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諸葛亮可以,但也不應該這麼貶低周瑜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三國演義》,諸葛亮總是招招壓倒周瑜,處處占盡上風。

就拿「火燒赤壁」這一仗來說,諸葛亮又是邀魯肅大霧天「草船借箭」,又是設七星壇披髮仗劍「借東風」,仿佛赤壁之戰的獲勝,完全是他諸葛亮神力的功勞。

就連京劇《甘露寺》里吳國國丈喬玄的道白中也是說:諸葛亮「這位先生在南屏山祭借東風,燒退曹兵八十三萬,風助火,火助風,好燒哇。

好燒!」

尤其是《三國演義》里「三氣周瑜」的情節:第51回,諸葛亮耍陰謀偷襲南郡,是第一氣;第55回,孫尚香招親回荊州,「賠了夫人又折兵」,是第二氣;第56回,奪取荊州未成,讓諸葛亮一封書信氣得金瘡迸裂,吐血而亡,這是第三氣。

羅貫中藉此神化諸葛亮,對比著矮化周瑜,說周瑜心胸狹窄,氣量狹小,才智遠不如諸葛亮。

但實際上,周瑜絕不是像《三國演義》里所說的那樣的人。

首先,周瑜才智過人,文武全能。

看過《三國志》的都知道,周瑜「長壯有姿貌」,即身材高大強壯而且相貌堂堂。

他自幼與孫策「友善」,24歲就「授建威中郎將」,領兵2000人,馬50匹,「恩信著於廬江」。

孫策欲取荊州時,讓周瑜做了「中護軍」這一軍事重要職位,帶領江夏太守出兵打仗。

周瑜還是「少精意於音樂。

雖三爵(爵,酒器,飲酒三爵而醉)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這說明,周瑜精通音樂,樂感很強,即便是酒醉之後,演奏樂曲中稍有一點錯誤,他都立即能夠分辨出來,給予指導糾正。

足見周瑜能文能武,才智過人。

(周瑜影視形象)

再說周瑜絕非心胸狹窄之人。

《三國志·周瑜傳》中說,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什麼叫「恢廓」?就是性格大度寬容,而且很是得人。

至於唯獨與程普關係不和睦,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程普對周瑜不服氣。

周瑜上任時,程普比他資歷早14年,可一上來周瑜就和程普平級,甚至級別比他還高,程普心裡不服氣。

這從《三國志·宗室傳》中呂蒙說的話可以看出來,「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共攻匯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

一起作戰,怎麼事事都聽周瑜決斷?我程普帶兵可不是一天兩天了,一樣都是帶兵,怎麼就都得聽你的?程普賭氣,結果,兩將不和,導致軍隊接連吃了幾個大敗仗。

這還不算完,據《江表傳》記載,「普頗以年長,數凌侮瑜」。

好傢夥,仗著自己年長,程普還多次當面凌辱周瑜。

(周瑜影視形象)

那麼,周瑜又是如何對待程普的呢?

《江表傳》曰:「瑜折節(低下頭,屈己從人)容下,終不與較,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味厚的美酒),不覺自醉。

』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雖屢屢挑釁自己,但周瑜待程普始終謙和有禮。

如此看來,他也絕不是氣量狹小、不能容人容物之人。

而《三國演義》里大肆宣揚的諸葛亮「三氣周瑜」,純粹是羅貫中自己編造出來的。

按理說,對諸葛亮耍陰謀偷取南郡,周瑜只會鄙視他,不會生氣。

孫權嫁妹給劉備,本是孫權自己的主意,和周瑜也無干係。

至於周瑜的死,其實是因為疾病,先是作戰中被「流矢中右脅,瘡甚」,後「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馬丘病卒」,根本不是什麼被諸葛亮氣死的。

最應該分辨的,是赤壁之戰。

這本是歷史上以弱勝強、奠定天下鼎足三分之勢的著名戰役。

若按《三國演義》說的,這好像全是靠諸葛亮的登上七星壇、足踏魁罡、披髮揮劍借東風取勝。

但其實,火燒赤壁、大敗曹兵的主將是周瑜,要記功勞,也應該記在周瑜身上。

按《三國志·周瑜傳》說的,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打入荊州,劉琮帥眾投降,曹操收編了他的水軍。

這時,曹操軍勢大振,有船步兵多達數十萬,大舉南下時號稱百萬人馬,吳國將士一聽,都非常驚恐。

火燒眉毛的孫權,趕忙召集群臣商量對策,但此時群臣都說:曹操是豺狼虎豹一樣的傢伙,現在又假借漢朝丞相之名,他這是「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不動就說是朝廷的命令,今日如果拒之為敵,道理上說不順。

且咱們吳國可以抵拒操兵的,也只能靠長江天險。

可現如今,曹操得荊州,占有其地,還奪了劉表的水軍,各樣戰船數以千計,其沿江南下,兼有步兵、水兵,長江之險早已不發揮任何作用了!

到最後,群臣竟然勸孫權:吳國與曹操勢力比起來,眾寡實在懸殊,我們還是開門投降吧!

但此時,唯獨周瑜站出來反對。

他說,形勢不像你們說的那樣,曹操雖然假託漢相的名義,實際是個漢賊。

孫權大將軍具有神武雄才,又仗著先王英烈的保佑,能夠割據江東,領有地方數千里。

我們有精兵足用,武將歸心,就應當馳騁天下,為漢家掃除殘穢。

況且,曹操大老遠來這裡是自己送死,怎麼能開門迎接他們呢?

