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五代皇帝收奪兵權均失敗,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為何能成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歡迎大家邊聽這首歌,邊看本文。



五代時期的皇帝李從厚、李從珂、劉承祐等人為了穩固帝位,都想削藩,都想收回兵權,可惜他們都被削藩時激起的叛軍反噬,最終均無一例外地身敗名裂國破家亡了。

不過,為什麼趙匡胤就能夠成功實施杯酒釋兵權,進而成功削藩、成功收回地方兵權呢?通過本文,小崔暢說歷史會為大家細說原因。

文/小崔暢說歷史

五代時期的中國,是個誰拳頭硬誰就能稱王稱霸的強權時代。

叛亂叢生的五代十國時期

公元934年,後唐明宗李嗣源病逝,其子李從厚繼承皇位,不過,在他下令削奪藩鎮李從珂的兵權時,重兵在握的李從珂不服,遂起兵叛亂,由於李從珂給足了叛亂士兵們各種財物及升官發財的許諾,而李從厚不懂得籠絡手下士兵,所以,李從厚的士兵臨陣倒戈,而李從珂 則率領大軍進攻洛陽,最終,李從厚兵敗被殺;

以重賞激勵士兵跟從自己反抗皇帝的李從珂

公元936年,李從珂想收奪藩鎮重將石敬瑭的兵權,石敬瑭不甘屈居李從珂之下,於是,他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國君耶律德光,然後,石敬瑭率軍與契丹軍隊聯合南下,將李從珂擊敗,滅亡了後唐,之後,在契丹的扶植下,悍將石敬瑭建立了後晉政權;

割讓燕雲十六州的沙陀人石敬瑭

公元950年,後漢皇帝劉承祐想削奪郭威的兵權,資歷深厚的郭威不甘束手待斃,便起兵攻打汴京,由於劉承祐資歷淺薄毫無威望,所以郭威輕而易舉地擊敗了群龍有首卻無能的後漢軍,將劉承祐逼死,後漢滅亡,郭威建立起後周政權。

後周太祖郭威

就像這樣,五代時期,改朝換代之事,多因統治者想削奪地方兵權所致,不過,下面這次改朝換代,卻不是因統治者削奪兵權所致,而結果,竟能助新統治者成功收回兵權: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病逝,遺詔令八歲的幼子柴宗訓繼承皇位,宰相范質、王朴輔佐新皇,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護衛國家,可惜,在主少國疑強國環伺的內外環境下,這些心懷鬼胎的臣子們並不一心。

雖雄才大略但英年早逝的後周世宗柴榮

公元960年正月,後周禁軍最高統帥-時為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假稱北漢與契丹聯合南下侵犯大周,在騙取宰相范質等重臣的調兵命令後,早有篡位預謀的他,便率領都城大部分禁軍出城向北禦敵。

然而,在進至都城東北二十餘里的陳橋驛時,趙匡胤與親信將士們精心上演了一出「被迫」披黃袍的大戲,於是我們看到,一向嚴於律己治軍嚴格但這次為抵禦「外敵」卻在軍中醉酒酣睡的趙匡胤,被將士們山呼萬歲地擁立為新皇帝,之後,趙匡胤就若無其事地帶領全軍調轉方向回都城開封了。

由於平時與石守信、王審琦等守城將領關係親厚,所以趙匡胤得以裡應外合、兵不血刃地進入開封城僭位稱帝,滅周建宋。

趙匡胤就是赫赫有名的宋朝太祖。

發動陳橋驛兵變奪得皇位的宋太祖趙匡胤

不過,改朝換代容易,要改變五代時期就形成的地方武將重權在握頻繁造反的歪風邪氣,就難上加難了。

因為歷代王朝的新建,大多都會經歷利益爭奪的陣痛,在這點上,宋朝亦不例外:

趙匡胤剛登上皇位,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就在潞州起兵造反,趙匡胤迅速果斷地北上出兵平叛後,不願聽新皇帝號令的另一位悍將李重進又在揚州起兵造反,趙匡胤亦果斷乾脆地南下親征討平之。

