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千年,諸葛亮北伐為何不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漢建興六年春天,諸葛亮在漢中集結重兵,準備北伐曹魏。



大軍開拔前,魏延獻計。

請命率領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沿秦嶺以東,從子午谷往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長安守將夏侯楙若聽說魏延精兵突襲,必然棄城而逃。

諸葛丞相率領大部隊自斜谷而進,與魏延合兵一處,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這就是《三國演義》中有名的子午谷奇襲。

兵貴神速,出奇制勝,一舉奪取長安作為根據地,切斷曹魏東西兩地。

從戰略上來講,子午谷奇襲很理想,關鍵在於能不能順利攻下長安。

長安守將夏侯楙,典型的曹魏集團官二代,獨眼將軍夏侯惇之子。

曹操把女兒清河公主嫁給了他,夏侯楙年輕時候和曹丕是好哥們,曹丕稱帝之後,夏侯楙深受重用。

儘管夏侯楙沒有什麼軍事能力,但是靠著與老曹家非同尋常的關係,他一路做到了安西將軍,鎮守長安,督管雍州、涼州的軍務,協防曹魏西線戰場。

諸葛亮對魏延的這條計策不以為然,子午谷奇襲如果被敵人識破,不僅魏延所率領的五千人將被截殺,而且也會導致北伐出師不利。

或許是受魏延的啟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分兩路、聲東擊西。

派遣趙雲、鄧芝率領兩萬人進兵斜谷道,佯攻雍州,吸引曹魏大將軍曹真大軍的主力部隊。

諸葛亮則親率八萬大部隊出祁山,出其不意地對魏國隴西地區發動襲擊,攻打天水郡一帶。

魏延對此評價: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由此可見,魏延北伐曹魏,求勝心切,恨不能早日成功。

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魏延怏怏不悅。

那麼所謂的「子午谷奇襲」,會不會像「草船借箭」、「空城計」那樣,只是演義的杜撰呢?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段話似乎與「子午谷奇襲」並沒有太大關係。

諸葛亮不允許魏延分兵,魏延常感嘆自己的才幹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認為諸葛亮用兵太過謹慎。



但是在裴松之所注的《三國志》中關於上一段話還有這麼一條補記:

《魏略》曰,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

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可見「子午谷奇襲」並非是演義杜撰,《三國演義》中的「魏延獻計」的出自於此。

按照魏延的作戰計劃,只需要諸葛亮派遣五千人運送糧草,魏延帶領五千精兵倍道而行,從褒斜道沿著秦嶺山脈向東北方向挺進,經過子午谷的北面,十天就能夠到達長安城下。

長安守將夏侯楙膽怯無謀,聽過魏延的前鋒部隊突然到達,一定會乘船逃走。

魏延攻下長安後,諸葛亮領兵從斜谷口進軍,二十天後雙方在長安匯合,如此則長安西面的地界,唾手可得。

諸葛亮直接否決了魏延的作戰計劃。

子午谷奇襲的戰略計劃沒有得到實施,不僅魏延自己不甘心,就是一千多年後很多人也感到不甘心。

不就是一萬人馬嗎?為什麼諸葛亮就不拿魏延賭一把呢?

魏延的這個計劃要成功,有四個先決條件。

其一,魏延的五千精兵必須在十天之內通過子午谷趕到長安城下;其二,長安守將在聽說魏延兵臨城下後必須逃跑而不堅守城池;其三諸葛亮的增援大軍必須在二十天後搶在魏軍增援部隊之前到達長安城下與魏延的軍隊匯合;其四,長安失守,曹魏必然盡起傾國之兵與諸葛亮和魏延的部隊展開大決戰,諸葛亮和魏延要有必勝的把握。

按照機率論不成功就失敗的二分法來算,每個先決條件成功的可能是50%,四個先決條件同時成功的可能是50%×50%×50%×50%=6.25%,也就是說子午谷奇襲長安占領咸陽以西的作戰計劃一成勝算都達不到。

諸葛亮雖然沒有學過機率論,但是他也知道同時滿足四個先決條件幾乎不可能。

對於第一個先決條件,魏延率領五千精兵能否在十天之內順利趕到長安?

