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戰,孫劉聯軍其實是兩次火燒曹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赤壁大戰結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時間了,但有關這場戰爭的爭論卻一直在繼續,可以說每個了解這段歷史的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赤壁。

本文以「江夏赤壁說」為基礎表述了「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兩次火燒曹軍」的論點。


孫劉聯軍第一次火燒曹軍,是在一個叫做浦口的地方。


先來看兩段令人疑竇叢生的史料。

1、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

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

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

未即渡。

周瑜又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

操乃夜走。

(《太平御覽》七百七十一注引《英雄記》)

2、周瑜鎮江夏。

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船,乘簰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

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數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

〔持火者數千人,立於船上,以萃於簰,至乃放火〕。

火然,則回船走去,去復還燒者,須臾燒數千簰。

火大起,光上照天,操〔乃〕夜(走)〔去〕。

(《藝文類聚》八十注引《英雄記》。

又《御覽》八百六十八引簰)作「椑」,「從漢」作「沿漢」,「住」作「至」,「百數艘」無「數」字,「移」作「(施)〔拖〕」,「持炬火」下有「持火者數千人,立於船上,以萃於,至乃放火」十八字,「走去」下無「去復還燒者」五字,「火大起」無「大」字,「夜去」上有「乃」字。

又八百七十引「周瑜敗曹操於赤壁,密使輕船走舸百(戶)〔余〕艘,艘有五十人拖棹,人持炬火」)

《太平御覽》和《藝文類聚》中的注引表述的是同一件事然字句頗為不同,《御覽》簡、《類聚》詳,但是可以看出是由於傳抄原因,才造成不同的。

不過如果按《英雄記》描述,那麼赤壁之戰就和正史大為不同,主要為三點:

1、曹操軍渡江竟然無正式船隻,只能用一種竹子扎制的竹筏——「竹椑」、「簰」。

2、曹操軍和周瑜軍在僅經一戰,曹操就連夜開溜了。

3、曹操軍自漢水南下,無追擊劉備至江陵一事。

《漢末英雄記》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所寫,論時代王粲比陳壽早多了,屬於時人寫時事,更為重要的是王粲參加了赤壁之戰,此段記載幾乎相當於戰地報告,有相當的可信度。

然《三國志》所書非實的話,為何自陳壽成書起至裴松之作注,卻無一對《三國志》此戰非難?而《英雄記》記載又有頗多疑點:

1、史載曹操建安十三年九月,「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而曹操自九月得荊州,十一月順江陵而下,在如此長時間連船都不準備,只能臨時湊合點竹筏,那也是於理不合的。

2、即使按照《英雄記》記載,周瑜亦不過燒了幾千竹筏,曹操方是時處於「未即渡」的情況,周瑜軍是來回幾次才把竹筏燒光,可見當時竹筏屬於停泊狀態,故此曹操軍兵員損失不會慘重。

以曹操掃平北方,虎入襄陽的氣勢,怎麼會為損失區區一堆竹子就連夜逃之夭夭呢?

如此一來《三國志》和《英雄記》誰是誰非一目了然,但在下認為不能就此否定《英雄記》的記載。

在經過論證和分析後,我個人認為《三國志》和《英雄記》的相關記載是可以並存的,而且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

應該注意的是《英雄記》里的曹操未必代表的就是曹操本人,如《三國志 明帝紀》記載街亭之戰「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

亮敗走,三郡平。

」而實際情況可以看《三國志 張郃傳》:「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

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

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

」諸葛亮並未去街亭和張郃交戰,而《明帝紀》卻書張郃擊亮於街亭,這亮其實是「亮軍」的縮寫。

故此《英雄記》里的曹操也極有可能是「曹操軍」的縮寫。

以這支部隊是「曹操軍」而非曹操本人所率領的部隊為前提,我們再來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這支部隊的兵種?

第二、這支部隊是由誰率領的?

第三、這支部隊的戰略戰術目標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是很好回答的,此部隊既無船渡江自然應是步騎兵。

有了這個答案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則需要查詢史料看赤壁之戰期間是否有關於活躍在漢水流域的曹軍之記載(《英雄記》言「從漢水下」),我們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三國志 樂進傳》:「荊州未服,遣屯長社。

後從平荊州,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

《三國志 文聘傳》:「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

又攻羽輜重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

《三國志 徐晃傳》:「從征荊州,別屯樊,討中廬、臨沮、宜城賊。

又與滿寵討關羽於漢津」;

《三國志 趙儼傳》:「時(荊州未定)于禁屯穎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諸將任氣,多共不協;使儼並參三軍,每事訓喻,遂相親睦。

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尋口、荊城、漢津、章陵,都在漢水之畔,我們可據此 得出結論:當曹操從江陵順江而下時,還有一支曹軍在漢水活動,將領包括了曹軍幾乎所有的外姓大將,他們有著這樣的一個共同點:諸公皆為馬上統領,對水戰知之甚少。

他們最為擅長的是指揮步騎兵,以常理度之,通曉兵法的曹公當然不會讓這些門外漢指揮來之不易的荊州水軍,而是令他們率領精銳步騎直奔目的地,這也就解釋了此間曹軍「無船」之謎。

