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上,為何曹魏選擇先滅蜀漢,而不是先滅東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逐漸把持了朝政,後又因西涼董卓亂政,漢末皇帝幾乎形同虛設,偌大個漢室江山也被各個諸侯們割據自立。

始皇帝一掃六合開創了天下「久分必合」的先河,三國時期曹魏實力最強,一統天下也僅是時間問題。

公元263年蜀國滅亡,之後便是吳國,但是為何曹魏選擇先滅西蜀,而不是選擇先滅東吳呢?

三國後期,由曹丕、劉備、孫權三人領導的魏、蜀、吳集團,在擊敗諸多老牌割據勢力後脫穎而出,達到了各自區域的權力巔峰。

曹魏實力雖強,但是吳、蜀聯合的實力依然不能小覷,直到221年的夷陵之戰,三方勢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劉備借為關羽報仇為由,對東吳發起了長達13個月的夷陵之戰,此役以蜀漢戰敗而結束。

蜀國經此一役後元氣大傷,再無與曹魏爭霸的可能。

蜀國和東吳兩國都有地勢之便,西蜀的山川之險,東吳的長江天塹都讓曹魏在短時間內無法將其拿下。

夷陵之戰後蜀國便成了三國之中的「軟柿子」,自然也就成了曹魏優先攻擊的對象。

加之蜀國人才凋敝,甚至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

蜀國羸弱,於是便成了曹魏的首選攻擊對象,看似合情合理,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最根本的原因並不在此。

我們先來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假若曹魏優先選擇攻擊東吳,又會是怎樣的結果?

孫權父子歷經三世,把吳楚之地經營的物阜民豐,也得到了地方士族的支持和擁戴。

若是遭到了強敵犯境,便會形成各股勢力抱團取暖的局面,加之有長江天塹為屏障,絕非曹魏朝夕就能拿下的,從曹操時期的赤壁之戰到曹丕時期的伐吳之戰,都能說明這個問題。

曹魏攻擊東吳的同時,蜀國也不會坐以待斃,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焉能不知唇寒齒亡的道理?假若曹魏真的舉全國之兵大舉進攻東吳,那麼蜀國便會從長江順流而下,按照「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速度,沒等曹魏對東吳形成包圍之勢,恐怕大本營已經被蜀國那邊包抄了吧。

反之,曹魏選擇優先攻擊蜀國。

吳國引以為傲的天塹之險,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蜀國被鄧艾一招天降奇兵,嚇得直接繳械投降。

縱使吳國想來救援,但是逆長江而上的速度,恐怕還沒路邊馬兒跑得快,救援船隻沒出吳界,成都八成都涼涼了。

歷史也證明魏國的選擇是正確的,蜀國滅亡後,魏國在四川地區大肆建造戰艦船隻,這也為後來吳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縱使魏國先滅了東吳,在長江上游的蜀國也可以隨時順流而下,魏國在江南地區的統治也不會穩固。

兩者相比之下,魏國選擇先滅蜀國確實是上上之策。

其實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西蜀之地的重要地位,一點也不亞於兵家必爭的荊州。

例如元朝對南宋,當時忽必烈對長江南岸的宋王朝也是束手無措,對襄樊之地更是攻打了六年之久。

忽必烈於是轉而先攻打防守較弱的四川地區,順江而下迂迴進攻南宋王朝,取得了不小的戰果。

巴蜀和荊襄都是戰略要地,難怪諸葛亮未出茅廬就提出了占荊州、奪西川的偉大部署,可惜夷陵之戰後蜀國再無爭霸的能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皇帝排行榜,阿斗的名次你猜不到!

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總共有11位皇帝,包括魏國5位,吳國4位,蜀國2位。這裡就對此11人進行綜合排名。排名的依據包括文治武功、品行道德。不過才能方面,當然以作為皇帝所需要的經緯之才為主。同時,也...

從三國的人口與疆土來看,曹魏統一是大勢所趨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疆土方面:曹操占據北方,東吳依長江天險與魏國劃江而治,蜀漢獨占益州。人才方面:蜀漢握有五虎上將,臥龍和鳳雛;吳國方面,江東四傑是星光熠熠。可蜀漢和東吳聯手為何還打不敗魏...

三國中蜀漢為何率先滅亡?

蜀漢滅亡的原因很多,諸如諸葛亮早逝、宦官弄權、後主無能、鄧艾出奇兵等等,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蜀漢集團綜合國力的過於弱小。下面就從綜合國力的主要構成因素即國土面積、經濟發達程度、人口等方面來分析...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