
他靠自己的能力走上巔峰,青史留名,卻落得如此下場!
三國中不乏英勇智謀之輩,文如諸葛荀彧,武類關羽張飛。但是許多人都是憑藉著別人,在三國留下名字。這裡要介紹一個寒門在自己的努力下達到巔峰的例子——鄧艾。
劉禪到底有多荒唐?固若金湯的蜀國,鄧艾僅用三個月就把它拿下了
諸葛亮曾對劉禪說過,倘若他不北伐,以蜀國的國力還可以支撐二十年無虞,但二十年後必將被其國取代,那麼為何鄧艾卻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便把蜀國滅了?劉禪到底幹了那些荒唐事兒?
《小劉說三國》蜀漢悲劇天才:幼麟姜維
眾所周知,三國中的人物不僅有名有字,還有號,有四個人的稱號廣為人知,那就是「臥龍、鳳雛、幼麟、冢虎」,其中有三個大家都不陌生,臥龍、鳳雛、冢虎是指漢末三國的諸葛亮、龐統、司馬懿,那幼麟又是誰呢?...
諸葛亮死後發生了什麼?姜維為什麼煽動鍾會自立
曉知識,大世界。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各種傳奇到今天還被人津津樂道,但是比較...
為什麼流傳著姜維「膽如斗大」的傳說呢?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諸葛亮北伐時...
三國悲劇天才:姜維的人生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
一個被歷史錯誤評價的人,他是諸葛亮的親點接班弟子,他盡力了
因個人的原因,非常喜愛三國,不僅喜歡書也喜歡三國類的GAME,尤其對文武雙全的武將極其喜愛,最典型莫過於姜維。最近仔細閱讀《三國志》,發現作者陳壽對他的評價並不高,說他是「玩眾黷施」,也就是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