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只是吃一次飯那麼簡單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太祖杯酒釋兵權說起來簡單,看的人也認為簡單,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

絕非我們史書上所看到的那麼簡單一場飯局!

宋太祖即位之初,國家有兩股軍方勢力。

一是禁軍勢力,即由中央政府直屬的主力部隊(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總兵力不足20萬人;二是藩鎮勢力,即由駐守各地的藩鎮(節度使)統領的軍隊,人數並不確定。

經歷過五代時期藩鎮作亂,靠軍隊支持奪取政權的趙匡胤,深感軍權旁落對政權的潛在威脅。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和九月,趙匡胤登基後不久,兩個實力派藩鎮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相繼擁兵反叛。

趙匡胤親率精兵良將出征,至十一月方將叛亂平息。

此後的一天,趙匡胤與心腹謀臣趙普有一段很著名的談話。

趙匡胤問:「自唐末以來數十年,帝王換了八姓,國家戰火不熄,生靈塗炭,這是什麼原因?我要平息天下的兵火,為國家謀一個長治久安之計,應該怎樣做?」趙普回答:「陛下考慮到這些,真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這沒有別的原因,方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而已。

現在要根治,唯有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稍奪其權即逐漸剝奪藩鎮的權力,制其錢糧即控制藩鎮的經濟命脈,收其精兵即收取藩鎮的精兵良將,這三大方針成為宋朝解決藩鎮問題的基本國策。

事實上,趙匡胤即位以後,便立即著手抑制武將勢力。

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前後進行了近二十多年,延續到宋太宗時期。

大致有以下具體措施:

第一,移鎮。

移鎮類似於現代的異地交流,命藩鎮移鎮以防止其原地做大,形成割據勢力。

趙匡胤是靠禁軍將領的支持登上帝位的,即位之初對禁軍將領加官進爵,並依靠他們打擊那些不服從中央政府的藩鎮。

而對那些服從中央政府的藩鎮,趙匡胤採取了傳統的移鎮措施。

建隆元年(960年)擊敗李筠後不久,朝廷先後命令李繼勛、袁彥、楊承信、張永德、楊廷璋等六個節度使移鎮。

第二年,又命功勳卓著的節度使王景、慕容延釗、韓令坤等人移鎮,同時免去慕容延釗、韓令坤的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統帥的職務。

通過頻繁移鎮,藩鎮遠離了長期經營的根據地,失去了擁兵自重的資本。

第二,文臣代鎮。

即以文臣易武將,收州郡之權。

建隆元年六月平定李筠後,朝廷派文臣晷居潤權知鎮州(今河北正定,原李筠的轄區),開州府文官代替藩鎮武將(節度使)之先河。

此後,凡節度使退休、死亡、遷徙、遙領的州府,皆以文臣治理,不再任命節度使。

對比較大的州府重鎮,往往派親信重臣任職(類似於現代的高配)。

如建隆四年(963年)平定荊南、湖南後,任命戶部侍郎呂餘慶權知潭州(今長沙),樞密直學士兼戶部侍郎薛居正權知朗州(今常德);鳳翔節度使王景死後,以樞密直學士、尚書左丞高防權知鳳翔府(今陝西鳳翔);鎮國軍節度使李崇矩免官,華州之地便不再設節度使,改派知州管理。

中唐以來,節度使一般管轄若干州府,統領數州政務,其駐地之外的州郡稱為支郡。

藩鎮大權獨獨攬,上馬統軍,下馬治民,州、府、縣級官員多由其親信擔任,形如獨立王國。

北宋開國,逐步向藩鎮管轄的州府派遣地方官,命藩鎮轄區內的支郡直接隸屬中央政府,壓縮藩鎮的勢力範圍。

如節度使符彥卿久鎮大名府,將政事委任給牙校(低級軍官)劉思遇處理,專恣不法,橫徵暴斂,百姓怨聲載道。

為此,朝廷一次就向館陶縣、魏縣、永濟縣、臨濟縣派遣四名京官擔任知縣,將行政權收歸朝廷。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又下令節度使屬下所有支郡都直屬中央政府,藩鎮轄區僅限本州府。

