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傳說騙了!「杯酒釋兵權」沒那麼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杯酒釋兵權」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君臣故事,講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利用一次與大將們喝酒的機會解除了他們的兵權,保障了政權的長治久安。

這個事情看似簡單,實則原因和真相異常複雜,今天功德君就為大家講解一下「杯酒釋兵權」的前因後果。

宋太祖登基之初,國家有兩股軍方勢力。

一是禁軍,總兵力不足20萬人;二是駐守各地的藩鎮軍隊,人數不固定。

中唐以來,藩鎮節度使一般管轄若干州府,統領數州政務,大權獨攬,上馬統軍,下馬治民,州、府、縣級官員多由其親信擔任,形如獨立王國。

經歷過五代時期的藩鎮作亂,靠軍隊支持奪取政權的趙匡胤,深感軍權旁落對皇權的巨大威脅。

建隆元年(960年),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相繼擁兵反叛。

趙匡胤御駕親征半年之久,方才平息叛亂。

此後的一天,趙匡胤與宰相趙普有一段很著名的談話。

趙匡胤問:「唐末以來數十年,帝王換了八姓,國家戰火不熄,生靈塗炭,這是什麼原因?我要平息天下的兵火,為國家謀一個長治久安之計,應該怎樣做?

趙普回答:「這沒有別的原因,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而已。

現在要根治,唯有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逐漸剝奪藩鎮的權力,控制藩鎮的經濟命脈,收取藩鎮的精兵良將,這三大方針成為宋朝解決藩鎮問題的基本國策。

事實上,趙匡胤即位以後,便立即開始抑制武將勢力。

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前後進行了近二十多年,一直延續到宋太宗時期。

大致有下列措施:

移鎮

移鎮類似於現代的異地交流,簡單來講就是讓各地節度使離開已經經營很久的封地,去往異地為官。

這一點在防止節度使形成割據勢力方面效果顯著。

建隆元年(960年)起,朝廷先後命令李繼勛、袁彥、楊承信、王景、慕容延釗、韓令坤等功勳昭著的節度使移鎮。

同時免去他們在中央的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統帥等職務。

通過頻繁移鎮,藩鎮遠離了長期經營的根據地,失去了擁兵自重的資本。

文臣代鎮

「以文臣易武將,收州郡之權」

同樣是建隆元年開始,朝廷派文臣擔任州府行政長官。

此後,凡節度使退休、死亡、遷徙、遙領的州府,皆以文臣治理,不再任命節度使。

而那些較大的州府重鎮,皇帝往往派親信重臣任職,以示重視。

為了進一步制衡藩鎮在各州府一級政府的勢力,乾德元年,朝廷開始在州府設置通判一職,專司對州府官員的監察。

在縣級政府恢復設立縣尉,負責司法、緝盜、民兵訓練等事務,與縣令一起對州府長官負責。

通過這一系列動作,朝廷的文官系統很快滲透到藩鎮的官吏系統之中,不斷蠶食藩鎮的勢力範圍,大大削弱了藩鎮的職權和勢力。

精選兵員,兵歸禁軍

建隆元年,趙匡胤詔命檢閱京中禁軍,挑選其中驍勇善戰的兵士升為上軍,老弱病殘的作為「剩員」轉為雜役或逐漸淘汰。

同年,下令各州府長官選送精壯士卒輸往京城,補充禁軍兵員。

如此,各地精壯士卒幾乎全都匯集到禁軍,大大消弱了藩鎮軍隊的戰鬥力,達到了「收其精兵」的效果。

整頓禁軍,權歸皇帝

趙匡胤登基伊始,論功行賞,原禁軍將領全部得到重用。

而原本與趙匡胤職位不相上下的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兩位最高將領慕容延釗和韓令坤,則被派往遠離京城的外地帶兵。

經過一番調整,禁軍兵權全部掌握在趙匡胤的親信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人手中。

趙匡胤最初認為,由自己的心腹帶兵,政權已足夠穩固。

但宰相趙普卻深以為慮,多次請求將他們外調。

他對皇帝說:

「我們不擔心他們反叛。

但他們都不是統御之才,不能控制屬下。

萬一他們的部下作亂,事情恐怕由不得他們自己。

於是建隆二年(962年)七月的一天,趙匡胤詔石守信等人飲酒,酒酣之際言道:

「沒有你們我當不成皇帝,可是當皇帝也很難啊,還不如當個節度使快活,早晚連個好覺都睡不得。

石守信等忙問何故,趙匡胤說:「這不難理解,皇帝這位子誰不想坐。

」石守信等叩首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下已定,誰還敢有二心?」

趙匡胤回答:

「你們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假如手下貪圖富貴,一旦黃袍加身,你們雖然不情願也不行啊。

石守信等流著眼淚求皇帝指一條生路。

趙匡胤道:

「你們何不釋去兵權,到各大州府去做節度使,買一些上好的田地,為子孫置下永久的產業。

我與你們結為親戚,君臣無猜,上下相安,這不很好嗎!」

於是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禁軍將領便稱病請求辭去軍職,趙匡胤任命他們為節度使,後來又與他們結為姻親。

通過以上措施,宋朝真正解決了唐中期以來長達兩百年的繁鎮割據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統治的穩固。

這就是「杯酒釋兵權」背後的真相,它遠遠不像表面上看,君臣之間喝頓酒那麼簡單,這裡面隱藏著宋太祖對於唐末以來繁鎮割據,擁兵自重的忌憚和對加強皇權,長治久安的渴望。

關注微信公眾號:全球功德網

微信文章推薦

《昭君出塞的故事,教科書只講了一半》

◆ 無論貧富、貴賤,為人民、為國家◆

◆ 克己修行、建功立業均是功德◆

◆ 如果您也有故事,請留言講給功德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真實的「杯酒釋兵權」始末

宋太祖即位後,接受趙普建議,解除武將兵權,以免重蹈晚唐五代滅亡之覆轍。建隆二年(961),太祖召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等宿將飲酒,勸諭他們釋去兵權,這是消除禁軍將領發動兵...

杯酒釋兵權只是吃一次飯那麼簡單嗎?

導讀:太祖杯酒釋兵權說起來簡單,看的人也認為簡單,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絕非我們史書上所看到的那麼簡單一場飯局!宋太祖即位之初,國家有兩股軍方勢力。一是禁軍勢力,即由中央政府直屬的主...

歷史上的今天 杯酒釋兵權始末

961年8月22日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之初,國家有兩股軍方勢力。一是禁軍勢力,即由中央政府直屬的主力部隊(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總兵力不足20萬人;二是藩鎮勢力,即由駐守各地的藩鎮(...

歷史上真的有杯酒釋兵權嗎?

上次說到趙匡胤為了避免黃袍加身的故事重演,需要加強中央集權。唐末以來長期存在著藩鎮跋扈的局面,一旦中央變弱,那地方就會吃掉中央,所以在唐末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所以要使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首...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禁軍軍將也黃袍加身,使類似澶州兵變和陳橋兵變的歷史劇重演,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威脅利誘雙...

宋太祖趙匡胤 「杯酒釋兵權」的弊端有哪些?

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趙匡胤與漢高祖大殺功臣的行為相較,被視為...

趙匡胤為何 「杯酒釋兵權」 的秘密

眾所周知,作為開國皇帝,只有擁有了全部的兵權才能鞏固自已的皇位,讓自己沒有後顧之憂。作為大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自然也要有自己的一番打算,他是如何收回兵權,讓自已的江山穩固呢?方法便是上演了一出「...

趙匡胤身上有太多的謎讓後人去揭開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

你所了解的「杯酒釋兵權」 , 難道真的那樣嗎??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得後周政權後,有鑒於唐中葉以來藩鎮割據,武將拔扈,不利於中央集權,乃與宰相趙普密商,決定削奪大將兵權。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北宋統治者著重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如...

「杯酒釋兵權」喝的什麼酒、釋的誰的權?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手中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