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不該,酒醉錯斬了鄭賢弟:阿Q的唱詞和被冤枉的宋太祖趙匡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史·太祖本紀》有如下的記載:

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

」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這一套戲碼並非宋太祖趙匡胤的部下的發明,早在他的舊主周世宗柴榮的姑丈後周太祖郭威當皇帝的時候,同樣的橋段已經被搬演過一遍。

《舊五代史太祖紀一》記載:

亂軍山積,登階匝陛,扶抱擁迫,或有裂黃旗以被帝體,以代赭袍,山呼震地。

大家都是老中醫,玩的偏方也差不多。


(黃袍加身後來被用來比喻政變獲得成功或登上大位)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

趙匡胤雖然出身軍人,但器量寬宏、不愛殺戮是出了名的,無論是寬容酒醉痛哭故主的翰林學士王著,還是厚待周世宗的幼子,又或者是不追捕冷箭射中黃龍旗的疑似刺客,對史官的記錄有一份敬畏,都反映出他以不嗜殺人者而一天下的風範。

(趙匡胤,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

但是在戲曲中,趙匡胤卻是一副完全不同的形象,京劇《斬黃袍》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京劇《斬黃袍》劇照)

《斬黃袍》早在清代,就以皮黃的形式出現,後來在晉劇、豫劇、秦腔、中都有這一劇目。

《斬黃袍》的劇情如下:

周帝(即後周世宗柴榮)駕崩之後,鄭恩、高懷德和苗訓、高懷德和鄭恩趁趙匡胤酒醉,以黃袍加其身,擁其為皇帝,改國號為宋,趙匡胤封賞眾人,鄭恩被封為北平王。

韓龍進獻妹妹韓素梅為妃,受封為大理寺卿,跨馬遊街三日。

鄭恩因為昔日河北杜瑤進妃於周帝以致火燒藥王廟,以趙匡胤寵幸韓素梅為不祥,恰遇正在得意洋洋遊街的國舅韓龍,便藉故痛打國舅,並追至金殿,此時趙匡胤正在醉中,遂不問情由,喝令殿前武士拿下鄭恩處死,並指派韓龍監斬。

鄭恩妻陶三春聞訊悲憤不已,引兵圍困皇宮,高懷德闖宮,趙匡胤酒醒悔恨不已,高懷德斬韓龍,登城調解;最後,趙匡胤將自己所穿黃袍通過高懷德交付陶三春,陶三春見趙匡胤還有追悔之心,便斬趙匡胤所穿黃袍象徵性報殺夫之仇,同時趙匡胤許鄭恩追薦(至北平王府打下四十九天羅天大醮),陶三春始罷手退兵,有的還有趙匡胤因為苗訓沒有進諫保本而被貶以及寵妃韓素梅被後悔的趙匡胤下令斬首的情節。


紹劇(俗稱「紹興大班」,俗稱的紹興戲指越劇而非紹劇)里也有這個劇目,名叫《龍虎鬥》,魯迅先生小說《阿Q正傳》中阿Q高興了就唱「手執鋼鞭將你打」「悔不該,酒醉錯斬了鄭賢弟」 ,唱的就是這個劇目。

(秦腔《斬黃袍》)

鄭恩其人,僅見於演義(清小說《飛龍傳》、清小說《宋太祖三下南唐》等),正史中無此人,因而《斬黃袍》的故事實屬子虛烏有。

換言之,被一口一個叫做「昏王」的趙匡胤是被冤枉的。

某種意義上,這裡的趙匡胤被污名化和《打金磚》《上天台》中的劉秀的「遭遇」是一樣的,並未殺戮功臣的他們都被加上了殺害功臣的罪名,唯一為他們所做的開解是這都是酒醉之後做的決定,稍微有所回護,但好色嗜酒的「昏王」的頭銜是逃不了了。

說到底,這或許是明清以降的老百姓和草根藝人在耳聞目睹了明太祖朱元璋等的行為之後對開國帝王的「合理想像」以及他們理解的帝王心術——「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趙匡胤真正解決功臣問題的辦法是相對柔和的杯酒釋兵權)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提到的苗訓,史載苗訓河中人,性聰慧,善天文占候之術,仕周為殿前散員右第一直散指揮使,他在陳橋兵變中以天文預言太祖登基,為政變的合法性造勢宣傳,既受禪,擢為翰林天文,尋加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年七十餘卒,苗訓算是趙匡胤登上皇位的一個功臣,後來論功行賞的官位也不小,但是和民間傳說中他與諸葛亮、徐茂公類似的身份相比,他其實算不上趙匡胤真正的「軍師」,對於這一點,民間草根藝人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就是本劇中因為沒有勸諫阻止趙匡胤誤殺鄭恩而被貶,勞動人民對人事變動的理解和解釋,也確實非常北京的士司機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太祖趙匡胤的「五虎將」,全部得以善終

自古君王都薄情寡義,大多數都是能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勾踐、劉邦、朱元璋皆是此類人,一上位就誅殺功臣。兔死狗烹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中國歷史上有一位皇帝在自己上位卻沒有誅殺功臣,可以說是少有的完美皇...

宋朝十大開國元帥的最後結局

一、石守信   「義社十兄弟」成員。後周末年任殿前都指揮使,成為太祖副手,資歷也較深, 「陳橋兵變」時為京城裡的內應,對趙匡胤的兵變部隊得以順利進城,確保了太祖登極起到了重要作用。建隆元年已加同...

陳橋兵變:一領黃袍,幾齣鬧劇

公平地說,後周太祖當年的戲演的似嫌太過,又爬牆又上房的,場面很不好看。而宋太祖的「陳橋方案」雖然不能算原創,但絕對是升級成功的版本,與前輩的作品相比,各方面都已經趨於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