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全新品讀大宋興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好書有約
《易中天中華史:大宋革新》
作者:易中天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關於此書】
本書是著名學者易中天所著「中華史」最新一卷(第17卷)。
書中,易中天圍繞「革新」這一主題,梳理了唐宋變革之際的歷史走向,分析宋代不同以往的諸多面向:新生活、新經濟、新政權、新形勢、新戰略。
他認為,在中國歷史上,宋代是全新的、不同以往的,其革新的成敗得失,也值得今人審視探討。
易中天獨有的「易氏品讀」風格,把原本枯燥的歷史爭鬥娓娓道來,風趣易懂,卻不乏深刻。
據說,趙匡胤同意稱帝,是講了條件的。
條件講在「擁逼南行」之時。
當時趙匡胤勒住了馬,對兵變將士說:你們貪圖富貴,硬要立我為天子。
那好,我有號令,能聽從嗎?如不能,就地解散,我們各奔前程。
兵變將士一齊下馬說:唯命是從。
於是,趙匡胤約法三章:小皇帝和老太后是我舊主,不得驚犯;眾王公和諸大臣是我同僚,不得凌辱;朝廷府庫和老百姓家,不得侵掠。
遵命者賞,違法者斬,做得到嗎?
眾將士異口同聲:諾!
趙匡胤這才「勉為其難」地當了皇帝。
這當然是事先就設計好了的劇情和台詞,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因為,此前那些篡奪政權的野心家,往往許諾進城之後放縱士兵掠奪,以此誘使軍人參加政變。
趙匡胤卻反其道而行之。
這就不但雄辯地證明了陳橋兵變是他主謀,也證明此人並非一般的軍閥,而是有著深謀遠慮的政治家。
至少他明白一點:奪天下可以靠武力,保政權卻要得人心。
宋能延續三百多年,並非沒有道理。
已經無法知曉,趙匡胤什麼時候思考了這些問題。
但可以肯定,這絕非他一時興起。
因為他不僅在政變之時對部下嚴加約束,更在即位之後對自己無法預測是賢是愚、是仁是暴的子孫後代,立下了嚴厲的祖宗家法。
那是一個神秘兮兮的故事。
據說,趙匡胤在太廟寢殿的密室里,立了一塊四尺寬、七八尺高的石碑。
所有的新皇帝即位,都要在稟告列祖列宗之後,進入密室誦讀碑文。
隨同新皇帝走到碑前的,只能是一個不識字的小宦官,其他人則必須遠遠地肅立恭候。
新皇帝跪下來默誦完畢,便牢記在心並身體力行。
如有違反,據說就會天打五雷轟。
太祖之後北宋的八位皇帝,應該都履行過這種宗教儀式般的手續;而那塊石碑的神秘面紗,則由於金兵攻陷宋都啟封密室而被揭開。
原來上面鐫刻的,也是約法三章:
一、保全柴氏子孫(即後周皇族);
二、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
三、不加農田之賦。
碑,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碑文,後人也記載不一。
就連有沒有這塊碑,也都成問題。
但趙匡胤「祖宗家法」的真實性,應該無可置疑。
因為北宋的皇帝都基本上做到了保全柴氏子孫和不殺士大夫兩條,太祖有此家法,更是兩宋朝野的共識。
因此,即便有皇帝想殺人,也會受到抵制。
比如宋神宗。
神宗就是支持王安石變法的那個皇帝,由於年輕氣盛而難免衝動。
有次因為陝西用兵不利,要殺一個小官。
不過他也知道這件事並不容易,所以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就特地向宰相問起:朕昨天批示要殺的人,執行了沒有?
宰相答:正要上奏。
神宗說:怎麼,有疑點嗎?
宰相答:祖宗家法不殺士人,臣不願陛下破戒。
神宗沉默良久,然後說:那就臉上刺字,流放。
這時,站在旁邊的中書侍郎章惇說話了。
章惇說:那還不如殺了他。
神宗問:什麼意思?
章惇答:士可殺不可辱。
神宗聲色俱厲:讓朕快意的事,一件都做不得嗎?
