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三到壽州,為何第三次被困壽州,留下一個趙匡胤困唐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古城壽州,"趙匡胤困南唐"的故事家喻戶曉。
那麼在古時候,趙匡胤到壽州來過幾次,為何第三次被困在壽州,而且差點就小命不保,前兩次他是以什麼名義過來的,為何沒有留下千古傳誦的故事。
下面就聊聊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八卦。
一、歷史上面的趙匡胤在沒有做皇帝前,史書上是怎樣記載沒有稱帝前趙匡胤的其人其事。
根據《宋史.太祖本紀》記載「趙匡胤的父親,爺爺、曾祖父、高祖父都是在其當時政府做官的,趙匡胤父親是叫趙弘殷,也是在後周為官,而且隨周世宗征戰多年,立有赫赫戰功,不難看出趙匡胤是出生在世代為官的官宦世家,所以他的出身也就決定了他以後也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
1、從軍前後的趙匡胤是什麼樣的人物呢?《宋史.太祖本紀》記載」:趙匡胤是趙弘殷的二兒子,母親杜氏。
後唐(923-936年)天成二年,在洛陽夾馬營出生。
太祖出生的時候,紅光滿屋,奇異的香味整宿都不散去,太祖的身體散發著金光,三天都沒有消失。
等他長大了,容貌英俊,氣度曠達不凡,認識他的人都說他不是普通人。
趙匡胤學習騎射就比一般人高明許多。
趙匡胤曾經騎著一匹烈馬,不帶任何馬具,馬跑到了上城的斜道上,趙匡胤的額頭撞到門楣上摔了下來,人們都以為他的腦袋一定撞碎了,趙匡胤卻慢慢地爬起來,又追著馬跑並跳上馬去,一點傷都沒有受。
又有一次曾經和韓令坤在土屋裡下棋,有鳥雀在門外戲斗,他因為爭著起來去捉鳥雀,把房子都撞壞了。
後漢(
947-950年)初年,趙匡胤沒有目的的四處遊走,借住在襄陽的一座寺廟之中。
有一位擅長看相的老和尚看了太祖的面相後說:「我把我的財物送給你當路費,你向北走一定會有奇遇的。
」趙匡胤正趕上周祖郭威以樞密使的身份征討李守真,趙匡胤就響應招募到帳中效力。
後周(950-960年)廣順初年,補任東西班行首,擔任滑州副指揮的官職。
後周世宗治理京畿的時候,他轉任開封府馬直軍使。
後周世宗繼位,趙匡胤又去掌管禁軍。
北漢派軍前來侵犯,周世宗率領軍隊去抵禦敵人,在高平作戰。
將要交戰的時候,軍隊的指揮樊愛能等人先逃跑了。
戰事危急,趙匡胤指揮同僚們騎馬衝擊敵人的前鋒,北漢軍隊潰退。
太祖乘勝攻打河東城,燒城門,趙匡胤的左臂被弓箭射中,周世宗命令停止進攻。
班師還朝後,周世宗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虞候,併兼任嚴州刺史。
2、趙匡胤從軍中是怎樣跟隨周世宗征戰的。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後周顯德三年春天,趙匡胤隨周世宗出征淮南(一征壽州),首戰就在渦口擊敗一萬多人。
殺兵馬都監何延錫等人。
南唐節度使皇甫暉、姚鳳領兵號稱十五萬人,阻隔住清流關,趙匡胤發兵攻打他們,皇甫暉等敗走。
趙匡胤追擊他們直到城下。
皇甫暉說:「我們各為其主,希望我們雙方能擺開軍列一決勝負。
」趙匡胤笑笑答應了他。
皇甫暉整隊出城,趙匡胤抱著馬脖子徑直上前,一刀砍下皇甫暉的腦袋。
並擒獲了姚鳳。
不久趙匡胤的老爹也領兵到了城下,他老爹在城外大喊,要趙匡胤把城門打開放他進去。
趙匡胤說:「我們父子雖然親近,但是城門的開合是國家的大事啊!」到了第二天早上,他老爹才帶兵入了城。
韓令坤領兵攻打揚州,南唐派軍前來援助,韓令坤商議想要退兵,後周世宗命令趙匡胤領兩千人滿趕到六合,趙匡胤下令說:「揚州的軍隊有敢退過六合的,就砍斷他們的腳。
」趙匡胤在六合的東面尋機打敗了齊王景達,殺敵一萬多人。
班師回朝後,
壽州城圖片
3、趙匡胤跟隨周世宗征戰多年取得什麼成就,給予什麼樣的待遇。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後周顯德四年的春天,趙匡胤隨世宗出征壽春(二征戰壽州),連續攻下數個營壘,於是攻下了壽州。
班師還朝,被封為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太保,仍擔任殿前都指揮使。
冬天,隨世宗出征濠州、泗州,為軍隊的前鋒。
當時南唐在十八里灘築營壘,世宗正商議要用駱駝將軍隊渡過河去,而趙匡胤自己騎馬首先橫渡,他手下的士兵也跟著他騎馬過河,於是攻破了十八里灘的營壘。
