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戰略錯誤才是曹操赤壁之戰的最大錯誤,中火攻等等都在其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說的上是最有名的戰役了。

凡是知道三國的人,基本上都知道赤壁之戰。

這場戰役把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三國時期最大的主角都集合在一起了,最終以曹操的失敗而告終,開始形成了真正的「三國」。


那麼這場戰役中,曹操的失敗很多人歸結於北方軍不習水戰、曹操中了火攻計、曹操過分大意等等原因。

沒錯,這些都是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的因素,但我首先要說的是曹操在戰略上犯下的錯誤。

因為戰略在前,而戰術在後。

無論是水戰的不熟悉、火攻計等等都是屬於戰術方面的,而戰略的謀劃在仗還沒有開始打之前就已經做好了。

首先要說說,赤壁之戰為什麼會產生?

這個問題問的好像有點傻,還不是因為曹操要打劉備和孫權唄,還不是曹操要統一天下唄。

其實還真不是這麼回事。

要從準確的說法,曹操此次南下的目的是:抓劉備、攻劉表、奪荊州。

抓劉備是肯定的,青梅煮酒論英雄之後劉備藉機逃跑並奪取了徐州,跟曹操徹底決裂了,曹操這一次要抓到這個忘恩負義之徒,將他殺死。

攻劉表和奪荊州,可能差不多,因為劉表就是荊州。

但是不同的是,正巧在曹操南下的過程中劉表死了。

這個就給曹操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荊州的內部出現了分裂,投降派和強硬派。

劉備肯定屬於強硬派,是因為他沒辦法,曹操抓到他一定不會在放了他,劉備和劉表的長子劉琦之間有聯合,他們之間的兵力有2萬。

而荊州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投降派的手裡,也就是劉表的小兒子劉琮和劉琮的舅舅蔡瑁等人。

投降派直接選擇了不抵抗,將荊州雙手奉上給曹操。

那麼應該說,曹操此次南下的目的3個已經完成了兩個了。

還剩下一個就是砍下劉備的人頭。

那我們就要問了,赤壁之戰的另一主角孫吳還沒有出現呢。

是啊!我也想問這個問題!曹操南下礙著你孫權什麼事了,跟你孫權有什麼關係,你突然橫插一腳幹嘛?

大家可能因為知道了後來的歷史,理所當然認為曹操南下就是打孫權和劉備的,實際上並非如此。

曹操當時根本就沒有去想要打孫權,他的目標就是荊州和劉備。

這個就是曹操在戰略上所犯下的大錯了。

你去招惹孫權幹什麼呢?

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說了一句「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但他手下的謀士們實際上都算得上恪盡職守的。

先來看看程昱。

根據《三國志·程昱傳》,當劉備逃往夏口的時候,曹操的很多謀士認為,孫權會殺了劉備的。

這個推測是根據曹操在北方對待遼東公孫氏和袁紹之子的情形作出的。

當時袁紹的殘餘勢力逃往遼東依附公孫氏,曹操認為逼急了他們就會聯合,不去逼迫他們就會互相殘殺,果然不久公孫氏就殺死袁紹的兒子,把人頭送給曹操。

曹操就此不菲一兵一卒解決了袁紹餘黨的問題。

而這一次,曹操的手下認為可以重演上一次的好戲。

這是有道理的。

就算孫權不殺劉備,他們之間互相猜忌,也絕對不會形成什麼真正的友好關係。

試想劉表和劉備可以稱得上是宗親的,尚且心存芥蒂,更何況外人,大家都知道劉備這個人終究是不為人下的,孫權能放心他嗎?所以曹操完全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緩攻之」,讓他們自相殘殺。

再看看賈詡。

《三國志·賈詡傳》中說「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東下也就是順便打孫權,賈詡表示反對。

賈詡怎麼說?他說「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應該採取懷柔之策略,安撫新得的荊州,讓這裡的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就可以「不勞眾而江東稽服」。

賈詡雖然沒有說要讓孫權和劉備自相殘殺,但是也表示反對在此時進攻孫權。

賈詡的原因說的直白一點就是,荊州你還沒有消化掉,就想再去吃孫權,會撐!

可見,曹操說郭嘉若在赤壁之戰就不會敗,明顯是推卸責任。

曹操的謀士們一點也不遜色,只不過是你自己不聽而已。

那曹操的戰略目標什麼時候發生改變的?本來就是針對荊州和劉備的,怎麼就變成了對孫權了呢?