章惇面不改色:如此快意,不做也好。
神宗只好把一口氣咽進肚子裡。
難怪太祖會說:你們以為當皇帝容易呀?
其實,沒有哪個統治者是觀音菩薩,也沒有哪個統治者不喜歡隨心所欲。
能夠像宋太祖和他的繼承者那樣,為了長遠利益而克制自己,在那個時代就算很不錯了。
不妨再舉一例。
有一次,太祖皇帝在園子裡用彈弓打麻雀,一個名叫張靄的監察官員卻緊急求見。
原本興致勃勃的太祖,只好放下彈弓接見了他。
然而,此人說了半天,全都是雞毛蒜皮。
於是,皇帝勃然大怒:你說的事有那麼急嗎?
張靄說:總比打麻雀急一點。
太祖氣得發抖,拿起斧柄就敲落了張靄兩顆牙齒。
張靄卻慢慢彎下身子,撿起牙齒放在袖中。
太祖冷笑:怎麼著,拿去做證據控告朕嗎?
張靄答:告是告不了,但史官會記錄在案。
太祖只好賠禮道歉。
顯然,太祖趙匡胤脾氣並不好,自尊心也強,更不認為臣僚可以跟皇帝平等。
但是他有追求,希望長治久安;也有敬畏,害怕留下罵名。
所以,他比其他軍閥頭子克制。
如果不克制呢?就變成五代之後第六代了。
因此,太祖皇帝能克制就克制,他的臣僚比如趙普也能堅持就堅持。
有一次,趙普推薦一個人任某職。
申請報告交上去,太祖不批。
第二天,又交同一份報告,又不批。
到第三天,推薦如故,氣得皇帝將奏摺撕碎,扔到了地上。
趙普卻面不改色,一片片撿起來。
過了幾天,撕碎的奏摺被粘貼完整再次送達御前。
太祖也只好沒了脾氣。
又一次,還是為了任命,皇帝跟宰相頂起來。
太祖說:朕就不批,你能把我怎麼樣?
趙普說:有罪當罰,有功該賞,古今如此。
何況刑罰也罷獎賞也好,乃是天下之刑賞,不是陛下一個人的,怎麼能以個人好惡來決定貶責和升遷呢?
太祖大怒,站起來就走。
趙普則不緊不慢、亦步亦趨跟著走。
太祖走進宮裡,趙普就站在門口,一站就是半天。
太祖又只好沒了脾氣。
他派人從宮中傳出話來:朕准了,照宰相的意見辦。
此事在歷史上一直傳為美談,其實卻恰恰證明,帝王就是帝王,大宋也不是什麼法治國家,趙匡胤的祖宗家法更不具有「憲章」的性質,反倒是專制的鐵證。
因為這故事和那約法的潛在前提是:皇權無限制。
皇帝真要殺人,或者硬不批准某項任命,天下人也奈何他不得,只能忍著。
趙匡胤,只不過碰巧選擇了開明專制。
同樣碰巧的是,他也有人情味。
說起來,趙匡胤也是性情中人。
他當了皇帝以後,仍常常到臣僚家裡串門。
去得多的是趙普家,以至於趙普退朝之後都不敢換衣服。
某夜漫天大雪,太祖居然也推門而入。
始料未及的趙普剛剛換了便衣,狼狽不堪,皇帝卻毫不在意地大喊「嫂子烤肉來吃」,結果是君臣相談甚歡。
這樣人性化的管理,當然很得人心。
不過,如此隨意,有時也會讓臣僚緊張。
又一次,太祖突然來到趙普家,只見屋檐下放了許多罈罈罐罐,都是吳越王從杭州送來的。
太祖說:海貨可是好東西,打開看看。
打開一看,全是金子。
趙普跪下來磕頭:臣實不知情,否則就奏聞陛下了。
太祖卻哈哈大笑:無妨,儘管拿去用。
那些傢伙,還真以為國家大事都是你們這些書生在做主呢!
