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和康熙、漢武帝並肩的千古一帝,如今卻鮮為人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這麼一位帝王,他本來可以與康熙大帝、漢武大帝相提並論。

然而,最終使他功虧一簣的,不是政治失誤、不是軍事問題,竟是因為英年早逝。

他,就是五代十國最後一位掌權的帝王——後周世宗柴榮。

看到題目,不懂歷史的人可能對「最冤」的皇帝一頭霧水,沒有概念;懂一點歷史的可能會想到是商紂王或者隋煬帝等等。

誠然,他們本來雖然有過,但也對江山社稷有莫大的功勞,被後人貶為暴君的確很冤。

但是,原本一個聖明的帝王,卻淹沒在歷史中。

儘管歷代史學家對柴榮都推崇備至,但多重因素導致後人大多甚至都不認識他,豈不也是太冤了?

柴榮短暫的一生,只走過39個年頭。

他死後,年僅8歲的長子柴宗訓即位。

半年後,趙匡胤陳橋兵變,奪了政權,建立了宋朝。

如果柴榮再多活5年,個人認為他有80%的可能性打敗契丹人,收復幽雲十六州。

懂歷史的人想必也明白,收復了幽雲十六州,北方遊牧民族再想騷擾中原,難度倍增。

終宋一朝始終被北方遊牧民族欺壓,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失去了長城這道屏障。

如果柴榮再多活10年,柴宗訓就是十八歲。

柴榮對兒子的教育非常的重視,柴宗訓又出自帝王之家,想必此時即位,掌控朝政的能力也是基本過關的。

趙匡胤小兒再想竊權奪政,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說來說去,柴榮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柴榮年少時因為性格好而受到姑父郭威的喜愛,過繼給郭威做了養子。

郭威是軍人出身,當時還在軍隊中當軍官。

郭威花錢大手大腳,柴榮外出經商,賺來的錢大部分都給郭威打點應酬了。

五代時期第四代後漢朝乾祐三年(950年),一件改變了歷史走向的事情發生了:年輕的漢隱帝劉承祐認為郭威功高蓋主,聽信近臣獻計,殺死了郭威全家,柴榮的親人也連坐被殺,只剩下駐守在外的郭威、柴榮和極少數的幾個遠親。

所有人都看得出來,劉承祐此舉大謬特謬,此處略過不提。

郭威以清君側為名起兵,殺向開封,最終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後周朝。

注意,我說的改變歷史走向,不僅僅是漢周易君這麼簡單。

由於郭威的子女被全部殺光,因此太子的人選成了問題。

在郭威晚年時,才終於決定,立養子柴榮為太子。

不久後,郭威病逝,柴榮即位。

是時,柴榮34歲。

即位之初,柴榮就躊躇滿志。

他曾向左諫議大夫王朴發問:「朕當得幾年?」精究術數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

」柴榮聽後十分欣喜地說:「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如此豪言壯志,當真不愧為好男兒!

說得出,做得到。

柴榮在短短五年半的執政生涯中,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輝。

他內修政治,外修軍事。

內政方面,柴榮開發荒廢的土地,保證的糧食生產;發展商業,使百姓富庶;完善刑法,保障百姓人權,重修禮法,用禮去約束人民。

最重要的是,他還發起了歷史上有名的滅佛運動之一。

柴榮甚至親自動手砸佛像,把佛像中的銅熔掉做銅錢,保證了國家經濟支柱不斷。

有人說,柴榮短壽就是因為滅佛。

在此我也只能表示呵呵噠了。

如果佛因為自己的銅像被砸毀,就小肚雞腸地去報復別人,這佛,不拜也罷!

但是,柴榮最主要的功績是在外攘敵國上。

即位之初,北漢乘人之危率兵入寇。

柴榮怒髮衝冠,御駕親征。

在與北漢交戰時,有兩個將領臨陣逃跑,柴榮頓受累卵之危。

關鍵時刻,柴榮親冒矢石,李重進和趙匡胤等將領奮勇爭先,終於取勝,還差點滅了北漢。

凱旋的柴榮處決了逃跑的將領,要求嚴訓兵將。

很快,後周的軍事實力就領先所有鄰國(包括契丹)。

隨即,柴榮出兵南唐。

經過三次戰役,打得李煜他爹屁滾尿流,跪地求饒。

由於柴榮的主要目標是幽雲十六州,因此沒有隨即吞併南唐。

幽雲十六州是五代時期第三代後晉時期,著名的「漢奸」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幫助其篡權的。

歷朝歷代皇帝辛辛苦苦修建的長城,就這樣送給了遼太宗耶律德光。

作為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前線的幽雲十六州自從被割讓起,中原人民每日都受契丹人的威脅和騷擾。