就這樣,對趙匡胤篡奪皇位之舉腹誹不已的諸多藩鎮,便偃旗息鼓地繼續觀望起來,而殺雞儆猴的趙匡胤呢,他對諸藩鎮的貌恭不心服之勢,亦洞若觀火磨刀霍霍。

威武雄壯、一言九鼎的軍事強人趙匡胤

公元961年3月,趙匡胤下令:

罷免慕容延釗的禁軍殿前都點檢職位,改任其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至於殿前都點檢這一原職,則被趙匡胤永遠珍藏;

罷免韓令坤禁軍侍衛司馬步軍都指揮使的職位,改任其為成德節度使,其原職由更受趙匡胤親近信任的石守信擔任。

如此一來,手握實權的兩位禁軍最高長官交出了軍權,去擔任實權大大縮減的地方節度使,不過,這還沒完。

同年7月,在一次距離太后逝世不久的宴會上,趙匡胤撫今追昔、恩威並施地與眾將閒聊了起來,在活躍氣氛後,他趁熱打鐵、出其不意地給眾多都城禁軍中的實權武將們來了場別開生面的兵權收繳大戲。

第二天,石守信、王審琦等實權武將們,便紛紛上表稱病,請求皇帝收回兵權,趙匡胤見狀,便順水推舟地批准了眾將的明哲保身急流勇退之舉,同時,他將中央禁軍大權牢牢地收回到了自己手中。

這樣一來,篡位稱帝的趙匡胤,再也不用擔心自己被別人謀朝篡位取而代之了。

至此,我們不禁疑惑,五代的皇帝李從厚、李從珂、劉承祐等人為了穩固帝位,都想削藩,都想收回兵權,可惜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身敗名裂國破家亡了,可為什麼趙匡胤就能夠成功實施杯酒釋兵權,進而成功削藩、成功收回地方兵權呢?

本人認為,趙匡胤之所以成功,原因如下:

其一,趙匡胤的防微杜漸之念和趙普的遠見卓識,是趙匡胤成功收回兵權的堅實基礎和重要前提。

俗話說,綱舉則目張。

要想解決五代時期這一老大難的問題,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見,防患於未然的先見之明,亡羊補牢的隨機應變……這些必備素質,趙匡胤和趙普皆有。

公元961年,平定李重進叛亂的趙匡胤,在回到開封后,接連獲得兩次平叛勝利的他並沒有得意忘形,相反,憂心忡忡的他對親信趙普說出了這樣一番百思不得其解的話:「我怎麼就是想不明白呢?你說,為什麼從唐朝晚期到如今,僅僅五十多年,卻有八家十二個皇帝你方唱罷我登場地輪流執政?為什麼他們的統治如此脆弱?天下究竟該如何治理,才能避免他們那樣得之速失之也速的可悲覆轍?」

老謀深算、見識深遠的趙普

趙普聽了趙匡胤的疑問後,老謀深算的他悉心恭維皇帝道:「陛下能提前想到這些,真是社稷百姓之福啊。

自從唐朝晚期以來,武將割據一方征戰不休,朝廷平定叛亂屢屢鎩羽,其原因,就在於君弱臣強,因朝廷陷於宦官禍國亂政和官僚權力黨爭中自身難保,導致武將軍權在握集聚實力頑強對抗中央。

因此,今天陛下要徹底根治此問題,就必須削奪藩鎮武將的權力,收繳藩鎮的精兵強將,控制藩鎮的財政大權,這樣,變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的諸多藩鎮自然會紛紛土崩瓦解,到那時,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趙普還沒有說完,趙匡胤便如獲至寶地插言道:「愛卿不必說了,我已經明白你的意思了。

趙普看皇帝不願實行此策,已猜出趙匡胤對親信手下們的重用信任之情,不是自己一言一語就可以動搖的。

於是他對趙匡胤勸道:「雖然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眾將,是與陛下有過命交情的兄弟,是幫陛下奪得天下的左膀右臂,但是,陛下仍應該將他們改換至其他職位,再徐徐削奪其軍權。