要從曹操那封給孫權的信說起。

曹操信中說:「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就是說,我南下,劉琮已經投降了,現在我一共帶了八十萬軍隊,來跟孫權你老弟玩玩。

曹操這就搞的太嚇人了,八十萬軍隊,玩命嗎?這麼玩,就是逼得孫權不得不和劉備進行聯合了。

大家都活不成了,只能一起死扛到底了。

曹操的這封信一發出,就把這場戰爭的性質改變了,曹操抓劉備的戰爭,變成了曹操要滅孫權順便抓劉備的戰爭了。

本來孫權是可以置身事外的,至少是內心不安,心懷猶豫觀望,但是曹操這是逼得孫權不得不參戰了。

江東的大臣們看到之後的反應是「莫不響震失色」,很多人都勸孫權要投降。

也許曹操寫信的目的就是為了直接藉助聲勢嚇倒孫權方面的人,幻想孫權直接嚇得投降,就和荊州的劉琮一樣。

對付膽小懦弱的人,這一招可能會成功。

但是很明顯,孫權豈能和劉琮一樣?曹操明顯看錯了人。

那麼曹操的這一步棋就是明顯的一個失誤。

曹操正在一步步走向自己挖下的深坑,本來不必參與攪和進來的孫權也不得不加入了。

最終的結果,孫劉聯軍把曹操打的大敗。

在對於袁紹兒子的問題上,曹操的「緩攻之計」曾經用得妙極,第一次是袁譚和袁尚,郭嘉建議「緩攻之」,讓他們自相殘殺,第二次就是剛才說的公孫康和袁紹之子。

但這一次曹操放棄現成的好計不用,偏要選擇硬打,可能是在打敗了袁紹和收服了荊州之後,曹操真的膨脹了,自以為無敵了,就輕易改變了自己的戰略規劃,終於大敗。

或許有人說,雖然這一步是在戰略上失敗了,但是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具體失誤才是導致這場戰爭大敗的直接因素。

沒錯。

但今天我想說的是,《孫子兵法》說「先勝而後求戰」,就是在戰略上做好部署,經過計算,敵方在綜合的層面上已經處於絕對劣勢了再進攻。

而一旦戰略上的東西已經不能滿足,想要尋求在具體的戰爭戰術中獲得直接的勝利,風險就會增加,戰爭所留給指揮者的容錯率就會變小。

正如官渡之戰對峙時,實際上雙方當時都有獲勝的可能,具體要看誰發揮的更好,但袁紹不採用田豐沮授的防禦為主、不斷襲擾的持久戰戰略,就是將軍事風險寄託於戰術指揮,容錯率就變小。

袁紹在這上面輸過一次,這一次曹操也輸得不冤。

弘揚正統歷史,不寫宮闈野文。

歡迎關注,我是:劉弘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中最能忍的六個人,你知道有誰嗎?

東漢末年的三國:曹魏、蜀漢、孫吳,戰火紛飛,英豪迭起,無數英雄叱吒風雲,文有諸葛亮、司馬懿、郭嘉、賈詡等等,武有呂布、關羽、趙雲、典韋等。而這些值得我們稱讚的英雄,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大多都靠著...

這場戰爭,曹操輸慘了,中國統一推遲70年

多年以後,在孫權稱帝加冕的典禮上,70多歲的張昭舉起笏板,剛要開口唱讚歌,孫權就制止他。孫權當著百官的面,說:「當年要是聽了張公的話,我們現在都不知道淪落到哪裡了。」言下之意,哪裡還有我當皇帝的...

三國十大謀士,誰排第一名?

一場戰爭的好壞除了指揮者的指揮外,謀士的出謀劃策在戰爭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諸候的成功與不成功關鍵就在領導者對謀士的運用。三國中謀士眾多,從而使長達百年的戰爭顯得更加波瀾壯闊,從而使我們在血雨腥風...

倘若奉孝不死,曹操能統一天下嗎?

建安十三年,曹操已經先後擊敗呂布、袁術、張繡、袁紹等,又北征烏丸掃平邊患,聲勢之大,天下無人能及。西涼馬騰入朝參拜,西蜀劉璋派遣使者通好請求歸降。曹操又接受荀彧的建議輕兵以向宛城葉城,恰逢劉表病...

三國時期那些足智多謀的智囊有哪些!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前言:諸葛亮,陸遜,軍政皆優,入相出將,國之棟樑,本身已經遠遠超越了謀士的範疇,不入排名.司馬懿,周瑜,軍事奇才,指揮調度,統籌軍隊,軍事才是其主業,非謀士也,就算較起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