終宋一朝,也沒能收復十六州,最後金人滅了北宋,蒙古滅了南宋。

柴榮出兵北伐,很快就收復了三個州。

然而,在準備進攻遼軍主力駐守的幽州時,柴榮身體已然病入膏肓,只得班師回朝,不久就病逝了。

柴榮臨終前,決定立長子柴宗訓為太子,並安排了三個大臣輔政。

然而,他卻把軍權留給了趙匡胤。

半年後,有傳聞說契丹人入侵,趙匡胤帶兵禦敵。

走到陳橋,黃袍加身,篡權當了皇帝。

後周沒能延續,主要原因有這麼幾個:一、柴榮英年早逝;二、柴榮後代太小,柴宗訓是當時最大的孩子。

比他年長的都被劉承祐殺死了;三、沒有得力的大臣可以託付。

唯一的名相王朴早些時候過世了。

而輔政的三個大臣,聽說趙匡胤叛變時都嚇傻了,手足無措;四、柴榮對趙匡胤過於信任。

趙匡胤當時的職位是柴榮把自己的妹夫張永德換掉後上位的。

如果張永德不被換掉,即使篡位,至少還是周朝。

然而,時已過兮,空言無益。

不管怎麼說,這段歷史已經過去。

歷史就是這樣,沒有任何可以說「如果不這樣的話」的假設。

但是,英雄不應該被歷史淹沒,聖君不應該被人們遺忘。

柴榮雖然不是開國之君,但是當時疆域版圖不完整,他東征西討,收復河山。

用形容康熙的話來說他正合適:「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

」而他奮起北伐,志在收取幽雲十六州,而且連戰連勝,與漢武大帝討伐匈奴保境安民並無什麼差異。

若一定說差異,那就是:漢武帝征匈奴勞民傷財,柴榮討契丹卻基本沒有加重百姓經濟負擔。

說柴榮和康熙、漢武帝平起平坐,還有什麼不可以的?唯一可惜的是,天意弄人,歷史放棄了柴榮,遂使趙匡胤小兒得志。

嗚呼,悲哉!

那麼,造成柴榮被歷史淹沒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英年早逝,功業雖建,但是不夠耀眼,或者說他栽了樹,卻讓宋朝皇帝乘了涼。

有歷史研究者說,宋朝那些富庶的經濟等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柴榮,他們不過守成而已,換作五代隨便一個垃圾皇帝都做得到。

前半句非常認同,後半句,我才疏學淺不做評論,但是有可能的確是這樣的。

二、柴榮光芒過於耀眼,蓋過了趙匡胤。

然而,五代的史書偏偏又應該是宋朝人寫的,為了讓自己的君主高高在上,史官們和文人們只能適當壓住柴榮。

然而,關於柴榮的溢美之詞,仍可以在各種史書上見到。

想想商紂王和隋煬帝被周武王和唐高祖黑成了什麼樣!和他們想比,柴榮還算是幸運的。

個人認為,五代的歷史是從周朝開始三千年來最不受關注的一段歷史。

雖然同是亂世,但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文化大發展;三國名臣能將輩出,極受後人追捧和談論;南北朝時期還有些有名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詳,因此力壓五代成了第二不受關注歷史;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中國逐漸擺脫被列國欺壓的陰影,共產黨帶領大家翻身做了主人,而且離現在最近,也容易受關注。

而五代幾乎沒有名臣能將,君主又普遍短命(其實五代幾乎是沒有昏君的),導致朝代更迭太頻繁,因此不受關注,柴榮也因此被遺忘。

再多我也說不出來了,至少目前說不出來。

然而,聖君是應該得到歷史的肯定和重視的,歷史應該給柴榮公正的對待。

如果歷史不給,好,我來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要不是這位皇帝死的早,就沒趙匡胤什麼事了

梁唐晉漢周,撥亂五十秋。短短五十多年的時間,這還不算上十國,就有五個朝代的更替,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戰亂的五代時期。平均每個朝代的壽命只有十年,這比起八百年的周朝和四百年的漢朝真是微不足道,康熙和乾...

生於亂世,勵精圖治,五代十國第一明君

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的君主,也是對中國歷史進程影響最深的人物之一。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代軍事雖弱,但文化之燦爛卻為漢唐所不及,達到了我...

激活柴榮「削平天下」雄心的高平之戰

柴榮是史家公認的「五代第一明君」,這位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在位短短六年間,通過整軍練卒、減賦安民、鼓勵商貿、裁汰僧尼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後周政治清明、國家富庶、士卒精銳,使得經歷了唐...

周世宗柴榮為何被評中國古代最「冤」的帝王?

細數中國古代帝王,若真要評個「歷史之最」的話,那應該有最猛的,最狠的,最毒的,最荒唐的,最聰明的……可輪到後周世宗柴榮,卻只能輪到一個字——冤。辛苦打下了江山,到頭來卻被另一位天子拾了便宜,吃著...

古今一帝——柴榮的一生終極篇

柴榮逝世:安排好王朴的後事,柴榮於公元959年(顯德六年)三月,北伐契丹,意在收回被石敬瑭出賣的中原屏障幽雲十六州。為什麼柴榮這個時候北伐契丹,而不是參照王朴的《平邊策》,先南後北,柴榮認為,...