這才是一語道破天機。
事實上,無論趙宋皇帝怎樣善待宰相和大臣,都不意味著他們會割讓皇權。
恰恰相反,先集地方之權於中央,再集中央之權於皇帝,才是他們真正要做的事;而要實現這一政治改革的目標,又首先要限制和分割宰相之權。
【精彩文摘】
約法
如此軍改(節選)
登基一年半以後,趙匡胤決定請客吃飯。
那是建隆二年(961)七月,初秋的開封天高雲淡,清明時節新煮的酒正好開壇。
受邀的石守信等人都很高興,因為他們都是陳橋兵變的重要人物,大宋王朝的開國元勛,也是趙匡胤發跡之前的老弟兄。
這樣的聚會,總是開心的。
太祖皇帝卻顯得若有所思。
石守信看出問題來了。
他問:陛下有心事?
趙匡胤說:皇帝不好當呀!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
石守信問:為什麼?
趙匡胤說:我這個位子,誰不想坐?
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
他們齊刷刷地跪下來說: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
趙匡胤說:你們是不會,別人呢?
石守信問:誰?
趙匡胤說:諸位手下那些貪圖富貴的人呀!萬一他們故伎重演,也弄件黃袍披在你們身上,請問拒絕得了嗎?
石守信等人以為自己受到猜忌,一個個魂飛魄散,淚流滿面地說:臣等一介武夫,冥頑不化,何曾想到許多?懇請陛下慈悲為懷,為臣等指點迷津,給條活路。
趙匡胤說:人生苦短,如白駒之過隙。
對酒當歌,悲富貴不常在。
你們為什麼不替自己好好規劃一下呢?
石守信等人都說:請陛下明示!
趙匡胤說:交出兵權,換個肥缺,興豪宅,置田產,擁歌姬,飲美酒,子孫無虞,自己也快樂。
我再與你們都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很好嗎?
眾人都說:陛下體貼入微,恩重如山!
第二天,他們紛紛宣稱自己身體不好,請求辭職,太祖皇帝則給予了親切的慰問和豐厚的獎賞。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可惜這並靠不住。
正如本書第二章講過的,一年後,趙普還在拿陳橋兵變說事,勸太祖收回兵權,開始時,太祖還很不以為然,豈非前後矛盾?何況黃袍加身原本就是趙匡胤親自導演,怎麼能對石守信他們說手下人貪圖富貴呢?
事實上,杯酒釋兵權不過小說家言,而且這故事也遠不如另一個精彩。
那故事說,有一次,太祖皇帝拉著石守信那幫人外出打獵,到了樹林,大家坐下喝酒。
趙匡胤說:這裡沒有別人,你們當中誰想當皇帝,只要把我殺了就行。
石守信他們全被鎮住,匍匐在地不敢抬頭。
這事同樣真偽難辨,但更符合趙匡胤的出身經歷,以及人們對他的認知。
實際上,此人就是一條江湖好漢,不但武藝高強,而且嗜賭成性。
傳說嵩山少林寺三十六路棍法,就是他留下的。
雙節棍,也是他的發明。
他膽敢在陳橋進行一場豪賭,靠的正是闖蕩江湖的閱歷,還有與石守信他們結拜為「義社十兄弟」的關係。
難怪《水滸傳》會這樣描述這位開國皇帝:一條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
趙宋官家,原本是黑社會老大。
做賊難免心虛,更懂得賊心思。
無論前面兩個故事是真是假,太祖皇帝要防止別人黃袍加身,都是肯定的。
同樣可以肯定的是,交出兵權的功臣們都受到了厚待,不但自己安享晚年,子子孫孫也富貴榮華,以至於在開封城內,紙醉金迷的高消費群體和時尚引領人,就是將門子弟娼門女。
宋代城市經濟繁榮,這是原因之一。
當然,石守信他們被解除了兵權,也是真的。
但如果將這理解為對付藩鎮,就大錯特錯。
恰恰相反,趙匡胤的安排,是讓他們交出禁軍兵權,出任節度使。
石守信是這樣,其他人也是,只不過,石守信保留了禁軍司令的頭銜。
也就是說,趙匡胤的第一把火,是奪禁軍之權。
這是有道理的。
過去,人們往往以為,晚唐五代,天下大亂是因為藩鎮割據,其實並不盡然。
準確地說,應該是晚唐之亂在藩鎮,五代之亂在禁軍。
趙匡胤奪權成功,就因為他是禁軍司令之一,石守信他們也都是禁軍的高級將領。
禁軍豈能小看!
