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的建立——劉知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建立後漢的漢高祖劉知遠,即位後改名為青,他是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家世貧寒。

劉知遠小時候,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且多病多災,難養得很。

大了之後,長成一副異相,面色紫紅,眼睛多白,有凝重之態。

他家境貧寒,迫於生計,到一個李姓大戶人家當了L門女婿。

倒插門後,他為女家牧馬,有一天,馬踐踏了廟田,僧人惱怒,將他綁起來揍了一頓。

上門女婿不好當,身份太低,被人看不起。

面對這個戰爭連綿不斷的世界,劉知遠為改變自己的前途,走卜了當兵吃糧的道路,投在李嗣源的手下。

他上陣打仗勇敢,不久就被提升為偏將。

李嗣源和梁軍舉行德勝之戰,戰鬥打得激烈,參戰的石敬塘突然馬甲斷裂,情況危險異常,劉知遠沖了上去,以自己的戰馬與石敬塘相換,並斷後保護石敬塘脫離了險境。

事後,石敬塘感激他,把他從李嗣源那裡要了過來。

石敬塘鎮守太原,會朝廷發生政變,唐憨帝被迫出一亡,在道中與石敬塘相遇,一起進人屋舍密談。

劉知遠為防出事,特派勇十石敢袖藏鐵錘相隨保護。

結果兩下鬧了起來,劉知遠帶人闖了進去,將唐憨帝的隨從全部殺死,再次救了石敬塘的性命。

兩次相救,劉知遠在石敬塘面前逐漸大紅大紫,升為兵馬總管—馬步軍都指揮使。

他治軍無私,不管士兵、將軍一視同仁,治得全軍上下一心。

唐廢帝疑石敬塘有反心,大軍進圍太原,他負責守城,把城守得固若金湯。

持,劉知遠和桑維翰力排異議,表示贊同。

然當石敬塘準備以稱子、割地的條件去談時,劉知遠認為這樣做過於屈辱,反對說:「稱臣可以,以子事父則太過分。

厚賂金帛,足以讓其出兵,不必答應割讓土地,恐日後為中國大患,後悔莫及。

石敬塘不聽,劉知遠只能聽之任之。

契丹軍幫助石敬塘粉碎了後唐的圍攻,在互相合作的過程中,耳陣律德光非常看重作戰有方的劉知遠,在和石敬塘分手時,他特地關照說:「此將軍甚勇猛,沒大過切勿相棄。

後晉政權遷移到開封,建有大功並受到契丹關照的劉知遠,和投降契丹的杜重威,同時被任為節度使。

劉知遠恥於和杜重威一起受命,杜門不出,以此表示他的不滿。

石敬塘認為他居功自傲,目中無人,一氣之下要剝奪他的軍職。

幸宰相趙瑩說情,另派大學士和凝登府宣喻,劉知遠才接受了詔命。

幾經遷職,劉知遠數年後被任命為太原最高軍政長官,接管了這塊北方最重要的領土。

頗懂人情世故的他,到任後,公務不管,先忙著做了一件事:將當年揍他的僧人召來,好言撫慰。

此事雖小,卻為他贏得了度量大的美名,獲得了當地的人心。

晉出帝子繼父位後,景延廣把持朝政,以強硬的姿態和契丹交了惡。

朝臣畏懼景延廣的權勢,都嚓若寒蟬。

身在太原的劉知遠,也沒向朝廷說半句話,暗中仔細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認為契丹的進犯將只是時間問題,由此,他積極擴軍備戰,以確保河東地區的安全。

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河東強冠諸鎮,馬步兵共達五萬人。

事情照著劉知遠的頂見發生了,契丹終於打進開封,滅了後晉政權。

在契丹兵大舉南侵的過程中,劉知遠沒有作出任何軍事姿態援助坐以待斃的朝廷。

耶律德光曾答應趙延壽做皇帝,也答應過杜重威做皇帝,可占領開封后,卻把二人扔在一邊,於開運四年(公元947年)二月,在開封為自己舉行了加冕儀式,建立大遼,改元大同。