趙匡胤見趙普有過河拆橋的念頭,便於心不忍、不以為然地回應道:「你說的這些人,都是朕最好的朋友,他們是絕不會背叛我的,你還在擔心什麼呀?」

趙普聞言緊跟著硬頂道:「他們是陛下的生死兄弟,他們是不會背叛陛下,這我也知道。

但以我觀之,他們也不擅長馭下,而不擅長馭下,便是他們可能背叛陛下的潛在之罪。

陛下應該是知道的,前朝名將李嗣源不擅長馭下,便被下屬逼迫著取代了義父之子李存勖的皇位;前朝名將郭威不擅長馭下,便被下屬逼迫著取代了老領導之子劉承祐的皇位;如今勇武的陛下馭下也有失偏頗,才會被你的這些兄弟們逼迫著取代了柴榮之子柴宗訓的皇位。

這麼多前車之鑑,難道陛下還不明白嗎?如果石守信、王審琦等不善馭下的諸人,在面臨他們部下們對他們的擁戴稱帝時,即使他們不情願背叛陛下,那也由不得他們做主了,如此中原將有多人稱王稱霸。

到那時,陛下就算不肯,也要為了保全家國性命,去跟義兄弟們兵戎相見,而天下百姓,也要橫遭兵連禍結、生靈塗炭之苦,如此一來,陛下就可能因重情心軟而姑息養奸自取滅亡,這樣真的值得嗎?請陛下三思而後行啊!」

趙匡胤一聽,立時恍然大悟,在痛定思痛地輾轉反側後,他終於下定決心,要有「技巧」地收繳兵權。

總之,接連兩次平定叛亂的趙匡胤,並沒有被戰場上的些許勝利迷住雙眼,靠篡位稱帝立國的他,對五代時政權、皇位的頻繁更迭,有過深入而細緻的思考,至於如何防範此問題,他與趙普也有過深刻徹底的研究,並得出了可以防微杜漸的遠見卓識,這,是趙匡胤與李從厚、李從珂、劉承祐等失敗君王的最本質區別;這,是趙匡胤得以逐步收奪全國兵權、穩步消除藩鎮割據的堅實基礎;這,是趙匡胤從容部署削奪兵權、循序漸進收回地方權力的重要前提。

其二,趙匡胤的卓越戰功和巨大威望,是他能夠威逼武將們交出兵權、防止武將起兵造反的利器,同時,趙匡胤的宅心仁厚和博大胸懷,是趙匡胤收取兵權時武將們不會拚死對抗、願意與皇帝有條件妥協的軟刀子。

總之,孫子兵法: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趙匡胤以強大君威暗暗威逼眾將交出兵權為堵,以博大胸懷明白利誘眾將換出兵權為疏,從而疏堵結合、因勢利導地從眾武將手中收回了兵權。

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因為他懂得疏堵結合地邊堵水邊排水,所以才能因勢利導地成功將洪水消除殆盡。

疏堵結合、因勢利導地消除洪水的大禹

與治水相比,收奪兵權是對天下利益的再分配,是對實權武將命運的再安排,如果只是像李從厚、李從珂、劉承祐那樣單純地收奪地方武將的兵權,將地方武將的利益之路和命運之路堵死,那麼就與大禹父親鯀單純靠堵來治理洪水殊途同歸了。

所以根據趙普的啟發,趙匡胤開始對宋朝禁軍武將和藩鎮武將的軍權進行一系列疏堵結合、因勢利導的收奪行動:

公元961年6月,趙匡胤之母杜太后逝世,這給了趙匡胤出其不意收繳兵權的良機。

辦完喪禮後,7月的一天,在一次緬懷母親兼聯絡眾將感情的宴會上,趙匡胤對眾將滿懷深情地說道:「諸位兄弟,朕如今能登上皇位平定天下,多賴你們長年的拚死效命和浴血奮戰,所以朕平時便經常念叨你們的功德。

可是現在,朕真是太懷念以前自己當節度使時那種瀟洒快意的生活了,如今我在皇帝位子上實在是寢食難安哪。

眾將聽了,盡皆疑惑不解,於是他們紛紛問皇帝:「陛下,這是為什麼呢?您有什麼難言之隱哪?」

一見眾將入套了,趙匡胤便一本正經地回答道:「這有什麼難理解的呢?試問皇帝這個位子,普天之下誰不想要啊?所以朕擔憂別人的算計而宿夜憂嘆哪。

眾將聽後,心裡都咯噔一下,然後忐忑不安地勸慰皇帝道:「陛下何出此言啊?現如今,除了李筠、李重進先後叛亂,被陛下果斷平定以外,還有誰敢心存異心意圖造反哪?再說我們都是陛下的左膀右臂,是不會心存異心背叛陛下的,陛下儘管放寬心就是。