不過,五代和北宋的禁軍,已經並不單指御林軍。
嚴格地說,這時的禁軍,應該叫中央軍,與之相對的地方軍,則叫鎮軍,鎮軍就是藩鎮的軍隊。
由於五代的開國皇帝多半是內戰的勝利者,深知藩鎮的危害和禁軍的重要,因此,勝利之後,便將敵軍收編過來,禁軍也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發展到後來,它就成為王朝唯一算數的軍事力量。
重歸中央集權,也因此成為趨勢,並有了可能。
然而,藩鎮削弱以後,禁軍就成了定時炸彈。
因此,趙匡胤並不滿足於人事調整,還要改革軍事制度。
畢竟,人是靠不住的,制度才能保證長治久安。
更重要的是,他必須為後人留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祖宗家法,確保政權不被顛覆,儘管大宋的軍事改革和制度建設並不是他一個人完成的。
那麼,趙宋官家怎樣軍改?
……
幸福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嗎?我千萬次地問自己。
有一年,我到柬埔寨大吳哥窟,尋訪著名的「高棉的微笑」,卻愛上塔普倫寺角落裡不起眼的「笑愁仙女」。
這尊仙女像,左哭右笑兩張臉,左跨一步是愁,右跨一步是喜,站在中間,則是喜憂參半。
她的左邊明明有一種深深的、寂寞的、深入骨髓的哀愁,而她的右邊卻始終籠罩著淡淡的、溫柔的、慈悲雋永的歡喜。
夕陽披灑在沙礫上,有一種粗糙的溫暖,小吳哥一片奇幻的金色……手指觸摸上仙女像的瞬間,內心遼闊而安寧。
笑愁仙女神秘莫測的表情,如同「八大山人」似哭還笑的簽名,讓我頓覺無比真實,這才是生命該有的模樣。
我們一直在追求幸福,期待生活不著一絲哀愁,給予滿滿的笑意。
稍有不順,我們就苛責世界、埋怨他人。
何時我們也能做一個能釋然、懂接受,兀自綻放光芒的笑愁仙女?
著名猶太精神病學和神經學專家維克多·弗蘭克曾寫過一本轟動世界的暢銷書《生命的意義》。
1941年,納粹已經開始進入奧地利,猶太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浩劫。
弗蘭克正值而立,意氣風發,已是成果斐然的學者。
他還是有執照的醫生,握有美國綠卡。
弗蘭克的妻子剛懷孕,只有移民避難,才可保持小家的完整。
然而,他的身體里終究流著猶太人的血,奧地利有他的信仰和民族。
躊躇之間,弗蘭克來到維也納大教堂。
在管風琴洪大的奏鳴聲里,他痛苦地抉擇。
留下的理由是什麼?第一,他是醫生。
身體有病的猶太人是會被第一批殺掉的,而作為醫生,他可以給這些人開具健康證明。
第二,他是兒子。
雖然留在奧地利,並不能阻止父母被殺掉,但是,他可以陪伴老人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光。
於是,弗蘭克帶著這兩個沉重的理由回到家。
如同神示。
一到家,門口多出了一條殘損的大理石,上面刻著「十誡」中的第一誡:你當孝敬父母。
父親告訴他:猶太會堂已經被納粹摧毀了,這條大理石被撿回了家……
1944年,弗蘭克醫生衣衫襤褸,形容枯槁,緩步走出納粹集中營,他是全家唯一的生還者。
他的父母、妻子、孩子全都死在了那裡。
醫生說:我不會後悔,生命的意義不只是追求幸福。
人性本「善」,並非小恩小惠,更不是一己的幸福,而是有關信仰的慈悲,是一種大我的擔當。
在田沁鑫導演的話劇《北京法源寺》中,譚嗣同曾和法源寺的住持討論慈悲:「慈悲可比善良大多了,慈悲是多麼勇猛啊。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要有人活著,才能繼續革命,變法不能只是一個笑話,還要有人留下赴死,有流血,有犧牲,才能警醒世界。
主動選擇苦難,直面生死,始終在大信義的驅使下去面對生命的全部意義。
慈悲不止是慈眉善目的真容,而是至剛至勇的擔當。
什麼是生命的全部意義?不再踟躕於難捱的苦難,不再自得於點滴的善意,幸福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更要勇猛直面殘酷的人生。
【精彩文摘】
幸福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國學小站:
《論語》中有很多關於「善」的論述,善首先是「愛人」,它在治國,在修身,在處世之道,也在行事之矩,關乎信念,也需要擔當。
比如:
子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這是說,一個人臨終的話一般都是善意的,主要指處事待人要真誠、謙和、嚴肅、端莊,強調禮和信。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這是說,做人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勤奮學習,治國也要遵守一定的原則,既要有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又要審時度勢。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這裡的善,囊括了聰明才智、仁德、嚴肅認真的態度、合乎禮節等多種具體行為規範和心理品質。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這是指品德高尚的人就能使社會進步、和諧。
