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傳(10) 身死落是非 三國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身死

在劍閣據守的姜維聽說諸葛瞻在綿竹戰死,一時間各種謠言傳來:

有說劉禪要固守成都的;有說劉禪要往東入吳的;有說劉禪要往南去建寧的。

心亂如麻的姜維劍閣也不顧了,帶著軍隊向南往廣漢郡郪縣(參看地圖)行進打探真實情況。

這時正碰上劉禪派出的蔣顯(蔣琬次子),詢問過後,才知道蔣顯是奉劉禪之令命各地蜀軍放棄抵抗的。

悲憤之下,在劍閣苦守的這些蜀軍氣得拔刀砍石,為如此屈辱的當了亡國奴難過。

這個時候,做什麼都無法挽回蜀漢的敗亡了。

鍾會看到蜀軍棄守劍閣,馬上挺軍進入,遂進軍到涪縣,還派遣各部圍追堵截姜維軍(以前投降魏國的句安也在其中)。

姜維接到蔣顯的命令,就近向鍾會的前軍胡烈投書交上所持節杖,近五萬的蜀漢軍隊繳械歸降。

姜維、張翼、廖化、董厥等人趕到涪縣(漢城的蔣斌也接受投降趕赴涪縣),鍾會親自迎接。

干寶晉紀載,見到姜維的鐘會不無得意地說,「來何遲也?」 姜維神色嚴正,流淚說道,「今日見此為速矣!」

鍾會嚴令士兵不許擄掠,還做出謙遜的樣子接待蜀漢的降將。

尤其對姜維特別偏愛,把他上交的印號節蓋全部歸還,和姜維出則同車,坐則同席。

鍾會對身邊的長史杜預說: 「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 公休、太初是諸葛誕、夏侯玄的字,鍾會不舉別的名士和姜維比較,偏偏說了兩個因司馬氏而死的人。

姜維這時已經六十多歲了,聽到鍾會小心恭敬的誇讚,就感覺到這位40歲的鐘鎮西有些年少輕狂,內心肯定還有不可預知的目的。

隨後鍾會向洛陽上疏請功說,

「賊姜維、張翼、廖化、董厥等人逃死遁走,欲向成都。

臣派遣司馬夏侯咸、護軍胡烈、參軍爰青彡、將軍句安、參軍皇甫闓、將軍王買等從各個方向堵截敵軍,臣據涪縣為東西勢援。

姜維統帥的步騎四五萬人在各部的圍追之下無路可走。

於是臣書信向蜀軍昭示生路,姜維等人終於解甲投戈。

以前舜舞干戚,有苗自服;牧野之師,商旅倒戈;出征而沒有交戰(就得勝),這是帝王的盛業啊!能收服敵國要好於攻破敵國,能收服敵軍要好於殲滅敵軍,這才是用兵之道。

(後面就是場面文了,無非說是在英明的領導下才取得今天的成績云云)陛下聖德,侔蹤前代,翼輔忠明,齊軌公旦,仁育群生,義征不譓,殊俗向化,無思不服,師不逾時,兵不血刃,萬里同風,九州共貫。

臣輒奉宣詔命,導揚恩化,復其社稷,安其閭伍,舍其賦調,弛其征役,訓之德禮以移其風,示之軌儀以易其俗,百姓欣欣,人懷逸豫,後來其蘇,義無以過。

鍾會停駐在涪縣向洛陽邀功,鄧艾在成都也是忙前忙後。

鄧艾作為偏師卻一舉拿下敵國都城,迫使蜀漢舉旗納降,滅蜀的戰役僅三月就降下帷幕,這是司馬昭沒有想到的(或許他想讓指揮主力軍的鐘會拿這個大功勞,沒想到蜀軍的主力全被鍾會的大軍牽制,才有了鄧艾偏師的長驅直入),這個時候司馬昭在洛陽還在為自己進封晉公(晉公是漢中攻下後的十月二十二日任命的)做各方面的打點工作。