趙匡胤聞言,眉峰一挺,同時不怒自威不以為然地反問道:「這不一定吧。

在座的諸位都是與朕一起打天下、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朕當然相信你們沒有異心。

可是,你們能保證你們的部下沒有擁立你們謀取富貴的野心嗎?如果將來,你們的部下拿刀威逼你們披上黃袍背叛朕,你們是從了與部下共享富貴呢?還是不從而被部下斬殺呢?」

石守信等眾將們一聽,盡皆語塞且眼神大懼地瞅著趙匡胤,不過,他們見趙匡胤並沒有做手勢召喚軍隊來殺害眾將的意圖後,便惴惴不安地詢問道:「陛下,臣等愚鈍,實在不知該如何回答。

陛下認為,我們該怎麼辦呢?」

趙匡胤見威逼眾將已起效,便不再難為他們,他故作輕鬆地笑道:「諸位放心,太后剛剛仙逝,天下仍未統一,朕斷不會行令親者痛仇者快的過河拆橋之舉的。

你們是朕的生死兄弟們,朕想,當初你們幫朕拚命攻城殺敵,如今都各自帶傷病痛在身,雖然現在的你們都手握重權看似很風光,但卻因每日操勞軍務而難以寵愛子女孝順父母,這是朕作為皇帝的失職啊;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朕當年就因防守滁州而拒絕父親進入城中,導致父親病亡;如今朕又日夜繁忙,沒在母親膝下盡孝,致使母親去世,這是朕作為兒子的失職啊;所以,朕意,人生如白駒過隙,應當及時行樂。

你們不妨交出禁軍兵權,然後出鎮地方,朕會賞賜給你們財物,你們可以多置辦些歌兒舞女,多買些田宅地產,為子孫多積累財富,同時每天可以飲酒觀舞作樂,這樣諸位便可以兒孫繞膝、孝順父母地終養天年,當一名稱職的父親和兒子,這多好。

此外,你們如果還是不放心,朕可以與你們聯姻,這樣君臣一家、互不猜疑、上下相安地和諧相處,怎麼樣?」

石守信等眾將見趙匡胤說得既坦誠實在,又毫無詭詐暗算之意,便紛紛跪倒在地,同時心悅誠服地說道:「陛下如此為臣下考慮,臣等感激不盡,願意唯陛下之命是從。

次日,石守信、王審琦等都城禁軍高級將領紛紛以有病在身為由向皇帝請辭,皇帝趙匡胤心知肚明地一一準許了他們的請辭,並做出以下外放的任命:

免去石守信侍衛都指揮使、歸德節度使之職,出鎮為天平節度使;

免去高懷德殿前副都點檢、忠武節度使之職,出鎮為歸德節度使;

免去王審琦殿前都指揮使、義成節度使之職,出鎮為忠正節度使;

免去張令鐸侍衛都虞候、鎮安節度使之職,出鎮為鎮寧節度使……

同時,趙匡胤還與諸將聯姻、賜予眾將頗多財物,以安其心。

就這樣,趙匡胤通過賜予金錢、女人、土地等的贖買政策,將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換回到自己手中。

手中有權後,依仗禁軍的趙匡胤強令全國各地依禁軍兵樣將地方上身強體壯的士兵選入都城充當禁軍(此為趙普所言之收藩鎮精兵),緊接著,他將都城禁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駐守都城開封,一部分在地方戍守,兩部分禁軍定期輪換,確保將不識兵,兵不識將。

然後,趙匡胤又將都城中的禁軍分為三部分,分別由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這三衙中的三帥統領。

由於三帥名位較低,兵權實際由皇帝掌控。

關於調兵權與統兵權,趙匡胤規定,調兵權由樞密院的樞密使掌控,不過該機構沒有統兵權,統兵權由皇帝臨時指派的將領、三帥及其屬下將領掌控,不過他們沒有調兵權。

如此安排下,協調調兵權和統兵權的趙匡胤便牢牢掌控住了全國禁軍。

總之,趙匡胤的卓越戰功和巨大威望,是他能夠威逼武將們交出兵權、防止武將起兵造反的利器,同時,趙匡胤的宅心仁厚和博大胸懷,是趙匡胤收取兵權時武將們不會拚死對抗、願意與皇帝有條件妥協的軟刀子。