漢中與處於渭北平原的長安城,隔著一道秦嶺山脈。

山高路險,只能走架設在懸崖峭壁上的棧道。

東漢末年,秦嶺一帶幾乎是無人區,棧道年久失修,根本走不成。

魏延帶領五千人馬穿過秦嶺山脈,邊走邊修路,十天到達長安城下的可能為零。



曹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大將軍曹真勝任大司馬,為了建立威望提出伐蜀,曹真走的路就是子午谷,只不過方向和魏延提出的路線剛好相反。

曹真率領大軍在子午谷中走了一個月,還沒有走完一半路程。

適逢雨季,道路泥濘濕滑,實在走不動了,大軍只好原路退回去。

同一條路,曹真一個月才走了一半,憑什麼魏延五千精兵十天能夠走完?

對於第二個先決條件,即使魏延順利到達長安城下,能否一舉攻下長安城?

城池堅固,糧草充裕,夏侯楙憑什麼要逃跑呢?冷兵器時代,古時候打仗幾乎全是近身肉搏,偶爾耍個計謀也只是起到擾亂對方軍心的效果。

常規的遭遇戰、阻擊戰、攻堅戰,最難打的就是攻堅戰。

敵人站在城樓上一通亂箭射下來,攻城方還沒有達到城牆邊就死傷無數。

如果夏侯楙不逃跑而是組織軍隊堅守長安,魏延的五千精兵在沒有大型攻城器械的情況下如何拿下長安城?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兵出岐山,在隴西地區連下三郡。

但是在攻打隴西郡時卻遭到了魏軍頑強抵抗,隴西郡一座孤城,諸葛亮八萬大軍都沒能夠攻進去,張郃五萬大軍馳援隴西,馬謖違亮法度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退軍,無功而返。

隴西郡的城池都打不下來,作為曹魏西都的長安城高大堅固,強攻長安城成功的可能為零。

以下是廣告 ▽▼▽ 假裝戳一下

以上兩個先決條件達不到,子午谷奇襲的軍事價值也就趨近於零。

就算前兩個先決條件都達到了,諸葛亮率領主力部隊也在二十天內趕到長安城下和魏延合兵一處。

接下來,等待他們的就是與曹魏傾國之兵的慘烈遭遇戰。

蜀漢常備軍十萬,諸葛亮北伐通常兩萬軍隊鎮守後方,八萬軍隊開往前線。

曹魏方面有多少常備軍呢?因為曹操打下的家底實在太雄厚,曹魏占據的又是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的中原地區,所以曹魏的常備軍在三十萬以上。

十萬軍隊防守東吳,二十萬軍隊馳援長安與諸葛亮、魏延率領的八萬蜀軍展開大決戰,長安城下是平原,蜀軍精銳弓弩手發揮餘地有限,曹魏則是精銳馬步兵,碾壓式推進。

發生遭遇戰,在一比二的軍力懸殊下蜀軍將全軍覆沒,當然魏軍也將付出慘重代價。

長安遭遇戰結束後,魏軍至少還剩下七八萬部隊,進入隴西地區攻入漢中往南推進,成都無兵可守,蜀漢指日就要覆滅。

諸葛亮北伐,並非為了侵吞曹魏,與曹魏大軍展開國力懸殊的大決戰,而是不斷蠶食曹魏西方地區,等待時機。

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襲」戰略,因為他深知蜀漢的國力,在劉備的猇亭之敗後,即使一萬人馬的損失,也將動搖國本,讓蜀漢帝國無法承受。

十萬常備軍,經不起幾次折騰。

軍隊太重要了,五次北伐只要一有風吹草動,諸葛亮都會選擇全線撤退。

諸葛亮的用兵謹慎,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就這麼一點家底,打光了就會被滅國。



來源:我是一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什麼不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

《三國演義》看多了,不免對蜀國有過多的同情,總是唏噓蜀在三國裡面是第一個滅國的,總是希望諸葛亮能夠北伐成功,光復漢室,但是7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畢竟中國歷史上通過北伐能夠一統天下的只有兩次: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