劉禪投降的消息傳來,曹奐又任命司馬昭為相國,總管百事(命晉公以相國總百揆),而以前的那些名號統統上交(上節傳,去侍中、大都督、錄尚書之號)(表面文章而已),對益州的善後工作還得過一段時間才能具體安排。

而鄧艾在成都收降蜀漢都城軍隊,嚴令所部不准擄掠,另一方面使蜀漢各方面(治安、經濟等等)再重新運作起來。

這個時候,鄧艾做了一件被鍾會抓為把柄的事:

承制加封蜀漢各級官員。

以劉禪行驃騎將軍,太子為奉車都尉、其餘諸子為駙馬都尉。

(得說一下那個黃皓,鄧艾進成都時就把他抓起來了要砍頭,卻被黃皓收買鄧艾左右,免之。

就沒了下文ft!) 委任原蜀漢各級官吏為朝廷命官,或者命為自己的下屬;還任命司馬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領蜀中郎將處理各郡事務等等。

所謂承制就是鄧艾代表皇帝嘉獎安撫蜀漢這些降虜,不要害怕,今天封你們的官,將來朝廷會正式下任命。

以前劉秀手下的鄧禹、來歙、吳漢等人就干過這事,他們在外攻城略地,遇到要籠絡的降將就承制封個太守、「通路將軍」「強弩大將軍」類似的。

鄧艾是模仿前朝故事。

隨後鄧艾回顧自己突破陰平,迫降蜀漢的戰績也禁不住驕傲起來,在綿竹德陽戰敗諸葛瞻的地方造了一座平蜀台,用以宣揚自己的戰功。

頭腦不大冷靜的鄧艾更對身邊的蜀漢士大夫說,「諸君幸而遇見了我鄧某,因此才有今天呢!要是碰上吳漢之流,早就沒命了。

」當年蜀郡守將史歆反於成都,周圍郡縣響應。

吳漢攻破成都,連克周圍郡縣,將二百餘頭領悉數斬首。

鄧艾現在有點蜀漢君臣救世主的意思,又回顧起在隴西邊境的作戰,說,「姜維也是一時雄兒也,只可惜碰到了我,就無所作為。

」有見識的人都暗暗譏笑他的矜誇。

雖然鄧艾這時很是得意,擅作主張承制,但還在一心一意籌畫下一步的打算。

十二月二十一日,洛陽終於對蜀地做出安排,分益州為梁州。

二十二日,特赦益州士民,復除租賦之半五年。

二十四日,曹睿的皇后郭太后過世。

同日,洛陽下詔以征西將軍鄧艾為太尉,鎮西將軍鍾會為司徒。

給鄧艾的詔書把他雲徹席捲,盪定巴蜀的功績誇了一遍。

就是當年的白起、韓信、周亞夫、吳漢都比不上。

(這幾人中除了吳漢終老,其餘都是鳥盡弓藏的犧牲者)所以嘉獎以鄧艾為太尉,增邑二萬戶,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戶。