迫於眼下的局勢,劉知遠派出使者王峻去開封,向耶律德光獻賀表。

耶律德光見後晉殘餘勢力中最具實力的劉知遠來賀,高興得不可名狀,稱之為「兒」,格外加恩,賜了他一個象徵最高榮譽的木拐。

王峻帶著木拐回太原,途中的契丹人見了,紛紛讓道。

向耶律德光獻賀表。

其實只是劉知遠的權宜之計,以爭取時間,觀望形勢的發展。

觀望了一段時間,劉知遠看到:契丹不可能在中原長久地呆下去,他們的掠奪政策和殘暴行徑,激起了中原民眾和各路軍隊的反抗,他們早晚會撤出中原。

於此之際,他的部下多要求他登上皇位,以此號令四方,招集各路諸侯:劉知遠沒有急於登位,他刻意為自己粉飾道德形象,揚言要出兵救晉出帝,把他接來太原,奉為君主。

在他的集團骨幹的挑動下,軍士們雲集廣場,對主帥說:「今契丹攻陷京城,虜走了天子,以致天下無主。

能主天下者,今唯有我王。

宜先正位號,然後再出師也不晚。

」說罷;齊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內心激動的劉知遠,表面裝著鎮靜,讓人禁止士兵們這樣做,他斥責道:「虜勢尚強,我軍威未振,當先建功立業。

你們士兵知道什麼?」

士兵勸進無效,將軍又緊跟著勸,一勸再勸,郭威等人對劉知遠說:「今遠近之心,不謀而同,此實乃天意。

王若不乘此機取之,謙讓不居,恐人心離散,到時反受其咎。

話說得有理,劉知遠同意了他們的看法。

開運四年(公元叫7年),劉知遠走上了皇位。

憑著政權的支撐,契丹軍隊任著性子地搶,任著性子地殺,任著性子地胡來,把中原民眾逼進了地獄,逼得難以生存下去,逼得他們舉起刀槍,打起了一場場自衛反擊戰,打得契丹政權天無寧日。

做了中原皇帝的耶律德光,統治得很吃力,在勉力維持了一段日子後,以避暑為名,留下一個看守政府,帶著文武百官及後晉歸降人員向老家撤去,走到半路,他因病而亡。

為收攏後晉官民之心,劉知遠表示繼承的是晉高祖的事業,宣布將開運四年改為天福十二年。

他一上台,就明令宣示以契丹為敵。

他下令:「各地為契丹搜刮錢財之事,立即停止;晉臣被迫為使者的,不予追問;各地的契丹人,全部處死二」

劉知遠的登位,對中原反契丹的浪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耶律德光剛走,劉知遠就開始向中原進軍了,他指揮大軍,攻伐依附契丹的勢力,掃蕩割據的諸侯,進展順利。