總之,孫子兵法: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趙匡胤以強大君威暗暗威逼眾將交出兵權為堵,以博大胸懷明白利誘眾將換出兵權為疏,從而疏堵結合、因勢利導地從眾武將手中收回了兵權。

其三,從中央禁軍高級將領手中收回都城兵權後,為了防範地方上的藩鎮悍將再次擁兵自重對抗中央,為了進一步收回藩鎮眾將的兵權、徹底杜絕藩鎮悍將的形成,老成謀國的趙普提出了諸多一勞永逸之策,這幫助趙匡胤制定並實施了一整套成系統、多步驟的穩妥制度,這些制度在天下第一名將趙匡胤的強力推行和巨大威懾下得以貫徹落實並傳之後世,這些制度有效防止了藩鎮悍將的擁兵自重、起兵造反等行為,確保北宋一朝武將再也無法割據一方對抗中央。

自從周世宗柴榮將都城開封禁軍訓練為全天下最精銳的部隊以來,禁軍的兵權就一直掌握在統兵的高級將領手中,如今趙匡胤終於通過威逼利誘的疏堵結合手段,將禁軍兵權集中到了自己手中,這樣一來,趙匡胤統領的都城禁軍與四方藩鎮將領統率的地方軍,形成為獨虎與群狼的共存之勢。

正因為這種形勢還不利於天下穩定,所以繼收繳都城禁軍兵權之後,趙匡胤收繳地方將領軍權的行動亦勢在必行,只不過,與李從厚、李從珂、劉承祐直接收繳地方兵權不同的是,趙匡胤是先設置各項制度軟刀子,將地方藩鎮加以各種限制,等到這些藩鎮悍將外強中乾時,再用一場酒席將倖存的藩將全部改任為無實權的京官。

至於具體步驟:

趙普的削藩三策

首先,針對唐朝及五代時期藩鎮割據這一難以根除的弊政,趙普這樣對趙匡胤建議道:「列郡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替,則無虞。

也就是說,趙普建議,趙匡胤可以任命京城的文官們來權知(臨時執掌)地方上的各州郡,再明文規定每三年該文官就得輪換到外地當官,來確保各地方官難以在一地紮根,杜絕地方官根深勢大的可能。

公元960年七月,趙匡胤平定李筠叛亂後,即任命宣徽南院使昝居潤權知鎮州(今河北正定)。

這是宋朝第一次由京中文官取代武將節度使出任地方長官。

就這樣,以此次平叛後的新型任命為樣板,趙匡胤根據各地方藩將病逝、升遷、遷徙、入職中央遙領他職等具體情況,慢慢將原來的藩將調出地方州郡的管理範圍,然後,趙匡胤見縫插針地將各類文官派到調出藩將的各州郡地方,來逐漸削奪藩鎮悍將的軍權、財權,當然,地方上的下級軍官若敢不從,等待他們的必將是趙匡胤及中央最精銳禁軍的無情打擊。

如此幾年間,趙匡胤終於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地造就了宋朝的文官制度,而一部分藩鎮就因以上各種主客觀原因而被削掉,這是削奪藩鎮部分武將的權力

其次,對於那些身強體壯、桀驁不馴、不便調出地方的各鎮藩將,趙匡胤、趙普也有辦法。

針對五代以來各藩鎮節度使擅自處理縣級事務、集結各縣人力物力財力對抗中央的慣例性便利,趙匡胤頒布新法,規定:各節鎮轄下支郡,皆直隸京師,得自奏事,不屬諸藩。

也就是說,各節度使原來轄下的各縣,以後都直接隸屬於都城開封,由皇帝直接統治,各縣長官可以越過節度使親自向朝廷上奏事情,不再隸屬於地方上的各藩鎮。

就這樣,在趙匡胤先後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的成功威懾下,宋朝政府強化縣一級權力,弱化州一級權力的法令得以貫徹至宋帝國各地,如此,各地藩將再也不能借處理縣級事務大規模集結人力物力財力,再也不能做大做強地對抗中央了;