鄧艾接到詔書後,又給司馬昭寫信建議說,

「現在如果憑藉平蜀的盛勢,是伐吳的好時機。

只是剛破蜀地,將士疲勞,不便馬上行動。

最好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冶,為軍農需用做準備。

另外大作舟船,成順流之勢,再發信給孫吳曉之利害,到時吳人必定歸降,可不征而定也。

(為了堅定吳人歸降的信心),最好厚待劉禪給孫休做榜樣。

如果要把劉禪送至京都,會給吳人造成一旦投降便流徙的印象。

就算一定要劉禪入京,也最好等到來年秋冬吳地盡平之後。

(竊)以為應加封劉禪為扶風王(就在長安旁),把他供養在郿塢(以前董卓修築的行宮兼城堡)。

再以其子為公侯,顯示歸降的好處。

在城陽、廣陵開放邊界(這兩處都在吳國北部的徐州,鄧艾做過城陽太守),好迎接歸降的吳人。

如此一來,吳人必定畏威懷德,望風而從。

鄧艾的一片誠心,到了司馬昭那裡卻遭到了懷疑。

(你留隴右兵和蜀兵各兩萬?隴右兵不就是你的人嗎?還不要劉禪到洛陽,想幹什麼?)司馬昭沒有明說,讓衛瓘給鄧艾傳話,「有事應當報請,不要獨斷專行。

鄧艾沒反應過來,又上言說,

「我奉命遠征,按照朝廷的方略辦事,征服了蜀國。

關於承制任命代理官吏,是為了安定社會秩序,自謂是符合一時的需要。

目前蜀國率眾歸降,其土地南極南海,東接孫吳,應當及早穩定下來。

如果等待朝廷的命令,因為路途遙遠,恐怕耽誤太久了。

《春秋》大義說,大夫出了邊界,只要有利社稷安定、國家發達,是可以專權處置的。

現在孫吳還沒有賓服,其勢連蜀中,所以不可拘泥於常規而喪失良機。

兵法說,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鄧艾雖然沒有古人的高風亮節,但也不敢只顧慮自己而損害國家的利益。

鄧艾在成都還在為自己分辨,在涪縣的鐘會只是冷笑。

鍾會司徒的任命詔書誇他所向摧弊(陽安關),圍困眾城(漢、樂、劍閣)。

又俘獲蜀軍主力。

「全勝獨克,有徵無戰。

拓平西夏,方隅清晏。

」 嘉獎以鍾會為司徒,進封縣侯,增邑萬戶。

封子二人亭侯,邑各千戶。

這樣一來,平蜀的功勞自然是鄧艾最大,鍾會心生妒嫉。

聽說晉公指派監軍衛瓘給鄧艾傳話「不要獨斷專行。

」鍾會馬上就意識到扳倒鄧艾的機會來了,他聯繫手下胡烈、鄧艾的司馬師纂等人,向司馬昭密報鄧艾謀反。

世語說鍾會善於模仿別人手跡(以前他在淮南就是寫假書信使反間計),這一次他在劍閣要道截獲鄧艾送往洛陽的章表文書,模仿鄧艾筆體篡改其言,寫一些不恭不敬,矜功自伐的詞句,甚至還修改司馬昭的回信。

司馬昭接到鍾會的密報,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264年正月初一,就詔書「檻車徵艾」,要把他押解到洛陽,同時命令鍾會可遣大軍進駐成都。

鍾會為了進一步置其於死地,詔書到了涪縣後,讓衛瓘去成都抓鄧艾,你是監軍啊,還是廷尉,辦這事正合適。

其實他是想鄧艾肯定會抗命拒捕,衛瓘自己只有千餘人,讓鄧艾殺了衛瓘更是罪加一等。

衛瓘明白鍾會心中險惡,卻也無法拒絕。

他悄悄在夜裡趕赴成都,向鄧艾屬將傳令說,「我奉詔收捕鄧艾,跟其他人一律無關。

你們如果歸順官軍,爵賞不變;敢不歸順,則誅及三族!」到了天亮時,鄧艾的部將都先後歸順。

這時衛瓘才乘使者車趕到鄧艾營帳,而鄧太尉還沒有睡醒呢!一陣糊塗的鄧艾被衛瓘輕鬆拿獲,等聽明白是宣告自己謀反的詔書時,鄧艾仰天長嘆道, 「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復見於今日矣。