看守政府的首領蕭翰,面對契丹在中原大勢已去的局面,毫無守志,無心戀棧,他找來唐明宗的兒子李從益,立為傀儡皇帝,以對抗劉知遠政權,自己返歸北方。



李從益名為中原之主,其實,中原根本無主。

劉知遠進抵洛陽,派人前往開封秘密處死了李從益。

隨後,他帶著軍隊奪取了中原,開進了開封,宣布以開封為東京,改國號為漢(為有別於以前以漢為名的政權,史稱後漢)。

為穩定新政權,他下令:所有契丹任命的官員,不論大小,一律安於原位,不得變更。

漢高祖僅做了一年的皇帝,就撒手而去。

可在這短短一年的統治中,他以嚴刑治國,任用大批酷吏,草營人命,成為五代中最嚴酷的君主。

他在臨終前,將兒子劉承拓託付給了蘇逢吉、史弘肇、楊那、郭威四個顧命大臣。

漢高祖長於權變,善於應對時事,然不太隨波逐流,還知道一點民族自尊。

他雖是石敬塘與契丹定盟的積極贊成者,卻反對石敬塘割地稱兒。

他雖在耶律德光人主開封時獻上賀表,卻是虛與委蛇,以觀形勢的變化。

他建立的後漢政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原民眾反抗契丹的傾向。

不過,他鼓勵大臣用嚴而無當的刑法治國,使他的政權成了五代時最為殘酷的政權。

劉承拓登台,是為漢隱帝。

劉承佑啟用外戚親信李業、聶文進、後匡贊、郭允明為新貴,以對付元老重臣的掣肘。

新貴與元老斗,四個元老加上一個財政大臣王章內部也起了內江。

河中李守貞、鳳翔王景崇、永興趙思給三地聯兵謀叛,郭威被拜為西征統帥,率軍平定了叛亂。

接著,郭威在史弘肇的支持下,前往河北鄴都主持對契丹的防務。

朝廷的人事矛盾終於大爆發,爆發的結果是漢隱帝派人伏誅了史弘肇、楊鄴、王章三人,並密令誅殺郭威等人。

郭威發兵反攻,漢隱帝抵禦失敗,死於亂兵之中,用刑厲害、徵稅厲害的後漢到此結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五代十國之後漢

後漢(947年-951年)是五代的第四個朝代。由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建立,都城開封。後唐滅亡後,石敬瑭建立後晉,任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世居太原。947年,契丹滅後晉後占據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

五代十國時期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

劉知遠(895-948年),即後漢高祖(947年―948年在位),河東太原人,沙陀族。五代十國時期後漢開國皇帝,稱帝後改名為劉暠。幼時不好嬉戲,個性厚重寡言。長大後,面有特象,為當時人所咋異。雄...

短暫的後漢

五代十國時期,當屬後漢存在的時間最短。後漢皇帝叫劉知遠,原是兒皇帝石敬瑭的心 將。石敬瑭稱帝後,劉知遠出任保義軍節度使,後改任河東節度使。從這一段歷史可以看出,在五代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

守仁史話:我的大宋——五代亂像2

石敬塘死了,他的養子子石重貴繼位。怎麼說呢。這石重貴有骨氣,是真有骨氣。他上台後很大程度上修改了自己父親的政策,尤其是對契丹(遼)的政策。  石敬塘認比自己小十一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石重貴登...

酷虐任情——後漢高祖劉知遠

五代時期後漢的建立者,947—948年在位,沙陀部人,生於太原。劉知遠與石敬瑭(後晉高祖)原先在後唐明宗任職。在石敬瑭即位稱帝後,劉知遠先後為河東節度使、鄴都北京留守,封太原王、北平王。時吐谷...

「五代十國」到底是哪五代?哪十國?

公元907年至959年(共計53年),史稱「五代十國」。在這50餘年間,中原地區共有五個王朝前後交替,而南方地區則前後存在十餘個割據政權。接下來我們依照王朝更替順序來介紹「五代」:

五代十國之後漢

各地的軍閥都知道契丹人在中原沒幾天蹦頭了,而自己的實力又不做不了皇帝,許多人寫信給劉知遠,勸他「順應歷史潮流」。劉知遠的頭號心腹、侍衛親軍都虞侯郭威便勸劉知遠說:「耶律德光殘暴失人心,天下多以主...

亂世梟雄,短命皇帝:劉知遠

亂世梟雄,短命皇帝:劉知遠搜集整理:涼州賢孝博覽館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安史之亂後,大唐王朝由盛轉衰。公元907年,朱全忠(朱溫)逼迫唐哀帝禪讓,不久又殺之,唐朝正式宣告滅亡。朱全...

後漢與朔州

後漢的創建者劉知遠,沙陀族,其遠祖與石敬瑭的遠祖都是同一個時代,入附歸唐,在神武川定居的。新舊唐書均記載劉知遠出生於太原,其皇后李氏亦 是。「高祖(劉知遠)微時,嘗牧馬於晉(太原)別墅,因夜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