再次,在以上法令實施後,趙匡胤又別出心裁地為各州的文官太守或武將藩帥設置了副官,即通判。

同時趙匡胤強調了通判的權限:凡諸民之政皆統治之,有事得專達,與長官均禮。

也就是說,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各民的政事,通判皆有權力管理,同時地方有事了,通判可以直接向朝廷上奏,不必請示州郡長官。

這應該是趙匡胤將唐朝軍界的宦官監軍制度轉移到官場建設中的一次試驗。

果然,在實施過程中,由於通判與地方長官的互相掣肘和權力爭鬥,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大為降低。

公元966年,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趙匡胤特意下令:諸州通判無得怙權徇私,須與長吏聯署文移,方許行下。

即各州通判不得倚仗皇帝給的權力而徇私舞弊。

以後有事行文,要和長吏一起聯署簽名,這樣的文書才算有效。

如此安排下,通判不再恃寵而驕,各地長官不再無理取鬧,兩者互相牽制共同行文處理政事,達成了一種權力的互相制衡。

這樣,藩將再想上令下達地集結人財物,就變得越來越困難。

最後,在財務問題上,趙匡胤在各地特設諸路轉運使一職來削除各藩鎮的財權。

對於轉運使權限,趙匡胤規定,凡一路之財,轉運使皆掌之。

節度、防禦、團練、觀察諸使及刺史,都無權干預。

也就是說,地方上各路各州各縣上交的稅賦,地方政府只允許留存辦公所需的經費,其餘的稅賦都要由轉運使運輸至京城。

地方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觀察使以及刺史,都無權干預轉運使。

史稱,於是天下財利盡歸上矣。

這,就是趙普所說的控制藩鎮的財政大權。

總之,在趙普的透徹建議和趙匡胤的貫徹落實下,一部分藩鎮武將被削掉,另一部分藩鎮武將雖然還存在,但沒有了精銳士兵、沒有了縣級地方拱衛、沒有了稅賦來源的他們,已確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般外強中乾。

在以上諸制度成為雷打不動的鐵律時,趙匡胤開始削奪剩餘藩鎮悍將的兵權。

公元969年,趙匡胤故技重施地召鳳翔節度使王彥超、保大軍節度使楊廷璋、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定國軍節度使白重贊等地方節度使入朝,並在皇宮後苑設宴款待他們。

與八年前剛繼承皇位時權位不穩的形勢相比,八年後逐漸改革諸藩鎮的趙匡胤再削起兵權來更加有底氣了。

只見他在眾將喝酒喝得盡興時,再次誘導性地撫慰眾將道:「眾愛卿雖然都是國家的元老重臣,但是你們在外長久帶兵作戰,同時要處理那麼多軍務,在沙場征戰時有生命危險之外,還有操勞國事積勞成疾之虞,這,可不是朕優待賢良功臣的本意啊。

識時務為俊傑的王彥超

王彥超一聽皇帝體貼關懷式的暗示,立刻明白過來,現在趙匡胤想要收回藩鎮兵權了,於是他很識時務地回稟道:「老臣本來就沒有什麼功勳,卻一直以來都能獲得陛下的榮寵,真是深感慚愧啊。

如今,老臣已年老體衰,如果陛下能允許老臣致仕,便能令臣得償所願啊。

當然,不同的人聽了同樣的話,未必反應相同。

郭從義、武行德、白重贊、楊廷璋等人,聽了趙匡胤的話,就反應遲鈍地紛紛向趙匡胤炫耀過去他們南征北戰、攻城略地的戰功。

做好準備後毫不猶豫削藩的趙匡胤

趙匡胤聽他們說著這些無用的廢話,便毫不客氣地打斷道:「你們說的這些,不過是上一代的事,有什麼值得說的!」

於是,在眾將因實力空虛而不敢反對的無奈隱忍中,趙匡胤果斷下詔:

改任郭從義為左金吾衛上將軍,

改任武行德為太子太傅,

改任王彥超為右金吾衛上將軍,

改任白重贊為左千牛衛上將軍,

改任楊廷璋為右千牛衛上將軍。

以上改任的新職位皆為無實權京官,按理說,五代時期的悍將遇到這種情況,一定會不滿到與皇帝兵戎相見。

可是這次,在趙匡胤超強實力的威壓和寬廣胸懷的利誘下,眾將皆有苦難言地交出了僅存的兵權,開始徹底服從趙匡胤命令。

至此,從唐朝的安祿山、史思明擔任地方節度使後接連造反以來,到五代藩鎮割據時眾多驕兵悍將輪流造反,這種地方悍將擁兵自重頻繁對抗中央的歪風邪氣,在經過趙匡胤數年如一日地收繳兵權、削藩、建立各項制度防範藩鎮割據的綜合治理後,終於得以徹底矯正為政通人和、以文抑武的良好政治風氣。

綜上所述,趙匡胤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在於:

其一,趙匡胤的防微杜漸之念和趙普的遠見卓識,是趙匡胤成功收回兵權的堅實基礎和重要前提;

其二,趙匡胤的卓越戰功和巨大威望,是他能夠威逼武將們交出兵權、防止武將起兵造反的利器,同時,趙匡胤的宅心仁厚和博大胸懷,是趙匡胤收取兵權時武將們不會拚死對抗、願意與皇帝有條件妥協的軟刀子。

總之,孫子兵法: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趙匡胤以強大君威暗暗威逼眾將交出兵權為堵,以博大胸懷明白利誘眾將換出兵權為疏,從而疏堵結合、因勢利導地從眾武將手中收回了兵權;

其三,從中央禁軍高級將領手中收回都城兵權後,為了防範地方上的藩鎮悍將再次擁兵自重對抗中央,為了進一步收回藩鎮眾將的兵權、徹底杜絕藩鎮悍將的形成,老成謀國的趙普提出了諸多一勞永逸之策,這幫助趙匡胤制定並實施了一整套成系統、多步驟的穩妥制度,這些制度在天下第一名將趙匡胤的強力推行和巨大威懾下得以貫徹落實並傳之後世,這些制度有效防止了藩鎮悍將的擁兵自重、起兵造反等行為,確保北宋一朝武將再也無法割據一方對抗中央。

本文作者介紹:小崔暢說歷史,一喜歡歷史的理科冷麵男,喜歡寫歷史文。

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最終如魯迅般警醒萬千世人。

不盲目信史,欲獨立思考地研究歷史、軍事、兵法、戰爭,以求自己所得真實可靠,並將所得分享以切實可信地豐富讀者見識,啟迪讀者智慧,服務社會大眾。

歡迎各位讀者以後繼續關注我,我一定長久持續地寫好文為大家服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的集權之路

經趙普的在三提醒下,趙匡胤確實感到害怕了,他深刻的認識到,武將在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方面有著巨大的能量,於是下定決心要解決掉禁軍高級將領的軍權,對禁軍進行全面改革,吸取後周滅亡的教訓,加強對禁軍的控制!

易中天全新品讀大宋興衰

※好書有約《易中天中華史:大宋革新》作者:易中天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關於此書】本書是著名學者易中天所著「中華史」最新一卷(第17卷)。書中,易中天圍繞「革新」這一主題,梳理了唐宋變革之際的歷...

別被傳說騙了!「杯酒釋兵權」沒那麼簡單

「杯酒釋兵權」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君臣故事,講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利用一次與大將們喝酒的機會解除了他們的兵權,保障了政權的長治久安。這個事情看似簡單,實則原因和真相異常複雜,今天功德君就為大家講解一下...

趙匡胤身上有太多的謎讓後人去揭開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當上皇帝後,趙普暗示他要早日收回兵權,以免大將發動兵變。趙匡胤保證說:「我待這些將領恩重如山,絕不會有問題。」趙普說:「周世宗待你也恩重如山,你不是也做了皇帝?我的意思不是說他們會主動叛變...

歷史上的今天 杯酒釋兵權始末

961年8月22日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之初,國家有兩股軍方勢力。一是禁軍勢力,即由中央政府直屬的主力部隊(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總兵力不足20萬人;二是藩鎮勢力,即由駐守各地的藩鎮(...

閒敘歷史之—「杯酒釋兵權」

公元960年後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過五十多年混戰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