鄧艾的屬將看到上司父子兩人是因為反叛的罪名被捕,驚訝之下就將衛瓘的營地團團圍住(想要劫獄)。

衛瓘輕服(不帶武器)而出,說我只是奉命行事,鄧太尉的苦衷,我一定會上表講清楚的。

鄧艾的手下相信了衛瓘的話,這樣押送鄧艾父子的囚車就向洛陽進發了。

鍾會在涪縣聽說鄧艾已上路了,雖然沒有他想得那麼完美,可也相當得意。

身旁的姜維察覺出鍾會的野心,就趁機說道,

「君侯自淮南平叛以來,運籌帷幄,從未失策,司馬氏的強盛,都是君侯之力。

如今君侯又平定蜀國,威德震動天下,民眾頌揚您的功績。

但主上卻難免感到恐懼。

這樣,君侯還能夠安全回去嗎?以前韓信不曾背叛於漢卻屢被懷疑終至覆滅;文種沒有聽從范蠡的建議最後伏劍妄死。

難道他們是愚臣,碰到的都是昏君嗎?只不過是正好處在利害關鍵上罷了。

如今您功勞也有了,名聲也有了,何不如效法陶朱公泛舟江湖,張子房隨赤松子遠遊峨嵋呢?」

正興高采烈的鐘會說,「這,你扯得太遠了,我做不到,況且也不止這一條路吧!」

姜維又說:「那當然,其它辦法君侯自然可以考慮到,就不必老夫多言了。

」(漢晉春秋)

鍾會聽著姜維的話中話,滿懷抱負的帶著大軍和蜀漢降將向成都進發。

正月十五日,鍾會大軍到了成都。

這個時候,鍾會的手下是十二萬原魏軍主力,加上諸葛緒的三萬軍,姜維的五萬蜀軍,鄧艾的兩萬軍隊,(除去戰鬥減員)鍾會也有二十多萬軍隊。

看到鄧艾的大功飛灰湮滅,鍾會再也按耐不住,認為自己功名蓋世,不可再為人下,手下皆是猛將銳卒。

只要讓姜維等率蜀軍前驅出斜谷,自己率大軍跟進。

一旦到了長安,一部分軍隊走陸路,一部分軍隊從渭水入黃河向孟津(洛陽附近渡口),五天內就可以在洛陽會和,那時天下可定矣!

鍾會想得挺美,以為沒人會猜到他反叛,可他剛一到成都就收到了司馬昭的書信: 「恐怕鄧艾不肯奉順,今派遣中護軍賈充率步騎萬人直入斜谷,屯駐樂城。

我本人率領十萬大軍在長安,很快咱們就能見面了。

鍾會大吃一驚,詢問之下,司馬昭初一下令逮捕鄧艾,就帶著曹奐從洛陽出發,初三(晉書為初四)就到了長安。

現在皇帝(遣使)在華山祭祀,軍隊正在集結。

司馬昭早就懷疑鍾會了。

當初指定鍾會為主力軍統帥,司馬昭的夫人(王朗的孫女,很有見地)這時就說鍾會的性格是見利忘義,好為事端。

寵過必亂,不可付之大任。

鍾會的哥哥鍾毓也曾密報司馬昭不可對鍾會信任太過。

大軍出發前夕,西曹屬邵悌求見司馬昭,不無優慮地說: 「您派遣鍾會率領十餘萬大軍伐蜀,依我看,鍾會孤身一人,無重要親眷留洛陽為質(鍾會無子,所養的三個兒子都是從哥哥鍾毓那裡過繼來的),不如另派他人為好。

司馬昭笑著說: 「這種情況難道我還不了解嗎?如今蜀成了天下的禍害,使老百姓都不能安生,征服它本來易如反掌,但大家又說使不得。

一個人如果還沒有打仗就膽怯,就不會有機智勇敢;沒有機智勇敢硬要他去打仗,就只能成為敵人的俘虜。

因為只有鍾會和我的意見相同,派他伐蜀,一定可以滅蜀,不派他派誰呢?至於滅蜀之後,就算像你憂慮的那樣,他又能有什麼作為!他想謀反,有誰支持他呢?蜀的將士吏民早已嚇破了膽,成不了氣候;中原將士思念還鄉與親人團聚,也不肯跟他,因此只能自取滅族之禍罷了。