同時以朝臣出任州府長官,節度使實際上已經無法對地方政府施加影響了。

為了制衡藩鎮在各州府一級政府的勢力,乾德元年四月,朝廷開始在州府設置通判一職,專司對州府官員的監察。

乾德元年七月,趙匡胤下詔令政府要員推薦通判人選,一次就提拔43人出任藩鎮治下的州府通判。

五代以來,節度使大多派自己的親隨擔任縣一級政府的鎮將,與縣令分庭抗禮,效忠於藩鎮。

為此,朝廷在縣級政府恢復設立縣尉,負責司法、緝盜、民兵訓練等事務,與縣令一起對州府長官負責。

通過這一系列動作,朝廷的文官系統很快滲透到藩鎮的官吏系統之中,不斷蠶食藩鎮的勢力範圍,削弱藩鎮的職權。

第三、精選兵員,兵歸禁軍。

建隆元年七月,趙匡胤詔命檢閱京中禁軍,挑選其中驍勇善戰的兵士升為上軍(提高待遇),老弱病殘的作為「剩員」轉為雜役或逐漸淘汰。

同年,下令各州府長官選送精壯士卒輸往京城,補充禁軍兵員。

又精選強壯士卒定為「兵樣」,將他們派往各地依樣徵募,由地方政府對其訓練之後編入禁軍,以後遂成為常態。

如此,各地精壯士卒幾乎全都匯集到禁軍,大大消弱了藩鎮軍隊的戰鬥力,達到了「收其精兵」的效果。

大宋朝軍隊在掃平南方割據勢力的征戰中鮮有敗績,與精兵盡歸禁軍不無關係。

第四、整頓禁軍,權歸皇帝。

這是第一次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登基前為殿前都點檢(禁軍殿前司統帥),其政變成功全賴禁軍將領的支持。

政變成功的同時,他也意識到來自禁軍將領的危險。

登基伊始,論功行賞,原禁軍將領全部得到重用。

而原本與趙匡胤職位不相上下的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兩位最高將領慕容延釗和韓令坤,則被派往遠離京城的外地帶兵。

經過一番調整,禁軍兵權全部掌握在趙匡胤的親信手中,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人也在隨後平定「二李」的征戰中立下汗馬功勞。

趙匡胤認為,由自己的心腹帶兵,政權已足夠穩固。

但是趙普卻深以為慮,多次請求將他們外調。

趙匡胤說:「他們肯定不會背叛我,你有什麼可疑慮的?」趙普答:

於是建隆二年(962年)七月的一天,趙匡胤詔石守信等人飲酒,酒酣之際言道:「沒有你們我當不成皇帝,可是當皇帝也很難啊,還不如當個節度使快活,早晚連個好覺都睡不得。

」石守信等忙問何故,趙匡胤說:「這不難理解,皇帝這位子誰不想坐。

」石守信等叩首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下已定,誰還敢有二心?」趙匡胤回答:「你們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假如手下貪圖富貴,一旦黃袍加身,你們雖然不情願也不行啊。

石守信等流著眼淚求皇帝指一條生路,於是趙匡胤說出這樣一番道理:「你們何不釋去兵權,到大的行政區做節度使(出守大藩),買一些上好的田地,為子孫置下永久的產業。

我與你們結為親戚,君臣無猜,上下相安,這不很好嗎!」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禁軍將領便稱病請求辭去軍職,趙匡胤任命他們為節度使,後來又與他們結為姻親。

所以說,我們所看到的並非是真的!太祖所做的一切都是循序漸進的。

如果真有這麼簡單就可以解決功臣問題,歷代皇帝也不會大力誅殺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身上有太多的謎讓後人去揭開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

你所了解的「杯酒釋兵權」 , 難道真的那樣嗎??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得後周政權後,有鑒於唐中葉以來藩鎮割據,武將拔扈,不利於中央集權,乃與宰相趙普密商,決定削奪大將兵權。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北宋統治者著重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如...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後把兵權都交給了誰?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要杯酒釋兵權呢?這是為了避免走五代時的老路,防止武夫亂國,武夫手握重兵,容易坐大,然後順便就把江山給奪了。為此,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

歷史上真的有杯酒釋兵權嗎?

上次說到趙匡胤為了避免黃袍加身的故事重演,需要加強中央集權。唐末以來長期存在著藩鎮跋扈的局面,一旦中央變弱,那地方就會吃掉中央,所以在唐末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所以要使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首...

趙普獻策,如何幫助趙匡胤集權中央

一連幾日趙匡胤都悶悶不樂,苦苦思索如何使趙宋王朝能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為此他食不甘味,夜不安寢。 三國時期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但對趙匡胤來說就很簡單了,...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趙匡胤是宋王朝的開國皇帝。他出身軍人家庭,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文治局面。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就是宋太祖。這皇位得來容易,鞏固起來可就不那麼簡單了。一次,...

杯酒釋兵權的背後

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北宋統治者著重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跋扈局面不再繼續出現;二是如何使趙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

高人有高招 看宋太祖趙匡胤怎樣杯酒釋兵權

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北宋統治者著重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跋扈局面不再繼續出現;二是如何使趙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

歷史上的今天 杯酒釋兵權始末

961年8月22日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之初,國家有兩股軍方勢力。一是禁軍勢力,即由中央政府直屬的主力部隊(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總兵力不足20萬人;二是藩鎮勢力,即由駐守各地的藩鎮(...

別被傳說騙了!「杯酒釋兵權」沒那麼簡單

「杯酒釋兵權」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君臣故事,講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利用一次與大將們喝酒的機會解除了他們的兵權,保障了政權的長治久安。這個事情看似簡單,實則原因和真相異常複雜,今天功德君就為大家講解一下...

歷史上真實的「杯酒釋兵權」始末

宋太祖即位後,接受趙普建議,解除武將兵權,以免重蹈晚唐五代滅亡之覆轍。建隆二年(961),太祖召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等宿將飲酒,勸諭他們釋去兵權,這是消除禁軍將領發動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