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王陽明思想中的這四句話,足夠受用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陽明即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明朝時期知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因築室讀書於故鄉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

王陽明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開始講學活動,初到龍場(今貴陽西北)時,他也是處於逆境之中的,甚至有萬念俱灰之感,因為他在講學時遇到了瓶頸。

但他後來通過冷靜思索,進一步領悟孔孟之道,剖析程朱理學,終擺脫了當初講學時「以經解經」的羈絆。

在取得一定學習成果的基礎上他又將自己累積的知識聯繫實際,終於創造除了芳澤後世的「知行合一」的學說。

強如王陽明,當初也是需要先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爾後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的。

這對後人的啟發不可謂不小。

除了學習過程值得我們深思,更重要的自然是他的學習成果。

這裡就從他的經典著作《傳習錄》開始認識。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的書信集,「傳習」一詞源於《論語》中「傳不習乎」。

「傳不習乎」的意思也很有啟發意義,甚至可以讓人臉紅。

它意思是說導師能傳授
的道理、學問、智慧都傳授了,你怎麼能不去實際學習呢?

《傳習錄》全書共三卷。

上卷由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里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闡釋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即「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注意,這個「四句教」很有必要詳細了解下,哪怕在整個王陽明的思想中只記住這個「四句教」也算是賺大了。

解讀:世上本無對與錯、是與非,但人自從有了思想後,就會主動地判是非、辯對錯。

當能夠達到明辨是非、判斷對錯並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時,就說明此人達到了致知的境界。

而格物就是要按自己的判斷做對的事,不做錯的事。

讀起來很無趣,希望下面粗暴的比喻能緩解下:

「一把菜刀」對應「無善無噁心之體 」

「菜刀能切菜,同樣能砍人」對應「有善有惡意之動」

「能夠明確菜刀切菜為善,傷人為惡的認知便是良知」對應「知善知惡是良知 」

「菜刀是用來切菜的不要拿它去害人」對應「為善去惡是格物」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該書的核心思想——「知行合一」。

這是王陽明在程顥和陸九淵的心學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批判朱熹的理學思想而總結出來的成果。

具體論述如下:

首先,在強調知行問題上,朱熹主張知先行後、行重知輕。

王陽明雖然繼承了朱熹重行的傳統,但卻批判了朱熹將知行二者割裂的論調,並指出他的論調從根本上說是將心與理一分為二。

因此,王陽明提出了「行知合一」的主張。

「知行合一」可以這麼理解: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不能棄行,行不能棄思。

其次,「知行」原是合一的,所以自己體會自已的「良知」是很容易的。

但因「心」被「私慾」所蒙蔽,才產生「知行不一」的問題。

為此,他說:「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謂良知也,孰無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

他教人把良知本體和修養工夫融為一體,並認為人們的道德行為是「知」的體現,而在良知本體和道德修養工夫上並無「知」與「行」的分別。

另外,在了解一位人物,接觸一種學說之前,還應該了解下時代背景。

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與人們的生活條件、社會關係和社會存在密切相關。

明代中葉以後,社會時有動亂,宗法倫理綱常已被衝擊得支離破碎,其實後人從當時流行的一些話本小說中也可以看出來。

王陽明以治療天下弊病妙手自詡,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終在龍場悟道時提出了「行如合一」的觀點。

要知道「知」「行」一旦分開,對於解決當時社會問題,即消除當時違背宗法倫理綱常的行為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可見他的這一學說的價值所在。

王陽明龍場故居

回過頭來看,王陽明「龍場悟道」至關重要。

而且他也意識到了分享傳播的意義,為此他在悟道之地貴州創辦了龍岡書院,又應貴州提學副使席書之請,主講文明書院,一時之間,學子云集,風氣大開,對貴州的自由講學之風起了推動作用。

後來的陽明書院,正學書院,南皋書院都繼承了這一傳統。

自王陽明講學至今,這種書院式的講學之風雖並未中斷,但此仍是受極少數人的業餘愛好所驅動。

所以在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我們應牢記民族復興離不開民族文化的繁榮興盛。

而且,為此,國家在行動,相關團體與組織在行動,個體亦應需要做出行動,以期早日實現重振我泱泱中華之雄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