你不必犯愁,但也不要再同別人講述這樣的話。

鍾會還沒有出兵就有這麼多人反對,司馬昭當然心裡有數,他認為鍾會反正也逃不出自己的五指山,才放心大膽的任命他。

等到鍾會密奏膽小怯陣的諸葛緒被押送回來,司馬昭就知道鍾會有些太輕狂了(諸葛緒並未受到為難,後來仕晉官至太常)。

鍾會誣陷鄧艾謀反的時候,有人告發他也要反叛。

司馬昭覺得一向厚待於他,不至於這麼快就反目。

鍾會的堂外甥荀勖(是他推薦衛瓘做監軍)說, 「鍾會雖然受恩,但他可不是那種受恩思義的人,還是應該早做防備。

」 司馬昭覺得有理,就對外說是為了支援鍾會而開向長安,還攜帶曹奐同往;對在鄴城的曹姓諸王不放心,留下從事中郎山濤行軍司事,鎮於鄴都。

護軍賈充持節、督諸軍,從斜谷向漢中進發。

這時早先提醒司馬昭注意鍾會的邵悌又說, 「鍾會的兵馬是鄧艾的五六倍,不用您親自動身。

司馬昭說,「你怎麼忘了以前說過的話呢?想起來了?可不要再說了。

我自當以信義待人,只要人不當負我,我豈可先對人生疑心!近日賈護軍問我,『頗疑鍾會不?』我答言,『如今派遣你出兵,難道也懷疑你嗎?』賈充當然無法回答(「賈亦無以易我語也」司馬昭這樣轉述是指賈充說不出主子是否真的懷疑鍾會)。

最後,司馬昭又意味深長的說,「等我到了長安,一切自會瞭然。

」意思是那時鐘會要真心虛造反,我也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收拾他了。

鍾會當然不清楚這麼複雜的過程,聽說司馬昭到了長安,賈充的軍隊已開向漢中,鍾會對身邊親信說, 「如果只為取鄧艾,相國知道我自己就能辦到。

現在帶來重兵,必定是覺察到我有異常了,我們只有快點動手。

事成可以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也不失當劉備!」

鍾會這時是下定主意叛變,還認為自己自淮南以來,畫無遣策,四海共知,眼前的難關也不算什麼。

得知鍾會徹底叛變的姜維激動不已,在他心底有了一個復國大計。

他給劉禪密書寫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寫魏氏春秋、晉陽秋的東晉人孫盛在80多年後到蜀地,還見到了當年姜維給劉禪的密書。

聽蜀地人說姜維當年想假降鍾會,再找機會殺之以復蜀土,可惜沒能成功,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

姜維的想法是教唆鍾會殺盡魏將,隨後再找機會殺掉鍾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

(華陽國志)

正月十六日,鍾會進成都的第二天召集護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和原蜀國的官吏,會集蜀國朝堂。