周瑜繼續勸說道:請大將軍想一想,即便曹操北方疆土已安頓好,沒有內憂,他們能曠日持久地來爭疆場,與我校量勝負於船楫水戰嗎?實際上,現今曹操北土並不平安,有馬超、韓遂在關西,是曹操的後患。

並且,曹兵擅長的是陸戰,他們捨棄鞍馬,倚仗舟揖來與咱們吳越爭衡,這本來就不是他們所長。

又兼現今正值嚴寒,馬無飼草怎麼行?驅趕著這些中原的兵眾遠涉江湖,他們不服水土,必然會流行疾病。

這些,都是用兵之大忌!而曹操都貿然行事,不計後果。

我看,大將軍定能擒住曹操,現在是最適合的時機了!

(周瑜影視形象)

之後,周瑜請命,願代領精兵三萬人,進駐夏口,保證為大將軍打敗曹兵。

聽了周瑜這番話,孫權大喜,說:「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他認為周瑜說的正合心意,這是上天賜給我的好機會。

而當時的劉備,正因為失去荊州剛吃了敗仗,不得不渡江南下。

剛巧路上遇到魯肅,便一起商量蜀吳聯合拒曹,為此,劉備派諸葛亮面見孫權。

這時,孫權決定派遣周瑜和程普等與劉備并力迎戰曹操於赤壁。

當時,曹兵已經有不少人因水土不服而染上疾病,初一交戰便不得不敗退至江北,與南岸的周瑜兵眾對峙。

此時,周瑜部將黃蓋建議說:現如今敵眾我寡,不宜持久。

可是我看曹軍船艦為了便於軍事訓練,首尾相接在一起,正好可以用火攻。

於是,周瑜用艦船數十艘,塞滿薪草,灌上了油,上面用帷幕蒙好,插上牙旗,大船後面又繫著小船。

他們先書報曹公,假稱要來投降。

曹營軍士也伸著脖子看,以為真是來投降的。

沒想到,等黃蓋一靠近,突然就命各大船同時點火。

當時,正好風勢很猛,火一直延燒到岸上,不一會兒便火光煙氣沖天。

曹營人馬被燒死無數,曹軍不得不敗退,回兵保住南郡,還讓劉備與周瑜在後面好一通追趕。

查一查司馬光《資治通鑑》對火燒赤壁的記載,也與此大體相同。

這麼看來,赤壁之戰的成功,其實根本就沒有諸葛亮什麼事。

歷來名家詩文都講的是赤壁乃周公瑾的功勞,像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千古風流人物」「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是「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即便有些人認為赤壁戰勝曹兵是吳蜀兩家「并力」的結果,可除了《三國演義》,哪裡也看不出諸葛亮到底有多大貢獻。

還應該補上一筆的是,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而周瑜生於公元175年,周瑜比諸葛亮還大六歲。

赤壁之戰時,周瑜34歲,諸葛亮還只有28歲。

如此看來,可不像戲劇舞台上諸葛亮由顯得老成持重的鬚生來扮,周瑜由像是年紀尚輕未經歷練的小生來扮。

這其實是在造成一種錯覺,仿佛諸葛亮比周瑜年齡大上許多似的。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三國演義》「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還引章學誠《丙辰剳記》的話說《三國演義》「七實三虛惑亂觀者」。

想想看,諸葛亮要真的能掐指一算,就算出大霧天可以乘船靠近曹營,演一出「草船借箭」,又能在七星壇上足踏魁罡披髮仗劍「借東風」,把諸葛亮寫成一個專門會裝神弄鬼的跳大神的,還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三氣周瑜」致死。

這樣的孔明形象,又怎麼能讓人信服呢?

轉載請註明來自凱風清韻(ID:kaiwind-qingyun)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一經採用支付豐厚稿酬

我們在這裡 · 靜靜等著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裡面的,周瑜,不為人知的秘密

你眼中的周瑜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赤壁之戰的前因後果又是如何?後人根據《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將周瑜誤讀為一個心胸狹窄之人。事實上,周瑜不僅胸襟寬廣,而且多謀善斷,是一個幾近完美的儒將形象。品讀歷史...

赤壁一戰,其實並不需要東風!

赤壁之戰只是曹滅劉的一個局部戰爭,但是產生的影響很深遠。第一點,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不再把追求國家統一當做第一要務了。赤壁的失敗,給了曹魏軍事集團當頭棒喝,同時也給北方一些面和心違的各個小集團一個...

周瑜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非也非也

每年暑假,電視里三國演義是必放經典之一的電視劇,黃口小兒都知道,在演義里,諸葛亮三氣周瑜,把周瑜活活氣死了,周瑜也千百年來背負著心胸狹隘、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的黑鍋,真實的周瑜是這樣的嗎?非也非也...

赤壁之戰:歷史是如何被演義的

撰文、攝影/立山公元208年冬天,率領大軍南征的東漢丞相曹操在赤壁遭遇了一生中最恥辱的一敗。勝敗本屬兵家常事,但這一次失敗影響重大,它不僅使曹操廓清四海、重整河山的夢想破滅,更把中國帶入一段長期...

雄姿英發的周公瑾周瑜是否真的很小氣?

大家都知道在小說《三國演義》里,周瑜被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最終被諸葛亮氣死。留下了孔明三氣周公瑾,周瑜氣的在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正史軼聞:還原歷史中真實的周瑜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傑出的軍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多謀善斷,胸襟廣闊。後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臥龍鳳雛幼麟冢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