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往事」王陽明遭貶悟道講學二三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明朝正德年間,中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先生由兵部主事丟官受罰流放到貴州龍場驛當驛丞。

這王陽明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又為什麼遭貶來到貴州呢?來貴州後又做了哪些事呢?

原來王陽明先生是浙江餘姚人,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也稱陽明先生,故又叫王陽明。

父親王華,字德輝,南京吏部尚書。

王陽明就出生在這樣一個世代為官的書香門第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並與讀聖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

王是明弘治進士,曾先後任刑部、兵部主事。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

遭貶謫

明正德元年冬(公元1506年),明朝宦官(封建時代經過閹割在皇宮裡伺候皇帝及其家族的男人,也叫「太監」)劉瑾(今陝西興平人,明弘治時伺候未即位的朱厚照於東宮,1506年武宗朱厚照即位,劉瑾掌握鐘鼓司,與宮中馬永成、谷大用、高風、羅祥、魏彬、丘聚、張永等皆受武宗寵信,號稱「京城八虎」。

劉亦人稱「千歲」。

正德五年,劉瑾提出改革屯軍政策,觸動了安化王朱寘潘的利益,朱王爺以討伐他為名起兵,明武宗朱厚照派楊一清和張永出兵討伐,討伐成功後,太監張永乘機劾其不法十七事,劉遂於正德五年即1510年被處死)迫害言官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薄彥徽……,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不順從,上書直言救戴、薄等21人。

王的直言得罪了昏聵的明武宗朱厚照,惹惱了專橫跋扈的劉瑾。

這劉瑾權傾一事,黨羽遍布天下,王陽明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被劉瑾罰廷杖四十大板之後,貶謫(封建時代指官吏降職,被派到運離京城的地方)發配到「蠻荒」之地、「蠻夷」之鄉的貴州龍場驛當驛丞,這龍場驛正是今天的貴陽市修文縣縣城龍場鎮,離貴陽城八十里。

此地地處荒僻,荊棘叢生,最讓人害怕的是此處生產一種特產叫瘴氣,此氣比野獸還兇猛,人稍有不慎,吸入口中就會中毒,嚴重者會中毒而亡。

驛即驛站(今多用於地名),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相當於一個招待所。

這龍場驛位於貴陽的西北。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貴州彝族土司(元明清各朝在少數民族地區授予少數民族首領的世襲官職)奢香開通貴陽至四川的官道,設龍場、六廣等九驛。

龍場驛為首,但規模較小。

王陽明貶到此處時,連驛卒都沒有。

人間「真情」喚起「良知」可貴

明正德三年(1508年)春,王陽明歷經千難萬苦,終於輾轉到達貴州龍場驛。

這龍場驛十分荒僻,驛站條件極差,王陽明到位後競無居住之所,他只得帶領童僕在驛站南二里遠的小孤山搭一茅屋棲身。

小孤山西麓有一天然洞穴,高兩丈多,寬6尺。

洞中無滴水,乾燥空朗,風雨不襲。

王陽明居此洞中終日默坐,並將此洞起名為玩易窩(易是一門學問,內容包含了深該的理論思維和樸素的辯證哲學觀點,為中國古代辯證法的發展 奠定了理論基礎,如《周易》是中國文化的生命本原,對中國文化、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時的陽明先生自京城慘遭橫禍後,心境已到了人生低谷,自是孤獨、寂寞、苦悶、悲戚。

可以想像,他由繁華、恬靜、文雅、舒適的萬戶京城,陡然漂落到偏僻、荒涼、寂寥、冷漠的龍場,舉目無親,衣食無著,不由得產生一種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墜入「地獄」。

他也自知無處申冤,萬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卻。

當時的陽明先生只好認命。

他住在龍場,心亂如麻,恍恍惚惚,悲憤憂思無法排解,終夜不能入眠。

但是苦難沒有摧毀他的意志,他常常坐在洞中沉思遐想,想像著古代聖賢怎樣面對逆境和殘酷的命運。

他多次用孟子的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來激勵自己的意志,不止一次體味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的深刻含義。