他宣布為剛死的郭太后舉哀,向大家出示偽造的太后令他起兵廢司馬昭的遺詔。

這些北方來的魏軍將領乍聞之下驚訝不已,騷動不安卻無明顯支持這反叛的建議。

鍾會情急之下,將這些魏軍將領全部關押起來。

又命令關閉成都城門和蜀宮門,嚴兵把守。

他留下監軍衛瓘商議,面對如此險境兩人沉默不語,鍾會手書「欲殺胡烈等」,舉起來給衛瓘看,衛瓘搖頭不許卻不說原因,鍾會也不知他到底是什麼態度,也不敢讓他擅自離去。

衛瓘上廁所的時候,碰見胡烈的屬官就讓他去給魏軍普通士兵散發鍾會謀反的消息。

鍾會逼著衛瓘下決心,自己也是緊張萬分,橫刀膝上一晚上都沒睡。

這個時候親信向鍾會建議說可盡殺牙門騎督以上,鍾會左思右想沒有答應。

就在魏軍將領被關押的這個空當,鍾會帳下有個叫丘建的人,本是胡烈部屬,胡烈推薦給司馬昭。

鍾會出兵,請求以丘建自隨,對他很是信任。

丘建憐憫胡烈獨自一人被關押在房裡,求鍾會允許有一個親兵去端水端飯。

因此,其他牙門也都授例各帶一個親兵。

胡烈趁機哄親兵說:「丘建密傳消息!鍾會已挖好大坑,削好數千枚白棒。

準備叫外面的士兵進來,每人賜給一頂白帕帽,拜為散將,讓他們打死我們,埋入坑中。

」他還把同樣內容寫在一張條子上傳給在軍營中的兒子胡淵。

一夜(十六日夜)之間,這個消息在各軍中都傳遍了,大家人心惶惶,害怕一打起仗就無法回家了。

十七日,在蜀宮牆外的普通魏軍得到胡烈和衛瓘的消息,就開始密謀攻打鍾會。

但因為衛瓘還在宮中,眾人不敢動手。

鍾會自己在深牆之內也很不安,打算讓衛瓘出去慰勞諸軍。

衛瓘心中大喜,嘴上卻說,「你是三軍之主,應該你親自去辦這事。

」 鍾會一夜未睡,就順口說,「你是監司,先去,我隨後就到。

衛瓘按耐住心中激動,急步出殿。

鍾會這才反應過來,趕緊派親信去叫衛瓘回來。

衛瓘看到追兵趕到,在殿門口假裝摔倒,扮作暈眩的樣子爬不起來。

被送到自己的營地,又偷偷喝了一大碗鹽水,逼著自己嘔吐。

他身體長得本來就很孱弱,這樣一來就更顯得好像病入膏肓,連鍾會派來的親信也回去稟報說衛監司摔得爬不起來了。

鍾會怎麼也想不到衛瓘會耍這樣的花槍,既然他走出去就算了,就再次關上宮門,慰勞諸軍的事也作罷。

十七日夜,衛瓘一骨碌爬起來,向諸軍發布檄文聲討鍾會,這些普通的魏軍士兵早已商量好,打算第二天起事。

十八日中午,各軍營中突然鼓聲大作,胡烈軍營的士兵首先譁變,胡烈18歲的兒子胡淵帶頭衝出。

緊接著,各軍也鼓譟而出。

雖然無人督促,大隊人馬如波濤激盪,爭先恐後朝著城門涌動著。

這時鐘會正在給姜維部發放鎧甲器杖,衛兵進來報告說,外邊聲音嘈雜,好像是失火了。

一會兒,衛兵緊急報告,有很多士兵正向宮門跑來。

鍾會大驚,感到事情不好,對姜維說,「這些兵來者不善,怎麼辦?」姜維說,「只有打了。

」鍾會一面派兵去殺掉關押的魏軍將領,一方面讓大家用木頭頂住城門。

憤怒的士兵奮力砍門,一時不能破門。

但沒多久,有的士兵架梯登城,有的士兵放火燒城屋;人群如螞蟻成群,飛箭似雨點密集,大群的士兵衝進宮殿,而被關的魏將也紛紛跑了出來,雙方會合,將姜維、鍾會團團圍住。

這個時候就剩下鍾會身邊數百名親信圍繞宮殿奔走和亂兵對抗。

63歲的姜維深陷重圍,奮力斬殺了五六人,終於不支倒在血泊之中,憤怒的魏軍把姜維亂刃分屍。

姜維倒在了他為之奮鬥大半生的蜀漢土地上……

寫到這裡時,腦子裡不自禁的把自己想像成這時的姜維,

眼前是旋轉的天空,周圍滿是變形的面孔,甚至還有人在嬉笑,我伸了手卻沒抓住什麼,疼痛嗎?

好像沒有。

甚至,是種解脫。

解脫嗎?