《此心光明萬物生》
作者:于丹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本書為學者于丹「國學美文·真善美系列」的第二冊「向善卷」。
「此心光明萬物生」語出王陽明心學,于丹從人生坐標的角度,深入討論人性本善。
她認為,善,並非小恩小惠,更不是一己的幸福,而是有關信仰的慈悲,是一種大我的擔當。
全書分為「有所依」「有所為」「有君子風」「有神仙骨」等八個側面,惜緣向善,並配以「國學小站」和經典美圖,讓讀者在一次次豐美的國學滋養中感悟幸福的真諦,直面人生的考驗。
為了保趙家天下,趙匡胤竟兩次「杯酒釋兵權」,權術直逼梅長蘇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後,先後擊潰了後周殘餘勢力李筠和李重進的反叛,基本鞏固了北宋王朝的統治。隨後,宋太祖就著手考慮如何革除五代時期驕兵悍將任意廢立主上的弊端,採取切實措施加強中央集...
趙匡胤身上有太多的謎讓後人去揭開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
飯局也瘋狂—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也是一個著名的飯局。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得到皇位的途徑和其他朝代開國皇帝有所不同,他的得位過程基本上是和平的。趙匡胤原本是後周的大將,官拜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
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是集中了權利,還是離間了人心
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北宋統治者著重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跋扈局面不再繼續出現;二是如何使趙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
宋太祖趙匡胤的傳奇一生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著名軍事統帥、軍事家,祖籍涿州人(今屬河北)。後周殿前都點檢,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一舉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大半...
老趙自導自演的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你怎麼看?
本次《60秒觀世界》看點:杯酒釋兵權 (字數:560,建議用時:1min)老趙原為後周禁軍最高將領一殿前都點檢。公元960年,他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汴梁,也就是現在的開封。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贏為什麼就能輕而易舉的奪得皇位?
話說到了五代時期末年,後周皇帝柴榮雖然英明神武、很有作為,但卻是個短命鬼,不到40歲就死了。他死後,後周皇位傳到了他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手裡,7歲的兒童懂什麼,由符太后垂簾聽政,宰相范質、王溥等...
他用一杯酒,定了300年江山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八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第二年,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
他在春節喝醉酒後被黃袍加身,他改朝換代的背後又有多少秘密?
公元960年,農曆大年初一,東京城內,文武百官正在宰相范質和王溥的帶領下向七歲的周恭帝說新年好,同時說了句很切合氣氛的祝酒詞,幹了這碗酒啊,後周帝業永久啊,並祝後周帝業永久,新年大吉。不料話音...
宋朝是一個怎樣的朝代?承上啟下,國富民強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
北宋開國功臣趙普生平簡介 趙普是怎麼死的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 早年曾被劉詞闢為從事,後擔任趙匡胤(宋太祖)的掌書記。顯德七年(960年),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