他要向司馬遷一樣,做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用以「治平天下,造福百姓」。

他又遇到淳樸善良的龍場人給予他無私的援助。

龍場驛人與他無親無故,但上山伐木為他修建了房屋,使他有了安居之處;龍場人為他送來新鮮的蔬菜和自種的糧食,使他能填飽肚子。

龍場人的質樸無華,與京城中的「各搶地勢,勾心鬥角」相比,形成極大的反差,使陽明先生體味到人間的「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貴,他從中得到新的啟示和靈感。

當時,龍場尚無學校,民智未開,王陽明主動教這些民風淳樸的孩子彈琴、讀書、認字。

他還帶領學生採集野菜,種植穀物和蔬菜,挑水、煮飯、爬山、遊玩,與龍場人產生了感情。

陽明先生在洞中不斷地思索,不斷地探求治平天下的方略。

他常常面對青山綠水、草莽田疇,思想遨遊於理想的世界之中。

在這個遠離政治紛爭、沒有世俗可擾的地方,常感到塵念俱無,榮辱偕忘,思想得以升華。

一天夜晚,陽明先生忽然天性頓悟,感悟「格物致知之旨」。

他欣喜若狂,「呼躍而起」,然後將自己的心得同記憶中的「五經之言」相印證,感到十分吻合之後,陽明先生著《五經臆說》,其目的是將自己「學得所悟,證之五經」。

龍場悟道是陽明先生人生的轉折點,是他從常人升華為聖賢的里程碑。

《五經臆說》的問世,標誌著他「心學」學說崛起於黔中大地。

受聘文明書院講學

有了生活勇氣的陽明先生在龍場驛潛心鑽研學問,他在「龍場悟道」,為他構建起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

他在龍場驛創辦龍岡書院,聚諸生講學,一時名聲大震。

陽明先生在龍場驛悟道做學問的消息傳到貴陽,時任貴州提學副使的毛科(浙江餘姚人,明成化十七年進士)仰慕王陽明的人品學問,遂致書邀他來貴陽講學。

不久,毛離任後,繼任貴州提學副使的席書(四川遂寧人,明弘治三年進士),又曾多次寫書到龍場聘請陽明先生來貴陽講學。

此時的陽明先生正在病中,也急欲到貴陽城內就醫,因而也樂意應聘到貴陽文明書院講學。

文明書院的院址在貴陽忠烈橋西(忠烈橋即今之市府橋,也就是今南明區市府路15號,原貴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明正德四年(1509年),席書將破敗不堪的文明書院修葺一新後,迎接王陽明前來講學。

陽明先生在文明書院講學時,他與席書始論「知行合一」之說。

他講學時,採用詠歌、問答、閒聊等各種形式,其中的詠歌是將他的悟道(即學問)所得,配以越曲,用詠歌的形式教育學子。

陽明先生為什麼要用詠歌的形式教育學子呢?因為他是江浙人,貴陽人不容易聽懂江浙人的發音,如果教學中配上越曲,就克服了言語不通的障礙,而且學子易懂、易記、易誦。

由於陽明先生採用詠歌的形式教學,貴陽大街小巷出現了「歌聲藹藹如越音」的講學之音。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王陽明先生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這年的春、夏、秋三季,大多數時間他都在文明書院度過。

王陽明先生十分重視教化的功能,始終視其為重振道德,志平天下的有力武器。

王在文明書院認認真真的講學,對提高貴州貴陽的教育水平,活躍貴州貴陽的學術研究空氣,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本文參考文獻:

1、《中國歷代名人辭典》

2、《貴陽人物》

3、《南明河—昨天的故事》

4、《築人行跡》

5、《貴州歷代職官一覽表》

編輯:王菊紅

審核:楊印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代聖人王陽明,頗具神秘色彩的龍場悟道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史飛翔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因晚年居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明史《王守仁傳》這樣記載王陽明: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

王陽明在龍場

王陽明在龍場楊德俊 王陽明心學研修院主講人:楊德俊 龍場草根楊德俊,受邀進入「王陽明心友研修群」。楊老師從事陽明學研究二十八年有餘,篤行真切,是我們的榜樣。目前是獨行者,經過努力,龍場陽明遺蹟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