是的,我解脫了,我要停下來了。

淚水不自禁的涌了上來,什麼都看不清,也好,就這樣結束吧。

魏軍殺了姜維後,鍾會也支持不下去,對這個戰亂的始作俑者,士兵更是憤恨,爭赴殺會。

這時成都亂成一團,鍾會身邊的親信數百人被殺,鍾會兄子鍾邕也被殺,僚佐皆沒,唯有長史杜預躲過這場災難。

蜀這邊,張翼、蔣斌、蔣顯、劉禪的太子劉璿、姜維妻兒等皆死於亂軍中。

衛瓘站出來控制局勢,將魏軍分部整頓,成都漸漸安靜下來。

這時鄧艾本營的將士就去追趕發往洛陽的鄧艾囚車(太莽撞了,不合法也不合理,鄧艾就算押到洛陽也不一定會死),還真的追上了,於是又往成都方向返回。

聽到消息的衛瓘大吃一驚,當初構陷鄧艾也有他的份。

衛瓘惟恐鄧艾將來報復,私下裡也想獨享平定鍾會叛亂的功勞。

於是就唆使受過鄧艾懲罰的護軍田續領兵在綿竹西的三造亭偷襲,斬殺鄧艾及其子忠。

鄧艾死時68歲,人死了,叛罪卻沒免,在洛陽的家屬都受到株連,其子悉數被殺,妻及孫子流徙西域。

鍾會的叛亂也累及家屬,養子毅被殺,另兩個養子因為爺爺鍾繇、父親鍾毓的功勞免死(這三子都是鍾會兄毓之子,鍾毓在鍾會進攻劍閣的時候病死,鍾會都沒有理會)

司馬昭在長安終究也沒有行動,二月就返回了洛陽。

三月,司馬昭進一步被加封為晉王。

衛瓘因為控制蜀漢局勢的功勞使加封鎮西將軍、持節、都督關中諸軍事。

三月,劉禪舉家遣往洛陽,漢晉春秋說,司馬文王宴飲劉禪,並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

王問禪曰:「頗思蜀否?」

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姜維的詐降復國之計,孫盛評論說當初鄧艾進攻江由時將士不多,而姜維進不能奮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將,擁衛蜀主,思後圖之計。

反而投降鍾會,還總希望能趁亂復國。

以蜀漢小國,姜維連年征戰就已是不對了;現在國都滅了,卻還希望能出現奇蹟挽救,真是太糊塗了。

裴松之注引後反對說,當時鐘會的主力已到劍閣,姜維與諸將列營守險,鍾會無法前進,已經準備退兵。

保全蜀國的功勞差一點就成了。

但是鄧艾偷渡陰平,出現在蜀軍後方,諸葛瞻既敗,成都自潰。

姜維若回軍救成都,鍾會則會趁機追擊。

當時之勢,焉得兩濟?而責維不能奮節綿竹,擁衛蜀主,非其理也。

後來鍾會要殺掉魏將以舉大事,授姜維以重兵,使為前驅。

假若魏將皆被殺,軍隊又在姜維手中,殺掉鍾會恢復蜀漢也是不難。

所謂在情理之外獲得成功,才算是出奇,不能因為事情沒有按預定發展,出了差錯就說不是(出奇)。

假如當年田單定計之後,機會不來,沒能成功,就說他也是愚蠢暗昧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鍾會之亂始末

鍾會之亂是三國時期曹魏司徒鍾會在新亡的蜀漢的將領姜維的幫助下,於264年反對曹魏的一場起事。鍾會自認為能力足以戰勝權臣大將軍司馬昭當局,在蜀的廢墟上建立新王國,遂陷害原同僚 太尉鄧艾,並且圖謀反...

魏滅蜀之戰:三國結束前的最後一場傾國大戰

魏滅蜀之戰,是一場強者消滅弱者的戰爭,這是弱肉強食的戰爭世界裡的必然發展,也是必然結果。魏滅蜀之戰原因,就是因為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力量變化而導致崩潰。蜀國地位動搖,吳國實力削弱,而魏國則實力大...

魏滅蜀之戰的原因 魏滅蜀之戰城池兵力部署

公元263年,一場戰爭爆發,就此結束了豪傑倍起的時代,三國鼎立的局勢被打破。而此時魏國皇威不在,那魏朝誰坐擁大權呢?或者說誰操控者魏國的一切事物呢?魏滅蜀之戰魏朝的哪位皇帝黨政呢?原來自高平陵事...

三國名將之鄧艾(二)功成身死

滅蜀漢戰爭發生在景元四年是263年。當時司馬昭執政。他在為自己取代曹魏政權走出突破性一步。當時司馬昭估計蜀漢不過九萬人兵力,他出動了十八萬大軍,相當於曹魏兵力一半。分作三路,一路三萬多人馬,由鄧...

三國悲劇天才:姜維的人生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