並利用戰船乘勝攻打下了泗州。
南唐屯兵在清口,趙匡胤跟著世宗皇帝藉助淮河順水東下,晚上追擊到了山陽,俘獲了南唐節度使陳承昭,獻給了世宗皇帝。
於是占領了楚州。
繼續前進在鑾江口大敗敵軍,直抵南岸,燒毀了他們的營壘,又在瓜步打敗了南唐軍隊,淮南平定了。
南唐皇帝畏懼趙匡胤的威名,在後周世宗面前挑撥,派人送信給趙匡胤,並送他白銀三千兩。
趙匡胤把銀子全部送到府庫之中,離間之計不能施行。
顯德五年,改封趙匡胤為忠武軍節度使。
從上面文字記錄看趙匡胤不但征戰多年,而且是個有勇有謀的人,可以用功高蓋世來形容了。
高校歷史系教材《中國古代史》下冊17頁描述:是年(959年)周世宗回開封不就病死,時年39歲,才7歲的兒子宗訓繼位。
在」主少國疑「的情況,再結合趙匡胤征戰多年的經歷,即使當時沒有陳橋兵變,也會有」李橋兵變「,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至於「渾身散發金光」之說,乃修史書之人趨炎附勢之說吧了。
二、趙匡胤是怎麼當上皇帝的,趙匡胤當皇帝是陰謀奪權嗎?答案是肯定的。
高校文科歷史系教科書講到北宋建立和社會矛盾的這一章對於北宋建立是這樣描述的:顯德七年(960年),後周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奏報北漢和遼會師南下,於是朝廷命他率領大軍北上抵禦。
部隊來到開封東北的陳橋驛,發生兵變,擁立他當皇帝。
於是趙匡胤回師都城,在「主少國疑」的情況下,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正式登上皇帝地位,定國號「宋」,史稱「北宋」,定都今天的開封,改元建隆。
不難看出上面說出兩個關鍵點:「北漢和遼會師南下」和「陳橋兵變」,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這次遼兵和北漢聯合南下,為何在陳橋無緣無故就發生兵變,是朝廷剋扣軍餉,引起當兵不滿,還是當兵怕當前線打仗引起兵變,但是都沒有說,於是後人就有人推斷這都是趙匡胤事先安排好的,不過是個陰謀,實行不流血式政變而已。
「陳橋兵變」,這麼大的事,趙匡胤果真在事前一無所知?糊裡糊塗被人脅持當了皇帝?據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說法:「後周大將慕容延釗在這次征遼的時候,在把先頭部隊派發出去時都和大家說了:『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
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唯內庭晏然不知。
』」這不是等於向天下已經宣布,趙匡胤正式發兵的時候,就是他要做皇帝日子,現在滿城人都曉得天下要換姓易主了,難道內庭大臣們還被蒙在鼓裡呢!所以說兵變的是有準備的,而且工作早做到家了!既然如此,那麼所謂契丹大舉入侵、北漢發兵南下之說,也是站不住腳的了,應該是同謀者為政變所做的鋪墊,至於連慕容延釗率兵作為先遣軍先發,都是預先謀劃好的,因為慕容延釗是個忠於王室、敢於並有能力和趙匡胤抗衡的後周老將,不把他打發出汴京,以後趙匡胤回汴京局面就不好控制。
正因為做了上面工作,趙匡胤回到汴京後,沒有受到任何有效抵抗,也就殺了一個不怕死的後周大將韓通,便順利地當了皇帝,至於「北上抗擊契丹」的大事,自然也就無人再提了。
但是不能因為奪權的手段不光彩,就抹殺了他的歷史功績。
在後周皇室和忠於後周的臣子們看來,趙匡胤是個不折不扣的大陰謀家,然而在擁護建立新朝的將帥和民眾看來,則完全可以看作是趙匡胤的足智多謀家!不論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任何一次朝代更,都不是你說讓我讓位,我便讓位了,道理再簡單不過了。
中國歷史上有哪個王朝的建立是靠擺事實講道理取得的?古人講究「天命所歸」,說白了就是人心所向。
後起政權之所以能夠取代前一個政權,一定有它的合理性,一定是當時的人民已經對現有統治怨恨到了極點,所以只要出現有可能推翻現政權的人物,很快便會形成萬眾歸心的局面和聲勢,趙匡胤正是這樣一個「有可能推翻現政權的人物」。
他能夠團結那麼多將帥文臣,搞那麼大一個「陰謀」,只能說明這個「陰謀」是合理的,是得人心的。
三、趙匡胤一生三次到了壽州,為何第三次被困壽州,留下一個的「趙匡胤困難唐」的千年流傳的故事呢?