接下來需要回答的是第三個問題,其實這也是第二個問題的延續,那就是趙儼、張遼等人率領的步騎軍南下的目的真的只是「欲從赤壁渡江南」嗎?要弄明白這一點,得先清楚《英雄記》中所指「浦口」的位置所在,這樣才能從全局進一步判斷曹軍的戰略目標。

所謂「浦口」者指代江河與支流的匯合處(《廣韻》引周處《風土記》,大小有口別通曰浦),當時長江與漢水之間有很多浦口,如船官浦、黃軍浦等。

至於《英雄記》中的浦口該如何定位,我找到了兩點依據。

1、(本點可為直接證據)《藝文類聚》之注引《英雄記》開篇即談「周瑜鎮江夏」接著便是曹軍「欲從赤壁渡」「從漢水下,至浦口」,再聯繫到夏口據漢水入江口的這一客觀事實,很容易讓人有「江夏赤壁」即在「浦口」對面的想法。

而接下來發生的「火燒浦口」事件則印證了這個假設。

鎮江夏的周瑜派出的輕船走舸既沒有逆江而上也沒有順江而下,像到鄰居家串門般,輕鬆將曹軍的竹筏燒個精光。

2、(本點可為間接證據)在江夏赤壁周圍還有兩座山與赤壁大戰有關,那就是大、小軍山。

《輿地紀勝》載:「大軍山、小軍山在漢陽縣,昔吳、魏相持,陳兵於大小兩山,故有大小軍山之號,大軍山在今漢陽縣西南六十里,小軍山在漢陽縣西南五十里。

」明代嘉靖《漢陽府》亦有此記載,同《輿地紀勝》相差無幾,因而可以斷定確有其事。

這大軍山在江北,駐紮曹軍;小軍山在江南,駐紮東吳聯軍。

令人疑惑的是雙方雖駐紮大軍但並無大規模的戰役,如「大軍山之戰」「小軍山之戰」之類記載。

我認為唯一能解開這個迷惑的便是「火燒浦口」,道理非常簡單:周瑜把曹軍過河用的簰全部燒掉了,曹軍只能看著對岸乾瞪眼。

清楚了浦口的位置,了解了它與夏口的關係,再結合曹操親帥部隊的動向「自江陵征備(時備在夏口)」以及周瑜在戰前的決策「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駐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相信大家都會判斷出趙儼、張遼軍的戰略意圖:同江陵部隊分進合擊,在夏口同孫劉聯軍決戰。

清楚了這些,那曹軍的行為也就可以理解了,曹軍為何準備好竹筏而不渡江呢?那是在等江陵主力。

不過「未即渡」竹筏便為周瑜所燒,計劃落空。

周瑜來了個火燒浦口,不久之後曹操率主力趕到。

周瑜劉備在夏口會合,在赤壁、烏林同曹軍激戰。

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火燒赤壁,隨後曹軍敗走華容,退守江陵;孫、劉聯軍乘勝追擊,圍攻江陵。

由上,我們不難得出孫劉聯軍兩次火燒曹軍的結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赤壁之戰經過

赤壁之戰可以是包括東漢丞相曹操南下後一連串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所發生的戰事。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赤壁大戰探疑:大火何曾燒赤壁?

《紅樓夢》第五十一回中,有薛寶琴做赤壁懷古一首: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赤壁大戰,火燒赤壁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詳。可是真的發生過火燒赤壁的故事嗎?

三國是否真發生了赤壁大戰,值得推敲

三國故事可以說個個精彩,其中赤壁大戰則是精彩中的精彩。整個事件過程是:從曹操吞併荊州開始,隨著曹軍的節節勝利,戰爭形勢將孫權從偏安一隅的江南,直接拉入到歷史話劇的中央舞台中來。整個事件的精彩之處...

赤壁之戰孫權為什麼只給周瑜三萬軍隊抗曹?

赤壁之戰是三國前期一場重要戰役,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擊敗了北來的強大曹軍。不過,面對二十多萬曹軍,孫權為什麼只給了周瑜三萬軍隊呢? 《三國演義》和《江表傳》都提到了曹操占領荊州後,向孫權下書示威,...

赤壁之戰,曹操到底損失了多少兵馬?

赤壁之戰,是三國經典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場戰役最後是孫劉聯軍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天下魏蜀吳三分的基礎。既然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那麼曹操...

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真正原因。

赤壁之戰前的曹操可謂雄心壯志,氣吞山河,他通過討董卓、伐呂布、滅袁紹、攜天子而令諸侯,一度統一了中國北方,而且麾下兵精將廣、人才濟濟,因此揮師南下,欲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不料占據軍事

還原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的真正原因

《三國演義》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根據《三國志》演繹的赤壁之戰更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在《三國演義》中,年輕的東吳水軍都督周瑜趁著諸葛亮借來的東風,在初冬時節用火攻之法燒退了曹...

幾十萬大軍 就這樣消失

戰爭日期:公元208年7月~12月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

如果赤壁之戰沒有東風,曹操有沒有機會贏?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與孫權、劉備聯軍在今赤壁市三國赤壁古戰場(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進行了一場大戰,這就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著名的「赤壁之戰」。整個漢末三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