趙匡胤前兩次到壽州,那是為後周統一天下打仗到了壽州,是征戰過來的。
後面一次是當了皇帝為了散心,結果下面有大將謀反,差點要了他的小命。
話說趙匡胤篡奪了後周皇帝柴宗訓的皇位,自己做了皇帝,稱大宋朝,把京城定在汴都。
當時中原穩定,天下太平。
一天,趙匡胤喝醉了酒,把功臣鄭恩的獨生子鄭英錯殺了。
酒醒以後非常懊悔,他覺得對不起勞苦功高親如手足的老將軍鄭恩。
因此整天茶飯不香,幹什麼事都打不起精神來。
他聽了皇后的話,把朝中大事交給宰相代管,自己帶領老將軍高懷德率領五千御林軍,去到他立過戰功也餓過肚皮的南唐古壽州消愁解悶。
這也是趙匡胤第三次下南唐。
浩王孫二虎聽說趙匡胤到了南唐壽州,他久有反叛之心,突然領兵把壽州城團團圍住,把趙匡胤困在壽州城中。
孫二虎本來是個占山為王的山大王,後來投到趙匡胤部下當個副將。
孫二虎作戰勇敢,屢立戰功,趙匡胤登基以後封他為浩王。
可是他草寇的脾氣改不掉,過慣了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的山大王生活,經常去殘害黎民百姓,曾受過太祖的處罰,因此他懷恨在心。
這次孫二虎突然反叛,使趙匡胤措手不及,被困於壽州城裡。
孫二虎手下有員猛將,名叫於洪,十分厲害。
他不但武藝高強,而且會使妖術,百尺之外能取對方首級。
因而孫二虎氣焰十分囂張,要殺死太祖,自己稱王。
老將軍高懷德出城迎敵與於洪會戰,被於洪妖術所迷,險些丟掉性命,大敗而回。
趙匡胤困守壽州不敢出戰,派副將曹彪突圍回京搬兵求救。
在此期間,當地百姓用麥面和糧做成餅子送給趙匡胤吃,這種食品後來被稱作"大救駕"。
曹彪回到汴京以後,把太祖被圍困在南唐壽州的情況向宰相詳細稟報,宰相立即命高懷德之子御外甥高俊保挂帥,率領三萬人馬趕赴壽州解圍救駕。
高俊保不敢怠慢,火速點齊三萬人馬,連夜行軍向壽州進發。
大隊人馬行至雙鎖山時,被山寨女寨主劉金定攔住去路,雙方交鋒,高俊保被劉金定擒下馬來。
劉金定見小將高俊保少年英俊,風流瀟洒,一表人才,下馬扶起高俊保,要與俊保成親。
高俊保不允,二人再戰,劉金定又一次擒住了他。
俊保為救駕,只得答應了親事,說明當前要趕赴壽州城殺敵救駕。
俊保心想:如今正是用人之際,劉金定武藝超群,就答應她一同前往壽州城。
於是高俊保率兵在前,劉金定領兵押後,旌旗招展浩浩蕩蕩向壽州城進發。
高俊保帶領前鋒兵馬來到壽州城東九里溝安營紮寨,挑選十餘騎殺開一條血路,來到壽州東門。
叫開城門,進城叩見了太祖趙匡胤和父親,把如何發兵、途中至雙鎖山被擒招親的前前後後稟告了父親。
高懷德聞聽勃然大怒,罵道:"你這逆子,叫你發兵解圍救駕,你膽敢違犯軍紀臨陣招親,罪不可容,推出轅門外斬首!"高俊保被刀斧手推出轅門,只等三聲炮響斬首來報。
這時劉金定率領的後隊也已渡過東津渡,聽見三聲炮已響過兩聲,眼看就要人頭落地。
劉金定了解了情況後急紅了眼,對守城士兵說:"你趕快去稟報你家元帥,叫他赦了小將高俊保,不然的話,我劉金定殺進城去雞犬不留!"兵丁急忙跑下城樓到帥府報信。
這時太祖趙匡胤已得知高懷德一怒要斬小將高俊保的事,也趕過來對高懷德說:"如今叛軍圍城,不可輕易斬將,你快將俊保赦回,命他上城樓告訴劉金定,只要她殺退圍城的叛軍救出聖駕,孤家重重有賞,成全他們夫妻團圓。
"高俊保被赦回,登上城樓轉達太祖趙匡胤口諭。
劉金定聽了大喜,大喊一聲:"高小將,你就在城裡等待我凱旋歸來吧!"只見她精神抖擻,揮舞手中的大刀,所到之處人頭滾滾落地,兵丁們殺聲震天,勇猛衝鋒。
劉金定從東門殺到南門,從南門又殺到西門,從西門再殺往北門時,高俊保奉太祖趙匡胤之命,率領一支人馬殺出北門與劉金定會合,共同向退往八公山的叛將於洪發動猛攻。
於洪會戰劉金定,使出妖法,一一被金定所破。
他哪裡知道劉金定乃是梨山老母的弟子,隨師學藝多年,不僅學會"奇門遁甲",還善用"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法術。
於洪向八公山密林里逃竄。
劉金定看天已將晚,南風大起,遂發動火攻,命令士兵手執火把,點燃樹木。
這時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八公山頃刻之間成為一片火海。
劉金定乘火光照耀,一鼓作氣乘勝追擊。
於洪大敗而逃,急急如喪家之犬,忙忙如漏網之魚,拚命向北,企圖渡過淮河逃命。
可是天黑,於洪又不識路徑,不知不覺行到獨籠溝,鑽進獨籠里去了。
高俊保、劉金定堵在溝口,叛軍一個也逃不掉。
於洪和叛軍首領孫二虎,都被熊熊的大火燒死在獨籠溝里。
劉金定火燒於洪,平定叛軍,救了聖駕,太祖趙匡胤心中大喜,封劉金定為威寧侯。
由萬歲作主,就在南唐壽州完成婚配。
君臣搬師回朝。
壽縣八公山上當年 "火燒於洪"的獨籠溝及劉金定梳妝檯等遺址,今日均成為人們尋幽探古的最佳去處。
壽縣八公山圖片
趙匡胤!一個老實卻不厚道的皇帝!
「京油子,衛嘴子,保定的狗腿子」,有關此句俗諺的出處及傳播期間,至今不是格外明白。筆者估量是清末盛行,何者,北京多圓滑狡猾的官吏,天津多興事能白乎攪水的碼頭青皮,保定多出宦官及看家護院的武衛(也...
自古誰家無忠臣:趙匡胤平定李筠叛亂
自古誰家無忠臣,歷朝歷代,都少不了為自己主公流盡最後一滴血的人,哪怕是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後周故將李筠也毅然舉兵叛宋,最後兵敗身亡。李筠自幼善騎射,能開100斤的硬弓,連發連中。後唐時應募入軍伍,...
敢公然敲詐當朝宰相的宋初名將
北宋開國功臣,大將王彥升是個職業軍人,先後效力於五個朝代,即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最後才修得正果,跟隨太祖趙匡胤,是「陳橋兵變」的重要參與者,擁戴太祖成功登基,是北宋初期炙手可熱的武將之一。然...
宋太祖趙匡胤的傳奇一生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著名軍事統帥、軍事家,祖籍涿州人(今屬河北)。後周殿前都點檢,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一舉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大半...
宋太祖:偉大的亂世終結者
中華民族歷盡磨難,但中華文明具有一種強大的修復能力,無論受到何等程度的打擊,她總能浴火重生。宋王朝便是在五代亂世基礎上恢復重建並大放異彩的。五代又稱為「五代十國」,是「牆頭變幻大王旗」的年代,短...
他是在陳橋兵變中被殺的唯一後周將領,這其中究竟有何隱情?
韓通這個名字在歷史上比較陌生,他生年不祥,死的年份倒是清楚的很,死於五代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被宋太祖趙匡胤的部將王彥升殺死。成為唯一一個在在陳橋兵變中喪生的高級將領,對於後周來說,...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到底是被逼還是預謀已久
唐朝末年,中國又一次從統一轉變到了紛亂的戰爭時代,百姓飽受摧殘,在五代十國各自為王的年代裡面,戰爭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而百姓期盼的是有一個人能結束這紛烽戰亂的時代,分久必合是歷史的潮流,只是取決於...
別一提起趙匡胤就只有黃袍加身,這個皇帝的一生還有很多傳奇
神武一時的周世宗去世不久,曾經被他打得滿地找牙的契丹人就捲土重來,兵鋒直指開封城。大敵當前,怎奈年輕的恭帝沒有周世宗般驍勇善戰,後周的命運只能寄於周世宗留下來的文臣武將。
趙匡胤黃袍加身就當了皇帝,這麼簡單?人家這是打出來的
960年,後周朝廷接到邊境報告說契丹和北漢聯合進犯,於是派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前往抵禦。大軍走到陳橋驛時發生兵變,部下將士們把一件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逼他」當了皇帝,然後趙匡胤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